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23

第23章 处世的故事(9)

◆市道之交

【释义】指人与人只有利益的关系。比喻重利而忘义的交往。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名将廉颇因其战功显著被赵王封为上卿,在一次与秦在长平的交战中,据守不出。秦国施用离间计,使赵国罢免了其大将军的职位,而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领兵作战,廉颇的同僚、朋友、亲戚、部下因其不是大将军而疏远廉颇。

赵括不会打仗,仅40天就损失兵卒45万,大败而归。

赵国虽然得到楚国、魏国的救援,一时得以解围,但国力衰弱,很难对付强敌了。燕国又趁机来攻打赵国,赵王重新起用廉颇,命廉颇为大将军抵抗燕兵。结果廉颇打胜,赵王封他为信平君,地位不在相国之下。

这样,廉颇的地位又得到恢复,他的一些朋友同僚又上门拜访,廉颇很不欢迎他们,质问他们以前落魄时怎么都回避了?

客人不感到羞耻,反而笑嘻嘻地说:“老将军呀,天下的人不都是以市道交往吗(市道之交)?您有势力我们就跟从您:您没势力我们就离去,这是常理嘛,您别怨恨我们啊!”

廉颇恍然大悟,才明白他们看中的只是他的权势与他们的自身利益,不是他本人,廉颇盛怒之下,拒绝了他们的拜访。

◆必恭必敬

【释义】形容态度极为恭敬。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

周幽王是西周出名的暴君,不得人心。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立刻派人去做这件事情。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和褒姒饮酒纵乐。

诸侯们恭敬地站在一旁听幽王的吩咐,不料幽王却说:“我点烽火是跟你们开个玩笑,现在没事了,你们可以回去了。”诸侯都悻悻而退。褒姒见幽王把众诸侯耍了一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正言厉色

【释义】正:严正,厉:严肃,严厉。形容言辞庄重、容色严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贾宝玉闲着无事,忽然想到了黛玉,觉得好长时间没见黛玉妹妹了,便前往看望,一进屋,见黛玉在睡觉,疑心生病,劝黛玉起床。可是黛玉不答理他,用绢子盖上脸。宝玉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对黛玉说:“你们扬州衙门里出了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

黛玉听得他话语严肃,又正言厉色,以为是真事,便霍地坐起来,问道:“什么事?!”

宝玉强忍住笑,顺口胡诌说:“扬州有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住着一群耗子精。腊月初七这天,老耗子升堂议事,说‘明儿是腊八,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我们洞里没啥吃的,谁去偷点回来?’小耗子回话说:‘我知道,山下庙里米豆成仓,还有五样果品: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老耗子听了心中大喜,忙说:‘谁去偷香芋?’一个又小又瘦的耗子说:‘我去。’老耗子瞧它身小体弱,摇摇头说:‘你不行!’小耗子急了:‘我会摇身一变变成香芋,滚进香芋堆里暗暗地搬运,比兄弟们偷得巧!’兄弟们拍手叫道:‘妙妙,你先变个香芋给我们看看!’小耗子说声‘变’,忽然变成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姐。弟兄们一齐笑起来:‘错了,错了!你说变香芋,怎么竟变成个小姐来?’小耗子傲慢地说:‘你们真是没有见过世面,只认得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宝玉的话音还没有落,黛玉已站起并用手按着宝玉,说宝玉在讽剌她、嘲笑她要他道歉,宝玉见目的也已达到,便也连声告饶。

◆瓜田李下

【释义】走过瓜田时不弯腰提鞋,走过李树下时不举手整冠,以避偷瓜、摘李之嫌。比喻有嫌疑的地方。

【出处】唐·季延寿《北史·袁翻传》。

袁韦修是北齐人,他为人谨慎,处事沉稳,见多识广,因为他才华出众,很年轻就当上了大官。

袁韦修做官能清白自守,不收贿赂,人们送他一个雅号“清郎”。有一次袁韦修到外地考查地方官吏,路经兖州。他的老朋友邢邵正在兖州做刺史,邢邵拿出一匹白绸送他作为纪念。袁韦修谢绝说:“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最谨慎的呀。你难道忘了古人说的:路过瓜地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到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吗?这是为了躲避嫌疑啊!我领受你的心意了。东西不能收,不能留下话柄呀!”

邢邵和袁韦修是好朋友,他明白袁韦修的心思,没有让袁韦修为难。

◆鸟尽弓藏

【释义】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废弃或遭害。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世家》。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朝政,积蓄了二十年,终于使国家转弱为强,最终打败了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书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

“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紧接着会被杀掉煮了吃掉;敌国消灭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

“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了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还活在人世,只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勾践最后还是逼文种自杀了,文种临死前很后悔没有听范蠡的劝告。

◆仰人鼻息

【释义】依仗别人的呼吸,才能活着。比喻自己没有办法,必须依仗别人才能生存。引申为看人脸色,不能自主。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

东汉末年,渤海太守袁绍想吞并冀州,袁绍的手下逢纪替他出了一条计策:一面写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怂恿他引兵南攻;一面派人去见冀州刺史韩馥,劝韩馥让出冀州,这样才能保住性命。

无能的韩馥听了觉得有理,竟表示同意。可是韩馥的部下耿武、闵纯等,看出袁绍也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人,于是一致反对归附他。耿武等对韩馥说:“冀州有百万之众,支持十年之饷不成问题,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地盘拱手送给他呢?”

◆任人为贤

【释义】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是他们的师傅,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因看不惯齐襄公的行为,因而在他们师傅的带领下前者到了鲁国,后者到了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到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众叛亲离

【释义】大众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极其孤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名叫公子晋,另一个名叫公子州吁。州吁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见兄长卫桓公是一个忠厚本分之人,便想篡位自己当国君。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到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为桓公饯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

“祝兄长一路平安。”

“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

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

州吁杀了卫桓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郑国早有防范,卫军大败而归。

鲁国的国君隐公得知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

“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

众仲回答说:

“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非常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他的亲信也会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

众仲接着又说:

“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

没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碏借助陈国的力量,消灭了州吁以及他的手下。

◆众怒难犯

【释义】形容众人发怒,不能冒犯。比喻不能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

尉止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当他的意见与握有大权的子驷意见不统一时,便带领宗族的人杀掉子驷、子国等人,还强迫郑简公跟随他来到北宫。

子驷的儿子听到尉止叛乱的消息,在家中没有作任何布置,就率领部分亲信去攻击尉止,结果,家中的奴隶和仆人乘机逃跑,而子国的儿子子产却临危不乱,召集所有的家奴,要他们和自己同心协力,一起去平息叛乱,然后带领人马去攻打叛乱的尉止。而郑国另一个大夫子孔听说子产起兵平叛,立即出兵协助,终于和子产一起杀了尉止,平息了叛乱。子孔做了郑国的执政大夫。

子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了盟书,规定所有的官员都要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对此不满,他就准备大开杀戒,威逼他们顺从。子产劝阻他,要他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国家,他们发怒,就让他们发怒好了!”

子产说:“众怒难犯!专权是难于成功的。不如烧了盟书来安定大家的心。”

子孔见子产说得在情在理,而且对安定大有好处,便也不在坚持制定盟书一事,郑国也因此繁荣稳定。

◆伤风败俗

【释义】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伤:损伤。败:败坏。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他仕途颇不顺利,多次遭到贬职。进士出身后,任过低职如连州阳小县令,国子监博士,也任过高职位如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杀身之祸。原来,当时佛教盛行,从官员到百姓,许多人都信佛,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

“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结果却是悲惨死去。

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似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宪宗以为韩愈在诅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杀他以解心头之恨,但宰相裴度为他讲情,韩愈才得以解脱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