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22

第22章 处世的故事(8)

◆半面之交

【释义】只见过一面而无深交的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有一个奇人名叫应奉,他见多识广,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

东汉有规定,每到一定时期,中央和地方都要派人到下面各级单位检查案件的审理情况,以防止产生冤、假、错案。

这一年,应奉受太守委托,到郡下属的24个县去检查案卷。这些案卷涉及到两千余人,材料抄录起来有几十卷。

当他检查结束,返回郡衙向太守汇报时,应奉根本不看材料,把2000多犯人的罪行和审理情况作了极为详尽的报告,而且没有半点遗漏。太守又是吃惊又是钦佩。

东汉时,有这样一种风气,就是达官贵人死后,家人要为死者立碑。在这些碑中,有些碑文不仅书法精美,而且行文严谨,非常富于寓意。

一次,应奉与好友许训一道进京,他们骑在马上,一边欣赏路上的山光水色,陶醉于秀美的风景之中,一边聊起诗词歌赋。正行路中,他们看到路边有一大碑,只见碑上的字笔法遒劲,很有气势。许训看了,认为有好书法,必然也会有好的文采,便请应奉一起下马欣赏。

应奉骑在马上,纹丝不动,只是飞快地看了几眼,便对许训说:

“许兄,我看就不必下马了,我回去抄给你就行了!”

许训听了好生纳闷,虽听人说过应奉记忆力过人,但如此神速便把碑文记住,他怎也不相信。

应奉无奈,只好下马,他让许训看着碑文,他自己转过身去,对着远处的高山,将碑文从始至终一字不错地背了一遍。

许训还是半信半疑。他心想,应奉一定是见过这篇碑文,于是心生一计:他将沿途遇到的官吏、宾客,甚至吏卒、仆役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到了京城,当闲暇无事时,许训便拿出自己的本子给应奉看。

应奉接过许训的本子,只草草地翻了翻,便对许训说:

“许兄,你还漏记了一个人呀!”

许训一下被应奉说糊涂了,忙问:

“应兄说的是谁?”

应奉笑笑说:

“颍川纶氏都亭亭长胡禄,我们曾经在那里喝过水,你怎么忘记了?”

许训听了应奉的话,才猛然想起来,确有这么回事。到这时,许训是彻底信服了,确信应奉的记忆力与众不同。

一次应奉到彭城去看望朋友袁贺。当他赶去时,恰好袁贺不在,院门紧闭。

应奉听到院内有动静,便上前敲门,原来袁贺家正请匠人造车,那匠人打开门,露出半面脸看了应奉一眼。应奉得知袁贺不在,便转身离去。

过了几十年,应奉路遇那位造车匠人,上前与他打招呼,匠人茫然不知在哪里见过这位先生。应奉说:

“当年你在袁贺家造车,你只开了半扇门,不记得了吗?”

造车匠经他提醒,细细回想,确有此事,非常佩服应奉的记忆力。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释义】比喻统治者可以任意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的活动也要受到限制。也用来泛指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对别人却严加限制。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宋朝有一个州官名叫田登。他这个人有个坏毛病,就是不准别人说登字,凡是跟“登”同音的字也不准说。如果谁违犯了他的规定,就会有生命危险。

有一次,有个小官吏一时疏忽,天黑的时候叫手下人点灯,恰好被田登听见了。田登见他竟然敢当面说“灯”字,大发雷霆,就命令把这个小官吏痛打了一顿。从此以后,州府里的人都把“灯”称为“火”。而且,田登还发布公告,州中百姓也不许说“点灯”,只能说成“点火”。

元宵节快到了,在节日期间,要举行灯会,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张灯结彩,有钱人家更是互相攀比,奇灯异彩,富丽堂皇。老百姓们到了晚上就成群结队到城中游玩、观灯,非常热闹。

田登的州府也要举办灯会,让百姓进城观灯。于是,田登让文书出了一张公告,公告中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原来,举办灯会称为“放灯”,但说“放灯”触犯了田登的忌讳,所以就说成“放火三天”。

州中的百姓看到了这份告示,私下里忍不住说道:“真是可笑,如果真是放火三天,他田登还想活命吗?真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啊,怪得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和野心。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被司马氏所掌握。魏少帝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政,后来,司马懿杀掉曹爽,独掌大权。过了两年,司马懿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职位,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手中。后来司马师又废掉少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当了大将军,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

司马昭为人阴险狡诈,权欲极重。曹髦身为皇帝,却没有什么权势,他心里又是愤怒又是害怕。他早就知道司马昭有篡夺帝位的野心,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召集了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商量对策。曹髦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过路的人都已经知道了,我不能坐着等他来收拾我,今天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都知道司马昭的势力太强大,要跟司马昭作对,等于就是拿鸡蛋去碰石头,就劝曹髦忍耐。

曹髦哪里忍受得了,他从怀里掏出一张预先写好的诏书,说:“我已下了决心,就是死了也要去拼一下!”

曹髦带领宫中的侍卫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邸进发,曹髦自己拿着宝剑站在车上指挥。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贾充带领了几千名卫兵拦住了曹髦等人的去路,双方就打了起来。贾充命令手下杀死了曹髦,向司马昭报告去了。

司马昭又立了曹奂为皇帝。司马昭死了以后,没过多久,他的长子司马炎就逼曹奂让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四海之内皆兄弟

【释义】皆:都。比喻朋友很多。

【出处】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颜渊》。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知道司马牛的缺点是说话不怎么谨慎,就说:“仁人的言谈是很谨慎的。”

司马牛还是不怎么明白,又问:“言谈谨慎,就可以算是仁吗?”孔子语重心长地说:“不管什么事,做起来都是很困难的,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又问怎样做才可以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又没有明白这话的意思,又问孔子:“难道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叫做君子吗?”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司马牛告别了孔子,出来碰见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司马牛又忧愁地对子夏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就安慰他说:“我听别人说过:‘死和生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富贵与否则是由上天安排的。’君子做事认真,没有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那么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呢?”

古人以为中国四周都是大海,就用“四海之内”代指全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全中国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对牛弹琴

【释义】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出处】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身临其境。

有一天,阳光明媚,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虽然他弹得十分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不乐意了,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坚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

◆尔虞我诈

【释义】比喻彼此勾心斗角,耍弄手段。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向宋国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会因此而被杀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十分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杀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气得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

宋国虽然是个小国,但要消灭它却并非易事。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庄王前进不得,只得下令收兵。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大王可别忘了我父亲是死在宋国人手里呀!”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因害怕被困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的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

“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已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是办不到的。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你们想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后来,楚国和宋国制定了盟约,约上写着:你我都不要互相欺骗。

◆左提右挈

【释义】挈:举起。左手提,右手举。比喻互相扶持或从各方面加以帮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秦朝末年,秦朝施以暴政,各地农民都起来反抗。其中有一伙义军发展很快,其首领叫武臣,夺了30多座城池,被部下张耳、陈馀推举称王,他们两人分任右丞相和大将军。接着,武臣派部将韩广率军夺取从前燕国管辖的地区。

想不到韩广权力欲极强,率军一进入燕地,就自称燕王。赵王武臣大怒,和张耳、陈馀一起发兵进入燕地。

赵军刚来到燕地的那天,武臣只带几名亲随深入燕境,了解燕军动静。不料燕军防备严密,发现武臣等形迹可疑,便将他逮住。张耳、陈馀得知武臣被擒,先后派了十几名使者到燕营去商谈,但都被燕将杀死,以致没人敢到燕营去交涉。

张耳、陈馀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办理,这时有人毛遂自荐,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那士兵见了燕将无丝毫畏惧,只问了一句话:“请问将军,您知道张耳,陈馀是怎样的人吗?”

燕将马上回答说:“当然知道,他俩是很有义气、能干的人,不过现在,他们都在指望我放回赵王。”

那士卒听了大笑,说:“将军错了,想当初,张耳、陈馀和武臣率军进入赵地,没费多大气力,就拿下了几十座城池。他俩难道不想称王称霸?只是因为赵国新建,所以先立年纪大的武臣为王。现在赵国已经开始安定,他俩当然想把赵国分了,各自称王。所以表面上要你把武臣放回去,其实巴不得你们杀了他。现在一个赵国尚且瞧不起你们燕国,很容易吞并你们,何况将来还有两个贤王帮衬来问你们杀害赵王之罪。到那时,燕国不是很容易被灭了吗?”

燕将目瞪口呆,忖之有理,就把士卒的话传给了燕王,燕王也觉得杀武臣弊多利少,这样,那个士卒成功地救回了赵王。

◆市无二价

【释义】做买卖没有两种价格。形容生意无欺诈行为。

【出处】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在汉元帝时期,王莽利用手段,得到元帝信任被封“安汉侯”。他野心勃勃,且心狠手辣为了称帝他毒死汉平帝,为掩人耳目,立2岁的刘婴为太子,实行监国。又为登上宝座,派出八个风俗使了解民情,看看是不是利于他登基。

半年以后,风俗使回京复命说:“现在八方民风已经比前些年大大改善,社会秩序非常好,跟文景之治那时候差不多了。百姓们丰衣足食,看不到饥民饿殍。盗贼绝迹,真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厚向善,几乎没有民事纠纷,所以官府也没有案件要办。市场上买卖公平,同一种商品没有两种价钱(市无二价),也没有以次充好、擅自提价的欺诈现象……”

风俗使的话给王莽以极大的欢喜,这一切的一切意识着王莽的登基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不会引起社会动乱,民众反抗的。

于是,他制造了一个天命的神话,假借一块深井挖到的白石,上刻“安汉公为皇帝”六字宣示上天的旨意,终于“名正言顺”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