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28

第28章 防御战:密防严守,严阵以待(1)

1.敲响新莽王朝的丧钟——西汉末期昆阳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和王莽的主力在昆阳(在今河南叶县)发生激战,史称“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不仅关系到王莽政权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农民起义的成败。因此,这次战役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著名战役。由于起义军不畏强敌,勇猛善战,又有正确的军事思想作指导,相互支援,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全歼了王莽的主力,所以,这次战役又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1)起义军连战连捷

王莽原是西汉的外戚,他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伯父,叔父也先后在汉元帝,汉成帝时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王莽既有显赫的权势,又善于沽名钓誉,笼络人心,所以在公元9年篡夺了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

王莽的新朝政权,倒行逆施,腐朽败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逼得千千万万的农民走投无路。所以,到王莽末年,各地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许许多多的起义军里,有两支最为突出,这就是威震山东的赤眉军,和纵横中原的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创造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的,正是绿林军的勇士们。

绿林军的发祥地,在今湖北当阳荆山地区。

绿林军起义爆发在公元17年(新朝天风四年),它的首领是王匡,王凤,后来又有王常,马武,成丹等人。绿林军起义以后,连战连胜,所向无敌。公元21年(新朝地皇二年),他们在云杜(今湖北沔〔miǎn免〕阳西北)附近,集中兵力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全部歼灭了企图进犯的敌军两万多人。从此,绿林军的威名就在中原一带传播开了。各地起义的群众也纷纷赶来参加,绿林军很快发展到五万多人。

公元22年夏初,绿林军兵分两路向外发展。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下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军”,另一路是主力军,由王匡、王凤率领,东入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称“新市军”。

下江军的行动暂且不说,先说新市军的情况。

当新市军胜利地发展到随县,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一带的时候,当地农民纷纷响应,成立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号称“平林军”,加入到新市军里。随后,起义军继续向北发展,胜利地进入桐柏山区,打算进攻南阳,并且在适当时机进取关中。

(2)刘秀弟兄得救

农民起义的烽火,到处燃烧起来了。这时西汉王朝的一批破落贵族、为了保护自家的生命、财产和地位,为了乘机篡夺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也纷纷加入农民起义的队伍。因犯法逃匿的西汉宗室刘玄混入了平林军。舂〔chōng充〕陵(今湖北枣阳县东)的破落贵族,大地主兼大商人刘縯〔yǎn演〕、刘仲、刘秀兄弟,见农民起义军的势力锐不可挡,王莽政权垮台的命运已经注定,于是,也打起反对王莽的旗号,组织了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装,称“舂陵军”,加入到起义大军的行列。

公元22年(天皇三年)冬,刘绩、刘仲、刘秀带领的舂陵军,在一部分起义军的支持下,进攻长聚(在今河南新野东南),杀了王莽的新野尉(掌管一县武装的军官),缴获了一些补充和装备。原来只能骑牛的刘秀,从这以后,才骑上了马。随后,他们攻占了空虚的棘〔jí及〕阳城(今河南新野东北七十里)。

打了一个小小的胜仗,刘縯兄弟就妄想进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自春秋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当时又是全国闻名的大都市之一。当他们率领舂陵军从棘阳出发,进到新野宛城之间的小长安聚的时候,就同甄阜、梁丘赐率领的莽军遭遇了。结果刘军被打得大败。刘秀的二哥刘仲、姊姊刘元以及刘氏家族好几十人都被莽军杀死。刘縯、刘秀率领残兵退回棘阳城。

受到这场打击以后,刘军的士气大大低落。面对着攻上来的甄阜、梁丘赐率领的十万大军,刘氏兄弟也失去了信心。正在危急的时候,农民起义军像他们的救星一样出现了。原来由王常、成丹带领的下江军,就在这时也向北进到桐柏山区,并在宜秋聚(今河南新野以东、平氏西南)同新市军主力会合。从而给走投无路的刘氏弟兄带来了希望。

刘縯、刘秀亲自去拜访起义军的首领王常,要求起义军帮助。经过充分的讨论,起义军决定全力支援他们。在这年除夕夜晚,王常和刘氏兄弟等人利用敌人戒备松懈,加上胜利后骄傲的有利时机,率领斗志旺盛的起义军,突然袭击了屯聚在蓝乡(今河南新野东)的莽军,获得胜利,夺取了莽军的全部辎重。大年初一,起义军与汉军又乘胜猛攻甄阜、梁丘赐率领的主力,歼灭敌军两万多人,并且当场斩杀甄阜和梁丘赐,取得一次大胜利。

接着,刘縯挥兵西进,在涫阳(今河南新野北)附近,又击溃了由严尤、陈茂率领的另一支莽军主力。严尤被迫放弃退守宛城的计划,一口气向北跑了二百多里地,逃到颍川(今河南禹县)躲了起来。起义军获得了大批俘虏和军用品,并包围了宛城。这时,当地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军,部队很快地发展到十多万人。

公元23年(地皇四年)二月,在起义军将领的支持下,刘玄即了帝位,建立政权,仍旧叫做汉朝,并把年号改为“更始”。此后,新市、平林、下江等各路起义军,以及不过几千人的刘氏兄弟的武装,就都统一称为汉军。刘縯、刘秀兄弟都成了汉军的首领。

(3)汉军进占昆阳

汉军连续取得了几次大的胜利,部队得到了发展,武器装备也得到了补充,加上又建立了政权,士气更加高涨。于是,汉军分兵两路,继续进攻。汉军以主力进攻宛城,准备把宛城作为向西夺取关中的根据地。同时,由王凤、王常、刘秀等人率领的另一支。军队,乘严尤军新败,颍水以南敌人十分空虚的有利时机,于公元23年三月,进占了昆阳、定陵(今河南舞阳北)和郾城(今河南郾城)。这时汉军缴获了许多武器、粮食和其他物资。除了供应本军以外,还源源不断地运到宛城前线,支援围攻宛城的主力,使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物质保证。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先敌一着,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昆阳控制在手。

昆阳,在今河南叶县北二十五里的昆水北岸,城市小而坚,同宛城形成犄〔jī鸡〕角之势。对攻打宛城的主力说来,占领昆阳,就等于在东北面树立了一座坚强的屏障,既可以牵制严尤在颍川的部队,又可以阻击洛阳的莽军南下增援宛城,而且,还能够造成矛头直指洛阳的进攻形势。总之,占领昆阳,对汉军说来,不论进、退、攻、守,都是关系重大的一步。

汉军进占昆阳、定陵、郾城以后,派刘秀率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向北进到颍川西北的阳关,直指洛阳。这一行动,更增加了对洛阳的威胁,并有利于牵制敌军主力对宛城的围攻。

(4)王莽的“人兽联军”

甄阜、梁丘赐被杀,前队主力被歼,严尤、陈茂溃败,十万大军龟缩颍川,不敢出战,宛城被围,朝夕不保;昆阳失守;威胁洛阳;起义军的声威震动了洛阳、长安;而且,起义军还建立了政权,拥立了姓刘的当了皇帝,恢复了汉朝国号。这一连串王莽最怕听到的消息,一个个地传到长安,就像丧钟一样,使王莽的心发慌、腿发抖。在形势的逼迫下,王莽像输红了眼睛的赌徒一样,决心把老本全部押上,硬干一场了。于是,他把留在长安、洛阳的主力,和打算去东线镇压赤眉的军队集中起来,转到南线去对付汉军,并派他的本家、亲信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亲自率领。他还下令各州郡现抽现抓了许多民夫,由当地地方官亲自带队,到洛阳会齐,统归王寻、王邑指挥。这年三月,莽军齐集洛阳,共有四十二万人。此外,王莽还选拔了所谓精通兵法的专门人才,担任军吏。按他们各自所学的兵法,分为六十三家,人数有好几百人。这还不算,据记载,王莽还挑选了一个身高一丈、名叫巨无霸的长人,担任垒尉(负责管理营垒的官);同时从上林兽园里放出一群大象、老虎,豹子和犀牛,让它们同巨无霸一起,走在军队的前头。据说,这支貌似强大的神话式的“人兽联军”,号称百万,行军的时候,旌旗蔽天,辎重盖地,黄尘滚滚,千里不绝。声势之壮,为秦、汉以来所没有过。这些记载,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惯于出怪主意的王莽,什么主意都想到了,什么办法都使绝了,不得已,只好依靠张牙舞爪的野兽,虚张声势,吓唬汉军。

这支大军浩浩荡荡地从洛阳出发,在阳关迫使刘秀率领的小部队退回昆阳;接着,就同严尤、陈茂部汇合,直扑昆阳。

王莽和他的统帅们,妄想以压倒的优势,加上一阵恫吓〔dòng hè洞贺〕,就可以把汉军吓垮。从而一鼓作气,攻下昆阳,歼灭汉军。著名的昆阳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的。

(5)王常刘秀等坚守昆阳

面对声势强大的敌人,怎么办?起初,汉军将领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敌众我寡,难于取胜,不如放弃昆阳,各奔西东,有的甚至公开提出不如带上妻儿老小分散回家算了。这说明有些人确是被貌似强大的敌军吓住了。但是,也有些人表现得十分坚强,刘秀就是其中的一个。刘秀不仅主张要坚守昆阳,而且还要寻找战机击破敌人。他向大家说:“现在,我们兵既少,粮又缺,敌人又如此强大。我们只能拼全力同敌人战斗,这样也许会有取胜的希望,如果分散开来,只顾自己,就只能被敌人各个击破。况且,主力部队正在猛攻宛城,不可能抽出兵力来增援我们。昆阳一旦被敌人攻破,不仅我们大家都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而且会影响宛城方面的作战。在这紧急关头,我们只有同心协力,积极抗敌,否则,不要说妻儿财物保不住,就是连自己的性命也很难保全。”

正在议论之间,探马报告说,敌人前锋已到城北不远。这时,情况更加紧张,大家没有一点办法。于是,刘秀向大家提出了守城、调兵、反攻、取胜的一套方案。他一边说着,一边画着图形,使大家对整个形势和作战方案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当时,刘秀只有29岁,又是一员副将。在这以前的作战当中,他一向表现得并不怎样突出。所以,许多将领都很不重视他。现在,情况紧急,他不仅坚定沉着,而且还能拿出一套周详的取胜办法采。于是,大家很佩服他,在他的激励下,也提高了作战的信心。

起义军首领王凤、王常等人,愿意担任最艰巨的守城任务。刘秀也建议把主力留下来守城,他和宗佻〔tiāo挑〕、李轶〔yì义〕等十三人,负责出外调兵。这样,不至于因外出调兵而削弱防御力量。

刘秀等一行人,乘敌人刚到,立足未稳,包围圈还不十分严密,阵地工事尚在初建,加上夜晚天黑,敌人看不清楚的有利时机,悄悄地开了南门,向定陵,郾城飞驰而去。

汉军的作战方针是:坚守昆阳,争取时间,阻滞敌人;集中外部兵力,寻找成熟战机,内外夹击,打败敌人。这个方针是正确的。

王寻、王邑率领的大军,一到昆阳城下,就立刻把昆阳包围起来。刘秀等人如果不是当机立断,动作迅速就难以逃出城门。

同起义军作战多次的严尤,吃过不少苦头,得到不少教训。他向王邑建议道:“昆阳城,小而坚,利于守,不利于攻。只要汉军死守,想攻开它是不容易的。目前,刘玄正在宛城附近,汉军的主力正在围攻宛城。作战的重心,实际上在宛城,那里的汉军又没有像昆阳城这样坚固的阵地。如果我们把主力指向围攻宛城的汉军,我们就有可能比较容易地打垮他们。宛城方面的汉军主力既被打垮,昆阳城也就不攻自破了。”

严尤的见解,本来是正确的。如果王邑采纳了他的建议,作战的形势,就有可能向不利于汉军的方面转化。但是,王邑仗着人多势众,竟骄傲地说:“我从前带兵围攻翟义,虽然把他打败了,但是没能活捉他,所以受到责难。现在,我率领百万大军,路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昆阳城,竟不能把它攻下,却要躲开它走,这怎能显示我的威风呢?”接着,他摆出一副狰狞的面孔,趾高气扬地吹嘘道:“你看吧,我一定要攻破昆阳,血洗全城。让我的百万大军,踏着敌人的血迹,前歌后舞地前进。那该有多么痛快啊!”

王邑用上全部兵力,把个小小的昆阳城,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营盘扎了一百多座,真可以说得上是“水泄不通”了,这时,守城的起义军首领王凤,被莽军的气势汹汹所吓倒,竟要求向王邑投降;如果莽军接受了王凤的投降,昆阳汉军也就会失败。可是,王邑没有答应。

严尤又向王邑建议道:“兵法上说:‘围城必阙(缺)’。我们包围昆阳,也应该留个缺口,好绐昆阳守军留个逃走的机会。我们或者乘他们逃出城外的时机消灭他们,或是让他们跑到宛城方面去以后,宣扬我军的声威,造成恐怖,以便动摇汉军的军心。这样,我们既可以不攻而夺昆阳,又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向宛城方面的进军,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但是,王邑还是不采纳严尤的建议。他有什么高明的办法呢?没有。他既不知彼,也不知己,既不懂兵法,又不会用兵,一点不讲战略战术。他只不过是依仗着优势兵力,妄想一下子压垮汉军,荡平昆阳,然后好大烧大杀、大抢大掠罢了。从军事上看,这种狂妄白大,盲目骄傲的思想,向来是必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