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38

第38章 文化的故事(11)

◆符艾相争

【释义】“符艾相争”用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只知道整天钻营谋利,闹个人纠纷的庸人。

【出处】此典出自《东坡志林》。

桃符仰起脸,大骂艾人:“你这个草人,算什么东西,胆敢高踞在我的头上!”艾人不甘示弱,回答道:“时已入夏,你已经半截入土,活不了几天,还争什么高低呢?”

桃符怒不可遏,又反唇相讥。他们互不服气,骂不绝口。

门神劝解说:“我们这些人因为没有什么能耐,才依附在别人的门下,哪里有工夫斗闲气呢!”

◆绳趋尺步

【释义】“绳趋尺步”指举动都符合法则规矩。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朱熹传》:“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

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公元1195~1200年)年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任焕章阁待制。当时,权臣韩佗胄与赵汝愚互相倾轧,将亲近赵汝愚的朱熹等人所提倡的道学斥之为“伪学”。赵汝愚被斥逐以后,韩佗胄更加作威作福。右谏议大夫姚愈为了讨好韩佗胄,居然谣传道学权臣结为死党,想篡位夺权呢。在韩佗胄等人的鼓吹下,皇帝居然诏告天下,要对“伪学”进行讨伐。有人还上书皇上,建议把朱熹斩首示众。当时,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士人们全都小心翼翼,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稍以儒道之学闻名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跟着朱熹学习、有独立见地不怕压迫的人,都隐蔽在山野之中;那种胸无定见、曲意逢迎、卑怯懦弱的人,则换请他人为师,经过朱熹的门前也不进去,甚至改换衣帽,在街上游荡,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朱熹的死党。而朱熹每天依然不断为学生们讲学。有人劝告朱熹说:“把学生们辞退了吧,以免遭祸。”朱熹总是笑而不答。

◆铜琶铁板

【释义】“铜琶铁板”形容豪爽激越的文词。

【出处】此典出自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个幕士擅长讴歌。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柳永的词如何?”幕士回答说:“柳郎中词需要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需要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意思是:柳永的词,只能拿给十七八岁的女孩儿去演唱,唱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婉约的作品。而您的词,则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来唱,唱则唱“大江东去”这样豪放的佳作。

◆隋珠弹雀

【释义】“隋珠弹雀”比喻用夜明珠去弹鸟雀,得不偿失。

【出处】此典出自“《庄子·让王》:“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春秋的时候,有一天,隋侯和他的侍从们出游,途中见到一条大蛇,被人拦腰斩断,在路上打滚,并且显出非常疼痛的神情,隋侯于心不忍,生了恻隐之心,叫侍从去取专医跌打的续骨药膏,把它医治好。蛇痊愈后,慢慢地向山中移去。后来,这蛇衔了一粒很大的珠子,献给隋侯,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那粒珠子光滑圆润,光芒四射,因此后来人们都把它称作隋珠。

◆雪泥鸿爪

【释义】“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出处】此典出自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代时,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曾到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并在那里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殷勤地接待了他们。他们也在寺庙里的墙壁上题过诗,苏辙(字子由)还写过一首《渑池怀旧》诗记述这件事。

后来,奉闲老和尚去世了。苏轼从苏辙的诗中又想起了当年游渑池的情景,禁不住感慨万分,便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全诗共八句:

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人生在世,四处漂流,一会在这里,一会儿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说像什么呢?我看像到处飞翔的鸿鹄,偶尔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下脚一样。飞鸿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是偶然的,因为它飞来飞去没有固定的去处。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了,他留下的只是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已没有机会再去渑池那座寺庙中去观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这和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爪印差不多。当年去渑池的过程还记得吗?路途遥远,人又疲劳,连骑的驴子也累得疲惫不堪。

◆黄台之瓜

【释义】“黄台之瓜”比喻被屠杀将尽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新唐书·承天皇帝传》:“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

唐朝皇帝高宗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于是就把国家大事委托给皇后武则天,让她代他决断处理国事,因此国家行政大权就移到武后的手上。武后是一个很有政治天才、怀有极大野心、手段又十分残忍的女子,她把以前太子李忠废除,立李弘做太子,后来又把太子弘毒死了,再立李贤做太子。李贤也是高宗的儿子,历史上称他做章怀太子。他眼看着武后把太子弘害死了,日夜忧虑,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受到迫害,但是他性格懦弱,不敢明白说出来,于是写了一首歌词交给宫里的乐工们歌唱,希望武后听了有所醒悟。这一首歌词是这样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它的意思是说:在黄台下边种的瓜啊!它的果实一个个的成熟了!经过一次采摘,瓜是茂盛的,再摘瓜便稀疏了!三次采摘,还说可以,四次采摘,只得抱着瓜藤回去了!这分明是一首非常可怜的乞命求饶的歌辞,他拿瓜来比拟自己的兄弟。本来兄弟是手足之亲,少了哪一个,也是伤心的,又有什么“一摘使瓜好”和“三摘尚云可”的呢?我们读这一首歌,应该了解到作者所处的境地:在武后的魔掌控制之下,极端恐怖,哀求武后手下留情,期望着从此以后不再下毒手,过去的不敢计较了,因此还迫得说句“好”和“可以”,可惜章怀太子贤也最终逃不过这厄运,武后强迫他自杀,由此可见武后的残忍。

◆傅粉施朱

【释义】“傅粉施朱”原意是形容修饰面容,化妆打扮。现常用来比喻掩盖过失或掩饰事物的本来面目。

【出处】此典出自战国楚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战国末期,楚国有一位文学家叫宋玉。相传他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候做过文学侍从一类的官。

宋玉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仪表堂堂,能言善辩。据说,有一次,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告发宋玉好色。楚王就问宋玉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宋玉说:

“天下的美女没有比得过楚国的,而楚国的美女要数我家乡的最好。在我家乡的美女之中,最漂亮的要数我家东邻的那位姑娘了。她身材适度,增一分就高了,减一分就短了;她天生一副漂亮的面孔,不用擦粉抹胭脂,擦粉就太白了,抹胭脂就太红了;她的眉毛如翡翠鸟的青黑色羽毛,肌肤像白雪一样;她的腰像一束绢那样纤细,牙齿像排列整齐的白色海螺。她微微一笑就能够迷倒所有的公子哥儿。但是,这位女子在墙头向我张望了三年之久,到现在我还没有接受她的追求。可登徒大夫就不同了,他那个妻子头发乱,耳朵斜,嘴唇遮不住稀疏的牙齿,走起路来驼着背而且一瘸一拐的,而且满身癞疥,患有痔疮。登徒大夫却非常喜欢她,跟她生了五个孩子。请大王认真想想,我们俩究竟是谁好色。”

◆善治伛者

【释义】“善治伛者”讽刺主观性、片面性,轻重倒置,可谓至矣、极矣。

【出处】此典出自《笑林》。

平原有个擅长治疗驼背的人宣称:“在我手下治不好这病的,一百个人当中也只有一个而已!”

有一个驼背人,照着弯曲的长短来量有八尺长,依着直立的长短来量只有六尺,便送了很多钱财来请求医治。治驼背的人说:“你躺下。”说着就要站到他背上去用脚踩。

驼背人说:“你要把我害死吗?”

治驼背的人说:“只是想要赶紧把你的曲背治直了,哪里还顾得上你的死活!”

◆棘刺母猴

【释义】“棘刺母猴”这个成语说明:不管骗子如何掩饰,总是会露出破绽的。

【出处】此典出自《韩非子》:“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悦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一次,燕王招揽天下能工巧匠。

一个卫国人前来应召,自我吹嘘说:“我能把细小的棘刺尖端雕成一只母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便用五乘的俸禄供养他。

过了一段时间,燕王对那个卫国人说:“我想看看您雕刻的棘刺母猴。”那个卫国客人煞有介事地说:“大王要想看它,必须提前半年不进内宫,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选择雨过日出,似晴似阴的一瞬间,才能看到这个棘刺母猴。”燕王听了,觉得难以实现,只好继续供养他,却一直看不到他的作品。

后来,一个在宫廷干活的郑国铁匠知道了这件事,便对燕王说:“我是打制刻刀的工匠。据我所知,所有小巧的物品都要用刻刀削刻,而要刻的东西都必须大于刻刀的刀刃。现在,那个卫国人说的棘刺尖端,其实连刻刀的刀锋都容不下,又怎么能雕出东西来呢?所以,请大王只要观察一下那个卫国人的刻刀,就能够知道他能不能雕刻了。”燕王恍然大悟,说:“有道理!”

于是,燕王召来那个卫国人,问:“你用什么东西在棘刺上雕刻母猴呢?”那个卫国人回答说道:“用刻刀呀。”燕王说:“那让我见识一下你的刻刀吧。”那个卫国人说:“请允许我回房间把它取来吧。”于是,他便乘机逃走了。

◆焚书坑儒

【释义】毁灭古老文化,杀害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却都是普通人。一旦出了事,靠谁来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长久。”

丞相李斯马上接着说:“黄帝等五帝办事不相重复,夏、商、周三代制度也不因袭守旧,所以能兴旺安定,并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变。如今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功业,怎么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禁止这种风气,皇帝的权威就会降落。为此,我请陛下下达一个法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都把它焚烧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由官府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堆在一起烧掉。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诗》和《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官吏有知情不检举的,与犯人同罪。法令下达后30天内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焚烧的,处以黥刑,并罚四年劳役。医药、算卦、种植等方面的书,可以不焚烧。”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命他起草法令。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当时,秦始皇正在寻找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花了许多钱财,还是没能弄到。后来,他又听信了专搞迷信的侯生与卢生两人的谎言,让他们再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这两人知道不可能找到这种仙药,私下议论说:“始皇帝的为人,残暴专横,自以为是。他出身于诸侯,并吞天下后,为所欲为,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信。大家唯恐获罪,只图保持俸禄官位,无人敢效忠进谏。秦法规定,一个人不能兼有两种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试验无效,往往要处死。观测天象的多达30人,都是很好的读书人。他们害怕触犯忌讳,只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过失……”

两人合计了好久,最后决定逃走。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人我很信任他们,还赐给他们许多东西,如今却说我的坏话并逃跑,在咸阳的许多儒生,我派人侦察下来,他们中有的竟在散布妖言,惑乱百姓,真是可恶!”

于是,秦始皇让御史对所有的儒生都进行考察审问,又让儒生们互相检举揭发。他亲自圈定把违犯禁条的460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

后来,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形成了“焚书坑儒”这条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