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65

第65章 精于谋划的火柴大王:刘鸿生(1)

刘鸿生,1888年生于上海,7岁丧父,1906年进入圣约翰大学学习。由于不承认对上帝的信仰,本来可以赴美留学的他,大学二年级就辍学了,此后即辗转尘世,开始了事业上的奋斗。

刘鸿生白手起家,曾创建下火柴、水泥、毛纺、搪瓷等十几个大企业,还创办了银行、保险等,总资产达两个多万元,被誉为“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他与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有千丝万缕的割舍不断的关系,又有诸多的一言难尽的矛盾冲突。

解放后任全国工商联常委,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离开人世,享年68岁。去世后,胡厥文副员长曾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刘鸿生先生确是少有的名副其实的爱国企业家,其勤俭节约,细大不捐,是难能可贵的。看事业,看问题,准确果断,所以他经营的事业,无不成功。”

1.见微知著,谋而后动

真正的经营大师,都能敏捷地抓住身边的机遇,甚至当这机遇还未太成熟时,就能够及早发现并主动创造机会。刘鸿生就是这方面的能手。他年纪轻轻便深谙世事,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策划,接近权势人物周仰山并获得其引荐,跨出了人生事业的第一步。

1906年秋,刘鸿生辍学,正式步入了社会。他可不是等闲的少年,他胸怀大志,决心闯荡江湖,干一番大业。宁波人重乡情。凡是宁波人聚集谋生的地方,几乎都组办有“四明公所”或“宁波同乡会”,是同乡相关照的帮会。宁波府所属的几个县,如鄞县、慈溪、奉化、定海、镇海、宁海、像山等在上海聚集的最多,实力也最强,旅沪宁波人同乡会居全国乡帮之首,而成大气候,发大财的人也最多,如叶澄衷、周仰山、朱葆三、虞洽卿等著名大资本家皆是。如蒋介石所说“善贾的阿拉甬人”。初出茅庐的刘鸿生认识到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依靠宁波同乡的提携,特别是有钱有势的大老板的提携。于是他想到了此时担任旅沪宁波人同乡会会长的周仰山。这周仰山可谓财大气粗,声名显要,且与洋商关系非凡,正是倚重的好人选。周仰山与刘鸿生的父亲刘贤喜,一来是同乡,二来刘贤喜为人精明、恭谨,相交也算不薄,刘鸿生幼时也曾见过周仰山一面,此时相求,多半会有所帮助的。想虽如此想,但刘鸿生却没有草率地急于求成,而是先弄清底细,再订实施计划。因为其父刘贤喜是靠乡情和人缘与周仰山结识的,论经济地位,那是项背难望的。而且,刘贤喜生前两家尚算不得通家之好,如今已死去十多年,更断了十多年往来。本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不知还有没有那点儿旧情?如写信去求,也很可能出于同乡之谊,为他略作安置,但“略”而已,绝不会符合刘鸿生的愿望;若登门造访,一来是没钱置办相应的礼物,二来是如此显贵的忙人,知几时才会得个单独召见的机会,又怎赶得巧正是心平气和之机?于是,刘鸿生便当即下功夫深入了解周仰山的为人与现状。刘鸿生只要下功夫,便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而且把握得准的。很快,能通过的各种途径都通过了,再经综合分析,认定周仰山是个有胆有识、宽宏大量的人,如今财气一大,地位一高,更是重声誉,讲体面,喜欢奖掖后辈中有出息的人。这就再好不过了。经过一天的准备,刘鸿生给周仰山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是叩安问好,执通家子侄之礼,说幼时良好印象,谈父亲在日无时不由衷赞叹周伯的为人,要鸿生终身视为表率,如今父逝虽久,言犹在耳之类,概不提及请其提携之语。这头一封信,不是寄出,是托一地位不低、声誉颇好的同乡入周府办事,面呈的。刘鸿生自信,那同乡对他的印象颇佳,会代他说的,起码引起周仰山对此信的重视。不至于因为忙或无关紧要而不及时看或不细看。

果然,效果很好,不久,周仰山回了信,虽短,却也有情,夸奖并约请了刘鸿生。刘鸿生紧接着写了第二封信,除礼节问候外,又提说乃父生时曾一再叮嘱以周伯为至亲;临终又嘱咐要在为人方面多听周伯教诲。这些都真挚而又恰当地投合了周仰山性情,没有几天周仰山便亲自到刘家来了。凭着对周仰山的了解和自信,这是在刘鸿生的意料之中的,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而已。

据有关记述,他们见面的情景是这样的。

由于事先得到了消息,刘家提前用罢了晚饭,精心地整理了室容,刘鸿生便早早地恭候在门外了。

周仰山乘坐的是当时首先在上海刚刚兴起的四轮马车,铜饰彩绘,很是考究,却高车简从,只随了个跟班。待车停后,帷子一掀,刘鸿生便轻快地抢前一步,满面殷切与喜悦地深鞠一躬,恭肃地说:

“小侄恭问周老伯安好!”

周仰山身材虽然不高,却很健朗,跨步有力地来到刘鸿生面前,拉住刘鸿生的手,令其直起身来。这一直身,反令中等身材的周仰山仰视了。对此,刘鸿生早有准备,在直身时,双膝顺势向下屈去。周仰山扳着他的肩膀,仔细端详,喜色溢于言表,连声道:

“好!好!高高大大,英英伟伟,好相貌,好气度,克安有后,克安有后哇!”

刘鸿生垂手端肃地说:

“多谢夸奖!周伯挂念小侄已是感谢,今又屈尊光降……”

周仰山一挥手,呵呵地笑着说:

“自家人嘛,莫客气!……来得迟了许久了嘛!”

待入室坐定,刘鸿生仍垂手站立,做得如前般甚为得体,显得不卑不拘,出于至诚。看到刘鸿生如此仪表堂堂,执礼如仪,本已甚有好感的周仰山更为高兴,亲切地笑着,以手示意:

“坐嘛!坐嘛!我跟你父亲交同莫逆,不是外人,何必拘礼?”

刘鸿生恭谨地回说:

“多谢老伯!多谢老伯!”

但他却不就坐。

周仰山也不勉强,却益喜欢,亲切地问起了刘鸿生的近况,刘鸿生知时机已然成熟,便微微一皱眉,回答说:

“小侄有失老伯厚爱,在会审公廨当了一名翻译,虽说银钿不算少,可那种地方……

话至此,有意顿了下来,同时面呈难色。

周仰山听了,连连点头说:

“是呀!是呀!这碗饭终究是呒啥事呷头的。你该晓得吧?那个啥子会审公廨是专门坑整我伲华人的!哼,倒是我伲宁波人不好欺侮得,单说光绪32年那桩子事,不是我伲宁波人硬朗,呒晓得要呷多大的亏哟!”

刘鸿生面现敬佩与向往地说:

“小侄晓得!小侄晓得!我伲宁波人这大的事,小侄怎会不铭记在心?如今实是为生计所迫,不得已暂时栖身罢了,岂能在彼久混?”

周仰山益发满意,拈须笑道:

“好办!好办!听说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出了个跑街的缺,差事虽算不得上等,却体面,清雅,凭你的才智,是大有可为的!这跑街的月薪是100元,额外呐,还有佣金,提法是,每卖出1吨煤,就可以得到8钱4分银子,挣多挣少,就看你的本事了。我看是不错的,你以为如何?”

刘鸿生越听心头越是欢喜,面上却不显露,只是毕恭毕敬地微一点头。

周仰山又接着说道:

“那煤矿是英国人的买卖,上海办事处的经理也是个英国人,叫考尔德,讲一口流利的、略带些苏州味的上海活,和我是很熟的,你既愿意,明朝我就引你去,亲自为你求取这份差事。”

刘鸿生见事已成熟,目的已达,真是喜出望外,端肃地倒身下拜,口中感激地说道:

“多谢老伯如此提携与栽培!小侄先代亡父谢过!老伯大德,小侄终身铭于五内,也一定不负老伯厚望!”

至此,刘鸿生巧握起周仰山这块得力的门砖,敲开了通往发财致富的大门。后来一直不忘此恩,年年探望并送一份厚礼给周仰山。

2.创业循新,不封故步

凭着才智获得了机遇。才智可贵,机遇难得,有了机遇,就惟有不畏艰辛发挥才智,付出努力,才会成功。刘鸿生年纪虽甚轻,经商时日虽甚短,却深知机遇难得,抓住机遇牢牢不放。

1909年深秋,刘鸿生奉召北赴天津,直接面见了英商、开平矿务总公司的大班司脱诺。略一寒暄,刘鸿生便摆出随身携带的几样礼物,说:

“匆不及备,几样土产,不成敬意,万望笑纳!”

接着,一样一样地介绍说:

“这套茶具,是陶都宜兴新烧的,用来泡茶,保温,不走味,还有助清醇;这套酒具,是瓷都景德镇的特产,请您细看:其白胜雪,其薄似纸,其声如罄,用来盛酒,高雅,轻便,还可助兴味;这里是精选的二斤好茶,碧罗春,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一样一样地听来,司脱诺已是兴味愈深,加以刘鸿生的恳切神态,得体的风度,简赅的语言,更使司脱诺备感亲切,刚要开口称谢,不料刘鸿生又缓缓地说:

“尚有一宗薄礼,因携带不便,放存在店内,明日再奉上。先生可晓得乾隆爷六下江南最喜欢的名酒吧?”

其实他早就晓得司脱诺知道,而且酷好,只不过卖个关子而已。

果然,司脱诺听了兴味更高地叫道:

“状元红!状元红!好酒,好酒!又温和又醇厚,你们江南的宝物,你们中国的骄傲!”

几欲垂涎。

“可惜,路途不便,只带得两箱!”

“两箱?两箱已经够多够多了!”

说话间,两人已似成了相交多年的朋友。

司脱诺盛赞了刘鸿生一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接着摊开了这次召见的正题:公司鉴于上海的销路大开与市场潜力,决定设一个售品处,作为开平煤在上海的销售机构,拟聘刘鸿生为经理。销路要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长江下游,不仅上海,还要扩大到苏州、无锡、宜兴、常州、镇江、南京、江阴、浦口等地,除外商企业用煤外,统划为售品处的销售范围。

这种经理,时俗称“买办”,不但薪金甚高,而且社会地位也高,多少人,包括刘鸿生在内,梦寐以求而不得,孰料今日竟一步到位!刘鸿生的内心自是狂喜不已。可是,以他的精明,深知在这个巨富的英国绅士面前绝不可失态,一个“拟”字是留有余地的,须知他如今才只21岁,从业时间又短,倘一个失措,必致功败垂成。所以,他强抑住内心的情绪,表面上淡淡但十分郑重而认真地说:

“先生如此信任与器重,鸿生无比感激!倘得实属,定当竭尽全力以报。只是,有几件事,尚需向先生讨教。”

司脱诺点头道:

“请讲,别客气!”

刘鸿生略作思索,便将此行前业已熟拟于胸的扩大销售的方案说了出来:一、需在上海沿江地带购置一块适宜地皮,以作为建造开平码头与货栈之用,有了储备,方能保证及时供应及稳定价格。二、设立煤炭化验室,将煤炭的各种成分化验成单,交给用户,便于按需订货。三、设一锅炉实验室,上海现用锅炉普遍陈旧、落后,倘能帮助用户检查、改进,必可招徕大量用户。

看得深刻、准确,计划得周到深远,不由得使经商多年富于此道的司脱诺心悦诚服,当即高兴地连连称道,极度欣赏地连连点头,并站起身走到刘鸿生身边拍着刘鸿生的肩膀说:

“好,好!刘先生果比人们称道的还精明!就这么定了,刘先生如果没有异议,咱们就签订一个30年的由你独家经营的合同!”

合同很快就签订了:佣金仍按每吨8钱4分银子计算;每年结账一次,扣除售品处各种开支外,全部盈余由公司与售品处五五分成;建码头等费用由公司当即拨给;刘鸿生享有售品处的人事、劳资及各项费用开支的全权,总公司定期派员检查。

刘鸿生来津前所拟就的三项扩大的方案,原本是想在取得司脱诺好感后作为重大献策以巩固在上海的销售地位,相机提高一下位置的,根本没想到会成为开平在上海第一号买办,这回可真要像司脱诺所说“发大财了”!

刘鸿生一回到上海,当即在火车上思虑成熟的方案全力以赴付诸实施,由于年轻体壮,精力充沛,又善于通盘谋划,举措得当,很快,售品处的办事机构完善了,煤炭化验室、锅炉技术室、码头货栈相继以最快的速度落成了,并聘请两位专家,规划好了销售布局,较与司脱诺约定的时间提前了一大截,投入了运营。可这一大截时间,刘鸿生是凭着夜以继日、马不停蹄赢得的,经常是昼夜不息,有时通宵不睡,真正地废寝忘食。

大局粗定,略一能放开手,刘鸿生就迅速地展开了销售攻势,一举占领了沪宁线各个城镇的市场,在这富庶的一带打开了销路。采取的是薄利多销、多补佣金、大小用户一视同仁的办法,虽初时所赚不多,可却靠此站住了脚跟,刘鸿生望着那港汊河湾里载煤而去的大小船只,欣慰地说:

“就算是赔点儿,能占领这块市场,也是划算的!”

一天,刘鸿生带着弟弟吉生到宜兴去开辟销路,于偶然一瞥间,触动了灵机。原来,这座著名的陶都宜兴,陶窑比比,烧窑用柴,几百年来已是天经地义,谁也没曾联想到近几十年才出世的煤。可刘鸿生却一眼看准了,说给弟弟,吉生却担心窑主们习惯了用柴,未必肯接受。刘鸿生当机立断,马上办了两桌酒席,请来当地十几位有影响的窑主。即时便声称要送给大家一条财路,因而客人来得很踊跃。可是,一听说要改柴为煤,几百年的保守经验又使这些客人摇头了。刘鸿生生动而精辟地分析了煤优于柴的三大要点:一、煤的火力要强于柴数倍,而相对费用要低于柴数倍;二、煤的体积小,不易自燃与破损,又易于运输与保管;三、眼见得柴由于砍多于生,日见减少,越少价格会越昂贵,一旦柴源枯竭,岂不措手不及?

言之成理,听来可信,可是大多数窑主仍持游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