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57

第57章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1)

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1823年出生于安徽绩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式的商人。他最初只是一个钱庄学徒,因资助官场冗员王有龄进京捐官丢了自己在钱庄的职业,但后来借助发达起来的王有龄在官场的势力,以开钱庄起家,层层托靠,左右逢源,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洋商买办之间,开丝行、办药店、设典当,贩运粮食、军火,大发其财。数年间,他便成为驰骋十里洋场的富商十贾,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朝廷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钱庄老板。太平天国失败后,由于胡雪岩为左宗棠西征筹措军饷有功,受左宗棠保荐,获得朝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的殊荣。由一介市井布衣成为晚清惟一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1.结交官场,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胡雪岩那个时代,做生意不能没有靠山。胡雪岩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而他十分注意在为自己经营靠山上下工夫,在官场势力、商界巨子、洋务买办之间层层结交,层层托靠,“栽”成一棵棵枝柯相连、枝叶茂盛的大树,也为自己开发出巨大的财源。

(1)结交官场,寻找靠山

胡雪岩所寻找的靠山首先是王有龄。他在商场上的成功,无论如何离不开与他结成生死之交的官场朋友王有龄的支持。

王有龄之所以能与胡雪岩结成生死之交,就是因为在他穷困潦倒之时胡雪岩伸过援手,而胡雪岩给王有龄的援手,其实是在无意中伸出的,胡雪岩无意之中给自己培植了一棵可以托靠的官场大树。

王有龄本是福州人。他父亲是一个候补道台,分发到浙江,王有龄也随父亲到了浙江。他父亲到杭州并没有得到过什么有实惠的实缺,老病侵扰,加之心情抑郁,不及一年,就客死他乡。王有龄无力送父亲归里安葬,且家乡也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亲友,也就只好客居杭州了。王有龄的父亲在世时,也曾为他捐了一个盐大使的官衔,但也从未放过实缺,自己想进一步再捐个县令、道台之类的正经官衔,又苦于没有一文钱的资本,到胡雪岩与王有龄相识的时候,王有龄实际上已经落魄到只剩下一副不肯放下的穷酸读书人的架子,每日里到茶馆穷泡的绝望境地。

开始的时候,胡雪岩其实还很有些看不起王有龄,因为在胡雪岩看来,一个读书人要求上进,应该走正途,而王有龄想的却是走进京捐官这条路。不过,当胡雪岩知道王有龄不甘于捐班佐杂,而还有更大的抱负时,他终于还是决定要帮帮他。

胡雪岩常说“光棍做事,只要是朋友,只有拉人家一把,没有踹人家一脚的道理”,这自然首先是指做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品德。

实际上得帮人时且帮人,还是一种极好的情感投资方式,能够帮助自己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许多时候,帮人其实也是帮自己。施恩于人,获报于人,有时甚至是以“滴水”而获“涌泉”。虽然帮人时不必想着去获“报”,甚至不该以获“报”来决定帮或不帮,但从客观上看,施恩于人终将获报,所谓“种瓜得瓜”,这其实也是人事的一种必然。商事之道与人事之道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胡雪岩凭着钱庄学徒的便利,以自己追回的500两银子的“死账”资助王有龄进京捐官。当时一个人一年的生活用度大体也只要十几两银子,500两银子实在不是一笔小数,胡雪岩因此被钱庄炒了鱿鱼丢了饭辙。而且,胡雪岩在帮王有龄的时候,他们之间应该说还是萍水相逢之际,胡雪岩也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他是否一定有日后的腾达,我们只能说这种主动援手相帮确实是出自胡雪岩的豪爽和义气,出自胡雪岩为人处世的古道热肠。但客观上看,胡雪岩的这一主动援手,又确实成为了一种极好的感情投资,无意中为自己栽下了一棵日后纵横商界时可以托靠的大树。别的不说,没有王有龄的帮助,胡雪岩的钱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那样顺利就开起来,至少是不可能在开创之初就那样轰轰烈烈。

当然,帮人要帮到实处,帮到急难处,同时还要帮可帮的人,这就是胡雪岩所说的,“有钱可用,还要看机会,还要看人。”胡雪岩资助王有龄,正是在王有龄穷愁潦倒,极需帮助的时候,这就是帮到了急难处,急难之时予人援手,得助的人将终身感念。同时,王有龄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相当重义气的人,胡雪岩急难之时帮了他,自己发达之后,也能真心帮胡雪岩,这也是胡雪岩后来能够把王有龄当作靠山的一个重要条件。

(2)巴结官兵,投其所好

胡雪岩经营官场靠山,许多时候是拿了银子铺路。这办法无论是在他那个时候,还是现在,都是不光彩的,但那个时候的官儿们就喜欢这个,这也叫投其所好。正因为投其所好,自然也就屡试不爽。

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调运漕米的公事,一下子在浙江官场获得能员的称誉,很快就得到做湖州知府的美缺。按惯例他应该交卸海运局坐办的差使,但由于调运漕米拉下的亏空一时无法填补,加上还有一些生意上的事务牵涉到海运局,王有龄想兼领海运局坐办。在向浙江抚台黄宗汉提出这个请求时,黄宗汉有意卖了一个关子,在对王有龄的请求做出两可回答之后,却提出了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为自己代汇一笔1万两银子的捐输军饷。而当王有龄爽快答应,说是大人随时给下钱来随时汇出时,黄宗汉却端茶送客,关于王有龄兼领海运局坐办的事,置之不理了。这一来,把王有龄弄了个云山雾罩,不知究里。

还是胡雪岩看得准。这黄宗汉原是一个贪财刻毒、翻脸不认人、一心搜刮银子而不体恤下情的小人。浙江前任藩司椿寿,就因为没有理会他4万两银子的勒索,被他在漕米解运的事情上狠整了一把,以致生路全失,自杀身亡。胡雪岩告诉王有龄,他当着黄宗汉的回答,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黄宗汉其实是要借海运局的差使,勒索银两,而且“盘口”都已开出来了,就是一万两银子。在胡雪岩的点拨之下,王有龄恍然大悟,第二天就代黄宗汉交了那1万两银子的捐输军饷,而事实上也真正是“药”到“病”除,他也随即得到兼领海运局坐办的批准。不仅如此,那黄宗汉因为一次次从胡、王二人这里得到好处,胡雪岩在浙江的许多生意,比如贩运军火,也是借助他的力量办成的。

在胡雪岩那个时代,如此投其所好便可药到病除,其实是一个“通例”,实在是“施为无不利”。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索必给、有“求”必应的地步。比如现任浙江藩司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前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一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请他代垫,胡雪岩二话没说就爽快答应下来,以至麟桂派去与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要他一定不要客气,趁麟桂此时还没有卸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反正惠而不费,他一定肯帮忙。胡雪岩做的却也“漂亮”,他没有提出什么具体要求,只是希望麟藩司到任之后,有江宁方面与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能够指定由阜康代理。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藩库的藩司来说,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胡雪岩所谓“拿银子铺路”,自然是他为了打通官场路子,寻求官场保护而有意为之。用他一个商人的价值标准,在商言商,只要能够培植起自己的靠山,能够让自己赚到钱,目的也就达到了。旧时官场的腐败,又哪里是能够由胡雪岩这样一个只会“铜钱眼里翻跟斗”的商人可以负责的。

(3)对“症”下“药”获取“信任”

杭州被官军收复以后,胡雪岩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如何重整旗鼓,使自己的生意全面恢复起来。但是,时移势易,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杭州经过两度战火,市面已经完全萧条;二是太平军占领杭州期间,为了不让胡雪岩回到杭州,有些留在杭州的人放出谣言,说胡雪岩骗取公款以筹米为名携款自逃,胡雪岩虽然通过一些手段挽回了一些影响,但要彻底恢复自己的地位,还有待时日;第三则是更重要的,王有龄在太平军攻打杭州时是杭州抚台,他抱定守土有责的信念,陷在城里,如今已经殉难,胡雪岩在官场的靠山也就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要重整旗鼓,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胡雪岩自然要重寻靠山。

胡雪岩再次找到的靠山,是当时以一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使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其实,由于杭州被太平军占领期间的谣言,此时的左宗棠对胡雪岩既早闻其名,也早有戒备,他甚至接到许多状靠胡雪岩的禀帖,决定大力查办,指名严参。这位素有“湖南骡子”之称的总督,在胡雪岩前去拜见时,甚至都不给他让坐,很是“凉”了他一把。而胡雪岩终于还是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甚至被引为知己,左宗棠由此成为帮雪岩在官场比王有龄更有力量的靠山。后来也就是因为左宗棠的大力举荐,胡雪岩才得到朝廷特赐的红顶子。胡雪岩邀得左宗棠信任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对“症”下“药”。胡雪岩做了两件事:

第一,献米献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到杭州去的有1万石大米和10万银子。本来这1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那就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雪岩与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胡雪岩购得大米1万石运往杭州但无法进城,只得将米转道宁波,现在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1万石大米又运至杭州,且将当初购米款2万两银子面交左宗棠,等于是他既回复了公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而又另外无偿献给左宗棠1万石大米。那10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清军打仗,为鼓励士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攻城部队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三日之内可以不遵守禁止抢劫奸淫的军规。胡雪岩献出10万两银子,是要换个秋毫无犯。

第二,主动承担筹饷重担。左宗棠几十万兵马东征镇压太平军,每月需要的饷银达25万之巨,当时朝廷财政支绌,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来做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是各支部队自己想办法筹饷。胡雪岩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毫不犹豫就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份心力,而且当即就为筹集军饷想出了几条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胡雪岩做的这两件事,的确是对“症”下“药”,因而也是一下子“药”到“病”除。所谓对症,是因为粮食、军饷,都是左宗棠此时最着急也最难办的事。杭州刚刚收复,善后是一件大事,而善后工作要取得成效,第一位的是要有粮食,另外,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协同进行,太平军败局已定,左宗棠当然想争头功,这个时候,粮草军饷也是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而且一旦“闹饷”,部队无法约束,也就势成“乌合”,还会酿出乱子。胡雪岩的到来,使左宗棠这两件让他头疼的事情一下子迎刃而解,哪里还有不得他赏识的道理!用左宗棠的话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杭州得救,肃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了。难怪胡雪岩去拜见他,开始连座都不让,到听说运来了粮食,不仅让座而且是升炕,而到了谈及筹饷,他马上吩咐留饭了。

这对症下药,说到底也就是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否则常常会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而要对方喜欢,常常也就是送给对方极需的,又一时没有的。比如左宗棠喜奉承,求事功,胡雪岩正好给他送去了能使他成就事功所必需的东西,一送之下,也就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可见他是深谙此道的。

2.以精明的商务眼光发现财源

财源的发现,首先要求商家有精明的生意眼光。商家的眼光,第一是要准,看得准,才能发现财源;第二是要远,看得远,才能把发现的财源经营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财源。胡雪岩在商场起步,一上手就选择了开钱庄。

王有龄得胡雪岩资助进京捐官,一下便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知恩思报,一回到杭州就四下里寻访胡雪岩的下落,即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尽力帮他。而且,王有龄还特别希望胡雪岩能够留在衙门里和自己一起做事,依王有龄的想法,一方面自己确实需要帮手,另一方面,适当的时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个功名,也会有发达的机会。

不过,胡雪岩却不愿意如此安排,当王有龄问起他的打算时,他的回答很干脆:

“我想仍旧要干老本行。”

胡雪岩说的要干老本行,自然是指还是去干他干过的钱庄,他是要开办自己的钱庄。事实是,那个时候,他还连一两银子的本钱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