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67

第67章 精于谋划的火柴大王:刘鸿生(3)

如此一来,章华很快便扭转了局面,并向盈利发展,粗呢之外,还发了一笔“时髦”财:1933年“抵制日货”情绪高涨,刘鸿生又投准了这一良机,告诉章华立即投产一种新种类的毛织品,要考虑价格相宜与男女适用,名字上要有反日色彩。程彭年,特别是华润泉亲自坐镇当即作出相应反应:很快地生产出一种新呢料,由于质料薄,价格不高,颜色多为藏青,也有部分墨绿与元色,很适宜做中山装与旗袍的原料,男女咸宜,特别是因其标有爱国主义色彩的商标:“九一八”薄哔叽,更使其吸引力大增,因而销路极好。

刘鸿生通过宋子文、孔祥熙、朱家骅(当时任国民党的“交通部长”,招商局即属交通部管辖)、杜月笙等人,一靠交情,二靠“赠送”打通了关节,同时及时满足了经手人员的需求,全部承揽了国民党部队的军用呢料,上海邮电部门的制服用料及部分学校的校服用料,使章华的生意日益红火,而大赚的果然还是刘鸿生!

(2)理解人才,保护人才

1919年冬,在火柴厂开工前,刘鸿生赴日本考察磷寸株式会社的火柴厂时,就留意聘请技术人员,经过挑选,以高薪聘请一位日本技师,开工前夕即来苏州鸿生火柴厂,讲定传授技术,培训工人。可想想又不放心,就又留心抓紧查访,从朋友们推荐的几个人中,他选中了林天骥。林天骥曾留学美国,并获得了化学博士的学位,归国后曾做过泸江大学的化学教授,为人沉稳,注重学问。一面之下,刘鸿生便看中了,便以每月200元的高薪聘为鸿生火柴厂的总工程师。后来的雄辩的事实证明刘鸿生这一重大举措是十分必要的与富有远见性的。

那个日本技师虽享高薪,却甚为惫赖,只肯交出一般的配方,而对生产中的两大关键问题却不予解决:火柴头上的氯酸钾易于受潮以致因此而脱落;火柴盒两侧的磷片不耐久用,往往一盒火柴未用光它就先破损或脱落了。这本是日本技师分内该当解决的,可却推三阻四,拒不解决。刘鸿生见日本技师一味藏私延宕,已无指望,就辞了这个惫赖的家伙,而委林天骥解决两大难题,首先择急处理解决火柴梅雨季返潮问题。可几个月过去了,问题没有解决,人们便不满了起来,一些当事者不但疑虑而且发出了责难。有人甚至要求刘鸿生立即辞退林天骥。刘鸿生经过深入了解后,态度坚决而明朗地力主留任,他解释说:

“我细细询问与查阅了林君的劳作与实验之过程,确已认真尽力,且颇有进展。科学之事,非同一般,需付出艰深之努力,相当长时间,并不知多少次失败,方得成功,吾闻火柴业最先进之瑞典,设有专门技师,埋头孜孜反复研究此事已达60余年,方始有今日之成就,何况我国?如今林君愿再以6个月为度,不论成否,届期而止。60年与6个月,孰短孰长,何不拭目以待?渠意并非留恋,实具一种决心,必欲使其成功,并为名誉计,大有不能不得一解决火柴过霉季之道……倘明年霉季固能解决受潮问题,中国火柴全体不致为世界竞争与科学化之战败也!”

理解人才,保护人才,从弘扬科学与为中国火柴业与科学界争气增光的高度出发,充满信心,下定决心从大局、从长远上解决根本问题,其立足点不可谓不高,其心志不可谓不美,其眼光不可谓不锐。

以说服有力压下了纷纷众议后,刘鸿生又专门找林天骥恳切地作了一次交谈,鼓励之外并作出保证。此后,他便不但保证林天骥的高薪,减除他的一切他务,专事研究,而且常常或委人或亲临存问困难,从优予以解决。

信任、决心与关照更激励了林天骥,他不负厚望,埋头专一,孜孜以求,终于在留试的6个月内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主要办法是改用了一种美国乳胶。时序恰值返潮最剧的霉季,林天骥研究的新火柴投产销售后,完全抗住了反潮,十分坚固,用户甚为欢迎,一时销量大增,原持疑虑者也与大家一道纷纷称赞了起来,更有知机者尤赞刘鸿生有眼光,有心胸,善用人。

(3)名人效应,人际网络

还在1920年,火柴厂已一切就绪,准备开工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契机,使刘鸿生又萌新念,办起了他企业的第三大支柱——水泥厂。

火柴厂创办热潮仍高时,头脑高效运行的刘鸿生就在思谋另一个新问题了。那就是在煤炭销售中出现的大量次质烟煤与煤屑问题,既占地又费劳务,且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很令他头疼。他曾多次试图寻找处理途径,却多数行不通,惟一可行的是用做制造水泥的燃料与参料。制造水泥用劣等烟煤为燃料是可以的,而煤屑正是水泥的参料之一。可如果单纯地推销给水泥厂,一来,如今的厂家不多,二来人家也未必愿买,即使买,给价也绝不会令他满意。

正自思虑不已,有人找上门来了。

原来,上海的一家叫做生锰矿务公司的经理李翼敬很懂得水泥生产而且久有办工厂之志。只是当时兴办水泥厂需资甚巨,许多人无力独资经营,李翼敬也不例外。于是他便串通了英办怡和华顺栈的买办刘宝余,一道来找新崛起的百万富翁刘鸿生。

这正中刘鸿生下怀,当即答应共同筹措,并立即着手准备,除联络股份外,他又展开了紧张的调查市场与熟悉业务的活动。很快便一切就绪,了然于胸:股份已联络20多,预计资金差不多了,水泥的有关业务知识也掌握了,大家就公举他出面主持。可他却认为尚缺一主要条件:水泥是国内新兴的大企业,必得有个资望深、地位高的人物主持,坐镇,方能打开局面与稳定大局。他年轻资浅势难应付,可这个人到哪儿去找呢?他很快就想到了朱葆三。

朱葆三,浙江黄岩人,1848年出生,大刘鸿生40岁,现已70有2,曾是上海金融界、实业界著名领袖人物,辛亥革命后,担任过沪军都督府的财政总长,1914年到1919年间的上海总商会的协理、总理(即后来的会长),是个论资望,论地位都很理想的人选。刘鸿生发达以后,曾见过朱葆三,于是,略事准备便执同乡晚辈之礼,登门造访了。

据有关文章记述,他们的会面交谈是这样的。

待话入正题,听清了刘鸿生的来意,朱葆三不动声色地问:

“诸君是怎么兴起了兴办水泥厂之念呢?”

刘鸿生端正而有据地回答道:

“晚辈等经过认真察查,我国建筑的大趋势已日渐西化,且必愈来愈为普遍,成为主导形式。而水泥乃西式建筑的主要材料。不仅道路、桥梁、堤防等公用建筑,即便日后的民宅、公馆亦必须大量水泥,因而整个建筑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必将日增月盛。欧战前,国内水泥均为洋货,一半来自其本国,一半来自设在其附属国及设在我国境内之厂家。欧战发生,致其供应锐减,国内始得自产。到目前为止,也只有5个厂家,而且还有两个是日资的。就年产量看,华资3厂共约百万桶,日资两厂共约30万桶,总量在130万桶左右。而据晚生认真测算,目前国内年用量已超过230万桶,即出现百万桶、数量近半的供差,且需求大有增进之趋势,因此,办厂实为市场所需,销路当十分看好。”

朱葆三对刘鸿生非凡的仪表,得体的谈吐甚有好感,近年又盛闻其名,是以听得很认真,眯起一双老眼,拈着数茎疏须,静静地听,不时地暗暗点头,心中赞许:

“此子名不虚传,果是有见地、有城府的后起之秀,真个是后生可畏呀!”

但他仍是不动声色地问道:

“如今欧战已结束两年有余,倘洋灰再大量入境,又当如何?”

刘鸿生胸有成竹地答道:

“如今盛产水泥的洋商均在万里之外,且多凭水运。水泥笨重,又甚忌潮湿,远渡重洋贩运,所需费用甚高,其成本再低也加高数倍,而国内得就地产销之利,成本相对为低,只要质量过关,就必在与洋货竞争中稳操胜券!是以兴办之势,宜速不宜迟,宜坚不宜疑,朱老以为当否?”

朱葆三不觉点头道:

“贤契所论极当!洋灰新业,本埠更无厂家,实为一大缺口,只是……”

略一沉吟,朱葆三又缓缓地道:

“正因为是新业,如贤契所知国内华商才只3家,可见国人通此技术者更为寥寥,而无质量就无从谈起竞争,这质量又何从保得呢?”

对此,刘鸿生早有所备,也知朱葆三必有此一问,乃答道:

“前辈所虑极是,此举关键,晚生岂敢稍有疏略?近日以来,晚生已全力搜集了可以搜集的水泥厂产销情况与相应的生产技术资料,且已基本研讨掌握了其要领。尚有一个更有利而重要的条件,就是有一名叫马礼泰的德国人,是个水泥专家,现任湖北华记水泥厂的工程师,晚生与刘宝余君均与此人交往颇深,已事先与之商定,我们一旦办厂,他就应聘来做工程师,并且可绍引我们去其国内考察见习、购买设备。晚辈已做了相应的准备:一旦朱老肯,便诚聘马礼泰,选购最好的德国全套设备,学习德国技术,培训自己的技术底子,只凭朱老一言定夺了。”

朱葆三拈须而笑道:

“好!可好虽好,只是老朽已是到了阎王不叫自己去的73岁了!体力、精力均已不甚重任,且财力不足,恐负诸君厚望了!”

刘鸿生应声爽利地答道:

“这都好说,晚生早巳计议过了。朱老精神健旺,更重要的是德高望重,不敢烦朱老过劳,只出面主持,于晚辈等足矣,诸般杂务概由晚生辈操持就是;至于资金,可多可少,听由朱老自便。晚生初步估略一下,当需100至120万元,目前粗略估算已可征得80万以上,余资不难筹集,只要朱老一句话,晚生便当即全力以赴!”

由于借重了朱葆三这位地位高的名人,水泥厂的一应筹备、兴办包括登记注册等事,都进行得很顺利,许多人赞叹说:

“找准一个人,省却多少事,又省了多少钱!”

其中一件事更值得一说。那就是英商的利诱与干扰。

刘鸿生要主持与挑头在上海兴办水泥厂,自是很快地便传得家喻户晓了。其中,对英商上海的怡和洋行的震动最大。因为近几年来,这个洋行一直在上海几乎是独家销售设在香港的水泥厂的“青洲”牌水泥,倘刘鸿生在上海就地办起水泥厂,而他又极擅经营之道,势必影响英商的利益,因此,几次托人乃至英商亲自出面加以劝诱,并撒下重利钓饵:以请刘鸿生独家包销“青洲”牌水泥,作为刘鸿生不办水泥厂的交换条件。刘鸿生一来觉得办厂比包销有利,二来也确实出于振兴民族工业的心理,一次一次均婉言谢绝了,管自忙于筹备。软的不行,一方面,与刘鸿生有着利害关系,不好扯破脸皮,而刘鸿生也不是好相与的,另一方面,有朱葆三那块大招牌戳在那里也不能动硬的,英商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刘鸿生火火腾腾地将水泥厂筹备了起来。

上海水泥公司的发起人,除刘鸿生、朱葆三、李敬翼、刘宝余外,刘鸿生还拉了一些有影响、有能力的人入股,而且这些人都与他过从甚密,也都是乐于与他合作并甘愿受其控制的,如义泰兴煤号经理已与刘鸿生合营了浦东董家渡货栈(时习称“北栈”,并沿袭多年)的杜家坤;买办、涌记煤号经理韩去根。富有心机的刘鸿生将其弟刘吉生也算了一股,总共为23人。由于刘鸿生的声誉,更加上朱葆三这块招牌,正在资金出困时,又招徕了清末状元、大实业家南通张謇兄弟的巨股,补足了预料资金的不足,这也是借重朱葆三的作用之一。

无论筹备中或在后来的经营中,大量的事实部证明刘鸿生是善于用人与善动心机,善察彀要的,而这一切又都是以他迅速、准确而又全面地成为本行的专家为基础的。如在筹备会上议定厂址时,刘鸿生的提议与分析就是令人十分信服而赞佩的。刘鸿生精辟而独到地分析说:

“企业地址的选择,不外取决于两个条件: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产品市场。根据上海的情形与水泥产品的特点,我主张厂址设在上海市内。理由是从价值差算中得出的。我认真计算了一下,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白石,100吨白石可产水泥70吨。白石价低又极易包运,而水泥不仅价高而且包运困难,运费高出白石很多,更要付出防潮手段费用。运70吨水泥与运100吨白石至上海,其差价奚啻一倍?再加以水运为多,将水泥运至上海长途之中,难免走漏、返潮,一损即为巨价,白石则无此虞;倘万一不慎翻入水中,一船水泥与一船白石差价当孰贵孰贱?鉴于此,厂址不设在白石产地而设在上海市内,则不但省心,而且省用,可自然生利!”

说得如此精辟,余人岂能不从?因此,上海水泥公司的厂址就设在了上海龙华,故而,时人也称其为“上海龙华水泥厂”,每联及“龙华”二字,当年深知内情者,无不由衷赞叹刘鸿生的决策英明。

(4)短中用长,信中有防

谢培德,只比刘鸿生大了六七岁,为人处事灵活而奸狡,门槛很精,门路很广,曾做过租界会审公廨的总翻译。刘鸿生曾投其所好谋得了翻译一职,仅几个月的相处,刘鸿生就摸透了他的为人,后来也正是看中他的这些特点,特地聘请他为中华码头公司的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