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21

第21章 处世的故事(7)

◆东门黄犬

【释义】东门:指东城门。黄犬:指黄狗。原句出于李斯被秦二世处死时之语。意为做官遭祸,抽身悔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秦朝丞相李斯被诬入狱以后,他的官场仇家——宦官赵高负责他案件的审理,赵高公报私仇,对他实行毒打,来强迫李斯承认与其长子李由勾结盗贼,谋反之罪名。

李斯被屈打成招,他亦曾想过自杀,但他自以为能言善辩,有功劳,无反心,通过上书辩解,而能打动二世,获得赦免。他在狱中精心构思上书的内容,历述了自己在秦为相30余年的七方面功绩,又故意用反话说是“七条罪状”,他用精美的小篆抄写好后交给了赵高,此后,便满怀希望等好消息。

李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杰作到了赵高那里却石沉大海,赵高也不可能给对手一个机会,并讥笑说:“囚犯如何能上书!”

过了几天,赵高又派他的十多个门客伪装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拷问李斯。李斯如果翻供,讲出实情,就受到更惨重的毒打。以后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又跟以前一样,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全部罪状。一方面,在这里审问李斯;一方面秦二世派人调查三川郡守李由的罪状。可是那时李由已经被项梁杀死了。使者回来,赵高就胡乱地编造了李由谋反的罪状。

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汇报,按照秦法,李斯应受五刑惩处,施以腰斩,地点在咸阳。

李斯被押解出狱的时候,回头对押解在一起的次子说:“我还想跟你再牵了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东门黄犬),还办得到吗?”说罢,父子二人相对而哭。结果,李斯的族人都被处死。

◆东市朝衣

【释义】东市:汉代长安处决死犯之处;朝衣: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礼服。指大臣无辜被杀。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

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晃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晁错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东窗事发

【释义】比喻阴谋败露,将受到惩治。

【出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秦桧是南宋时宰相,他反对抗金,害怕战争会影响到他的权位,所以竭力主张投降。他感到岳飞是实现对金议和的最大障碍,就指使别人诬告岳飞谋反,把他逮捕入狱。但是,岳飞宁死不屈,不肯招认,秦桧无法将他定罪。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在卧室东窗之下密谋对策,王氏阴险地说:“相公,纵虎容易擒虎难。如果现在不想方设法把岳飞治死,将来必定后患无穷!”秦桧觉得王氏的话很对,便不顾一切地把岳飞治死。他授意谏议大夫万俟卨等人伪造证据,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诬陷成罪,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父子等人杀死在狱中。

秦桧过了不久便死了。又没过多少日子,他的儿子秦熹也死了。王氏心神不宁,便请来一个道士作法。据说那道士在阴世见到了秦熹,看见他头颈上套着沉重的铁枷,便问道:“你父亲在什么地方?”“在酆都地狱。”道士赶到酆都,果然看到秦桧和万俟卨都戴着铁枷,受着各种痛苦的刑罚,临走时,道士问秦桧要带什么话给王氏。秦桧哭丧着脸说:“烦请带话给我夫人王氏,就说东窗事发了。”道士回到阳世后,把秦桧的话告诉给王氏,王氏吓呆了,不久她也死去。

“东窗事发”这则成语说明,坏事做绝了,早晚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东道主

【释义】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人,后泛指接待宾客的主人,也称东道主人。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曾逃亡国外达19年。在他逃亡19年中,有一次路过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因其是逃亡人,对他很轻视,重耳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怀恨在心,在当上晋文公之后,伙同秦国,出兵攻打郑国。

郑文公非常着急,大夫佚之狐说:“如能请烛之武去要求秦穆公退兵,我国就可脱险。”郑文公就立刻去请烛之武。晚上,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头上吊送城外,让他偷偷地到秦军营中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一见秦穆公,就说:“郑国在秦晋强大攻击下,定会灭亡,但郑国的土地一定要落入晋国之手,而非你秦国,秦国将会一无所获。那时,和你们相邻的晋国,可就更强大了,而你们秦国,也就要相对地显得比它弱了。我不明白,您何必要灭亡郑国,加强晋国,削弱秦国?”

烛之武还对秦穆公说:“你们如果让郑国做‘东道主’,秦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郑国一定尽主人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没有什么不利啊?再说,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东边灭亡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请您认真考虑吧!”

烛之武的话打动了秦穆公,这样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事,只有愚人才会做,其后果只能惹祸上身,自讨苦吃,便没有同晋商量而悄然退去。

◆令行禁止

【释义】比喻法令严正,不容触犯。

【出处】战国·佚名《逸周书·文传》。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是纣王。纣王残暴狠毒,不得人心。

西伯侯姬昌知道商朝就要灭亡,于是,他求访贤才,积蓄力量,团结各地诸侯,决定推翻商朝。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国力大增,归附他的诸侯愈来愈多。但不幸的是,他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姬昌知道自己不久将会死去,便把儿子姬发叫到床前,谆谆教导他说:“我一生的意愿是创建周的王业。我希望你言行要一致,不要失信于人。”

姬昌去世后,姬发继承其父灭商的遗志,在弟弟姬旦和军师姜子牙的辅佐下,加紧灭商的各种准备。不久,姬发到孟津检阅军队,八百个诸侯自发汇集一起,拥护他出兵征伐纣王。但姬发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没有同意。

没过两年,商朝的百姓再也忍受不了纣王的统治,文武百官也不再听从他的号令。于是姬发立刻挥军东进,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以貌取人

【释义】以外貌来衡量人的才干。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个特别讨孔子的欢心,他叫宰予,他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但是这跟品德没有关系,宰予可以说是一个品德极差之人,且又懒惰成性。孔子谓之“朽木”。

一天,宰予问孔子说:“父母死了,儿子要服丧三年,这不是太长了吗?”

孔子生气地说:“君子服丧,吃饭不觉得香,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你却觉得时间太长,你是不仁不义的人。儿女从生下来开始,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丧这是最基本的礼仪,无论他是谁,都应该遵循,但在你看来却可行可不行,你实在无可救药。”

宰予后做了齐国大夫,因与田常合谋作乱而被诛灭九族。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羽,鲁国人,相貌很丑,孔子开始认为他一定很笨,不会成才的,所以不喜欢他。然而子羽品德极好,办事公正,学习很用心,后来子羽在江南游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300多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美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语衡量人才,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我只凭相貌衡量人材,又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看来是不该以貌取人的呀!”

◆出尔反尔

【释义】就是从你那里出来,又回到你那儿去,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后来多用来形容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和鲁国发生了一次战争,邹国战败,三十多名官吏被鲁国人杀死了。奇怪的是,邹国的老百姓没有人去支援邹国的军队。

邹穆公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这时正好孟子来到邹国,邹穆公就问孟子:“在这次战争中,邹国的老百姓眼看着邹国的官吏们被杀,却袖手旁观,真是可恨!要是把他们杀了吧,他们人又太多;要是不杀吧,以后再有这种事情,更没有人去营救了,这种风气实在开不得。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问道:“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邹穆公说:“不知道。”孟子说:“在闹灾荒的时候,邹国的百姓们没法生活,年轻力壮的外出逃荒;年纪老的、身体弱的就死在路上,尸体丢在山沟荒野之中。而您的粮仓里储满了粮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属下却不把灾情告诉您,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还加紧搜刮、残害百姓。老百姓怎么能不恨这些官吏呢?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老百姓自然不会去救,曾子曾经说过:‘要注意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所以说,您也不要怨恨那些老百姓,如果您实行仁政,爱护百姓,那么老百姓也会爱护您和您的官吏,并且在危险的时候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豁然开朗,从此开始实行仁政,邹国也慢慢强盛起来。

“出尔反尔”又可说成“出乎反乎”。

◆出言不逊

【释义】比喻说话不礼貌,不尊重别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东汉末年,大军阀袁绍要跟曹操决一死战,领兵二十万驻扎在官渡。曹操领兵八万抵抗。

就在决战的相持阶段,袁绍军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不辞而别悄悄地溜进曹操的大营,投顺了曹操。

来到曹操营中,许攸为曹操出谋划策,他说:

“曹公要在这次决战中取胜,在下认为,有一个地方您不可不攻,那就是袁绍囤积粮草的重地——乌巢,只要将此地攻下,断了袁绍的粮草,您必胜无疑。”

于是,曹操亲自统率八千精兵偷袭乌巢。

袁绍手下大将张郃很担心粮草基地乌巢的安全,便向袁绍建议说:“乌巢守将淳于琼好酒贪杯,极易误事,万一曹操进攻乌巢,淳于琼根本无法抵抗,一旦粮草被劫,我军会不战自乱,还是调换守将,增派人马为好,以防止乌巢有失!”

谋士郭图却反对张郃的建议,他说:

“曹操既然亲自去乌巢劫粮草,他的大营必然空虚,我军应趁此良机偷袭曹军大营,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顾,这样我军必能大获全胜。”

袁绍觉得张郃与郭图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于是他决定,派少数兵马增援乌巢,派张郃与高览二将率领五千人马进军曹军大本营。

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巢的袁绍驻守部队消灭了,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粮草;在回师的路上又顺便消灭了袁绍的少数援兵。

曹操进攻乌巢之前,就已料到大营可能会被偷袭,他留下张辽、乐进等猛将留守大营。

张郃和高览率军直扑曹操大营,刚接近曹营,张辽、乐进便出营迎战。他们势均力敌,双方激战多时不分胜负。正在此时,曹操引兵杀回大营。张郃、高览腹背受敌,一时慌了手脚,被曹操团团围住。曹军刚刚打过胜仗,士气正旺,看到袁军便猛冲狠杀了起来,直杀得袁军屁滚尿流。

张郃、高览见难挡曹军,只带极少数几个人突出重围。那几个残兵败将哪里还敢回袁营,只好在别处暂时躲避。

谋士郭图这时接到报告,方知袁军两处全部失利,他的计策使袁绍遭受到致命的打击,他知道袁绍这个人度量本来就小,现在如此损兵折将,哪有不追究的道理,于是他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对袁绍说:

“张郃、高览统军作战,不按主公指挥行动,所以才会被曹军打败,他们看到我军失利竟不思挽救却幸灾乐祸,还口出怨言,责怪主公指挥不当。”

袁绍信了郭图的谗言,本来一肚子的火气,一下被燃成熊熊怒火,表示一定要严办张郃、高览二将,不将他们斩首,也要严加治罪。

郭图害怕张、高二将回来揭露真相,便秘密派人找到他们,对他们说:

“主公深怪你们作战不利,要杀你们以正军法,二位快些想办法吧!”

张郃、高览走投无路,只得投降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