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22640700000013

第13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3)

8.蔡伦立志造纸

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有一年他的家乡桂阳(在现在的湖南省)发生了蝗灾,金黄色稻田一时间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接下来便有人饿死,为了求一条生路,蔡伦的父母把蔡伦卖给了一个人贩子,后来这个狠心的人贩子把蔡伦卖到皇宫做了太监。

在宫廷里,蔡伦非常想家,常常独自一人悄悄地哭泣。有一天,他正在墙根下哭泣,被一个老太监发现了,这个老太监很同情蔡伦的遭遇,后来,在发现他谦虚好学之后,这个老太监开始教他念书。每一次这个太监给他抱书来的时候总是累得气喘吁吁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人们都是在竹简上写字,写一本书往往得用上几大捆的竹简才能写完。蔡伦觉得这样搬起来太不方便,就问老太监:“不能用比竹简更轻便的东西来写书吗?”

“当然可以呀!人们还用纺织出来的帛来写字,可是帛太贵了,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难道没有比布帛更便宜的东西?蔡伦想。

但是蔡伦只是一个小太监,只能想想而已,没有机会去实验。后来因为努力读书,蔡伦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皇上见他聪明又勤快,就让他做了一个主管制造宫廷用品的官职。

有一年,蔡伦带着几个随从,到宫廷外的作坊去,为皇帝监制几把宝剑。在作坊里,他看到了打铁、刨木和制衣的程序。他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在作坊里他还看到了帛的制作过程,光滑的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想到自己要制造的纸。这一次出宫办事,让蔡伦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因为他监制的几把宝剑让皇帝很满意。蔡伦看皇帝高兴,于是便提出了自己想制造纸的想法。皇帝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得到皇帝的批准以后,蔡伦便把裁帛制简的工匠们召集了起来,让他们找来一些麻和一个大石臼。然后把麻放在大石臼里,加上水捣成了浓稠的液体。蔡伦把这种液体舀到水缸里,再把一块布浸下去,接下来把布拿起来,布上便留下了一层薄薄的纸浆。他把布放在太阳下晒干,等到布干了以后,蔡伦用手轻轻地一揭,就得到了一张纸。他找来笔和墨,试着在纸上写字,可是纸太粗糙,墨迹有的地方浓有的地方淡,效果不是很好。这时,一个工匠建议用鹅卵石把纸压光滑。蔡伦按照这个工匠的建议去做,效果果然不错。就这样,蔡伦和工匠们制出了第一批纸。

没多久,他们找到的麻都用完了,于是有人建议:

“破鱼网也是麻做的,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制造纸。”

“破布也可以试试!”

“树皮没准也能行!”

蔡伦听取了工匠们的建议,先后找来了这些东西,大家一试验,还真行,经过蔡伦和工匠们的反复试验,他们总结了很多经验,造出来的纸越来越好,最后他们选出了一批上好的纸献给了皇帝。

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用麻头、破布、树皮还能造出这么好的东西出来,他非常高兴。蔡伦的造纸术很快传播开了,没多久,大大小小的造纸坊便纷纷建立起来了。因为蔡伦造纸有功,皇帝便封他为龙亭侯,人们也把他监造出来的纸叫做“蔡侯纸”。造纸术后来传遍了全世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9.诸葛亮隐卧隆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这个名字是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跟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襄阳。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一起来到隆中卧龙岗,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年轻的诸葛亮博览群书,喜欢钻研学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在隆中结交了不少渊博学者,经常同他们一起游玩、交谈。诸葛亮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常自比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管仲、乐毅,渴望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中施展才华。

诸葛亮二十七岁那年,遇到了小军阀刘备。刘备当时处境困难,但待人诚恳,很有抱负。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同他见面便谈得很投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先在荆州立足,再占益州,和孙吴及南方蛮夷结盟,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高论,为其才智所折服,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便离开隆中,做了刘备的军师。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统一南方。东吴孙权想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诸葛亮很高兴,就去了东吴。东吴阵营中有主战派,也有主降派,诸葛亮当着东吴孙权的面舌战群儒,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决心抗击曹操,结成了孙刘联盟。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这一仗为刘备在南方立足和后来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后来,诸葛亮又帮助刘备取得了益州。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做了丞相。诸葛亮赏罚严明,限制豪强势力,兴修水利,屯田汉中,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对统一开发中国西南做出了很大贡献。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操持着全国军政大事。

建蜀初年,蜀国南部少数民族发生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兵去南方平定叛乱。诸葛亮擅于用兵,七次擒获叛王孟获,但他每次都放了孟获,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安心归蜀。

诸葛亮一直没有忘记统—中国的愿望。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安排好内政,出兵北伐。蜀军进军顺利,后来由于派马谡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被迫撤回。为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后来,诸葛亮又多次北伐,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诸葛亮却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诸葛亮善于发现人才,也善于培育人才,他大力发展教育,设立太学。诸葛亮厉行节俭,反对奢侈,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他率领十万大军,占据武功,在五丈原扎营,与魏军在渭水两岸形成对峙局面。由于司马懿采取坚守的方针,在速战不成的情况下,诸葛亮令士兵屯田,准备长期坚持。8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诸葛亮临终时,将国事托付给蒋琬,将军事托付给姜维和杨仪,并留下退军密计,导演了一场“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好戏,使蜀军安全撤回。

诸葛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死后安葬在定军山,被封为“忠武候”,后又被历代皇帝加封褒扬。

10.陶渊明隐归田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因军功显赫而官至大司马,总督八州军事。他的祖父也当过武昌太守。然而,到陶渊明出世的时候,他们陶家已经家道中落,无复当年了。少年时代,陶渊明好学深思,读了大量书籍,并从儒家学说里接受了出仕思想,希图大济苍生。

陶渊明的一生中有好几次为官的经历,然而每一次都因为适应不了官场上虚伪的应酬拂袖而去。陶渊明在二十九岁那一年第一次出门做官。任一个祭酒的官职,他的上司是王羲之的儿子,仗着贵族出身,没有什么真本事,还迷信一种奇怪的道教,整天忙着炼丹服药,想长生不老。陶渊明看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这样的人不能管理国家的大事,而在这种人的手上供职实在大挫雄心,于是没过多久他就提出了辞呈。

回家以后陶渊明潜心读书,并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面读书。他读书的范围很广,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百读不厌。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都忘了吃。他的院子的围墙残破,到处长着野草。可他精神总是那么愉快。在那段时间陶渊明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写得如天空中飞翔的鸟一样自由自在。

读书自然愉快,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贫困了。

一天,陶渊明的叔叔来看他。发现他家里一贫如洗,五个子女都饿得骨瘦如柴。叔叔很心痛,语重心长地劝陶渊明,应该去谋个一官半职,好养家糊口。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妻子儿女谋生。

陶渊明叹了一口气,点点头。地方官知道了,就推荐他去彭泽县做县令。彭泽县在现在的江西省,距离他家很远。他把妻子儿女留在家里,自己背井离乡来到彭泽县。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岁了。他怕家里妻子儿女生活艰难,就花钱雇了一个小伙。到家里帮助做一些田里的农活。他望着跟自己长子一样大的小伙子,不由得生出同情怜爱之情,于是写了一封家信,让小伙子带回家里。他在信里对他的长子说,你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待这个小伙子,不可摆主人的架子,决不要欺负他。

这一次,陶渊明出外才作了80天县令,但最终还是因为他厌恶官场的腐败生活而决心归隐,回到家里,妻子和孩子虽然非常高兴,但还是觉得很意外。但他为自己毅然辞官而自豪,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在这篇著名的诗篇中,表示决不再去做官,而要在农村住一辈子,好好种地。还有一首《归田园居》的诗,也表达了他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的作品表现了很高的气节,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热爱劳动,热爱乡村,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和农民一样,心甘情愿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流传于世最著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他叙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虚拟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般的村舍田园,文章中寄托了他对宁静淡泊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迷恋。

作为文学史上最成功的隐逸诗人,陶渊明的诗文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心,直到南北朝时期的诗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才读到他的作品,但是未得到应有的评介。

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不会永被埋没的,陶渊明的作品到了唐朝,却开始大放异彩,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对他的作品感到倾慕和崇拜。从此,他逐渐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最为显赫,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大家之一。

11.祖冲之善于思考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机械、音乐和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人们为了纪念他,把月球背面一座很大的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此外,还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生在一个科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他的爷爷是朝廷里负责建筑工程的官员,对数学、天文都有一定的研究。十几岁的时候,爷爷带他拜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为师。在老师的指点下,祖冲之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更可贵的是,祖冲之从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一年8月29日,天上出现了日食。祖冲之感到很奇怪,按当时的历法,日食出现的日期是九月初一,这件事使祖冲之对历书的准确性产生了怀疑。从此,他常常拿历书和实际天象进行比较,几年后,他得出结论:历书里有很多错误!他决心编一部更准确的历法。当时通用的历法是他的老师何承天编的“元嘉历”,这部历法是何承天历时四十多年才编成的。

祖冲之打算重编历法的时候,何承天刚去世不久。有人认为祖冲之重编历法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祖冲之说改正老师的错误并不等于不尊重老师,老师在世的话也不会反对。后来祖冲之在南徐州当了管理财政的官员,尽管公务繁忙,但他还是坚持每天观察天象。当时珠算还没有出现,计算的工具是一种叫筹的小棍,祖冲之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常常把筹摆得满地都是。十几年过去了,祖冲之终于编成了一部更准确的历法。

祖冲之向宋孝武帝呈了一道奏章,希望他同意施行新的历法,但宋孝武帝对历法毫无兴趣,他叫祖冲之去找大臣们商量,如果大臣们没有意见,就用新历法。皇帝的宠臣戴法兴对祖冲之没有好感,就对皇帝说,祖冲之一个芝麻小官竟然胆大妄为,破坏前人留下来的规矩,建议皇上不要采纳新历法。别的大臣惧怕戴法兴的权势,都不敢为祖冲之说话,施行新历法的事就被搁下了。过了两年,一个叫巢尚之的大臣看了祖冲之的历法,发现确实比旧历要精确,就劝皇上采用。宋孝武帝同意了,可是还没等新历法颁布,他就死了,于是施行新历法的事又不了了之。直到祖冲之死后十几年,新历法才被采用。因为新历法是在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编成的,所以又叫大明历。

宋孝武帝死后,祖冲之被革了职。没有了公务的牵制,祖冲之在家专心研究起数学来。他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和儿子一起得出了计算球体积的公式;他对圆周率进行了周密计算,得出结论:圆周率在3+76mml5926和3+76mml5927之间。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他的研究成果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年。后人把他得出的数值称为祖率。祖冲之把自己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本叫《缀术》的书,这本书一度成为学者的必读书籍。《缀术》还流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