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22640700000012

第12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2)

墨翟说:“人都是平等的,一个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奴隶都应当有做官的机会。伊尹虽然做过奴仆,但他的才能早已超过了一般的公卿啊。”

墨翟一生都非常喜欢看书,三十多岁时,他开始四处云游,当他南游到卫国去的时候,车中带了很多的书籍,他的学生弦唐子问他说:“先生出门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书呢?”

墨翟说:“过去周公当政时,日理万机,每天早晨还要读很多书籍,晚上还要接见很多读书人。我现在没有什么公务在身,怎么敢不读书呢?”

墨翟除了学术渊博,思想深刻,还非常精通于机械制造。他曾经做了一只会飞的木鹰,在天上飞了三天三夜还没有掉下来。当人们赞叹他的手艺高超时,墨翟说:“这不算什么,我还有更绝的,没表现出来呢。”

墨翟的一生都在行动中,他除了参与日常的劳作和手工制作,他还四处推行他的思想。墨翟提倡兼爱,很多人反对他的这一主张,有个叫巫马子的人对墨翟说:“你倡导兼爱思想,并没有使人得到实惠;我主张不爱别人,也没有给人们造成危害。这不是一样的吗?你为什么要自以为是地攻击我呢?”

墨翟说:“有个地方失了火,一个人主张取水要浇灭它,一个人却主张拿来柴火想使它着得更旺。虽然两个人一时并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造成的影响却不一样的。”

墨翟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当他听说鲁班为楚国做云梯,准备攻打别的国家时,他就去拜见鲁班说:“我特意来请你杀掉一个侮辱我的人。”

鲁班生气地说:“我为人慈善,怎么会帮你杀人呢?”

墨翟说:“你在为楚国的军队做云梯、战车、攻城武器,让楚军攻城略地,杀害其他国家的人民,这岂不是比杀一个人更严重吗?”

鲁班明白了,表示不再为楚军做事了。墨翟除了制止战争还四处推广他的学说。有一次,他去宋国,宋王问墨翟,“你认为现在危害最大的是什么?”

墨翟说:“国家之间相互征战,家庭之间相互不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欺诈。”

宋王说:“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墨翟说:“要实行教育,让大家认清共同的利益,兼相爱,勿相害。”

宋王说:“你还能讲得更具体一些吗?”

墨翟说:“有力量的要以力帮助他人,有财产的要以财物帮助他人,有学问的要以道理帮助他人。如果人们都这么去做了,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虽然墨翟为推广他的学说制止战争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对他的学说真正感兴趣,几千年过去,战争依然发生,而且越演越烈,这不能不说是人间的一种悲剧。

5.孟轲虚心求教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乱世英雄也就是骁勇善战的将军。将军既骁勇善战,不打仗岂不是技痒难奈,于是免不了指挥千军万马杀个血流成河。这河里的血多半是老百姓的,几个将军的血是成不了河的。其实,乱世也出另一种人,这种人和将军们正好相反,他们总是想方设法阻止战争,让老百姓过点安稳日子。战国时期的孟轲算得上这种人的代表。

战国是够乱的了,当时列国争雄,纷纷恃强凌弱。孟轲却在这种时候跳出来,说不要打了,应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说这种话未免有点不识时务。不过孟轲自有他的道理,他在考察了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原因后,认为统治者能否得天下,关键在于“仁”与“不仁”。仁,就能得民心,得民心就能得天下。用他的话说,就是“仁者无敌”。

那么,到底怎么个“仁”法?孟轲认为,统治者在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之余,也要考虑一下老百姓的死活,让他们有点小产业,最好能达到小康,达不到至少也让他们混个肚圆。他说这叫“制民之产”。老百姓没有自己的产业,就不会安心过日子,不安心就会捣乱。

和“制民之产”相配套的是“取于民有制”。说白了就是要统治者搜刮百姓时不要刮得太干净,给他们留点过夜的余粮,好让他们有个盼头,不至于造反。要知道民以食为天,天都没了,不和你玩命才怪!他还提了个具体的建议,说最好恢复周朝的“二十税一制”,也就是说老百姓种出二十个玉米棒子,拿他一个就行了,挖出二十个红薯也挑大的拿他一个,喂肥了二十头猪宰他一头,由此类推。

孟轲一辈子都在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周旋,既想让统治者保住江山,又想让老百姓保住饭碗。他认为,对国家而言,老百姓比统治者更重要。他深知民间疾苦,因为他从小就体验过贫民生活的艰难。

孟轲本名孟轲,出身于邹国(今山东邹县)的一个贵族家庭。不过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实际上过的是老百姓的日子,母亲必须靠织布来维持家用。

孟母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儿子将来要想有点出息,必须好好读书才行,因此总是督促他学习。小孟轲也的确爱学习,不过他逮着什么学什么。他家附近有一片坟地,经常有人在那里埋死人,小孟轲就学着别人哭死人,还和小伙伴玩埋死人游戏。孟母不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哭死鬼,就把家搬到了离坟地很远的地方。

孟轲的新家靠近市场,他很快又学人家做生意,时而扮成屠夫,杀泥巴捏的小猪;时而扮成卖菜的小贩,和想象中的买主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孟母只好再一次搬家。这一次,她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不出门就可以听见读书声。于是孟轲就学着学生们的样子读起书来。他本来就聪明,没多久,之乎者也张口就来。

孟轲青年时到了鲁国,在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下学习,接受了很多儒家思想。后来,他的学问和名气越来越大,人们都说他是孔子的继承人,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他决定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爱”主张。

孟轲周游列国,各国的国君对他都挺客气,毕竟是名人嘛。齐国的国君还让他当了卿相。不过客气归客气,“仁爱”的主张却基本上不予采纳。乱世中的每一个统治者都会想,你叫我不打仗,那别人打我怎么办?你叫我“取于民有制”,这道理其实谁都懂,也就是不要杀鸡取卵,可是天下这么乱,我不多收点税,谁给我出军费?二十个地瓜我才拿一个,我不喝酒啦?不吃肉啦?那么多女人不养活啦?

孟轲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了,就从齐国辞官回乡,以教书为业。他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好人,但如果生在一个坏的环境里,就可能变坏,因此他非常重视教育。孟轲虽然没有在有生之年实现理想,但他极大地发展了儒家学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圣人”。

6.庄子看淡生死

战国时候的某一天,魏王上朝的时候,来了一个衣着古怪的人,他身上穿着很旧的粗布衣服,上面还补了好几个补丁,脚上穿很旧的鞋子,鞋帮和鞋底都快要分开了,只用一小段麻绳把鞋底和鞋帮捆到一起。魏王看见来的人衣着破旧,就十分诧异地说:“先生,您怎么弄得如此疲惫呢?”

来人从容不迫地说:“魏王,我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

“那先生所谓的疲惫与贫穷又有什么区别呢?”魏王奇怪地问。

那人回答说:“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在失望中,那样才能说是疲惫。像我仅仅是衣着破烂,只能说是贫穷,因为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魏王又问道:“既然您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怎么会搞得如此贫穷呢?”

那个人仰起头来说:“我的贫穷不是我造成的呀,而是要归根于这个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大王难道没有见过那善于腾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树林中玩耍时,就非常的敏捷,而且怡然自得,可是等到它们在带剌的灌木丛中时,它们就行动谨慎,并且因畏惧而战栗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筋骨不像先前那么灵活,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形势不利,不足以施展它们的本领,现在的这个年代,远胜于猿猴们所碰到的荆棘。我生活在这样的乱世而想要不贫穷,怎么可能呢?”

魏王沉默良久,无话可说。这一位生活贫困而又怡然自得的人,就是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大体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出生在宋国蒙县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蒙县的一位章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儒家经典。每天放学后回家时,庄周一路上都能看到荒芜的土地,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农民们很多都被抽去当兵,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的人,所以田野里经常冷冷清清。每当看到这些景象,庄周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在学校问先生:“您所谓的那些士人,的确是满腹经纶,开口孔子,闭口尧舜。可是他们做官之后,又有几个不是与那些昏庸的君王们同流合污而为害百姓呢?他们所学的那些仁义礼智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他的先生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自孔子以来,人们都认为仁义礼智是好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庄子对老师的回答感到很不满意,他渐渐地对私塾中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怀疑,以后他就开始自己找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做出解释。除了看书,庄周还常常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留神小虫子如何打架,看蚂蚁怎样合力搬运食物,有时他就躺在野外的草地上,望着翩翩起舞的蝴蝶出神。这一切让庄周觉得十分有趣,通过对万物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庄子渐渐的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

由于生活贫困,庄子只能穿粗布衣服,每天靠吃些粥和野菜等勉强填饱肚子。这使他面黄肌瘦,衣裳破旧。他曾经贩卖过粟,织过草鞋。二十多岁的时候,为了阔大视野,他开始四处远游,他曾到过楚、魏、鲁、赵等地。为了谋生,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在蒙邑出任过漆园吏。可是没干几年他就辞官回到了蒙县。楚威王听说庄子才学很高,就派人去见庄子。使者送上厚礼并讲明来意说:“我们的大王派我来请先生去做楚国的国相。”

庄周说:“千金的确是笔大钱;卿相也是非常尊贵的地位!可是你就没看过祭祀时用的那些牛吗?人们用很好的食物来喂养它,并且还给他披上美丽的锦绣,为的是有一天牵进太庙去做祭品呀。我是不会到楚国去为官的,你们还是走吧。”

使者仍不死心,劝他说:“先生,您再想一想吧,这可是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啊!”

庄子不耐烦地摇摇头说:“你还是赶快走吧,不要污辱了我。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池塘里快乐,也不愿意受别人的约束。我所追求的是自由与快乐啊。”

庄周拒绝了使者,继续专心研究他的学问。随着他阅历的增长,庄周的学说越来越丰富,逐渐地形成了体系。与战国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庄子既讲学也著书,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对当时的各种学说都作过探索与批判,他主张人应当像“道”一样,不求功名,他认为人的一生要超然物外,甚至于对生死也不必太在意。庄子的妻子死了后,他的朋友惠施去吊唁,看见庄子正在那里盘着腿,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你这人真是不近情理,你妻子死了还有心思在这里唱歌。”

庄子说:“人的生死不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我的妻子已经安然于天地之间了,我若痛哭,岂不是打扰了她的安宁。”

庄子写的文章后来由门徒整理成了《庄子》一书,这本书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笔非常优美,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作品。

7.王充勤奋好学

王充八岁那年,父亲就把他送到书馆里念书去了。书馆里有一百多个学生,老师对那些调皮的学生和背不出书来的学生,总是用打手心抽鞭子来惩罚。在这个书馆里读书的学生几乎都挨过打,惟独王充是一个例外,他因为勤奋好学深受老师喜爱。

十五岁那年,王充被送到京城洛阳的最高学府去当少年太学生,在太学里,他的老师是班超的父亲班彪,他跟着班彪读了许多古书,班彪很喜欢王充,所以也很愿意指点他,很快他便成了太学里的高材生。王充成为太学里的高材生,不仅是因为他肯下功夫,最主要的是他喜欢动脑筋,而不像其它同学一样喜欢死记硬背,他是理解以后才去背诵这些课文,所以他就比别人背得快背得好。

王充后来在家乡的学堂里教书的时候,每一次讲课他都要求学生多动脑筋,多独立思考,不要认为圣人的话每一句都是对的。

王充太学毕业以后,就回到了家乡,回家以后,那里的地方官认为王充很有学问,于是便请他去当官,王充那时正年轻,也很想有所作为,于是便在会稽郡(现在的浙江省)做了太守的秘书。有一年大旱,农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可是官府里还是大吃大喝,而且还用粮食来酿酒。王充看不惯官府里的这些行为,就辞了官职,回家教书去了。

王充在家乡除了教书以外,开始写《论衡》这本书,这本书用去了他三十多年的时间。那时候因为科学不发达,人们非常愚昧,他们认为天底下的许多事情都是上天安排的,地上长出来的五谷和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统治者也喜欢向老百姓灌输这个观点,他们这样愚弄百姓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说上天看见国君干了好事,就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来表示对国君的赞赏。发现国君干了坏事,就会冬天打雷,夏天下雪来加以惩罚,如果这个时候国君还不醒悟的话,上天就会安排别的人来替换国君。

王充觉得这个观点实在太荒唐,所以他决定写一本书来驳斥这些荒谬的观点。王充认为天不是神来统治的,而是由大气构成的,天和地结合在一起,万物就会生长出来。人类发现五谷可以吃,于是便吃五谷,发现丝麻可以做成衣服穿,于是便把它织成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这一切根本都不是上天安排的事情。在《论衡》里,记录了王充的许多进步思想,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