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22640700000014

第14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4)

12.郦道元治学严谨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它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就对各地人文风物非常感兴趣,父亲的书房是他最爱去的地方,他常常捧着《山海经》、《汉书地理志》、《禹贡》、《水经》等地理书爱不释手。

郦道元爱读地理书,但读多了就觉得那些书有美中不足之处。他把不同时代的地理书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古代的地理书写得过于简略,现代的地理书虽然详细一些,但书中缺少现代地形和古代地形的比较,看不出地理变迁的情况。他把自己的观点对父亲说了,父亲很高兴,鼓励他写一本新的地理书。

郦道元17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姓王的先生,王先生见多识广,走过很多地方。父亲让郦道元跟王先生出去游历一番,郦道元高兴极了,他请求王先生让他的几个朋友一起去,王先生答应了。郦道元和朋友们跟着王先生在青州各地游玩,大自然的美景让他们兴奋不已,王先生告诉他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好玩,还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好方法。王先生告诉他们:司马迁20岁的时候离家游历四方,10年间行程上万里。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寻访古迹,收集资料,有了这10年的积累,他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

这次出行,郦道元不但长了见识,还明白了很多道理。

郦道元20岁时,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先后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安徽等地做官。在处理政务之余,他总要对当地的地理情况进行一番考察。有一次,他在黄河南岸的陕县游览黄河,当地官员告诉他,秦朝铸的一尊铁人落进了河里,所以这一带的黄河波浪高达几十丈。郦道元不信这种说法,他带了几个人到黄河边实地考察,这里的黄河确实巨浪滔天。郦道元注意到黄河两岸是陡峭的石壁,河中间有两座石头堆成的岛屿,把河水分成三股。

“这里的大浪不是铁人造成的。”郦道元指着河中的石头岛屿对身边人说,“是山崩落下的石头堵塞了河道,才激起这么高的浪。”

郦道元不仅做学问认真,为官也十分正直,得罪了不少权贵。公元518年,郦道元被革了官职。郦道元做了20年的官,走了很多地方,收集了一屋子资料,如今没有了政务的牵制,他打算写一本新的《水经》,详细记载各条河流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他埋头写作了七年,一部四十卷的《水经注》终于写成了。《水经注》虽说是给《水经》作注,但它的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记载的河流比原书多了一千多条。原书中很多错误的地方也得到了纠正,还增加了很多生动的描写。《水经注》既有地理知识,也有历史知识,而且它的文字优美传神,比如其中有一段记述长江三峡的文字:

“冬春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离开官场多年后,北魏朝廷再次任用他,让他到汝南任职。汝南有个叫丘念的恶霸,深得汝南王元悦的宠幸,丘念仗着汝南王的势力为非作歹,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老百姓对他敢怒不敢言,就连官府也奈何他不得。

郦道元上任后,马上派人调查丘念,掌握了他很多罪证。然后,郦道元命人在丘念必经之路上将他抓了起来。汝南王元悦连夜赶到京城,向孝明帝的母亲灵太后告状,说郦道元乱抓无辜。灵太后听信了元悦的话,下旨要郦道元放人。郦道元听说元悦上京城告状,就命人马上处决丘念。等元悦拿着灵太后的亲笔命令回来时,丘念已经被斩了。元悦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郦道元。公元527年,雍州刺史肖宝夤叛乱。元悦见报复郦道元的机会来了,就向朝廷建议派郦道元出任关右大使,然后向肖宝夤散布消息,说郦道元要和他作对。肖宝夤得到消息后就派人在临潼县将郦道元杀害了。

郦道元一生治学严谨,为官清廉,他编写的《水经注》不仅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3.孙思邈无意为官

传说,孙思邈的医术十分高超,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一队送葬的人,打听得知,死者是一位孕妇,因为难产,大人孩子都没保住。孙思邈注意到棺材里有鲜血滴出,就叫送葬的队伍停下来,打开棺材让他看看是否还有救。死者亲属听说他是医生,就将信将疑地打开了棺材。那个孕妇脸色苍白,像死人一样,孙思邈摸了摸她的脉搏,觉得还有救,就拿出针来在她的穴位上扎了几针。渐渐地,那个孕妇有了呼吸。孙思邈继续治疗,过了一会儿,那个孩子也生下来了。这一下竟救活了两个人。

孙思邈的医术高明,名闻遐迩。隋文帝听说以后,派人到南五台(在现在的陕西省中部)去请他出来做官,孙思邈谢绝了。他认为自己应该为所有的人治病,而不应成为帝王的专用医生。二十多年后,唐太宗做了皇帝,把孙思邈召进京城。两个人见面以后,从养生之道谈到治理国家,越谈越投机。唐太宗想把孙思邈留在京城做官,孙思邈却又一次谢绝了。

孙思邈住在长安时,每天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来看病的人中有很多是有钱人,孙思邈注意到,有钱人患脚气病的特别多。这个现象引起了孙思邈的关注,最后他发现有钱人爱患脚气病和他们不吃粗粮有关,于是他用谷糠、麦麸煮汤给那些病人喝,果然很有效。他从这件事中得到启发,认识到山里人患雀盲眼的很多,和长年吃粗粮不吃荤腥有关。回到山区,孙思邈用动物肝脏为雀盲眼患者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山里人多患得大脖子病,为治好这种病,孙思邈费了不少心思。他发现,不得这种病的人气管比较容易摸到,而得这种病的人则很难摸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为了弄清楚,便到了屠宰场去看羊的气管。他发现羊气管两边也有两团叫靥的三角形小肉块。他估计大脖子是因为靥出了毛病。他查了一些医书,发现的确如此,可以用海藻来治这种病。但是那里的山区远离大海,要找海藻真是太难了。一天,孙思邈听到一老乡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受到启发,决定用羊靥来治大脖子病,果然,病人们服用羊靥一段时间后,大脖子就消失了。

孙思邈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医生,有一个几天撒不出尿的人来找孙思邈看病,说自己肚子都快胀破了。孙思邈为他配了一付利尿的药,病人喝了不但尿不出来,反而胀得更难受了。孙思邈认为是尿道出了问题,可是怎么才能使尿道通畅呢?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孙思邈急得在屋里走来走去。这时,邻居家的小孩正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灵机一动,立刻找来了一根大葱,小心地把葱叶插到病人的尿道里,再对着葱叶吹气,尿就随着葱管流出来了。由此,孙思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人工导尿法的人。

70岁时,孙思邈把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和搜集来的民间药方,编成一本书,叫《千金要方》。有人问他,书名中的“千金”是不是说这本书价值千金。孙思邈说,“千金”不是指书,而是指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思邈对人的一片仁爱之心。孙思邈100岁时,又把后30年搜集的药方编成书,叫做《千金翼方》,作为对前一本书的补充。

孙思邈晚年时已经是医学界声名最显赫的人物,他的《千金要方》也成了经典医学著作,很少有人怀疑里面会有什么错误。但是有一天,一位没有名气的医生来找孙思邈,说自己读了古代医书,又对穴位进行了仔细研究,觉得《千金要方》中人体穴位一共有650个的说法可能不准确。孙思邈决定重新检查人体穴位,有人劝他说,那个医生不过是个无名小卒,不必把他的话当真。但孙思邈不这么认为,他说研究医学必须虚心,那个医生的说法有可能是对的。于是他对人体穴位重新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果然是自己错了,人体穴位应该是649个。他特地在《千金翼方》把穴位数纠正过来。

《千金翼方》问世后的第二年,孙思邈去世了,享年101岁。他高超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14.沈括享誉百科

大家都知道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石油”这个名称的来历。“石油”这个词是北宋时期的沈括提出来的。沈括在延州做知州的时候,发现一条河里漂着一种黑色的油。沈括问当地人这是什么东西?当地人说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只知道它很容易燃烧,可以弄回去生火烧饭,但就是烟太大了。沈括按当地人的指点,在河的上游不远的地方,找到了黑油的源头,黑油是从河底的石头缝里流出来的。

沈括收集了一罐黑油,回到家用火一点,黑油立即熊熊燃烧起来。一会儿工夫,屋里到处都是黑烟,等黑油烧完了,沈括用手摸了一下墙上的烟尘,发现它又黑又亮。他想,这东西做成墨一定很不错。他找来墨工,让他们把黑油烧成的烟采集起来,掺上胶水,做成墨锭。墨做好后,沈括用它来写字,果然又黑又亮,一点也不亚于松木烧烟制成的墨。黑油有这么多用途,沈括想给它起个名字,他查了古书后,发现古代有人把它叫做“脂水”。沈括觉得这个名称不太贴切,他想,这东西是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叫它“石油”不是很好吗?从此,石油这个名称就传开了。

沈括的贡献当然远不止给黑油命名。他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水利、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除了进行科学研究,他还参与政治改革,带兵打仗。世界上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沈括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

沈括的父亲是北宋的官员,先后在各地任职,沈括从小跟着父亲走了不少地方。父亲的书房里藏书很多,沈括成天泡在里面,到他十四岁时,家里的书已经被他读完了。父亲去世后,沈括做了官,他先后在好几个地方当过县令。三十三岁时,沈括考中了进士,被调到京城做官。

1070年,王安石进行变法,沈括也参与了变法活动。王安石对他十分赏识,让他主管经济和兵器制造。沈括经常到各地考察,指导当地官府兴修水利。有一年秋天,沈括带着随从在太行山考察,发现山崖上嵌着很多贝壳。大家都很奇怪,这是海里的东西,怎么跑到山上来了呢?随从向沈括请教,沈括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这样的事情他也是头一回见到。沈括拿着一个贝壳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沈括说,这个地方在远古的时候是大海。随从们很吃惊,他们觉得这不可能,因为这里离大海还有一千多里地。沈括说,从这里往东的一千多里陆地在古代都是大海。随从还是不信,沈括又说,这些贝壳就是证据,这里原本是大海,但是后来黄河、漳河、桑干河等大河带着大量的泥沙流进大海,泥沙在海边沉积下来,越积越高,最后形成了大片陆地。经他一解释,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沈括认为华北平原是由泥沙沉积形成的,这一说法颇有科学依据,他的这一理论比西方早了四百年。

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国经常侵犯北宋。辽国派大臣肖禧来见宋神宗,要求重新划定边境。宋朝的大臣们和肖禧交涉,但肖禧态度强硬,谈判无法继续下去。宋神宗很着急,如果答应辽国的要求,就会丢失不少国土,不答应又怕辽国出兵进犯。这时候正好沈括从外面考察回来,宋神宗就叫他去和肖禧谈判。

沈括仔细查看了边境的档案之后才去谈判。见了肖禧,沈括命人展开一幅地图,然后对肖禧说,宋辽两国划定的边境在长城一带,可是辽国要争的地方却在长城以内三十多里,这是明显的敲诈。沈括坚决不肯让步,肖禧没办法,只好回国。

为了解决这件事,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辽国。辽国宰相杨遵勋设宴招待沈括,双方礼节性地互敬了几杯酒后,杨遵勋说宋辽两国的边境本来就在长城以内三十多里的地方,后来是宋国侵占辽国的领土,希望早日重新划定边境,免得两国交兵。沈括要杨遵勋出示宋辽边境在长城内三十里的文字凭据,杨遵勋拿不出文字凭据。于是沈括详细说明了十年前两国签署边境协议的情况,还运用丰富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论证了长城以内都是大宋的国土。辽国先后派出了上千人和沈括辩论,都被他驳了回去。最后,辽国只好放弃了无理要求。在回国的路上,沈括把沿途所见的辽国的地理、民俗、道路等情况记录下来,作为了解辽国的资料。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也被革了职,而且不准进京。有了空闲时间,沈括就在家里绘制《天下州县图》。《天下州县图》共有20幅,沈括花了12年时间才把它画好。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让他带上《天下州县图》进京重新做官。沈括不想再做官,到浙江润州的梦溪园定居下来,专心研究学问。

沈括的晚年是在梦溪园度过的,他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写成了几十部书,享誉世界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涉及到了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农业、医药等等许多学科,其中的许多成果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