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20

第20章 处世的故事(6)

◆分道扬镳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

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期,有一个叫元齐的人,文武双全,屡建奇功。皇帝非常欣赏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按理说,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在我管辖范围中,你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朝廷近臣,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看他们二人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笑着说:“你们都是朕的亲近臣僚,洛阳又是我的国都,你们应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开门揖盗

【释义】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东汉末年,孙策割据江东一带,势力范围逐渐扩大。而吴郡太守许贡却害怕孙策壮大起来,就偷偷派人送信给汉献帝,要求调走孙策。孙策知道这事后,就杀死了许贡。

许贡的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一天,他们听说孙策在丹徒西山打猎,便跟踪而来。孙策的马跑得快,把随从丢在后边。这时,三个门客突然向他袭击。孙策措手不及,脸上挨了一箭。孙策的随从追上后,将那三个门客杀死。

孙策回到府中,箭伤发作。临死前把长史张昭和弟弟孙权找来嘱咐后事,将印绶授给孙权。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张昭劝他说:“如今奸邪作乱的人互相争夺,狼烟四起,如果只顾悲哀而不去考虑大事,这是‘犹开门而揖盗’。”

张昭让孙权忘却悲痛,换上衣服视察军队。人们知道东吴有个新主后,人心才稳定下来。

◆开诚布公

【释义】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深得蜀汉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时,便将儿子刘禅托咐给他,让他辅佐刘禅治理天下,并公开表示,若不听话,就可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有多少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任前锋。由于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职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让下属指出他的缺点和错误。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军中,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就被魏国占领了。

◆心悦诚服

【释义】悦:愉快,高兴。服:信服,指心中愉快地、真诚地信服。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有人问孟子:“怎样才能称霸诸侯呢?”

孟子回答说:“一个国家想称霸诸侯,当然要依靠自己的国力,国力强大,可以凭借兵力征伐别的国家。首先是倚仗实力,然后借仁义之名征伐,这是可以称霸的。但是这种办法并不好,这是以力服人,人家不会心服的,会遭到别国的反对。最理想的是用仁义使天下归服,这样做就根本不必用强大的国力和军队。以往的圣君明主全是如此,比如商汤仅有纵横各七十里的地盘;周文王也只有纵横百里的土地。可是他们施行仁政,天下人高高兴兴地归服他们。所以说,依靠武力征服别国,人家不会诚心服从的。只是武力不如你强大,没有办法不服你罢了。这与以施仁政就不同了,仁政是以德行、仁义服人,这会叫人毫无怨言的服从,而且会长治久安,这跟孔子门下七十二位贤人,心悦诚服地归服孔子毫无差别。

◆户限为穿

【释义】户限:门槛。门槛都被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极多。

【出处】唐·李绰《尚书故实》。

智永禅师是南北朝时的一个和尚,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永欣寺。他本来姓王,是东晋时期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继承了祖先的书法传统,字写得非常好。

他善于写各种字体,尤其擅长写草书。他平常练习书法非常勤奋,每天都要写上几个小时。据说,他把练字写秃了的毛笔用大瓦缸装着,到后来,他用过的秃笔竟然装了整整十大缸!

功夫不负有心人,智永的书法达到了非常精熟的境地,他的名声也大了。他曾经手写了八百多本《真草千字文》,分别赠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他的字在当时可是很珍贵的,那些寺院得到他的字,挂在寺庙里,顿时给整个寺院增色不少。

许多人都希望得到智永的字,前往永欣寺请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前来求字的人太多了,寺院的门槛竟然被踏穿了。寺中的工匠见木门槛根本不耐磨,就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了起来,人们把它称为“铁门槛”。

◆无事生非

【释义】没有什么事,却故意找事制造纠纷。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

黄雀、蚊子、酱蛆在一条小河附近邂逅,它们互相交谈起来。

黄雀是很喜欢炫耀的,趁这个机会,它“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不是我夸口,我生活得真是够潇洒的,平时,自由自在的飞行,有的吃,有的喝,每年新粮一成熟,那些种庄稼的人家还没有尝到新粮的味道,我早就吃够了。”

蚊子也不示弱,黄雀一住嘴,它便“嗡嗡”地嚷开了:

“吃新粮有什么希罕的,我吃的可是营养丰富的人血,而且,想吃什么人的血就吃什么人的血,为了这口福,我什么地方没去过?这你们谁也比不了。”

酱蛆看它们两个各自显示自己有能耐,它也心有不服:

“你们都自以为最有本事,可是你们根本没想过,那不过是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不同罢了。比如我,每当酱熟透了的时候,还不是我先尝鲜!你们只管吹自己吃新粮,喝鲜血,那是因为我们大家口味不同。”

“黄雀,如果给你鲜血,你能喝吗?蚊子,如果给你新粮,你也享受不了?依我看,最香的还是新酱呢。”

“说得有道理!”不知谁插进一句。

它们三个回头一看,原来是水里的老鳖也耐不住寂寞了。

老鳖在水里已经听了好一会儿了,实在忍不住,便插了一句。这时,老鳖索性摇摇摆摆地爬上岸来,走到它们身边,说:

“黄雀只知道说吃新粮的骄傲事,怎么不提挨打的事,不是常有孩子拿弹弓打你吗?”

“还有蚊子,你只说你能去千家万户,喝很多人的血,听起来你真是够神气的,可怎么没听到你说很多次差点被拍死的险况呢?”

“至于酱蛆就更不用吹牛了,人们每次打酱的时候,你们就无处躲无处藏的,你至今还好好的活着纯粹是侥幸,还炫耀什么呀!”

黄雀、蚊子、酱蛆正待争辩。这时,过来一个人,它们三个忙停住并慌忙躲了起来,只有老鳖没有逃脱。

◆水火不相容

【释义】彼此互不相容。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魏延传》。

三国时,蜀国的大将魏延,刘备入蜀后,封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汉川。

魏延对此十分满意,一次他对刘备说:

“主公,假若曹操发天下兵马来攻打我们蜀国,我为主公拒敌境外;若是10万兵马来到,我为主公将他们一口吞下!”

刘备听了魏延的这番表白,心中非常高兴。心想,有这样的强将为我镇守边寨,一定可以无忧无虑了。于是又任命魏延为镇北将军,封为都亨侯。

不久,又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

魏延屡建奇功,不断加官晋爵,这使得他渐渐地滋生了自满情绪,甚至连诸葛亮也不放在眼里了,他时常在自己的部下面前贬低诸葛亮,对他们说:

“诸葛亮胆子太小,不敢给我兵马去攻打潼关。如果我率五千精兵,带五千担军粮,循秦岭而东,不用10天时间就能到达长安。敌兵听说我魏延到了,肯定会吓得闻风丧胆,不出20天咸阳以西便可一举拿下。”

人们看到魏延如此骄横,都有意躲开他,如实在躲不开也都让他三分。唯有长史杨仪不迁就他,经常与他争吵。魏延因此对杨仪嫉恨在心,两人水火不相容。

有一次,魏延做了一个梦,醒来后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越想越觉得奇怪,便问占梦人赵直:

“我梦见自己的头上长出了犄角,请问这是吉还是凶?

赵直骗魏延说:

“将军,这可是大吉之象啊,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预兆将军再与敌军交战时,不用将军你动手,敌人就会自溃。”

魏延听了赵直的话,心中无比高兴,从此他更加狂妄,目中无人,他动不动就无端指责别人,一副唯他天下第一的样子。

而赵直却偷偷地对别人说:

“你看魏延这梦,他梦到头上长犄角,角字上面是‘刀’,下面是‘用’,头上用刀,必有凶事,大家等着瞧吧!”

这年秋天,诸葛亮在征战途中病危,便唤来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人安排身后之事。诸葛亮对他们说:

“我死后先不要发丧,先要撤军回蜀,以免遭敌军追击。一旦那样,我们就会损失惨重。”

安排完这些事后,诸葛亮便在军中死去了。

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杨仪按着诸葛亮临终的部署,叫魏延领兵断后,迅速回师。

可是,魏延不听。他火冒三丈,大叫道:“丞相死了,我还健在,你们尽可还葬,我当率大军攻敌。难道一个人死了就荒废了伐魏大事?我魏延何人,竟听你杨仪的调遣,凭什么让我作断后将军?”

魏延不仅不听杨仪的安排,反而想杀死杨仪,纂夺蜀汉大权。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的遗嘱,早已做好迎战准备,顺利打败了魏延,并斩首示众。

◆计功行赏

【释义】考定功绩,给予奖赏。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在东汉末年,会稽余姚出了个名人,叫虞翻,他忠厚耿直,学识渊博,颇有些名气。会稽太守王朗听说后很是赏识,召来并任之功曹。

孙策征讨会稽,虞翻知道孙策深受百姓拥戴,就劝王朗不要与孙策对抗。王朗不听,结果失败了,只好逃亡。孙策占领会稽后,仍让虞翻当功曹,并以友相待。

后来,孙策打算夺取豫章。华歆当时任豫章郡太守。孙策想如果与华歆动武的话,一方面于自己实力有损,另一方面又听说华歆是个明智之人。于是想到让华歆来献诚,理由是于百姓不利,伤及无辜。便派了虞翻前去游说。

虞翻奉命前往。到豫章后,虞翻问华歆:“听说您和王府君(王朗)齐名,我虽在东边,也非常敬重您。”

华欲答道:“我不如王会稽。”

虞翻趁机问:“不知道豫章兵力和会稽相比怎么样?”

华歆答:“大大不如。”

虞翻于是道:“孙将军智谋盖世,用兵如神,平定会稽的情况您一定听说了。您要守一座孤城,力量悬殊,孙将军的大军离这儿很近了,不早早打算,恐怕后悔来不及呀!”终于说动华歆答应投诚。

孙策顺利地占领豫章后,便计功行赏,特别褒奖了虞翻,并说:“您还是以功曹的身份作我的‘萧何’,镇守会稽吧。”

◆长袖善舞

【释义】比喻善于钻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战国末期,范雎任秦国的相国,在任职期间,他帮助秦昭王澄清吏制,理财安邦,精兵强政,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但后来,引荐他的王稽犯罪被杀,而他举荐的将领郑安平在攻打赵国时投降了赵国。秦昭王虽然没追究范雎的责任,但范雎很惭愧,甚至想辞官退隐。

此时,燕国的辩士蔡泽听说了这一情况,便风尘仆仆来到秦国。蔡泽托人求见范雎,对范雎说:“相国,我听说你有退隐之心,这是十分明智的。你只有激流勇退,才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就会遭到灾祸。纵观秦国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很多。商鞅为秦孝公制定了法律,富国强兵,功劳极大,最后被处死;大将白起驰骋疆场,立下无数战功,但结果被迫自杀。而横观周边国家也是这样,楚国名将吴起被楚王肢解而死;越国的名相文种为越国强盛付出了无数辛劳,使越王报了夫差之仇,但最后兔死狗烹,死于越王之手。”

范雎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同时他知道秦昭王对自己也不满意,便决心听从蔡泽的话,辞去相国的职务,并把蔡泽推荐给秦王,过了几天,蔡泽便在范雅的引荐下见到了秦王。蔡泽长袖善舞,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通,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安抚民众,秦昭王听后很满意,非常佩服蔡泽的才能,便拜他为客卿。范雎趁机以看病为由,要求辞职回乡。范雎坚持让蔡泽为相国,帮助秦昭王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