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53

第53章 豪爽精明的晋商之冠:乔贵发(2)

乔贵发白天看了一天,晚上又想了一夜。

在一个地方不值钱的东西,一到了缺它的地方,就身价百倍了!缺者为贵,买卖人就是这样做买卖,从多余的地方贱买,再到缺的地方贵卖;这一买一卖,烂货就变成了宝贝!大把大把的银子也就流进买卖人的口袋里了……怪不得买卖人能挣大钱呢!原来是这样挣的啊?做一个买卖人!一定要做一个大买卖人!

有了做买卖人的心思后,乔贵发还不敢贸然扔掉拉骆驼的缰绳,离开大盛魁。他一边继续拉骆驼,一边谋出路;他在万里驼道上辗转,在千种前程上琢磨……又过了一年以后,乔贵发终于横下一条心,扔掉缰绳,离开大盛魁,另谋出路!

这年腊月,乔贵发随许班头的驼队回到归化城,算了工钱,领了赏钱,便向许班头说明了心事。

许班头一听,大吃一惊:“啊,你要走?为什么?是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吗?”

本来许班头对乔贵发十分信任,格外看重他,对他的待遇甚至超过了福子和虎子。在许班头看来,没有一点点对不起乔贵发的地方,而现在乔贵发竟突然提出要走!乔贵发说:

“师傅,您对我恩重如山,我心里有数,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恩情。我要走,不是要给谁跟谁拉骆驼,我要学做买卖。”

许班头劝说:“拉骆驼就不能攒钱?”许班头继续抱着疑团质问。乔贵发又说:

“师傅,拉骆驼是能攒几个钱,可就是那几个死钱,是血汗钱,辛苦钱啊!您拉了十几年骆驼,一共能挣多少钱?可人家十几年做买卖,又能挣多少钱?拉骆驼,越拉越老,身子越垮,越老越不能挣钱了;可做买卖,越做越精,脑子越灵,越老越能挣大钱!师傅,我实在不想一辈子拉骆驼,一辈子拉骆驼实在没出息啊……”

乔贵发的一番话,把许班头心上的疑团消除了,却又给他脸上布一层愁云。“不想一辈子拉骆驼,拉骆驼实在没出息。”许班头重复着乔贵发的话,几滴老泪滚落在布满皱纹的老脸上;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皮囊里,眼泪大概就是这皮囊里渗出的液体。

“是啊,拉骆驼没出息,我就没出息了一辈子……”许班头自语着,喃喃着,刹那间,乔贵发突然发现无限的苍凉笼罩在许班头的脸上!那黑的脸,深的皱纹,混浊而没有希望的眼睛,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老驼工的无限辛酸和苍凉……

乔贵发的耳中似乎隐约听到了归化城中的一句谚语:

赶车下夜拉骆驼,世上三般没奈何……

这时候,乔贵发充满了对师傅的同情,同时也坚定了他另谋出路的决心,拉骆驼是一条没出息的路,就像他当初必须走出乔家堡一样,现在必须走出这里!否则,来日的乔贵发,就是今日的许班头!

面对自己的徒弟,许班头真有点自愧不如的心酸。但是,这位厚道的大汉不仅没有一点点嫉妒,而且连刚才的责怪也全部收起,反过来责怪起了自己。乔贵发既然不是给别人或跟别人去拉骆驼,那就不是背叛自己,也就不能责怪他了。乔贵发要谋有出息的出路,那是他有志气,做师傅的要支持他才对,这样就更不能责怪他了……

腊月里,对大盛魁的驼队来说,是一个舒服的享受季节。骆驼们吃着闲草闲料,驼工们吃着闲菜闲饭,喝着闲酒,说着闲话,过着悠闲的日子。

乔贵发已不能享受这种闲适的日子,他在紧张地准备着,把所有的钱都从字号里提出来变为现银,向有关的熟人话别,置办了些必须的东西,并花了三两银子给许班头买了一顶毛茸茸的狐皮帽子。

不久,乔贵发终于告别了许班头,走出了大盛魁,走上了新的前程。

乔贵发将要做什么买卖呢?将要去哪里做买卖呢?乔贵发早巳想了一年,琢磨了一年:

像大盛魁一样做旅蒙生意,当然最挣钱。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去的旅蒙商早已发展成巨大的规模。成千上万峰骆驼,几十万几百万的资本,几百几千个经验丰富的人才……凭自己这点钱去竞争,实在是蚂蚁和骆驼抗衡,鸡蛋和石头碰撞,结果只能是人财两空!给穷汉们提供的这样好的机会,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与他乔贵发早已无缘了。

做小买卖吧,在归化城做个小商小贩,靠着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这些大字号,也好闹点钱。背靠大树好乘凉嘛!可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却长不起大树来。归化城的三大号和一些中小字号,或财大势雄,或根深蒂固,早已把归化城的大利瓜分尽了,哪还会有小商小贩们的份额?

经过一年的琢磨,乔贵发已琢磨出了一条蹊径,去有发展前途的小地方做小本生意。

他看准了萨拉齐。

这两年他常走萨拉齐,他隐隐感到,从萨拉齐往西至昆都仑沟口的这段路上地脉很旺,正一天天发展起来。特别是萨拉齐,人越来越兴旺,虽然是个小地方,却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充满商业机会。

乾隆四年腊月,乔贵发背着自己的行李卷,徒步西行,向萨拉齐而去。

萨拉齐位于肥沃的土默特川上,距归化城约二百里,是归化城通往西部蒙古的交通要道。

乔贵发来到萨拉齐,投店住下。

乔贵发住下以后,并不贸然行动,张张扬扬,而是不露声色,像一个普通客人。有时,还要当一个打工的,给客店干一些杂活。他虽然早已踅准了萨拉齐这个地方,但还没有踅准买卖;他需要熟悉这里的人情事理,更需要暗暗地踅摸财路,把握商情。

这日,乔贵发来到街上转悠,忽然看见一片绿色,走近去看时,才知道是一推车新鲜的菠菜,绿莹莹的,水灵灵的,实在喜人。在这黄土茫茫的北国春季里,这一片绿色简直胜过绿玉翡翠,犹如一团绿色宝气。

看时爱人,闻时馋人,问时却吓人,一斤菠菜相当于二十斤土豆的价格!

原来,这萨拉齐地处北国,气候寒冷,蔬菜奇缺,一冬天的蔬菜主要是土豆和少量的茴子白。一到春天,茴子白没有了。这时候,能吃上点绿嫩的菠菜,那就算是口福了。于是,器以用为值,物以稀为贵,能给人们带来口福而又稀缺的菠菜,便会有好价格。

卖菠菜的是一个年轻后生。

乔贵发过来与年轻后生拉起话来。原来,这个后生是山西徐沟县大常村人,姓秦,排行老四,人们便称呼他秦四儿。因家贫兄弟多,他从小便跟着姑夫来到这里以种菜卖菜为生。他姑夫是清苑县人,有种菜传统,来口外谋生时看到萨拉齐一带缺菜,便在这里租了五六亩地,做起了种菜卖菜的生意。因他种的菜好,品种又多,加上这几年店铺逐渐增多,所以生意兴旺,获利丰厚。为了扩大买卖,便把秦四儿带来做了助手。

乔贵发一口祁县话,秦四儿一口徐沟话,两县相邻,算是半个老乡,年龄又相仿,所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啊哟,你姑夫的手真巧!这么冷的天气,还能种出菠菜来!我能不能去你们菜园里看一看?”乔贵发对秦四儿的菜园好奇了,“想看,那还不行?等我卖了菜,就领上你去看!”秦四儿爽快地答应了。

午饭时,乔贵发请秦四儿来到自己的客店,要来一壶酒,点来几个菜,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刚才两个人一见如故,现在吃一顿饭喝一次酒,就更像是朋友了。下午,乔贵发跟着秦四儿去看菜园。

乔贵发跟着秦四儿走出萨拉齐街区约一里路,看到一个土墙围着的园子,这就是秦四儿姑夫的菜园子。

菜园子里很简单,三间房子,两间棚子,门口一条狗,园中一副辘轳,其余便是满园菜畦了。正是暮春,园子里恬适宁静;斜阳无声无息地洒进来,给土地轻轻地涂了一层金晖;炊烟无声无息地飘出来,给天空淡淡地罩了一层紫雾。

乔贵发跟着秦四儿来到菠菜地里,三堵土墙呈簸箕形半围着菠菜畦,东西北三面挡风,独敞开南面接受阳光。菜畦挖得二尺多深,上面盖着三层草帘子;天气晴好时,揭开帘子晒太阳,天气阴冷时,盖住帘子挡寒气。菜畦里的土几乎拌着一半马粪,菠菜几乎就是在粪上长的。原来,马粪性热,宜于保持地温;马粪的肥性也适中,宜于菠菜发育生长。这样,气温、地温、阳光都有了,于是,北国里便出现了一个南国,冬天里更包容了一片春天。

菜园的这些设施并不复杂,但办法却十分奇妙,所以让秦四儿的姑夫挣了大钱。乔贵发暗暗佩服秦四儿姑夫的脑子和技术:独家经营,独特技术,独赚大钱……不几年工夫,在萨拉齐便占有一席之地了。

“我何日能闯成他这样?我该做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

乔贵发想着,琢磨着,回到了客店;想着,琢磨着,吃完了晚饭;继续想着,琢磨着,躺在了炕上,进入了梦乡……秦四儿,秦四儿姑夫,绿莹莹的菠菜,独家买卖,大钱,萨拉齐缺菜……这些人,这些事情,在他的梦乡里像幽灵般地游动。

忽然,萌然一动,黑暗中闪出亮光,他豁然开朗了。做豆芽!萨拉齐豆贱菜贵,把豆子变成菜,不就贵了吗?不就可以做买贱卖贵的好买卖了吗?对了,还可以做豆腐!——这不就是自己的手艺吗?

原来,这萨拉齐地处北国,是一个刚刚形成的集镇;来的人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做买卖的商人,农民靠力气,商人靠脑子,耍手艺的人少,恰恰还没有耍豆腐豆芽手艺的!萨拉齐市面那么多黄豆绿豆,却没有卖豆腐卖豆芽的!

乔贵发越想越兴奋,如果能做这笔买卖,豆贱菜贵,又是独家生意,肯定能赚大钱!——真是天赐良机,天助我也!

困惑了几个月,终于想出了一个点子。乔贵发兴奋地盘算着,合计着:一百两银子,打磨,买铁锅,租房子,再加上买豆子,做豆腐实在有点捉襟见肘;再说,萨拉齐也缺石匠,缺大铁锅,还得去归化城去办。——先做豆芽吧,买几个大瓮,盘几笼大火就行了。

第二天,他又去街上摸摸行情,便打定了主意。于是,租房子,置瓮子,买豆子,再钉一杆秤,置一辆推车,开始了豆芽生意。

乔贵发本是个精明人,经几天工夫几瓮子绿豆芽便生出来了。用推车推到街市上一叫卖,人见人爱!

这绿豆芽在萨拉齐虽是新东西,但居民都是内地来的汉民,人们知道绿豆芽的可口,很快就被人们接受了。

“卖豆芽喽——!”

他叫卖着,推着一辆木轮推车,吱吱咛咛街上一走,银钱便哗哗啦啦地装进口袋里了。再过几天,黄豆芽也上市了。黄绿豆芽一起上市,犹如上阵亲兄弟,黄绿二位豆芽将军在萨拉齐的街市横冲直撞,大弄风流!

“卖豆芽喽——!”

这本来是卖豆芽的广告,却更像是召唤银钱的号令;他一叫卖,银钱便应声而来,犹如士兵听从将帅的命令一般。

市面上的新货,又是独家买卖,独特技术,一天三十多斤豆子的豆芽,便可净挣六十多斤豆子的钱,每天竟有一两银子的收入!三个月下来,便是一百两银子的赚头,这相当于他拉骆驼两年的收入。

生豆芽已旗开得胜,做豆腐须乘胜进取;乔贵发更兢兢业业地投入了豆腐买卖。买豆子时,要真货好货;磨豆腐时要苦工慢工;点豆腐时,要精心细心。于是,好豆子加好工夫加好手艺,便加工成了好豆腐;往街市一推,货色好不喜人!

豆腐好,销路也好;货色喜人,价格也喜人,于是,收入也就惊人了,一天有了二两银子进门!

豆腐买卖比豆芽更大,时间也长。萨拉齐气候寒冷,除了三九天停业一个月,几乎是一年四季开张。饭店草料铺靠着生意兴隆的旅蒙商队而兴旺,乔贵发又靠着生意兴旺的饭店草料铺而兴起。乔贵发越干越挣钱,越挣钱越干,一年下来,他竟赚了五百多两银子!

乔贵发的豆芽、豆腐填补了萨拉齐的市场空白,也填满了自己的钱袋。在利人中利己,在赢利中赢名,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赚了一笔钱,也在萨拉齐有了一席之地,他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

一年下来,乔贵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驼工,一跃而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他实在感叹不已;三年下来,乔贵发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一跃而成为年收入五百两银子的买卖人,他更是感慨万千!他万万想不到,当初在外祖父家受苦受难中学得的做豆腐、生豆芽手艺,竟会派上这么大的用场。

3.拓展生意,合伙开办饭店草料铺

乔贵发又想去包头开拓新的买卖。他闭目一想,便是包头欣欣向荣的景象和蒸蒸日上的地气,接着便是自己兴旺发达的买卖事业;包头就像一片日益高涨的水,而他的买卖就像那水中的一艘船,水涨则船高!可转念又一想,这么大的事业,这么大的摊子,自己一个人恐怕难以照料周全呀!一个人去那儿干大事业,人生地不熟,实在有点势单力薄……他又想到了大盛魁的三位创始人,进而想到刘、关、张桃园结义……孤木不成林,古往今来,单人匹马很难干成大事;自己要想干大事,也得找帮手呀!

找谁合适呢?他想到了秦四儿。

秦四儿与他年龄相仿,性格相近,经这两年相处,彼此的友情更重了。另外,秦四儿这人为人厚道讲信义,又有经商头脑和几年的经商经验。而现在,秦四儿的种菜买卖也不像一开始了,萨拉齐又来了几家种菜的,僧多粥少,他的赚头也就少了。

乔贵发把自己的那些想法和秦四儿一说,秦四儿连连点头;再试探合伙结义之事,秦四儿更是喜出望外。他早就佩服乔贵发的胆识和才干,经过这两年深交,更佩服乔贵发的信义和为人。而此时的秦四儿,也正是处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之中,乔贵发这一说,犹如给他拨云见了太阳!

为了共同的利益,乔秦两人要合伙结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