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39

第39章 文化的故事(12)

◆煮石为粮

【释义】“煮石为粮”形容仙家生活,也可用以指山林隐逸生活。

【出处】此典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

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记载,白石先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弄不清他的年龄到底有多大,因为在彭祖时期,他已经活了二千多岁了。他虽然道行很深,却不肯修炼升天成仙之道,只是求取自己不死而已。起初,白石先生处于贫困之中,吃不起长生不老之药。于是他养猪放羊,在十多年中,节衣缩食积攒了万金巨资,于是就买了大量的药吃。常常煮白石当粮吃,后来索性到白石山居住,当时人把他叫作白石先生。鼓祖问他说:“您为什么只吃长生不老之药,而不吃升天成仙之药呢?”白石先生回答道:“天上怎么会有人间快乐呢?我只求自己不要死去就行了。天上至尊至贵的角色太多,如果去事奉他们,那不是比在人间还要辛苦。”所以,当时人把白石先生叫做隐遁仙人,这是因为他不求升天当仙官;也不想出名,让别人知道他。

《晋书·鲍靓传》中,鲍靓,字太玄,晋代东海人。五岁时,他对父母说:“我本来是曲阳李家的儿子,九岁时掉到井里淹死的。”他的父母前去曲阳打听这件事,找到李氏反复追问,证实了鲍靓的话是真的。鲍靓学业通达,内心和外表都有很好的修养,通晓天文,对玄妙的《河图》、《洛书》很有研究,后来升为南阳中部都尉,任南海太守。有一次,他按照惯例外出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在海上遭到大风的袭击,他饥饿难忍,就拿来白石煮起来充饥。

◆短小精悍

【释义】“短小精悍”原指身材矮小但精干。后来,人们常用“短小精悍”形容文章或发言等简短而有力。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游侠列传》:“解(郭解)短小精焊,不饮酒。”

自周末到汉代,社会上就曾出现了一批不顾统治阶级的法律、道德的压制,轻生重义,排难解忧,扶危济困的人物,称为“游侠”。

游侠志士的仗义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尊敬。可是,统治阶级却把他们视为暴徒而横加杀害。一些代言人也对他们进行污蔑和诋毁。《史记》作者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和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不但给他们立传,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热烈的颂扬。在所记述的汉代游侠中,有一个叫郭解的人,字翁伯。这个人身材短小精悍,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是一位“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和“不矜其功”的游侠。许多游侠都把郭解引为自己的榜样。后来由于郭解杀人,所以全家被杀。司马迁十分惋惜郭解这样的人竟未能善终。

◆蛤蟆夜哭

【释义】指横加罪名,株连无辜。

【出处】此典出自《艾子杂说》:“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

这段意思是说:艾子在海上航行,晚上停泊在一个岛屿的附近。半夜时分,听到水底下好像有人在哭泣,又像是有人在说话,他就认真地听了下去,一个声音说:“昨天龙王下了命令,水中的动物,凡是有尾巴的都必须斩首。我是鼍,有尾巴,因而害怕被杀死,便哭了起来,你是蛤蟆,没有尾巴,为什么也在哭?”又听到一个声音说:“我现在虽然没有尾巴;但是我害怕会追究到我蝌蚪时代的事上去,因为那时我也是有尾巴的。”

◆雅歌投壶

【释义】“雅歌投壶”比喻宴饮等游戏活动。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祭遵传》:“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叫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青年时期,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刘秀起兵攻打王莽之后,祭遵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大功。于是刘秀封他为征虏将军,拜为颍阳侯。”

祭遵当将军的时候,选拔人才都采用儒家的一套学说来进行考核。每逢宴会上饮酒奏乐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一种娱乐活动:宾主唱着《诗经》中的《雅》诗,按顺序把箭投到一种特制的壶中,谁投进去得多,就得胜;谁投进去得少,就失败,必须按规定饮酒。

◆楚人养狙

【释义】“楚人养狙”比喻群起反抗,往往会使不劳而获者活活饿死。

【出处】此典出自《郁离子》。

楚国有个靠养猴子过日子的人,人们都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他必须在院子里组织分派群猴服劳役,让老猴子率领着它们到山里去采摘野生的果实,他收取十分之一给自己吃。有的猴子交不足数,他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怕吃苦挨打而恼恨,但是谁也不敢违抗命令。

有一天,一个小猴子对大家说:“山上的野果是主人栽种的吗?”

众猴回答说:“不是的,那是天生的呀!”

小猴又问:“不通过他就不能去采摘吗?”

众猴说:“不是的,谁都可以去采摘。”

小猴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受他的奴役呢?”

小猴的话音未落,众猴便都醒悟了。那天晚上,众猴看到狙公睡着了,就砸破栅栏,捣毁木笼,拿走狙公积蓄下来的果实,手拉手地跑到树林中去,再也没有回来。

狙公最终被饿死了。

◆鼠肝虫臂

【释义】“鼠肝虫臂”又称“虫臂鼠肝”,比喻随缘而化,并无常规。

【出处】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都是对生死看得很开的高士。这四个人互相谈论说:“谁能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我就同他结成好朋友。”四个人相视而笑,相互心领神会,于是便结交为好朋友。不久,子舆生病,弯腰曲背,头都抬不起来,脸色也非常难看。子祀前去问候说:“您对生病感到十分厌恶吗?”子舆回答道:“不,我有什么厌恶的呢!老天高高在上,昼与夜不断地变化。何况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怎能没有生死的变化!我怎能对死亡感到厌恶呢?”

又过了不久,子来生病了,气喘吁吁,就要死了,他的妻子儿子围着他哭泣。子犁前去慰问,说:“去!你们统统给我走开!不要惊动了正在变化的人!”子犁倚着门对子来说:“伟大极了,大自然的造化!又要把你变化成什么,要把你变化到哪里去呢?究竟让你变成鼠肝呢,还是让你变成虫臂呢?”

◆瑶池赴会

【释义】瑶池:传说中的西王母居住之地。指音乐聚会。

【出处】宋·佚名《宣和画谱》。

在遥远的西方有个西王母国,那里的人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国君西王母住在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那里建筑华丽,宫殿富丽堂皇。山上还有一个很大的池叫“瑶池”。后来周穆王坐了龙马驾驭的车方到了西王母国做客。他给西王母带去羊脂、美玉的白璧和300匹缎。而西王母也拿出人间没有的“崐流素莲”、“阴歧黑枣”、“万岁冰桃”、“千年碧藕”、“青花白橘”和美酒佳肴来招待这位远来的贵宾。

在瑶池边,西王母还叫了一群仙女吹笙鼓瑟,载歌载舞。大家一起边看歌舞、边开怀畅饮。席间,西王母还用歌声向周穆王祝酒:

天上的白云,

是由山里出来的,

好比您来到这里,

是经过遥远的道路,

和许多阻隔的山水。

但愿您健康长寿,

或许能再度光临?

周穆王为了感谢西王母,也作了一首歌唱起来:

我回到东方去,

和平地统治国家,

使万民都能平和安乐,

我就回来看您。

再过三年吧,

我一定再来!

这就是成语“瑶池赴会”的传说。

◆蔡邕知音

【释义】“蔡邕知音”比喻精通音律。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是东汉的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河南把县南)人。他喜好辞章、数术、天文,对音律也非常精通,并且善于弹琴。汉桓帝时期,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作威作福。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就向桓帝打了个招呼,叫陈留太守命令蔡邕去给徐璜等人弹琴。蔡邕无可奈何,只好跟随使者走到偃师,就声称自己病了,于是又回到家乡陈留。他闲居避世,很少与人交往。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一个邻人请他去喝酒。等到蔡邕去时,其他的客人已经喝了一阵子,正处于兴致勃勃之际。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边弹琴,蔡邕走到门口悄悄地听了一会儿说:“唉,用音乐召唤我而有杀戮之意,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他就返回去了。奉命请蔡邕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可是到了门口又返回去了。”蔡邕一向深受乡里人的尊重,主人急忙追上蔡邕,问他为什么又返回去了,蔡邕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主人和客人们听了,都疑惑不解。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奏琴弦时,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一只鸣叫的知了;知了将飞而未飞,螳螂准备进攻,对着知了忽进忽退。我当时心中一动,担心螳螂放过了知了。难道这就是蔡君说的杀戮之心,并且在琴音中流露了出来,被蔡君辨识出来了吗?”蔡邕微微一笑,说:“这完全称得上是杀戮之心了。”

◆蝇头细书

【释义】“蝇头细书”的意思是,用似蝇头般的小字写成的书;也可用它形容抄写工整、书法认真。

【出处】此典出自《南史·萧钧传》:“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于检阅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

萧钧,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一子,字宣礼,历任秘书监、抚军将军,后来继任衡阳元王。萧钧好学善文,经常亲手用小字抄写《五经》,每部经书为一卷,放在巾箱中,以免忘记了。侍读官贺玠问他说:“殿下家里自有典籍,又何必用蝇头小字抄写,再藏在小箱箧中呢?”萧钧回答说:“小箱箧中有《诗》、《书》、《易》、《礼》、《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查阅起来很方便,况且亲自抄写后,就会永久不忘。”其他各王听说后,也都争相效仿,抄制巾箱《五经》,巾箱本《五经》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横槊赋诗

【释义】“横槊赋诗”的意思是,行军途中在马背上横着长矛吟诗。用以形容能文能武的豪放潇洒风度。

【出处】此典出自《旧唐书·杜甫传》:“建安之后,天下之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道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在唐代天宝末年的诗人中,杜甫与李白齐名,二人又是好朋友。时隔几十年以后,到了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诗人元稹写了诗论《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评价杜甫、李白二人诗作的成就与优劣。元稹历述自尧、舜起,直至杜甫、李白各朝各代诗歌的发展与进步,其中还谈到了曹操父子的诗作。他写道:“自从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以来,天下的士人遭受战争的忧患,曹操父子在戎马倥偬中写诗作文,经常在行军途中,在马背上横着长矛吟诗,因此他们的诗词慷慨悲壮、蕴含着哀怨离愁的情调,远远超过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