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52

第52章 豪爽精明的晋商之冠:乔贵发(1)

1.乔贵发事略:白手起家创巨富

一个孤儿,一个穷光棍,一个拉骆驼的,一个做豆腐的……最终竟成为称雄包头的巨商!他靠的是什么?豪爽与精明的个性!苦难的童年生活磨砺了他的个性。他创建的广盛公字号,长盛不衰,维系了买卖二百年;他建造的山西乔家大院,被后人称为“晋商之冠”。他的亿万家财,正是从他的个性中淘来的。

乔贵发自幼父母早亡,在家乡备受冷落,伤心之极,他萌生了闯口外的想法。最初他跟着大盛魁字号里的骆驼队的许班头走出家乡乔家堡,来到内蒙凭力气谋生,后来听许班头讲起大盛魁字号三个穷苦人创业的故事,大受震动,决心自己也要像大盛魁的东家一样创一番事业。原来,大盛魁是由三个穷汉创设的,一个是祁县城内人张杰,一个是祁县祁城人史大学,另一个是太谷县武家堡人王相卿。他们都因家贫出去谋生,在杀虎口费扬古将军的军队里谋了差,挑担给人家采办东西,供军队所需。当时,位于山西右玉县城北二十华里的杀虎口,是长城边的一个关市,自明朝以来,这里就是汉蒙定期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他们合伙做生意,历尽千辛万苦创立了大盛魁字号。乔贵发深深地向往王、张、史三人的辉煌业绩,他们曾穷困得过大年吃不起饺子,靠喝米粥过年,而后来他们竟折腾起这么大这么兴旺的字号。他们一代人受苦受罪,儿孙们长享福……自己也是个穷汉,也是个祁县人,也能吃大苦耐大劳,也想出来挣大钱发大财,自己也应该像“大盛魁”的这三位东家一样,去闯荡一番事业!乔贵发白天看了一天,晚上又想了一夜,在一个地方不值钱的东西,一到了缺它的地方,就身价百倍了。缺者为贵,买卖人就是这样做买卖,从多余的地方贱买,再到缺的地方贵卖;这一买一卖,烂货就变成了宝贝,大把大把的银子也就流进买卖人的口袋里了……怪不得买卖人能挣大钱呢!原来是这样挣啊?做一个买卖人!一定要做一个大买卖人!想好之后,他对自己的恩人许班头开诚布公地说:“师傅,拉骆驼是能攒几个钱,可就是那几个死钱,是血汗钱,辛苦钱啊!你拉了十几年骆驼,一共能挣多少钱?可人家十几年做买卖,又能挣多少钱?拉骆驼,越拉越老,身子越垮,越老越不能挣钱了;可做买卖,越做越精,脑子越灵,越老越能挣大钱!师傅,我实在不想一辈子拉骆驼,一辈子拉骆驼实在没出息啊。靠着大盛魁,也好闹点钱,背靠大树好乘凉嘛!可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却长不起大树来……”许班头听后,竟然高兴地哭了,他觉得这个徒弟有出息,而设宴为他送行。于是,乔贵发辞别了师傅后来到地处北国的萨拉齐,这是一个刚刚形成的集镇,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做买卖的商人。农民靠力气,商人靠脑子,耍手艺的人少,恰恰还没有耍豆腐豆芽手艺的!萨拉齐市面那么多黄豆绿豆,却没有卖豆腐卖豆芽的!他豁然开朗了,做豆芽!萨拉齐豆贱菜贵,把豆子变成菜,不就贵了吗?不就可以做买贱卖贵的好买卖了吗?对了,还可以做豆腐!——这不就是自己的手艺吗?

乔贵发的豆芽、豆腐填补了萨拉齐的市场空白,也填满了自己的钱袋。在利人中利己,在赢利中赢名,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赚了一笔钱,也在萨拉齐有了一席之地,他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一年下来,乔贵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驼工,一跃而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他实在感叹不已;三年下来,乔贵发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一跃而成为年收入五百两银子的买卖人,他更是感慨万千!他万万想不到,当初在外祖父家受苦受难中学得的做豆腐、生豆芽手艺,竟会派上这么大的用场!他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了这第一桶金,乔贵发便和一位叫秦四儿的人合伙效法大盛魁三个创业人的方法,开始做大生意。首先他们适应了旅蒙商队的口味,乔秦两人开草料铺旗开得胜,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之后乔贵发又做“买树梢”粮食生意而大发其利。接着他们在包头镇图霸业。房子建好,铺面修好,字号起好叫“广盛公”,成为包头商界的老大。他又转向银钱市场,或囤积制钱压低银价,或囤积银子压低钱价,多财善贾,长袖善舞,凭着广盛公财大势雄,乔贵发操纵着包头的银钱市场,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大获其利!有了钱他不忘记家乡人,把钱散给穷乡亲,后来又盖了那处著名的乔家大院。他又为广盛公制定了规章制度,仅这一套制度,维系了广盛公字号的买卖二百年。

2.靠卖豆芽做豆腐在萨拉齐创业

出外闯荡是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在家乡不得意的年轻人的梦想,乔贵发正是那千万不得意者中的一位。乾隆初年,乔贵发决心跟着大盛魁字号里的骆驼队的许班头去口外闯一闯。

驼队开始行进了。福子和虎子各拉一条缰绳在前边走,乔贵发则跟着许班头跑前跑后照料。五六十峰骆驼浩浩荡荡,走出了山西老家贾令镇,十分壮观。

乔贵发哪里见过这场面,惊讶得只是赞叹:“真威风,真气派呀!”

“这还威风气派?”许班头作为大盛魁的老驼工,他见的大了,他说:“大盛魁几千峰骆驼集中在归化城过标时,那才叫威风气派呢!”

乔贵发的惊讶,使许班头觉得作为大盛魁的一个驼工,更得意了。于是,一个惊讶好奇,一个得意好显,许班头便滔滔不绝地给贵发讲起了大盛魁是由三个穷汉创建的的故事——

原来,大盛魁是由三个穷汉创建的,一个是祁县城内人张杰,一个是祁县祁城人史大学,另一个是太谷县武家堡人王相卿。他们都因家贫出去谋生,在杀虎口费扬古将军的军队里谋了差,挑担给人家采办东西,供军队所需。当时,位于山西右玉县城北二十华里的杀虎口,是长城边的一个关市,自明朝以来,这里就是汉蒙定期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蒙民所需的缎布、茶叶、米盐等从这里输出,蒙民所余的牛马毛皮等则由这里输入,是汉蒙贸易的重要纽带,自然也就是商人牟利的地方。又由于这里是一个“口”,关系国家民族安危,所以从明朝至清朝,都有重兵镇守。所以,这里既是一个边贸口岸,又是一个军事重镇。于是,从商人角度而言,这里既有汉蒙贸易之利,又有供应军需之利,故商人们趋之若鹜。王、张、史三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这里,以供军需为主,间以边贸为辅。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叛乱时,费扬古将军率部出征,离开杀虎口,进入外蒙地区征讨。由于长途远征于荒凉的外蒙地区,军需极费,军人本身根本无法解决,费扬古只得令商人随从,并给以不少优惠条件。于是,他们三人肩挑货担,跟随军队进了蒙古地区。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费扬古的军队奉命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安营扎寨,与之关系密切的王张史三人便也随军住下。

这一来,他们发现,这里的牛马羊和毛皮比杀虎口便宜几倍,而缎布、米盐、茶叶等货则又高出几倍,若能把两地货物倒贩一下,岂不是有大利可图!可是,两地相距四五千里,长途贩运又谈何容易呀!

三个人合计起来,合计来合计去,终于合伙了。过去那种肩挑货担的小买卖可以单干,可以跑单帮,现在要几千里地长途贩运,哪能再一个人单干!于是,为了干更大的事,为了挣更大的钱,昔日结队跑单帮的三个朋友来了个三合一。三个朋友成了一家结义弟兄,共同开设了一个“吉盛堂”字号,内以杀虎口为根据地,外以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为依托,开始了长途贩运。

可是,长途贩运大宗商品,本钱占用大,周期又长,他们凑起来的本钱根本不够,雇了骆驼买不起货,买了货又雇不起骆驼,而小打小闹的小宗商品贩运则不上算。没办法中想办法,他们便凭往日在杀虎口的信誉,向一些熟人赊货。于是,他们从杀虎口赊上货,再花钱雇上骆驼运到外蒙地区,高价销了货,低价进了蒙民的毛皮等货,再贩回杀虎口高价销出。本来是很好的买卖,但由于当时普遍存在的赊销行为,平常方便了生意,促进了买卖,可到结算期就难免有周转不灵的字号,这一年年关恰好遇到了他们头上。他们赊出去的货,给他们算不了账;他们赊进来的货,人家要和他们算账。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本钱,收不回自己的账,哪有能力还别人的账?恰巧遇上这家债主苛刻,不仅把他们铺里的全部银钱一搜而光,而且把他们过大年包饺子的白面也端走了!这个大年怎么过呀?幸好,还剩了一点小米……无奈何,三个身无分文的穷汉只得靠熬米粥渡过了年关。

在这次穷困中,“吉盛堂”的牌子砸了,但三个人不灰心,不丧气,更团结了,更有志气了。他们发誓:一定要挣大钱发大财,重新创个大字号,让那些小看他们的债主们看看,让他们睁大眼睛看一看!

以后,三个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教训,终于使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熟,最后在乌里雅苏台开设了“大盛魁”字号,买卖重心也完全离开杀虎口,深入到了蒙古地区。为了铭记创业的艰难和穷困的羞辱,也为了铭记“米粥”的救命之恩,他们就定下了“过大年喝米粥”的规矩。

这个故事,许班头讲得娓娓动听,乔贵发听得津津有味,他听得入了迷,出了神,他深深地向往王、张、史三人的辉煌业绩。他们曾穷困得过大年吃不起饺子,靠喝米粥过年,而后来他们竟折腾起这么大这么兴旺的字号!他们年轻时受苦受罪,老了享清福;他们一代人受苦受罪,儿孙们长享福……自己也是个穷汉,也是个祁县人,也能吃大苦耐大劳,也想出来挣大钱发大财,自己也应该像“大盛魁”的这三位东家一样,去口外闯荡一番事业!

说话间,驼队已经渡过乌马河,出了祁县地界,乔贵发回首南顾,只见乌马河对岸杨柳依依,饮烟袅袅,不禁有几分别离故乡故土的伤感,眼眶中涌出几滴热泪;随之,又生出一股激情,他默默立誓:故乡故土,父亲母亲!我乔贵发今日出走,来日一定要混出个人样子来,一定要挣大钱,发大财,来回报你们的养育之恩!

驼队走过归化城的大街,去“大盛魁”的货场卸了货,便去三里营驼场休息了。几十天几千里的远行,或有功劳,或有苦劳,自然得有一番慰劳,赏钱赏物,赏酒赏菜,或多或少,或厚或薄。

几天庆贺以后,许班头带着乔贵发去拜见管驼队的武掌柜。

乔贵发跟着许班头走进了“大盛魁”的门坎。他和许班头站在廊檐下等人去通报,听着一个伙计的回话,他跟着许班头走进武掌柜的屋子。一进门,便是一个儒雅的中堂,中间一幅桃园结义图,两旁一副对联:“义薄云天始可得天下,信如泰山方能有山河。”武掌柜端坐在桌旁,气宇轩昂,两只大而黑的眼球里闪烁着特异的光彩。

这会儿,乔贵发可是真的愣怔了。“嗨,还不快给武掌柜行礼!”许班头拽了贵发一下,他才赶紧躬身施礼。

“武掌柜好!”

武掌柜点了点头,举手示意坐下,吩咐小伙计:“看茶!”

待小伙计上好茶,武掌柜抬抬手,示意喝茶,然后才开了口:“许班头有甚事吗?这后生是——”

于是,许班头赶紧给武掌柜引荐:“这是我新踅摸的一个帮手,正想请武掌柜点头,上名册呢。这后生身高力大,手足麻利,吃苦耐劳,是个好帮手,我想叫他跟我,我就可以再多领一链子骆驼!请武掌柜恩典恩典,给我加一个帮手,也给这后生一碗饭吃……噢!这后生还是咱祁县人呢!”

武掌柜一边听着,一边打量贵发,心中已有了三分满意;再一听是祁县老乡,心里便有七分肯定了。当时的商号极重乡谊,王、张、史三个因是祁县太谷老乡而合伙为一家;其后,张、史两人也引带了不少祁县老乡,武掌柜本人就是靠了老乡的关系来了“大盛魁”并受到张杰东家的着意栽培;于是,一脉相承,他对祁县老乡也就另眼相看了。

“你是祁县哪里人?叫甚名字?”

“乔家堡,我叫乔贵发。”

“为甚出口外来?”

“父母都去世了,家里穷,我光棍一条没活头,就出来了。咱祁县那地方你也知道,守着几亩地只能刨个口食,哪里能挣上钱。听说口外好挣钱,我就出来了。”武掌柜听着,嗯了一声,点了点头,他对眼前这个小后生已经了然于心了。他见乔贵发眉清目秀,神凝气和,足见资质不坏,是个可塑之材;口利音亮,应对得体,更像个生意人的材地。武掌柜盘算已定,便对许班头笑着说:“许班头眼力不错,这后生是个做买卖的好苗子,咱大盛魁需要这样的人……你且带着他干吧!去带他到账房挂个名,就说我已经应承了,另外,快过年了,给这后生领出一套皮袄皮靴来,先让他好好过年,再让他好好干……”

许班头听着,频频点头,诺诺称是,高兴地微笑着。

有一次乔贵发和大盛魁的驼队到武汉拉货,这天装完货正好闲着没事,跟着一位叫罗礼的驼工到汉口玩玩,他们转遍了汉口的大街小巷和大小商号,耳闻目睹,使乔贵发触目惊心!这里的南货价格要比归化城便宜一半以上,而北货价格又要比归化城高出一倍以上!

一块砖茶的价格相当于归化城的一半,相当于乌里雅苏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科布多草原的八分之一!

一匹马的价格相当于归化城的二倍,相当于乌里雅苏台的四倍,相当于科布多草原的八倍!

一张羊皮、骡皮、马皮、驼皮、狼皮……

一匹绸子、缎子……

而一幅竹帘!如果从汉口买一幅竹帘贩运到科布多换成一匹马,再回到汉口卖掉这匹马,竟可以再买到一百幅以上的竹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