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22640700000011

第11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1)

1.老聃善于学习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李耳童年的命运是不幸和孤苦的。在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据史书记载李耳生来禀赋气质就与常人不同,他额头宽阔,耳朵长得又大又重,四方大口,嘴唇很厚,牙齿却很稀疏。

李耳自幼就肯动脑筋,善于向自然学习。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野外看到了一棵大树,于是大家开始判断那是一棵什么树。一个孩子看到树的前面写着一个“槐”字,于是便叫道:“那是一棵槐树。”

小李耳看到树的另一面写的则是一个“楝”字,他反驳说:“不对,那是一棵楝树。”

于是他们争执不下,最后去问一个很有知识的老农,才弄清楚了既不是槐树也不是楝树,而是一棵合欢树。这件事让小李耳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

李耳从小就非常好学,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所以读了不少的书,由于失去了父母,他受了许多的苦。但是苦难更激起了他旺盛的求知欲。同族的人看他十分的好学,就为他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老师商容,李耳从商容那里学了许多礼仪方面的知识。有一次商容病了,李耳去探望他。进了门李耳问:“先生病情很厉害,还有什么话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说:“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个礼节吗?”

李耳答道:“大概是表示不忘根本的意思吧!”

商容听了非常满意。李耳从商容那里学了许多殷商礼制的知识。这为李耳以后反对“礼”和“仁义”打下了基础。因为他了解礼,非常明白它的症结所在。

李耳还很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书本以外的东西。有一次在野外他遇上了求雨的人们,因为天气干旱,种田的人为了求雨,就不停地磕头祭神,有的额头都磕起了大包,这使得李耳开始对水进行思考。他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生命,水看起来是那样的柔弱,却又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对水的思考,他进一步认识到了柔与刚的对比关系。李耳的思想渐渐地丰富完备起来。

后来李耳做了周王朝藏书史官,也就是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这使他有机会学得更多的知识,就这样,通过书本和现实多方面的学习,他终于完善了自己的哲学。在老聃看来,天下万物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这就是道,它广大无边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人只有找到生命的本源,生命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意义。

老聃是当时的饱学之士,他以渊博的知识而名扬天下。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了周的都城,向老聃请教“礼”的问题。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易经》等书,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并且拜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谁也没有采用我的主张。看来说服人们真是太难了。”

老聃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旧东西,就像是先人留下的脚印,你说那些能有什么用呢?”

临别时老聃告诉孔子说:“孔丘呵,你所要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烂没了,周礼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好处的。”

孔子从老聃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老师,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孔子说:“我如果遇到某人的思想如同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似弓箭般准确的论点来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麋鹿一样快捷时,我可以用猎犬般的敏锐来捕获它;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于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诱捕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去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的老聃,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老聃满腹学问,很有远见卓识,晚年的时候他对统治者的腐败和淫乱越来越厌恶,他深知当时的社会条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就辞掉了职务,骑着青牛向西走去,在西行的路上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盛情地款待了他,并请求老聃将其学问写成一本书留给世人。于是老聃就坐下来写了一本《道德经》,全书大约五千多字。写了这本书后老聃就骑牛出了关,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能知道他的下落了。

2.孔丘孜孜不倦

公元前551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一个力大无比的武官叔梁纥的妻子颜征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得怪异难看:他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仿佛像是一座山丘。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孔丘,字仲尼。

三年以后,叔梁纥病死了,孔丘与孀居的母亲开始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地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丘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样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丘开始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

他曾向老聃学习周礼,向苌弘学习乐谱,他还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艺。一次,孔丘弹一支曲子,他一连弹奏了十多天也不调换。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丘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您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乐曲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丘仍在弹那支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您已经了解它的用意,可以换换曲子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丘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向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好像是周文王吧!”师襄子听了非常震惊,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孔丘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和进取,他向名人学,也向平民百姓学习,他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

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他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前后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学生不分贵贱,所以入学的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子弟,有鲁国境内的青年,还有鲁国以外的学子。孔子培养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循循善诱,成效显著,他的学生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学生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贤德君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想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道德君子,并希望国家的政权掌握在这些文化人的手中。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景仰,像大路一样导人遵行。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他曾出任过鲁国的司寇,但终因得罪国君而丢了官,他伤心地带着学生离开了鲁国。

公元前498年,为能寻到一块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期望能遇到一个贤明的国君,以便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他的满腔学问和治国主张,没有人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犹如丧家之犬,受到驱逐。他游历了整整十四年,历经磨难,仍无结果,只得返回鲁国,这时他已六十八岁了。

晚年,他整理《诗》、《书》,并编撰了一部名叫《春秋》的编年体史书。

公元前479年的初春,孔子病倒了。一天清晨,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唱道:

“泰山要倒,梁柱要断,哲人也像草木—样,要枯,要烂啊!”

他的学生见后赶快扶他上了床。从这一天起孔子不发一言,不进水米,七天后他离开了人世。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编成了一部名叫《论语》的著作。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流传并且长久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生活。

3.孙武兵法传世

《孙子兵法》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伟大兵书,很多国家的将军们甚至称它为“世界第一兵书”,把它作为培训军官的必读教材。《孙子兵法》早在公元七世纪就传到了日本,18世纪又被翻译成英、法、德、捷克、俄等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直到今天,这本书仍然极受重视。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的将领们制定战争计划时还把它作为参考读物。

这本书的作者孙武,生于春秋末期齐国的一个军事世家。孙武从青年时代起就多次参加诸侯间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后来他来到吴国,写下了十三篇兵法。

当时的吴国常常遭到楚国的侵扰。吴王阖闾很想打败楚国,解除外侮。楚国有一个叫伍子胥的谋士,哥哥和父亲都被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带着满腔仇恨逃到了吴国,把善于用兵的孙武推荐给吴王。吴王看完孙武的兵书后,立即召见孙武。见了孙武,吴王故意刁难他说:“我很佩服先生的学问,不知先生能不能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来?”

“当然能!”孙武自信地回答说。

吴王不信,就从后宫叫来一百零八个宫女,要求孙武把她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孙武马上开始训练这支队伍,他将宫女分成两队,挑选了两名最受吴王宠爱的宫女做队长。然后把操练的内容和方法详细说了一遍,接着宣布了军队的纪律,最后他问:“你们记住了吗?”

“记住了!”宫女们回答。

于是孙武向她们发出了操练的口令。可宫女们听了口令后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原来她们并没有把孙武的话当回事,他说的话她们一句也没记住。孙武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几遍,然后第二次发号施令。这回宫女们笑得更厉害了。

孙武不再多说,命令左右把两个队长拉下去斩首。吴王大惊,忙派人替两队长说情,可孙武还是把她们斩了,另选了两名宫女做队长。这样一来,宫女们知道军令是怎么回事了,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不敢再有丝毫马虎。训练结束后,孙武报告吴王说:

“队伍训练好了。现在只要大王一声令下,前面就算是火坑,她们都会奋不顾身地往前冲的。”

吴王十分佩服孙武的才干,请他做了将军,负责练兵伐楚。

伍子胥报仇心切,天天来催孙武出兵伐楚。当时楚国的兵力有二十万,而吴国不过四万。力量对比悬殊。怎样才能使四万人马发挥最大的效能呢?孙武把军队分成三支,轮番侵扰楚国边界,等楚军一迎击,他们马上就撤退。而楚军刚回去休整,吴军又前去骚扰,搞得楚军整天提心吊胆,疲惫不堪。

吴王和伍子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要孙武乘机进攻楚国,但孙武不同意,他认为要有战必胜,攻必克的把握才能出兵,而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必须耐心等待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这一年,楚平王死了,楚昭王即位,把大权交给了宰相子常。子常经常向周围的小国勒索钱财,这些小国十分讨厌他,请求吴国庇护他们。孙武立即建议吴王出兵楚国。吴王任命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征讨楚国。孙武果然用兵如神,大败楚军。

孙武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用兵上,也表现在处世上,他认为居功自傲必招来灾祸。为吴国立下大功后,他谢绝了高官厚禄,回到了故乡齐国。他走后不久,吴国的很多功臣果然死于国内的政治斗争。

4.墨翟严以律己

墨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墨翟的父亲勤劳而俭朴,他很小就教育墨翟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墨翟给自己盛了很多的米,结果他没有全部吃完,父亲于是教训他说:“你应当从小就要学会俭朴,要时刻要求自己做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墨翟很惭愧地说:“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做到的。”

从此墨翟就时刻要求自己生活俭朴,这成为了他后来思想的一个组成部份。

墨翟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老师教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墨翟对后四项尤其感兴趣。因为这几项能够促进人的动手能力。墨翟的老师也很着重培养墨翟的这方面的能力,他经常带墨翟去参观工匠们的作坊。有一次他带墨翟去了染布坊,他让墨翟观测布匹是怎样染成的。墨翟对工匠们的劳作很感兴趣,当他看得聚精会神时,他的老师说:“看到了吧,这些丝绢本来都是雪白雪白的,把它们放进黑色的染料中,就变成了黑的;把它们放在了黄色的染料中,就变成了黄色的。”

墨翟说:“丝会跟着染料的颜色来变化,是这样的吗?”

老师说:“是啊,做人的道理和染丝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丝是被人放进染料的,如何做人则完全是自己作出选择啊。”

墨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了。当他后来成为思想家收了门徒后,他也经常用这个例子来教导自己的学生。明白道理之后,墨翟就愈发地用功读书了,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春秋列国中的人物故事,像伊尹、勾践就是他很喜欢的人物。

后来他的一个学生不解地问:“伊尹以前是做奴仆的,您怎么会喜欢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