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49

第49章 自然的故事(9)

◆其貌不扬

【释义】原意指人的相貌不突出,难看。现有时也用来形容外观不佳。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皮日休献书》。

皮日休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20多岁时就已经相当出名了。只是他左眼角下塌,容貌不端正,比较难看。但他博学多才,诗歌和散文也很有特色。

公元866年,32岁的皮日休被推荐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在城东南的永崇里只住了10天,文名就传遍了长安城。由于他不愿奉承权贵,得不到他们的引荐,结果没有考中。

考试落第后,皮日休回到家乡,把自己所写的200多篇诗文编成十卷,定名为《皮子文教》。第二年,他再次进京应试。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郑愚。他看了皮日休的文章,非常欣赏,在发榜之前,就派人把他叫到府里来会面。

郑愚原来以为,皮日休的文章写得这么出色,相貌必定清秀端正。不料一见面,发现他左眼位置不正,看上去不太舒服。于是用嘲笑的口气问他:

“你很有才学,为什么一只眼睛长得不相称?”

皮日休对郑愚的问话非常不满,立刻反唇相讥道:

“侍郎可千万不能因为我这一只眼睛,而使自己两只眼睛都丧失眼力啊!”

郑愚显然被皮日休的话刺痛,因此做了小动作。发榜时,皮日休虽然中进士,却是最后一名。

后来,皮日休在长安做了一个时期的小官。他看到朝政腐败,天下即将大乱,便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文章。

◆固若金汤

【释义】金:指金属造的城;汤:指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

【出处】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武臣是秦末时期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他英勇善战,计谋过人,在他的带领之下起义军占据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又兵临范阳。

当时有个人叫蒯通,他能言善辩,很有口才,他去劝说范阳县县令说:“我是本县的老百姓,名叫蒯通,因为听说你快死了,特来吊孝,不过你遇到了我,我又可以救活你。”

范阳县令徐公说:“我不明白你说话的意思。你到底要干什么?”

蒯通解释说:“你身为秦朝官吏,害了不少人,他们怎么能放过你!现在,天下大乱,他们杀你还不容易吗?所以你快死了。不过,我现在想,遇见武臣时,他一定会问我怎么去攻打这些县城,那么我就告诉他:‘范阳这座城池本来是很坚固的,但是范阳县令怕死,准备向你们投降。他如果首先向你们投降,你怎么处置他?要是杀了徐公,那时各县城的官吏一定会互相转告说:范阳令投降,仍不免一死,不如坚守。于是,他们都加强防御,各座县城都固若金汤,就很难攻下了。我看还不如给范阳县令优厚的待遇,然后让他带着文告到燕赵各地走一遭。这样,各县城必然纷纷投降,不费多大力气。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同意,所以说你又可以活了。”

徐公听了蒯通的一番话很动心,就央求蒯通代他走一趟,蒯通答应愿意前往,武臣也认为此计甚好,听取了蒯通的建议,没费一兵一卒收取了燕赵的地盘。

◆易如反掌

【释义】易:容易。反掌:翻一下手掌。本指容易得像翻转一下手掌那样。形容做事情不费力气,容易成功。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他一直十分佩服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婴。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晏婴则以知人善任而著称,他辅佐齐景公、施仁政,使齐国逐渐强盛。为此,公孙丑非常希望老师孟子也成为像管仲、晏婴一样的人。

有一天,公孙丑来见孟子,恭敬地请教孟子说:“老师,您如果在齐国当政,是否也可以像管仲、晏婴一样建功立业?”

孟子听后很不高兴,他皱着眉反问公孙丑:“你为什么拿我与他们相比呢?齐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稍加治理,实行仁政,那么统一天下就会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

公孙丑看了一下手,又看了一眼老师,若有所思地点头说道:“老师,我明白了。”

◆盲人瞎马

【释义】被用来比喻瞎闯乱撞,极其危险。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东晋时期,桓玄、殷仲堪和顾恺之三人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有一天,他们三人又在殷仲堪家里喝酒。喝了一会儿,桓玄提议说:“我们来说危语,谁说得不好就罚酒,如何?”顾恺之和殷仲堪听了,都赞同桓玄的意见。

于是,桓玄就第一个说道:“矛头淅米剑头炊。”

殷仲堪第二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

轮到顾恺之了,他说:“我说的危语比你们说的还要危险:井上辘轳卧婴儿。”

桓玄和殷仲堪听了,都异口同声地说:“说得好!的确危险!”

正在这时,殷仲堪身边站着一位参军,他见说危语有趣,也凑上来说:“我说一句行不行?”

桓玄他们见这位参军也要说危语,就说:“好哇!不过,你要是说得不好,可得罚酒!”参军说:“那当然。”于是他就说了一句危语:“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殷仲堪有一只眼睛是瞎的,他听了这句危语,比桓玄和顾恺之两人更有感触,不由自主地说:“这太可怕了!”

◆空穴来风

【释义】形容事情凭空发生,没有根据。

【出处】战国·宋玉《风赋》。

文学家宋玉,是我国历史上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学生。

有一次,他陪着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到了台上,正好有一阵风徐徐地吹来,顷襄王披着衣襟,迎着凉风觉得很舒服,情不自禁地说道:“这阵风真凉快!这是我和老百姓们共有的呀!”

宋玉知道顷襄王淫乐无道,又听信了他弟弟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话,把宋玉的老师屈原放逐到汉北去,所以有意乘机加以讽刺,说:“这风是大王你独有的,老百姓哪里可和你共有呢?”

顷襄王觉得风的吹拂应是不分贵贱贫富的,现在听宋说是他独有的,觉得很是纳闷,就叫宋玉把道理说清楚。

宋玉说:“我老师屈原曾说过,枳树弯曲了,就有鸟在上面做巢;空的洞穴中,会生出风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用讥刺的口吻,把风划分开来,他说:“在高台上,皇宫里那些清静的地方,风当然是清凉的,所以属于贵族的;老百姓所居住的是低洼的陋巷,即使有风吹来,都是夹杂着许多泥沙和秽臭,所以是属于老百姓的……”

◆苛政猛于虎

【释义】苛刻的政令比猛虎还要厉害。形容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政府对于人民的沉重压迫和剥削。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

有一次,孔子领着他的学生去野外郊游,走着走着,来到泰山脚下时,听到远处传来一位妇女的哭声,那哭声撕心裂肺,十分凄惨。孔子一行循声而去,看见一座坟墓上坐着一位穿缟素衣裳的中年妇女,正捶胸顿足,号啕痛哭。孔子听了一会儿,派子路去问那个妇女为什么这样悲伤。

子路赶紧跑过去,对妇人说:“你这样哭泣,好像心中有重重的忧伤愁苦。”

妇人唏嘘几声,终于说:“的确这样,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孔子显出痛苦的神色,同情地说:“这里老虎这么多,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似乎更加悲伤,泪流满面,回答说:“可是,这里没有残暴的政府啊!”

孔子听了这话,似有所悟,转脸对其学生说:“残暴的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比老虎还要猛啊!”

◆虎口余生

【释义】从老虎口中剩下生命,形容侥幸度过难关,得以生存。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

宋朝时,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朱泰,住在浙江湖州西山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朱泰拿起斧子,准备上山砍柴卖钱,但母亲见屋外寒风凛冽,不肯让儿子出门。朱泰让母亲放心,说罢,顶着刺骨的寒风走出茅屋。

朱泰干了半天,觉得有些累了,便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才休息了一会儿,忽听背后传来一阵心惊胆战的吼叫,只见一头斑斓猛虎从一片矮树丛中窜出来,直扑向他。朱泰已吓出了一身冷汗,正要逃走,那猛虎早张开血盆大口,朱泰见已没有退路,举起斧子死拼,猛虎却一口咬住了他的大腿。

朱泰大叫一声:“娘啊,儿不能服侍您了!”然后闭着眼睛等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寒风把昏迷在地的朱泰吹醒,朱泰挣扎着爬起来,发现自己的大腿上鲜血还在不停地流,而那只猛虎已经不见了。朱泰忽然瞥见自己砍柴用的那把斧子掉在一边,上面沾满了虎血。原来,正当那猛虎咬住未泰的一瞬间,朱泰感到一阵剧痛,手一扬,那把斧子落下来正好砸在猛虎的头上,猛虎吓了一大跳,丢下即将到口的美餐慌忙逃走了。

当朱泰心有余悸地回到家,向母亲述及此事时,母亲流着泪说:“孩子,你真是虎口余生啊!”

◆青蝇报赦

【释义】“青蝇报赦”形容赦免等事;也可用来形容消息流传很快,不胫而走。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公元4世纪中叶,氐族人侵占了关中,建立了前秦。公元355年,前秦君主苻坚去也,他的儿子苻生即位。公元357年,苻坚(公元338~385年)杀掉苻生,自立为秦帝。他重用王猛,打击豪强,休养生息,国势日益强大。

苻坚篡夺君位五年时,有凤凰飞集在都城长安的东门,苻坚认为这是吉祥的预兆,因此在国内实行大赦,百官的官爵都晋升一级。当初,苻坚将要实行大赦时,与王猛、苻融在甘露堂秘密商议,不让其他大臣参加。苻坚亲自撰写赦文,王猛和苻融在一旁准备纸张笔墨。有一只大苍蝇从窗户飞进屋里,嗡嗡飞得很响,落在毛笔尖上,赶走它,它又飞回来。不一会儿,长安城的街道、里巷、集市上人们奔走相告说:“官府要大赦了。”有关部门把这个消息报告给苻坚,苻坚大吃一惊,对苻融、王猛说:“宫禁之中没有隔墙之耳,大赦的事情怎么会泄露出去呢?”因此传令宫外,要彻底追查这件事。人们都说,有一个穿黑衣服的小人,在市场上大声呼喊说:“官场就要大赦了。”喊完,转眼就不见了。苻坚叹息说:“这个穿黑衣服的小人,可能就是那只大苍蝇吧?难怪它的叫声和形状都非同寻常,我当时很厌恶它。谚语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声音再小也会被人听到,事情还没有做就会显露出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非同小可

“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形势严重,不可轻视。

此典出自《水浒》第二十九回:“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蒋门神凭借着孟州张团练的势力,霸占了施恩的市井酒店快活林,并把施恩打得数月起不了床。施恩伤势刚刚好一点,就请武松为他报仇,去快活林打蒋门神。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于是满口答应,但是要依他一件事,即在去快活林的道路上,每遇一个酒店要请他吃三碗酒。施恩想,去快活林的路上酒店十几家,每遇一个酒店吃三碗,岂不烂醉如泥么!武松看出施恩的心思后,大笑道:“你怕我醉了没本事,其实我却是不醉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就有五分本事……”

于是武松沿途吃酒,到达快活林时已吃了五七分酒,他却装做醉醺醺的样子,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武松进到快活林酒店,马上要上等酒喝,故意闹事。酒保见状,慌忙去报告了蒋门神;蒋门神得知后,急忙奔来捉拿武松。蒋门神见武松从店里出来,觉得他醉了,就把他赶了出去。二人在大路上相遇,武松打蒋门神,先用拳头虚晃一晃,便转身,再飞起左脚,踢中了,转过身来,又飞起右脚。这一扑,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驷马难追

【释义】驷马:共拉一辆车的四匹马。四匹马拉的车子,跑得很快。比喻既成事实,无可挽回。

【出处】宋·欧阳修《五代史记·晋书·高祖皇后李氏传》。

五代时期,潘镇割据,石敬塘起兵反唐,请求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前来支援。契丹主耶律德光亲自率军大败唐兵,册立石敬塘为皇帝,国号为晋。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高祖石敬塘去世,他的儿子石重光即位,史称出帝。石重光不会料理国家政事,又遭遇蝗虫等自然突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饿死的人道路旁到处可见。皇太后李氏多次训诫出帝,出帝都听不进去,等到外族入侵,晋国已是不堪一击。

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春,契丹进犯晋国,出帝石重光率军抵御,又派人致书耶律德光,请求重修旧好,被耶律德光拒绝,双方多次发生战争,而晋军则一再败退。耶律德光派降将张彦泽率领先锋骑兵2000人进入京城,屯兵于明德门外,京城陷入一片混乱。石重光召来学士范质,对他说:“昔日先帝起兵太原时,想选择一个儿子留守太原,契丹皇帝看中了我,他们应该比较了解我。你为我草写降表,说说过去的事,也许能让我们母子活下来。”

范质草写降表,石重光自称“孙臣”,称呼耶律德光为“翁皇帝”,表示自己全家低头认罪,等待处理。

范质又为太后草写降表,自称“晋室皇太后新妇李氏妾”,上表说:“张彦泽率军进城,承蒙皇帝阿翁降书安抚,先皇帝当年处于危难时,皇帝阿翁亲自征战,挽救了石氏,立了我晋朝社稷。不幸先帝去世,嗣子继位,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兵结祸连,终于到今天这个地步。过去的事已经发生,驷马难追。今蒙皇帝阿翁的抚慰,对我们有再生之恩,今上表请罪。”

耶律德光接到出帝和太后的降表,回信说:“你们不必忧虑,保证你们有一个吃饭的地方。”

石重光投降耶律德光后,耶律德光并没有杀他,而是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封为“负义侯”,并把他们全家送到黄龙府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