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33

第33章 文化的故事(6)

◆沉鱼落雁

【释义】形容美貌的女子,使鱼下沉,雁落下来,无人敢与之比美。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春秋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君主越王勾践也被吴王阖闾俘虏了,起初送去做马夫,后因人说情才放他回国。回国后,越王勾践一心想洗雪耻辱,一方面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一方面物色美女,想用美人计腐蚀吴王的志气。诸暨苎萝村的美女西施,每日在溪边浣纱,溪中的鱼,见到西施的美丽,也觉得羞惭,不敢浮上水面,都沉到水底去。后来范蠡找到她,把她献给吴王。果然迷惑了吴王,无心料理国政,于是勾践养精蓄锐,终于一举攻陷吴国。

汉元帝时,挑选天下的美女入宫。当时美女王昭君被选为第一。但佞臣毛延寿因没有得到贿赂,故意把昭君画得很丑,使她得不到皇帝的宠爱。夜深郁闷,昭君弹琶琶遣兴,被元帝听见寻声而去,见面之后惊为天人,问其缘故,元帝乃将昭君封为明妃,并下旨将延寿斩首。延寿闻讯,逃至匈奴,并将昭君图像献于呼韩邪单于,单于见图乃教唆使者来索昭君。元帝大怒不允,但昭君深明大义,以国事民命为重,慨然前往,元帝无奈,只好答应。临行前元帝亲送至灞陵桥上,此时正好有一群雁子在空中飞过,见到昭君美如天仙,赶紧躲到森林去了。

后来人们便用“沉鱼落雁”这个成语来形容美女的漂亮。

◆运斤成风

【释义】形容技艺高超,才能卓越。

【出处】此典出自《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有一次,庄子送葬,路经老朋友惠施的墓地。庄子回头对随从说:“楚国的国都郢城里有个人,在粉刷墙壁时鼻尖上不小心沾了一点苍蝇翅膀大小的白粉,他就请一位有名的工匠帮他把白粉削去。只见那个工匠抡起斧子,呼呼生风,应声削去,白粉被削得一干二净,而鼻子完好无损,郢城的那个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这个消息,就把工匠叫来,对他说:‘请给我表演一下。’工匠说:‘我很愿意表演给您看。遗憾的是,能与我配合的那个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子死后,我也没有伙伴了,没有可与谈话的人了。”

◆连篇累牍

【释义】形容文章篇幅多,文章长。累:重迭;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片。

【出处】唐·魏征等《隋书·李谔传》。

南北朝时文人的文章多浮华空洞,这种风气延续到隋朝。隋文帝时的治书侍御史李谔,很有辩才,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以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都追求词藻的华丽,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他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败跟这绮丽的文风有关,这真是误国的根源呀。一天,他伏案看着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写来的文章词藻华艳堆砌,内容空洞无物,不禁勃然大怒,马上对手下人说:

“把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交给有关部门治罪。”

李谔的《请正文体书》终于写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书中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崇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一天,他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隋文帝阅了李谔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绮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哇!于是他下令说:

“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李谔的奏章一发布,官员上的奏章立即得到了改变,从此文风也逐渐好转了,他上奏的目的也达到了。

◆刻烛击钵

【释义】“刻烛击钵”形容文思敏捷,作诗迅速。也可用以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出处】此典出自《南史·王僧孺传》。

南朝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礼贤下士,十分敬重人才,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等一些文人才子都聚集在他的门下,每日吟诗作赋,展示自己的才华。有一次,竟陵王萧子良在夜晚召集学士们一起饮宴,吟诗作赋。他为了判断谁的诗才敏捷,萧子良在燃烧的蜡烛上刻有记号,规定在蜡烛燃烧地一寸的时间内,就要写成四韵八句诗,用这个为时间标准。文士萧文琰说:“烧完一寸蜡烛的时间作出四韵八句诗,这有什么难的!”于是,他与丘令楷、江洪等人以敲击铜钵为时间标准作诗,铜钵的响声停止时,他们便都写好了诗。

◆奉若神明

【释义】“奉若神明”比喻对某些人或事物极其尊重。现在多用于贬义。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后汉书·黄琼传》载李固给黄琼的信中作“待若神明”:“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待若神明。”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做官的途径,多是通过公府(三公等大官)征聘和郡国荐举。这些人往往以不应官府的征召来抬高自己的身份。每拒绝一次,他们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便提高一些。封建皇帝为了招揽人才,所以也往往给这些人以很高的待遇。而实际上这些士人中,有很多都是只有虚名却无真才实学的假名士。

汉顺帝时,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有一个叫樊英的人,他精通《五经》和术数之学,隐居于壶山(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南面。因为他很有名气,所以拜他为师的人很多,官府和一些名士也推荐他。但州郡礼聘,公卿荐举,他都不愿接受。后来,顺帝以礼征召他,无奈之下他才来到京都洛阳,但仍称病不起。顺帝见此,为他专设了坛席,像侍奉神仙一样地对待他,他才不敢再加推辞,后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官名)。但樊英上任后,能力一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

“奉若神明”就是尊敬得像迷信的人敬神一样。

◆季孟之间

【释义】“季孟之间”指称上下之间的中间等级。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微子》。

公元前509年,孔子来到齐国,想得到齐景公的重用,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有些为难,不知如何是好。齐景公想到,鲁国有两个人,一个是季氏,为鲁国的上卿;一个是孟氏,为鲁国的下卿。如果让孔子像季氏那样当上卿,其地位太显赫了,不太合适;如果让孔子像孟氏那样当下卿,其地位又有些低了,干不了什么事,孔子也不一定愿意。

齐景公谈到对孔子的礼遇时,说:“要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只能用比季氏低一点,而又比孟氏高一点的待遇对待他。”接着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于是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拔旗易帜

【释义】后人用“拔旗易帜”比喻取而代之。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领汉军攻打赵国。双方交战前,韩信在赵军营垒附近预先埋伏两千名轻骑兵。交战时,汉军假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这时预先埋伏的汉军乘机占据赵军营垒,拔掉赵军军旗,插上汉军旗。赵军回来,以为汉军已经把赵军的兵将全部俘虏,顿时全军溃乱。

◆狗尾续貂

【释义】用狗尾巴续在貂皮后面做成的帽子。比喻以丑续美或文章末段写得不好,影响了整体效果。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赵王伦传》。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儿子,即位后称晋惠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三十多岁了,什么事都不懂。他当皇帝以后,朝政大权就落到了外戚杨骏的手中。

晋武帝在世的时候,为了使晋朝的统治稳固,把皇族子弟都封了王,每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样做不但没有使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反而种下了祸根。现在杨骏专权,各诸侯王心中不服,都想找机会夺权。

晋惠帝的叔叔司马伦被封为赵王,他找到机会,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政大权。过了一年,他又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当上了皇帝。

他当上皇帝以后,就把他的同党全部封了官,就连以前的侍从、士兵也都给了大大小小的官职。那时候,当官的帽子上都要用貂的尾巴做装饰,每当上朝的时候,宫殿上到处都是戴着貂尾帽子的官员。因为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巴全部用光了还不够,司马伦只好让他们去找些狗尾巴来代替貂尾巴。

老百姓们知道这件事以后,就编了个顺口溜,讽刺司马伦封官太多太滥:“貂不足,狗尾续。”

“狗尾续貂”指用狗尾巴代替貂尾巴,本意是讽刺封官太滥,现多用来指续写的文学作品没有原作好。

◆画工传神

【释义】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强调形神兼备,不但要求画得像,还要画出神情和精神。

【出处】此典出自《道山清话》:“昔人有令画工传神,以其不似,命别为之。”

从前,有一个人让画师给他画一张传神的像,这个人觉得画得不像,就叫画师另画一张。后来这个人又觉得画得不像,又叫画师改了三四次画稿。

画师生气地说:“如果画得真像了,那要成个什么样子!”

◆画虎类犬

【释义】“画虎类犬”比喻不切实际地攀求过高的目标,实现不了反闹笑话。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东汉时代,被封为伏波将军的马援,有一次写信批评他的侄儿说:“我希望你们在听到有人提到别人的过失时,能够像听到有人说及父母的名字一样集中精力,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够模仿他的品行:杜季良为人豪侠好义,但我却不愿意你们模仿他。因为如果模仿龙伯高不成,仍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一个刻鹄如果没刻好,刻出一只鹜来,仍可以说刻成相类的飞鸟;如果模仿杜季良不成,将会变成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画出一只狗来一样,变成性质根本不同的兽类了。”

◆织锦回文

【释义】“织锦回文”借指妻子的书信或情诗,也可用来颂扬女子词工意美的佳作。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东晋时期,中原地区先后被前秦(氐族)等少数民族占领。氐族酋长苻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于公元352年称帝,国号秦,建都长安。公元355年,苻健去世,苻坚于公元357年杀了苻健的儿子苻生,自立为秦帝。苻坚打定主意要消灭东晋,于公元383年大举出兵征伐,结果大败,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苻坚的前秦国分裂成燕、秦、凉三部分。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部消灭各个割据者,建立魏国。

苻坚部下有一个官吏叫窦滔。窦滔的妻子苏氏,是始平(今兴平东南)人,名蕙,字若兰,她擅长写诗文。窦滔在苻坚时期任秦州(治所在今天水市)刺史,后来被贬到西北部的沙漠地区。苏氏非常思念丈夫,就织锦作回文旋图诗赠给窦滔。诗词的字句回旋往返都能成义。全诗共八百四十一字,排成纵横各为二十九字的方图,循环反复读起来,能够得到三千七百五十二首诗。宛转循环地读起来,文辞十分凄切哀伤,因为诗文太长,所以这里没有载录。

◆郑虔三绝

【释义】“郑虔三绝”称赞人擅长诗词、书法、绘画,或泛称具有书画等才能。

【出处】此典出自《新唐书·郑虚传》:“虔善画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肆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

郑虔,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初年,任协律郎,掌管音乐,他利用当时的事例,写了八十多篇文章,有人发现了他写的书稿,就上书皇帝,告发郑虔私自撰写国史,郑虔急忙烧掉了书稿,被贬谪十年。回到京师后,唐玄宗爱惜他的才能,把他安置在广文馆内,任为博士。

郑虔喜欢画山水画,又爱好书法,由于没有纸用,就在慈恩寺内贮存了好几屋子柿子叶,每天取柿子叶当纸用,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柿子叶几乎用光了,郑虔曾经把自己作的诗配上画献给唐玄宗,唐玄宗在诗画的末尾的地方挥笔题上四个字:“郑虔三绝”。

◆金碧辉煌

【释义】“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耀眼。

【出处】此典出自元代汤垕《画鉴·唐画》:“李思训画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成一法。”

唐代时,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李思训,字建,一作建景。唐高宗时,李思训时任江都令,武则天临朝后,他辞官隐居,中宗时又再次出来做官,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他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

李思训的书画造诣很深,他工于书法,尤其擅长画山水树石,笔锋雄浑有劲。他喜爱描写湍濑潺湲、云霞缥缈之景,无论鸟兽草木都栩栩如生。他曾应诏画大同殿壁和掩障,几个月才画完。

在中国绘画史上,李思训以其金碧辉映的山水画独创一格。他的画笔法工整,色彩鲜艳,装饰性极强,给人以绚烂多姿和富丽堂皇的感觉。元代书画评论家汤垕说:“李思训画着色山水,使用泥金和青绿,色彩艳丽,独具风格。”据说,存世的《江帆楼阁图》就是李思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