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22642200000022

第22章 民间流传的故事(9)

据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音刚落,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可以说,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生日祝寿的由来】

你知道生日祝寿的由来吗?

在中国,祝寿这一习俗很早就存在了。

传说在尧时候,华山封人就曾向尧祝过寿,只不过不管其生日在哪一天。

中国人过生日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记载,当时,在江南就盛行着庆祝孩子一周岁生日的习俗。

在唐代,庆祝成人生日的习俗也很盛行:史籍记载,唐太宗有一次对孙无忌说:“今天是我的生日,世俗都为主欢乐,而我却感到悲伤。”

唐玄宗生日时,曾在花萼楼下宴会百官,百官上表要求以皇帝生日这天为千秋节。

至于生日献寿礼,大约始于宋朝。在宋时,朝政腐败,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水浒传》一书中,就有“送生辰纲”的情节描述。

绍兴年间,宋高宗曾下过禁止任何官员接受生日贺礼的命令。但秦桧掌权后,四方之官为巴结他,都趁生日之机向他送礼,各地效仿,于是这一习俗也就流行起来。

【“压岁钱”的由来】

按照我国习俗,过年时长辈总要给孩子们发一点“压岁钱”,以示祝福。“压岁”原意是“压惊”,来源于古代传说。

相传太古时,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后的夜晚,“年”就出来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常常使儿童受惊吓。大人们在燃烧“啪啪”作响的竹子赶走“年”后,便用食物来安慰小孩,谓之“压惊”。年复一年,“压惊”逐渐演变为以货币来代替食物。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观灯,被坏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神宗赐给他“压惊”金犀钱。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由压惊又转化为节日祝福。古代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清时,压岁钱大多用红绳串着。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的礼品。

【守岁的由来】

每逢新春佳节,我国人民不仅喜欢买年货、吃饺子、贴年画、挂春联,而且还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记载,在公元纪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有了庆贺新年的风俗,“守岁”也就应运而生。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并把它作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顺,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

在除夕之夜,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以“守岁”为题材即兴赋诗,抒发感慨。唐代诗人的七绝《除夜》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时转凄然,故乡今夜恩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贴门神的由来】

每逢过年,人们总要去街上买两张门神画回来,贴在自己家的门上。这门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心里挺高兴。可是在打江山的时候杀人太多,他心里又有点不对劲;尤其是玄武门事变中杀了他的亲哥亲弟后,总是疑神疑鬼的,不太安生。

一天夜里,李世民正在梦中,忽然听见门外响起一阵奇怪的哭叫声,一会儿,又听见房顶上有重重的脚步声,撞击房门声,敲打窗户声。李世民赶紧叫护卫,护卫进来,却什么也没发现。可李世民一睡下,那些奇怪的声音又响起来,吓得李世民紧紧地抓住被角,连口大气也不敢出。就这样,一直闹到鸡叫,声音才止住了。

天一亮,李世民又叫太监宫女前来询问,可是这些人都说什么也没听见。李世民感到很奇怪,总以为是有什么鬼魂在作怪。

第二天夜里,还是和头天晚上一样,闹个不休,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闹了7个晚上、第八天早朝的时候,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不由自主地把每天晚上受惊的事告诉了文武百官。当下,秦叔宝出班奏道:“臣一生杀人不计其数,如果把尸体堆积起来,就有一座山那么大,可是,也从来没见有什么鬼魂作怪。所以臣从来不信鬼神。今夜臣愿与敬德将军一起,伺候万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李世民一听,十分高兴,点头答应了。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人披盔带甲,当夜就站在宫门外守护。李世民心里踏实了,不疑鬼疑神了,也就没再听到什么声音了,能够安睡了。

李世民为了酬谢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守夜辛苦,赏赐他们很多金银珠宝,亦称赞他们说:“两位将军真是门神啊!”随后,又找来许多画师,给他们画像,还把画像悬挂在宫门左右,李世民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驱邪。

后代人不知道李世民由于精神紧张曾一度有过幻视幻听的毛病,还真的以为贴门神就可以使一家平安不受鬼魂侵扰呢。这样,就把李世民的做法沿袭下来了,把秦叔宝、尉迟敬德尊为门神,过年时,也要把他们的画像贴在家门上。

【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今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8月15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大致有四种:

一说始于唐朝。唐高祖年间,北方匈奴连年侵犯边疆,大将李靖率兵出征胜利后,于中秋节凯旋。为庆祝胜利,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狂欢通宵。当时有个来中国经商的吐蕃人给皇上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圆饼,分与文武群臣共食。于是,中秋吃月饼就从此流传开来了。

一说始于宋朝。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一说始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灭了南宋,统治了全国,仍对劳动人民进行压迫和剥削。人民为了反抗他,利用互赠月饼的形式在饼中夹藏字条传递信息,约定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共同起义。明朝成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这一壮举,便下令在每年中秋这天吃月饼。

一说始于清朝。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得到乾隆的称赞。从此,甜饼成了月饼,每到中秋节,便形成了现在的吃月饼习俗。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乌鸦叫是“不祥之兆”的由来】

人们讨厌乌鸦叫而喜欢喜鹊叫,完全是一种心理因素。乌鸦长得一身黑,叫声难听,喜食腐肉,又总是在寒冷的冬天和旷野里出现,形成幅寒鸦枯木的凄凉景象,故人们就把乌鸦与悲惨气氛联系起来。其实乌鸦是一种非常孝顺的鸟。

人们为了贬斥乌鸦,还给它编了一个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候,有个文人叫公冶长,他能懂鸟的话。有一天,公冶长正在树林里听鸟唱歌,忽然飞来一只乌鸦站在树枝上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狼拖羊,快点去,莫慌张!你吃肉,我吃肠,肠子挂在树枝上!”公冶长听了,赶到南山一看,果然有一恶狼拖着一只羊。他赶走了狼,把羊拿回去吃了。可就是忘了把羊肠子给乌鸦挂在树枝上。乌鸦大为不满,心想:“总有一天要出这口怨气。”

又一次,公冶长正在听鸟唱歌,乌鸦又飞来站在树枝上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又一狼拖羊,快点去,莫慌张!你吃肉,我吃肠,肠子挂在树枝上。”公冶长听了赶去一看,原来是强盗杀了一个人在那里。他吓得不得了,正要走开,公差来了,说他是杀人凶手,把他捉进公堂。

这件事传出去以后,人们都知道公冶长坐牢是被乌鸦叫的。从此,大家都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

【禁忌“13”的由来】

欧美一些国家,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宴会不能13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13道菜;门牌号码、楼层以及各种编号,也不用13这个数字,甚至对每个月13日这一天,也感到惴惴不安。在西方人眼里,“13”是个十分不吉利的数字,它由来于基督教的一个传说: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吃饭,其中的第13个门徒就叫犹大。他为了贪图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当权者,并为捉拿耶稣的人带路。结果,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圣经》上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西方人禁忌“13”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西方人禁忌一根火柴点三支烟】

西方人不仅忌讳数字“13”,而且很忌讳用一根火柴点三根烟,这是为什么呢?

西方人点烟禁忌“3”是源于英国和荷兰的一次战争。1899年,英国和荷兰两国爆发了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那时的战争武器已经是杀伤力和准确度非常高的步枪。枪手们在战争中大显神威,随时可以发现目标,击毙敌人。晚上,士兵们因为点烟往往暴露目标而被对方击毙,死者多为点三根烟的人。因此,他们认为给朋友或给自己点三根烟是不吉利的事情,这在西方渐渐成了一种忌讳的习俗。

【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叩桌谢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太监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来歇脚。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太监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一急之下,灵机一动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太监:“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太监们齐声答道:“万岁给奴才倒茶,万不敢当,以手叩桌,乃代叩头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这种做法被皇帝采纳,而且逐渐在民间推广,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军礼的由来】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礼,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英国女王为欢迎打败西班牙舰队凯旋的海军将士,举行了祝捷大会。在大会上,伊丽莎白一世亲自为有功的将士颁发奖品。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挡眼,以免平视甚至俯视女王。这一动作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军礼。

另一种传说:严肃的军礼是来自中古时期的情场。那时的欧洲,勇敢的武士要得到美人的芳心,就免不了要在美人面前刀光剑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们必须顺序列队走过美人的面前。为了示意自己被美人的美丽所晕眩,都将手举起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演变成了当今的军礼。

【“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吻在非洲某些国家和地区,不只限于表示男女之恋,它还寄寓尊敬和关心之意。非洲土著居民视酋长为“父母官”,人们争相亲吻酋长走过的地面,以此表示祝福和对酋长的推崇。古罗马时期,皇帝允许最高级的贵妇人和宠臣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庶民只能以吻皇帝的膝盖和脚背为“殊荣”。

更让人百思不解的是,世界上还有一种吻光头的礼俗。例如,在比利时王国的里兹镇附近的桑朗村,每年的春秋雨季,都有一批来自德国、荷兰、法国和比利时各地的“光头佬”来这里“朝圣”,他们见面后以互吻一下对方溜光发亮的秃头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