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20

第20章 迂回战:声东击西,攻其不备(3)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大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踞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到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虽然,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和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14州的武平、据有两川、汉中45州的后蜀、据有岭南60州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这一客观形势,不能不使赵匡胤深深感觉到卧榻之侧,皆他人家也。

因此,当政局稳定之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周世宗统一中国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起初,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但文武官员都不赞成先攻北汉,认为这样做有害无利,后来赵匡胤就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打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走访赵普共商国策。赵普听了宋太祖试探他的话“欲收太原”之后,沉吟良久然后说,先打太原有害无利,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诸国之后再攻打北汉,到那时“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访赵普的初衷,他大为高兴。一个先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也就是后人归纳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北宋的统一战争基本是按照这个方略进行的,对辽和北汉,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选派宿将,率领重兵,镇守北部要点,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对南方各国则密切注视它们的政治动向,寻找时机。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11岁的幼子周保权继位。盘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企图取而代之。武平统治者一面派军抵挡,一面派人向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统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继冲即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连发生丧乱,认为有机可乘,遂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以借道为名灭南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正月初七,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出兵湖南。当经过南平时,要求假道过境。南平对宋的借道要求,意见不一。高继冲未做任何应变准备。

二月初,宋军进屯襄州(今湖北襄阳),派人告知南平为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遣使以犒师为名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二月初九,使者与宋军在荆门(今湖北荆门)相遇,慕容延钊假意殷勤款待,暗中由李处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向江陵急进。高继冲至城外,等待延钊大军,而李处耘则率兵先入城,迅速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宋军灭南平后,征调南平万余人,合兵向武平急进。

这时,武平已击杀张文表,平息了内乱。周保权获悉宋军压境的消息,决定抵抗。于是慕容延钊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水师东出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则出澧州(今湖南澧县)直指朗州。水路从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二月末大破武平军于三江口(今岳阳北),进占岳州。陆路三月初进至澧州南,同武平军遭遇,将其击溃,接着占领朗州,生俘周保权,湖南平定。

北宋占领荆、湖后,后蜀东北两面处在北宋的攻击之下。于是赵匡胤开始谋划攻蜀事宜。派人勘察川陕地形,以备由陆路攻蜀;同时修造战船,训练水军,以备由水路溯江入蜀。

这时,后蜀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蜀主孟昶采纳王昭远的建议,决定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当时北宋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口。于是后蜀一面派兵东屯三峡,另一面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夹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实情,并绘呈后蜀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初二,发兵两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等率步骑3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刘光义、曹彬等率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军政,蜀军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宋军的猛烈攻势。宋军二路兵马势如破竹,连败后蜀军,迅速进逼成都。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后蜀至此灭亡。

宋消灭后蜀后,南汉屏障已失,岌岌可危。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率兵大举攻南汉。南汉主刘铱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抗宋。宋军设伏以待,大破南汉军。刘钅长急忙起用老将潘崇彻率兵5万进屯贺江口(今广东封开西北)。但潘崇彻进驻贺江口后,拥兵自保,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遂挥师西上,连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顾之忧。十一月迅速转向东攻克连州。直逼韶州,击败南汉李承渥所率10余万兵,攻占韶州。消息传来,南汉举国震恐。刘铱命郭崇岳领兵6万屯马迳(今广州北)以守卫兴王府(今广州)。此时屯驻贺江口的潘崇彻,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宋军遂全力推进,迫近兴王府。刘铱见形势危急,遣使向宋军求和。潘美率军疾进,于正月二十八日到达马迳,与汉军对峙。刘钅长求和后不久即反悔,于二月初一遣其弟刘保兴率兵至马迳增援督战。二月初四夜,潘美利用火攻,大败汉军,郭崇岳死于乱兵之中,刘保兴逃归兴王府,宋军追击至城下。二月初五,刘钅长出降,宋军进占兴王府,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后,对南唐形成了三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为苟安求存,一面主动削去南唐国号,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备战,以防宋军进攻。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在出兵南唐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惧怕被扣留,称病固辞。宋太祖以此为借口,以曹彬为统帅,下令进攻南唐。其具体部署是:曹彬率荆湖水军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步骑兵由和州与采石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金陵;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长江攻取润州;以吴越王钱俶率兵从东面配合宋水军攻金陵;以王明率军牵制江西唐军东下赴援。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师沿长江顺流东下,南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使宋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10万的要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过长江,水陆并进,直趋池州,夺占采石,连克金陵外围据点,并在秦淮河击败南唐水陆军10余万,形成了对金陵的包围。金陵被围数月,李煜全然不知。

开宝八年(975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视,见宋军已进逼城下,急忙命朱令赞率10万守军东下赴援。朱令赞率水步军号称15万顺江东下,在皖口遇王明部阻止。朱令赞以火攻宋军,因风向改变,反烧自己。宋乘势猛攻,全歼南唐援军。此时金陵被围九个多月,曹彬再三致书劝降李煜,均被拒绝。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

在削平南方诸国其间,宋太祖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均未获克捷。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太宗继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业,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钱俶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降,两浙、福建亦归入宋的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他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法,派潘美等率军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了辽朝的援兵,北汉主刘继元困守孤城,在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被迫投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