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32

第32章 文化的故事(5)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觉得自己的才智远不如孙膑,心里非常忌妒,便假造了种种罪名,说孙膑私通齐国,出卖魏国,魏王盛怒之下把孙膑判处了切去膝盖的刑法,并在脸上刺字,使其永无出头之日。

孙膑起初不知道是庞涓罗织罪名陷害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自知性命难保,就装疯卖傻,逃过了庞涓的耳目。后来齐国使臣来到魏国,其中有墨子的弟子禽滑,他把孙膑藏在车里,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早就听说了孙膑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问了许多问题,孙膑对答如流,威王非常高兴就想授他官职,孙膑说:“臣无尺寸功,安敢受爵,且庞涓闻臣在齐,又起猜妒;不如姑隐其事,容臣日后效力。”齐王答应了孙膑的请求,叫他住在田忌府中。

不久,魏王派遣庞涓伐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用“围魏救赵”的计策,迫退魏兵。

不久,魏王又派遣太子申与庞涓攻韩,韩又向齐求救。这时齐威王已死,齐宣王继位,仍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韩御魏。

孙膑对田忌说:“魏国军队,素称强悍,且轻视齐兵。我们就利用他们这种看法,诱其中计。我军进入魏境,用减灶之法,第一天造十万个锅灶,第二天造五万个,第三天造三万个,让敌人以为我们军队日渐减少,使其舍命穷追,我设伏擒之。”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果然以为齐兵天天在逃散,不到三天已逃了一半。于是不用步兵,以轻骑兵一天飞奔三天的路,尽力追赶。

孙膑预先在马陵的夹道,埋伏下弓箭手,计算出庞涓夜间一定会来到这个地方。他在道中一棵大树上,剥了树皮刻字,嘱咐弓弩手,见火起处,乱箭射之。

庞涓果然晚上来到这里,见大树上有字,星光下看不清楚,急命举火视之,原来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大惊,正待回马,忽闻四面弓弦响,乱箭射来,庞涓叹曰:“我没有杀得了孙膑,反被孙膑杀了,使竖子成名!”遂自刎死。

◆孙膑赛马

【释义】“孙膑赛马”表示斗争的双方虽然势均力敌,但只要善于使用力量,还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常与王族赛马。他们双方马力都差不多,都有上中下三等马。假如以上等马对上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田忌要想取胜就太困难了。这时,孙膑正在田忌家里作客,田忌便向孙膑求教。孙膑告诉他说:“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意思是: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去对王族的上等马,以你的上等马去对王族的中等马,以你的中等马去对王族的下等马。田忌采用孙膑的办法,果然是败了一次,胜了两次。后来,田忌便向齐威王推荐孙膑,齐威王便尊孙膑为师。

◆师旷调琴

【释义】“师旷调琴”说明人们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和有秩序的工作,就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分工协作。

【出处】此典出自《郁离子》:“晋平公作琴,大弦与小弦同。使师旷调之,终日不能成声。”

晋平公让人做一张琴,琴弦粗细一样,没有大弦、小弦的区别。

琴作好后,他让乐官师旷来调音。师旷调了一整天,也不能调出曲调来。

晋平公非常不满意,就埋怨师旷不会调琴。师旷回答说:“一张琴,大弦为主,小弦为辅,大弦小弦各有各的用途。它们彼此相互配合,才能合成音律;它们有条不紊,才能奏出和谐悦耳的音乐。您现在把琴弦做的完全一样,破坏了它们应有的结构。这样的琴是不能够调得好的!”

◆约定俗成

【释义】“约定俗成”比喻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

【出处】此典出自《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正名》一文,是荀况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名”“实”关系的重要文章。他批判了孔子提出的“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的正名思想,提出了由“实”决定“名”,“名”是“实”的反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荀况指出:事物的名称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的,因此被人们所承认和遵守。

◆老妪能解

【释义】形容文章通俗易懂。

【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诗大多反映的是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一直为世人所推崇。

白居易写的诗都很通俗易懂。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后,要拿到邻里去念给那些老太太们听,如果老太太能够听懂了,说明诗写得通俗易懂,可以定稿;如果老太太有些地方听不懂,说明还要修改,白居易就会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太太们能听得懂为止。

◆西施至姣

【释义】这个成语的主旨,在于宣扬“处势”的重要。

【出处】此典出自《慎子·外篇逸文》:“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西施,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了,如果给她戴上鬼怪的假面具,看见她的人就都吓跑了;如果给她换上美丽的细布衣裳,那么,行路的人都会停下来凝望的。由此看来,美丽的细衣裳能够助长她的美色,如果漂亮的人不穿它,那么,她的美貌也就会因而减色了。

◆两部鼓吹

【释义】“两部鼓吹”形容闲居自乐,也可以用来形容蛙鸣。

【出处】此典出自《南齐书·孔稚珪传》:“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杌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孔稚珪,字德璋,学识广博,很有文才,能写出绝妙的文章。齐高帝(萧道成)在称帝前,就任孔稚珪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共掌军中文书,齐高帝(萧道成)称帝后,孔稚珪曾经担任南郡太守、都官尚书、太子詹事等职。

孔稚珪不喜欢处理世俗事务,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尽情营造山水园林,经常一个人凭几而坐,自饮自乐,无所事事。他的庭院里杂草丛生,也从不剪除,草丛中有群蛙鸣叫。有人问他说:“你想做陈蕃吗?”陈蕃,字仲举,东汉人,曾任太尉、太傅,被封为高阳侯。陈番年少时胸怀大志,不爱打扫,庭院里杂草丛生,屋子里也是乱七八糟。父亲的朋友问他说:“为什么不打扫一下再接待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应当为国家扫除天下,何必在乎打扫一间屋子?”人们都认为他非常有志气,就十分赏识他。孔稚珪听到人家把他比作陈蕃,就笑着说:“我只是把蛙声当做两部鼓吹的乐队,为什么要效法陈蕃呢。”

◆伯牙鼓琴

【释义】“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形容琴曲高妙;或指朋友间心意相通。又用“知音”比喻知己朋友。

【出处】此典出自《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春秋时有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是名闻天下的弹琴高手。

伯牙善于弹琴,而他的朋友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一次,伯牙弹起一支曲子,意在吟咏高山。钟子期听到琴声抑扬顿挫、刚劲有力,就说:“好啊!这一曲气势磅礴,就像泰山一样巍峨峻拔。”伯牙又弹起另一支曲子,意在吟咏流水。钟子期听到琴声舒缓自如、流畅明快,就赞叹道:“妙呵!这一曲浩浩荡荡,就像江河水奔流不息!”

又有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到泰山之北游玩,遇上了一场暴雨,他们只好跑到山岩下面避雨。伯牙便拿出琴来弹奏。开始时,弹的是山风阵阵,大雨淋漓;然后表现风声更紧,暴雨如注;最后弹出山崩石裂,惊天动地……每奏一曲,钟子期便用准确的语言将乐曲的意境一一描绘出来。伯牙感慨万分:“你对琴声的理解力实在太奇妙了!对曲子的描绘与我的心思完全一致。我无论有什么心思都逃不过你的耳朵。你真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呵!”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于是就拉断了琴弦,摔碎了琴。他说:“知音都没有了,我还弹什么琴呢?”从此他终生不再鼓琴。

◆余音绕梁

【释义】余音:乐曲结束后留在耳边的声音,仍绕着屋梁回荡。形容动人的音乐或话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韩娥是战国时韩国一个有名的歌女。她不仅人长得美丽,而且歌声也悠扬悦耳。

有一次,韩娥来到齐国的临淄都城,在西城门卖唱维持生活。她优美的歌声使围观的人们听得出了神,虽然韩娥唱完了歌已经离开,可是她那悦耳的歌声好久也不消失,仿佛仍在屋梁周围荡漾回响,大家以为她并没有走呢!几天后,仍有人不时来到韩娥唱歌的地方,希望她再次出现。

◆别开生面

【释义】生面:新的面目。使原来已经暗淡模糊的画面重放光彩。比喻另创新局面、风格或形式。

【出处】唐·杜甫《丹青引》。

唐代有个名气很大的画家,叫曹霸,他特别擅长人物、马匹画,并经常被召进宫去,为唐玄宗当场作画。

长安城里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凌烟阁四壁画着几幅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唐初大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70多年过去了,凌烟阁中的功臣像大部分已经剥落,色泽暗淡模糊,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有一天玄宗想起了曹霸,就派人召他进宫,让他把全部功臣的肖像重新画过。

曹霸来到凌烟阁上,全神贯注地开始创作。几天后,24幅功臣肖像就全部画好了,其中画得最生动逼真的是褒国公段志宏、鄂国公尉迟敬德,这两位功臣都是著名的武将,曹霸把他们画得神采飞扬,英姿飒爽,似乎头发须眉都在耸动,好像正要冲上阵去与敌人厮杀。唐玄宗非常满意,给了曹霸很多赏赐,并且封他当左武卫将军。

但是,好景不长,曹霸因一件小事被削职为民,再加上“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生活困苦,最后落得了给路人画像谋生的地步。

这时,著名的大诗人杜甫也避乱来到成都,住在城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有一天,杜甫在朋友家中看到曹霸的《九马图》,就进城去四处寻访他,终于在街头见到了曹霸。杜甫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就写了一首《丹青引》送给他。杜甫在诗中高度评价了曹霸的艺术成就,称颂他:

凌烟功臣少颜色,

将军下笔开生面。

后来,“笔开生面”演化为成语“别开生面”。

◆妙画通灵

【释义】“妙画通灵”本来是表现顾恺之为人超脱的故事。后人以“妙画通灵”一词形容画品绝妙,世上少有或形容画家技艺高超。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顾恺之(公元341~402年),字长康,晋代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时代的杰出画家。他虽然博学犯错误,但却相信虚无缥缈的神灵变化之术,因而时常闹出笑话来。

有一次,顾恺之站在画柜前,把画柜前面封糊、题署完毕,寄放在友人桓玄那里。而这些画都是他非常珍惜的。桓玄却从后面打开柜子,偷偷地把画取走了,然后又把柜子封闭好,使之同原来一模一样,又还给顾恺之,骗他说,画柜从没有打开过。顾恺之看见画柜前面的封条、题署一点也没有变,只是柜子里的画没有了,不住地说妙画通神,变化而去,就像成仙一样,没有流露出一点疑惑的神色。

◆妙笔生花

【释义】“妙笔生花”意思是用来称赞别人杰出的写作天才。

【出处】此典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唐代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说,他少年时做过一梦,梦见他的笔头上生了花。于是后来便天才赡溢,文思敏捷,斗酒百篇,超群出众。

可是今天看来,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并不是因为那个奇怪的梦,而是他丰富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换来的。

◆怀璧其罪

【释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指本来没有罪的人由于有了一些钱财,引起有些人的觊觎,如果不拿出来,就会弄得人财两空。后来人们用“怀璧其罪”比喻人因多财而得祸。也写作“怀壁为罪”。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大臣叫张丑,在燕国做人质,燕王打算杀死他,他乘机逃走了。即将逃离燕国边界时,却被守边界的小吏捉住。这时张丑急中生智,恐吓小吏说:“燕王要杀死我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人说我藏有宝珠;他想得我的宝珠,但我现在已经没有宝珠了,燕王不肯相信我。现在你把我捉住,我在燕王面前只要说是你夺了我的宝珠,吞到肚子里去了,到那时候,燕王一定会杀死你,剖开你的肚子;割你的肠子,君王们都是贪得无厌的人,只知道财利,我迟早总要死,但是你的肠也要一寸寸被割断呢!”守边的小吏被他说得有点害怕起来,于是就把他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