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29

第29章 防御战:密防严守,严阵以待(2)

王邑等一再拒绝了严尤的正确建议,下令猛攻昆阳城。进军的号角吹响了,旌旗挥舞,遮天蔽日,一眼看不到边;军士们的喊杀声,地动山摇,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为了加快破城,王邑还下令掘地道,打算从城墙下边攻入城内,并架起许多“云车”,向城上猛攻。此外,莽军还出动了一种巨大的冲车,专门冲撞城门。同时,王邑下令万弩齐发,箭像雨点一样飞落到城里。

莽军的兵力,的确十分众多,莽军的装备,的确优良雄厚;莽军的攻势,也的确异常猛烈。总之,莽军的这些外貌,的确吓人。但是,汉军的主力,是起义的农民。他们有着旺盛的战斗情绪。全城人民,又都积极支援守城的汉军。所以,小小的昆阳城,竟变成一座坚强堡垒。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莽军的强攻。就这样渡过了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昆阳城始终坚如磐〔pán盘〕石,屹〔yì义〕立不动。

但是,在莽军方面,昏庸的王寻,王邑却洋洋得意,陶醉于这种虚有其表的军容和阵势,以为攻破昆阳城只不过是顷刻之功罢了。因此,他们除了等待捷报以外,不再考虑任何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更没有看到,随着攻势一次又一次地受挫,他们率领的军队,士气已经严重地低落下去了。

坚守昆阳城,意义很大。不仅把几十万莽军主力牵制在昆阳城下,为汉军主力攻夺宛城创造了胜利条件,而且争取了时间,使刘秀等人能按照预定计划,从容不迫地集中外地兵力,选择反攻的路线和战术,寻找和创造反攻的战机。再说持久的坚守,又挫败了敌军的锐气,为下一步全线总反攻,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6)汉军反攻

刘秀等人到了定陵,郾城以后,当地一部分将领,贪恋两城的富饶财物,主张留兵防守,只分一些兵力去解救昆阳,不同意把全部兵力调去。刘秀坚决主张宁可放弃定陵、郾城,也要把全部兵力调去参加昆阳之战。他向大家说:“如果能击破敌人,大功告成,得到的财物会多上万倍;但是,如果被敌人打败,我们连脑袋都保不住,财物又有什么用呢?”大家听了他的分析,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刘秀把两城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约有一万人左右,并率部快速前进,赶赴昆阳。

公元23年六月初一,正是守城的将士们望眼欲穿地盼着救兵到来的那一天;也正是攻城的莽军,在屡攻不下,疲劳已极,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的时候,定陵、郾城的汉军赶到了昆阳。

刘秀带着精锐的步、骑兵一千人,作为援军的前锋,最先到达。在距离汉军主力四、五里远的前面、靠近莽军的地方,布下阵势,准备战斗。

一向骄傲自大、思想僵化的王邑,哪里把刘秀带领的千把人的援军放在眼里?他轻率地派出几千人前去迎战。在刘秀的指挥下,英勇的汉军,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冲击,斩杀敌军几十人。

第一次接触,汉军虽然仅仅取得一个小小胜利,但是部队受到了胜利的鼓舞,斗志愈加昂扬。

初战胜利,大大振奋了汉军主力部队的军心。汉军在必胜信心的鼓舞下,刘秀率部领先,汉军主力部队全部跟进,向敌人展开了猛攻。经过一阵冲击,汉军又斩杀敌兵近千人。王邑派出迎战的几千人,连吃几个败仗,伤亡累累,垮了下去。

连战连胜的形势,鼓舞了汉军的斗志。迎来了主力决战的时机。

这时,宛城已被汉军攻占了,刘玄也已经移都宛城,但是,消息还没有传到昆阳方面来,刘秀也还一点不知道。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汉军的土气,动摇敌人的军心,就制造了一个假情报,宣称汉军主力已经夺下宛城。他想法把这个消息传到昆阳城的守军那里;同时,又故意把这个“捷报”,“失落”到王莽军中。

汉军占领宛城的消息,像一阵巨大的旋风,搅乱了莽军的军心。莽军将领,人人咋舌,个个吃惊。数十万大军攻击不足万人防守的昆阳,一个月了,竟不能占领,有重兵防守的战略重镇宛城,反而被为数不多的汉军攻破。两相对比之下,本来已经十分低落的莽军土气,到此更是一落千丈。

胜利的捷报,传到昆阳城里,汉军人人兴高采烈,个个勇气倍增。一个喜讯,给汉军增加了无穷的力量。

全面有利的形势,转化到汉军方面来了。

刘秀选拔了精干勇敢的士兵三千人,由他亲自率领,作为突击队。在进攻以前,刘秀选中敌军的要害部位——军队的中坚,作为突击目标,并把攻击开始的时间选在拂晓,把攻击的突破点选在昆阳城西。这是因为敌军刚熬过炎热的夏夜,拂晓时正在贪凉大睡,而昆阳城西,是敌人的侧后,又有昆水阻隔,戒备必然疏忽。这样的部署有利于己,不利于敌,而且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天刚刚亮,刘秀率领下的三千名突击手,突然出现在莽军的中军大营附近。那时候,莽军中只有少数人刚刚起床,大部分人还在梦乡。这种意外的袭击,把毫无准备的王寻、王邑打了个措手不及。为了防止各部自相混乱,王寻、王邑匆忙下令,让各军坚守阵地,没有将令,不准随便行动。他们亲自率领一万人迎了上去。

整个昆阳战场上,莽军虽然拥有二十比一的优势;但是,在这一局部,莽军只使用一万人去对付汉军,数量上就成为三与一之比了。至于双方士兵的素质,汉军却远远超过莽军。莽军的士兵,有些是刚从洛阳附近抓来的。那些刚刚穿上军衣的农民,本来就十分痛恨王莽,他们哪里肯真心实意地替王莽卖命打仗呢?因此,在这一战场,莽军实际上失去了优势。

激战开始了。斗志旺盛的汉军,猛打猛冲。莽军招架不住,队形顿时大乱。在混战中,王寻被汉军杀死了。王邑见形势不妙,就丢掉队伍跑了。失掉主帅的莽军,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四散逃命。

其他各部的莽军将领,在烧、杀、抢、掠方面,固然都是能手;但是,到死打硬拼时,却踟躇不前。同时,他们又受到军令的限制,不敢离开自己的岗位。因此,眼看着前面的军队像潮水一样垮了下来,却没有人前去增援。当败兵涌到他们各自的阵地时,这些士兵也随着卷到这狂奔的洪流中去了。他们再想压住阵脚,制止溃退,已经来不及了。

莽军兵败如山倒的景象,昆阳城上的守军看得非常清楚。苦战一个月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了。于是,在王凤、王常的率领下,汉军大开城门,奋勇冲杀出去。在昆阳原野上,展开了一场狂涛怒潮般的激战。从定陵、郾城来的援军,见刘秀的突击队已经得手,也发起总攻。几乎在同一个时间里,汉军从几个方向,展开了全线大反攻。在汉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中,几十万人的莽军,全线瓦解。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风雷大作,暴雨像瓢泼地下了起来。本来已经溃不成军的莽军,更加混乱。呼啸的风声,竟似汉军战马的嘶鸣;轰隆的雷声,也活像汉军的喊杀声。大雨伴着利箭一起射来,闪电夹着刀光交相辉映。莽军一个个夺路逃命,互相碰撞践踏,死伤不计其数。在广阔的战场上,到处是莽军的尸体,到处是莽军遗弃的盔甲和辎重。那些虎、豹、犀、象等野兽,也早已脱缰而逃。

当漫山遍野的溃兵,逃到氵蚩水河边的时候,又碰上山洪暴发,河水深不可渡。只知逃命,不知深浅的莽军,纷纷跳进河里。巨无霸和成千上万的人也都淹死在水里。王邑、严尤、陈茂等人带着少数亲随,骑着马,渡过氵蚩水,保全了性命。

昆阳之战,在汉军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昆阳大战,是对王莽政权最后、最沉重、也是最有决定性的一次打击。从此,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各地豪强,也乘机起兵,杀官夺地,反对王莽。短命的新朝已经末日来临。

公元23年九月,汉军乘胜前进,向北攻下洛阳,向西夺取武关。十月,大军攻入长安。在汉军攻向长安的同时,长安市民也举行起义。王莽被起义的市民杀死,尸体被砍成无数碎块。王莽一向欺骗人们,卖弄花盲巧语,他的那条舌头也被人们割下来切成碎片。新莽王朝,在昆阳大战以后三个月,就淹没在农民大起义的暴风骤雨之中了。

2.迟滞金军南下,为建南宋赢得时间——宋朝宗泽东京保卫战中的军事谋略

宗泽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虽然宋军多次打退金军的进攻,但由于朝廷内部以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不积极抗战、打击抗战派将领,使宋军未能保住东京开封,未能将敌军赶往黄河以北,以致后来金军多次南侵,并占领中原地区。宋、金在黄河、长江内外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统治者借口宋朝破坏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南下侵掠宋朝。这年十月,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为主帅,由平州攻燕山。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开封会合。宋徽宗慌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向南逃去。金西路军在太原遇到军民的坚强抵抗,无法前进。东路军南下包围了开封。

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屈辱求和,答应赔款割地。李纲等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皇帝应“亲政”。钦宗先后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全面负责首都开封的防务。李纲积极组织军民备战,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准备了足够的防守器械。同时在城的四方的每方配备正规军1.2万余人,还有辅助部队,保甲民兵协助。组织马步军4万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天进行操练。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八日,金军到达开封城下。由于当时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来救援首都,李纲亲自督战,几次打败攻城的金军。河北、山东义军也奋起抗金,形势对孤军深入的金军十分不利,死伤又多,金军被迫撤退。军民共同胜利地保卫了开封城。

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又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遣散,防务空虚。半年之后,即1126年秋天,金军又分东西两路南侵。西路军攻破太原,乘胜渡河;东路军攻陷真定。两路军围攻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开封城破。

开封虽被金军攻破,但开封军民抗敌情绪高昂,他们立即将前一天来议和的金使杀掉。第二天,有30万人领取器甲抵抗金兵,当金兵欲纵火屠城时,居民百姓欲行巷战者“其来如云”,金军在城墙上慌忙修筑防御工事,以防开封居民将其赶下城去。金军占领开封达4个月,大肆掳掠后于1127年四月撤兵北去,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北宋至此灭亡,这就是宋代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难”。

1127年五月,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他就是宋高宗,史称此后的宋朝为南宋。高宗称帝之初,迫于金军威胁的严重形势,不得不起用有重望的李纲为宰相。李纲认为应迅速结合各地抗金力量,收复失地,并推荐老将宗泽留守开封。但当了75天宰相的李纲很快被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挤走,抗金措施皆被废除。

1127年六月,宗泽前往抗金前哨京师充任东京留守。他六月十日接到朝廷任命,立即出发,十七日即到了汴京。宗泽,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靖康元年初,金兵第一次围攻开封撤退后,宗泽入京任台谏之职。八月,金兵第二次南侵,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县),并任河北义兵都总管。他不仅在磁州击退金兵,还主动出击,获取一些战果,使磁州军势声震河朔。这时,钦宗派赵构(康王)前往金营求和,到达磁州时,宗泽劝阻赵构,使其免当金军俘虏。金兵第二次围攻开封时,钦宗任命宗泽为河北兵马副元帅,协同兵马大元帅赵构等人救援京师。他力主向开封进军,并不顾赵构、汪伯彦等人的阻挠,率兵奋战,多次挫败金兵,虽由于势力单薄,未能解京师之围,但有力打击了金军的气焰。

这次宗泽留守京师,独当大敌,他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防卫京城的艰苦斗争中。他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社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疏浚河道,恢复交通。经过努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宗泽就把开封这个经过金兵洗劫,残破不堪的城市,整顿成为抗金前线的坚强堡垒。在社会秩序初步安定之后,宗泽又着力修建京城防御设施。在京城四壁,各置统领守御使臣,随处设置教场,日夜加紧训练义兵。根据城外地理形势,建立坚固壁垒24所,随其大小,驻兵数万。宗泽尤为重视黄河防线,沿河防务分给各县守卫,井在河的南岸设置障碍物,以阻止敌骑突入。沿河走向,依次建立连珠寨,相互支援策应。宗泽总结与金兵作战失利的原因,即我军步卒经不住敌骑冲突,往往是一冲即溃。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了“决胜车”1200辆。其体制是:1人驶车,8人推车,2人扶轮;3人执牌辅车,20人持长枪辅车,18人以神臂弓随枪远射,每辆战车共用55人。每10车差大使臣1员总领,编为一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专门对付敌人骑兵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