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51

第51章 具有雄才大略的商贾:王海峰(2)

店伙计听到有人问他,转过头回来,一看王海峰的穿着打扮,及其言行举止不同常人,连忙赔着笑脸说:“这位客爷儿,您有所不知,客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财神爷,岂有向外撵财神爷,自断财路的道理。只是这位财神爷,”店伙计用手指向刚才他向外推的那人,“我们实在是不敢留。”

王海峰问道:“为什么?”

店伙计一脸为难的神情解释道:“一是我们这个店本小利薄,用以周转的资金不多,所以我们赊不起;二是那位客官身染重疾,万一死在我们店中,免不了要吃官司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意就没法做了。”

王海峰看了一眼被店伙计往外撵的那人,转过头来对伙计问道:“他欠你们多少房钱?”

店伙计答道:“五两银子。”

“算在我头上,他以后的开销我来付。”王海峰说。

接着王海峰又以一种无可置疑,且不容商议的口吻说道:“这样他可以留下来了吧?”

“那当然,那当然!”店伙计满口应承着,然后又满脸堆笑地向那人赔礼说:“这位客爷,您别见怪,我也是奉命行事,不得已而为之,大人不记小人过,刚才多有得罪,请您海涵。”

刚才被店伙计朝外撵的那人听伙计如此说,便没再多言。这时旁边围观的人,见事情已有着落,便逐渐散去了。

王海峰把那人领入自己的房间,招呼伙计新添了酒菜。

两个人落座后,那人抱拳道:“请问恩公台甫?”

“我叫王海峰,你呢,你叫什么?”

“我叫李宝。”

俩人相互寒喧过后,王海峰简明扼要地将自己的情况向李宝介绍了一下,然后问道:“李兄,你呢?我看你不是没本事的人,何以落得如此境地?”

李宝唉了一声,将自己的遭遇徐徐道来。

原来李宝是衙门里的一个捕头,外出办差,在回去交差的路上偶感风寒,所带的盘缠全都用光了,还欠了店里的房钱,托人往家里捎了口信,也不知捎到了没有,至今没有回音,所以便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王海峰听完李宝的遭遇后,刚才心中的疑虑,一扫而空了,面带很关切的神情问道:“李兄的病情现在如何?”

李宝说:“真是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呀!我现在落魄到如此境地,连吃饭、住宿都成问题了,哪里还有钱治病呀?”

王海峰站起来,走到一个包袱前,再转身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坐定后说道:“我手头现在也不是十分宽裕,只能帮你这点忙了,估计看病吃住也差不多了。”

李宝眼含泪光说:“大恩不言谢,不过将来也真不知何以为报?”

“谈什么报不报,这是你我二人的缘份。”王海峰说道。

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随即结为异姓兄弟,王海峰为兄,李宝为弟。

次日,王海峰早早地告别了李宝便上路了。

青州(今山东益都)和沧州(今河北沧州)这两个地方是明代的长芦盐区。前面我们提到过明代所实行的开中制,对盐的销售地域有严格的限定,不得越境销售。长芦盐区盐行北直隶和河南之彰德、卫辉二府。

经过一段时日的长途跋涉后,这一日王海峰终于到达了长芦盐区。到达目的地后,王海峰首先安顿好自己的住所,之后稍微休息了一下便抓紧时间投入了备战工作。

奇怪的是王海峰不务“正业”,而是开始广泛地收集该盐区的盐政及其运售历史。

王海峰做任何事都比较讲究方法,当然这种素质的具备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海峰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效,就从当地雇了一位车夫。实质上,与其说他雇了一个车夫,倒不如说他雇了一个向导。因为当地人,一是地理环境熟悉,可以少走弯路;一是可以从车夫口中得知一些更为详尽的、更有价值的信息(有些东西从死板的资料上是得不到的)。这样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做法足以展现出,王海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经营理念。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王海峰每天定时由车夫陪同外出收集有关该盐区的盐政及其销售历史。

一日,已经到了该外出的时间了,(每日晚上王海峰都和车夫定好次日的外出时间,以免浪费时间。)可车夫没到。将近过了半个时辰之后,车夫才赶来。

车夫迟到了。经过几日的接触后,他知道王海峰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惟恐王海峰因此将自己解雇。因为当时长芦盐区官盐滞销经济比较萧条,失业人员很多,找份工作不容易——僧多粥少。

王海峰看了车夫一眼,表情严肃地问道:“你怎么迟到了?”

车夫闻听此言,本来已忐忑不安的心情更加紧张了,小心翼翼地解释道:“因为母亲突然生病,所以……”

闻听此言,王海峰严肃的表情变得缓和了,没等车夫说完,便急不可耐地紧接着问道:“病情如何,是否严重?”

车夫来不及多想,忙答道:“不碍事的,老毛病了,吃过药好多了。”接着车夫作保证说道:“以后决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王海峰只说了一句:“咱们出发吧。”其他的没再多说。

晚上付工钱时,王海峰还比平日多付给了车夫些银两,并说道:“给你的母亲抓些好药。”然后告诉他次日出发的时间。之后,拍了拍车夫的肩头,便走回了住所。

此时,车夫悬了一天的心终于落地了。雇主非但没有克扣他的工资,没有解雇他,还多给了银子,让他给母亲治病用,这令车夫感激涕零。

王海峰对车夫的态度表现了他在用人上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王海峰的员工都对他死心塌地的原因,员工对他的忠诚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待资料收集的差不多时,王海峰便投入到第二轮的作战中——开始集中全部精力整理、研究所收集的资料。

4.依托官府,成为盐业巨商

经过多日的钻研,王海峰熟悉了芦州盐区的盐政,了解了该盐区的运销历史,并结合当时的时局现状,从中找出了经验教训。他认为导致芦州盐区衰败的原因如下:

①政府屡增纳粮数量,使商人望而生畏,不愿纳米开中。

②明政府任意增发盐引在食盐销售市场不能扩大的情况下,造成盐引壅积。

③权贵包办使开中商人受到排挤。

④私盐之风日盛,导致私盐驱逐官盐的局势。

以上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长芦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

前面我们提到过,开中制是明政府军政开支的重要支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惟一的支柱。所以,连锁作用的结果,最终使明政府的统治受到威胁。王海峰在搞清了每一个环节的利害关系之后,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通过官府对市场的干预作用,才能扭转长芦盐区的萧条局势。

王海峰把他的想法及其分析付诸文字,打算将其上呈给政府官员,再经由他们上奏给朝廷,然后朝廷颁布政令,由国家作为后盾,强制执行。

王海峰的想法确实很好,但他付诸实际行动时却遇到了“绊脚石”——中间环节打不通,要么就是碰壁,要么就是无果之花。总而言之一句话,他的方案呈不上去。

这日,王海峰正在为此事犯难。一个仆人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说:“有一个自称姓李的衙役打扮的官人,说是来拜访您。”

王海峰听得一头雾水,心想自己没交这样的朋友呀?一转念想起了王家客栈的事,心里忽然亮堂了,不由自语道:“莫非是他?一定是他!”

仆人见王海峰自言自语地嘀咕着,也不发话——是否请进来访者。仆人正要向王海峰请示。可话到嘴边还没说出来呢,王海峰便大步走出屋子来到大门。那个仆人也随后跟了过来。

自称姓李的来访者,看到王海峰,不由鼻子发酸,两眼发热。

“王兄!”

“贤弟!”

两个人这样招呼过,却又没有话了,彼此都有无数话梗塞在喉头,还有无数话积压在心头,但嘴只有一张,不知先说哪一句好。

一旁的仆人见此情景,不能不开口了:“请主人陪着李老爷到里面坐。”

“啊!”王海峰这才省悟过来,“来,来!里面谈,里面谈。”王海峰说话间,将来者让进客厅。

来者是王海峰在王家客栈结识的李宝。李宝见到恩公后,情绪过于激动,便说不出话来了,王海峰看到李宝后,大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自己的方案“有救”了。所以王海峰也是激动万分,一时语塞。

落座后,李宝问及王海峰的现状,王海峰便把自己正在犯难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徐徐道来。

李宝听完后说:“这样吧,等我回衙门交差时,你和我一道回去,我帮你引见我们大人,请他帮忙上奏朝廷。”

王海峰听后如释重负地说:“我正有此意,那真是太感谢贤弟了!”

李宝说:“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我的命还是你捡回来的呢。”

王海峰见到那位大人后,将他的想法及其分析结论一一详述给对方,并提出了整顿盐制、严禁走私的建议。这一官员听完王海峰详实的、有理有据的论述之后,认为其言极是。于是便奏议朝廷。由于王海峰的建议符合明政府的利益(当然也充分反映了盐商利益),所以他的主张非常顺利地被明政府采纳并得以推行。

经过政府的硬性干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严厉整顿后,长芦盐区盐的运销又繁荣起来。由于在长芦盐区经营可获大利,这对盐商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所以各地盐商又蜂拥而至,来到长芦盐区。

长芦盐区经济的再度繁荣,使得长芦盐区的盐税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三倍多,为明政府的财政输入了血液。当然,盐商也从中大获其利。

长芦盐区能由衰转荣,出现如此局面,王海峰功不可没。当然,王海峰也成为了这一盐区著名的富商。

这就是具有雄才大略的盐商王海峰!

王海峰之所以能在商场立于不败之地,与他那种大商人的心态不无关系——做生意不屑于蝇头小利,要做就做大、做强。还有一点那就是王海峰善于交友,且交友交心,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5.智谋致富,晚年风风光光

王海峰一生都鏖战于商场,所以长年累月过着东奔西走、风餐露宿的生活,其间免不了风吹日晒雨淋的日子,直到七十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实在无法外出经商,才不得已离开商界,安享晚年。在历代商人中,他算是屈指可数的高寿者。

王海峰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七十岁离开盐业商界荣归故里时,当地乡民为他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连当地官府人员都参加了这一仪式,显然这与他提议政府整顿盐制有功分不开。否则官府人员怎会屈尊大驾去参加一个平民百姓的欢迎仪式呢?

王海峰生性达观开朗,处世泰然大度,乐施助人,常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并不图报。所以,他的乡邻对他都很敬重,连官府对他也是赞誉的。

王海峰回到故里后,打算建造新居,地基已经量好,只是有座老房子夹在自己的新居房址之中,使得新居的建筑格局非常不协调。

这间老房子的主人,经营豆腐生意,所居住的房子是他家祖上世代传下来的。

主持新居建筑工程的人去和这间房子的主人商量,打算买下这座房子,但无论他出多高的价钱,这间老房子的主人就是不答应。

主持人非常气愤,回来告诉了王海峰,请王海峰找官府的人出面惩治老房子的主人。

王海峰听后,却淡淡一笑,说道:“不必了,你只管先去建造那其他三面的房子吧!”

遵照王海峰的吩咐,工程便开工了。

施工时每天需要大量的豆腐,王海峰让人全部到那座老房子主人那里去购买,而且每次都交付现钱。

老房子的主人因此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人手很吃紧,便招人帮工。

不久,这家豆腐作坊招的工徒越来越多,房主赚了不少钱,家中的积蓄充盈其室,制作豆腐的工具也增添了不少。这样一来,那间房子便显得狭小难容。

老房子的主人感谢王海峰对自己的扶助之德,便把祖传房子的房契献给了王海峰。王海峰命人在邻近之处买了一间比原房稍大些的房子送给了老房子的主人,作为回报。

老房子的主人非常高兴,几天内便迁到新房去住了。

原来王海峰是运用了他成功经商的策略,先予后取。我们知道取和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当处理好取和予的对立关系时,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王海峰不是先作一定的投入(予),肯定达不到后来那么圆满的结果(取)。

由此可见,取予策略对一切经营者来说,是利莫大焉,高明的经营者往往都能熟练掌握这一策略。王海峰就是很好的例证。

王海峰成功经商的取予策略,对于当代的企业家和经营者仍然具有广泛的价值,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像王海峰那样变通。

明代大学士张四维对王海峰评价说:“蒲州虽然多豪商巨贾,但少见像王海峰那样有雄才大略的商人。”并说他“动辄万金毫不在意”,其资产之雄厚就可想而知了。

史料上关于王海峰的经商活动记载十分简略,但他那“种芝麻,获西瓜”的雄才大略,对于我们今天商界的人士来说,绝对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王海峰的雄才大略都给今天的商人留下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经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