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19

第19章 迂回战:声东击西,攻其不备(2)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在山东长垣聚众起义。次年,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荷泽市西南)率众响应,举行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这表明玉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比以前历次农民战争大大前进了一步,一开始就提出了改变现状,以推翻唐王朝为目标的口号。

起义爆发后,义军势力蓬勃发展,迅速遍布10余州,进而发展到淮南地区。唐朝统治集团惊恐万状,急忙调兵镇压农民起义军,除唐王朝直接控制的禁军外,各地节度使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与唐中央利益一致,因此唐朝统治集团上下一致共同镇压起义,在军事力量方面远远占据优势。当时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只有数万人,又被唐军压缩在曹(今山东曹县)、濮(今山东濮县)内线,形势对义军不利。于是王仙芝、黄巢决定跳出包围圈,向沂蒙山区分兵转移,随后义军进入河南地区,连克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郏城(今河南郏县),进逼汝州。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九月,起义军一举攻克汝州,杀唐将董汉勋,俘虏刺史王镣,兵锋直指唐东都洛阳,给唐军以沉重打击。起义军攻克汝州后,挥师南下,进入湖北、安徽境内,攻克郢(今湖北钟祥县)、复(今湖北天门县西北)、庐(今江西九江市)、蕲(今湖北蕲春市)诸州,转战千里,彻底打垮了敌人的包围封锁。短短的3年时间,起义军取得了跳出曹濮、进入河南和佯攻洛阳、挥师南下皖鄂的胜利,甩掉了敌人重兵的包围,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

唐朝武力镇压起义军未能奏效,便把以军事镇压为主的策略改为以招降为主。宰相王铎力主招降王仙芝,并通过他的弟弟,汝州之战中被起义军所俘虏的王镣劝降。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任监察御史,王仙芝表示接受。但王仙芝背叛农民起义军的行径遭到义军将士的抵制,黄巢愤怒地指责王仙芝说:“当初我们共同立下推翻唐朝的誓言,义军所向披靡。现在你一个人去朝廷做官,让五千多弟兄怎么办?”并在一怒之下打伤了王仙芝。王仙芝见众怒难犯,才又放弃了唐朝的封官。从此以后,王仙芝与黄巢分兵作战。王仙芝继续在湖北作战,于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二月攻克鄂州(今湖北武汉市),九月攻克随州,西迫湖北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这年冬天,王仙芝又派尚君长等赴唐廷请求封官,于中途被唐将宋威捉杀。起义军的分裂给唐军可乘之机,集中力量进攻王仙芝,王仙芝兵微将寡,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二月在湖北黄梅被唐军包围,王仙芝被杀,起义军受到重大挫折。

湖北分兵以后,黄巢率兵进入山东,于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春攻克郓(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沂(今山东临沂市)二州,队伍壮大到数万人,义军势力扩及山东、河南。王仙芝死后,部将尚让等与黄巢会师,义军发展到10万,两支起义军共同拥戴黄巢为首领,在黄巢统一领导下,继续战斗。唐朝为尽快消灭起义军,把重兵集结在洛阳一线,江南空虚。黄巢采用避实就虚战术,暂时放弃攻取洛阳计划,向江南进军。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三月,起义军数十万人横渡长江,乘胜进军,连克江西虔(今江西赣州市)、吉(今江西吉安市)、饶(今江西波阳县)、信(今江西上饶县)诸州。六月,攻陷安徽歙(今安徽歙县)、池(今安徽贵池市)二州。八月,攻占浙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十月,黄巢率军填山实谷,在闽浙丛山中开路进入福建,十二月攻克福州。此后转入广东,于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九月攻下广州,活捉节度使李迢。唐朝统治者无力派兵南下消灭起义军,由进攻转入防御,而农民起义军则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起义军在广州休整两个月后,挥师北上。开始了推翻唐王朝的北伐战争。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十一月,黄巢率军迅速逼进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义军奋勇攻城,守将李系逃走,10万守军溃散,取得了潭州首战大捷。黄巢准备由湖北进入关中,直捣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但在荆门受到唐将曹全曰政和刘巨容伏击,损失惨重,只好引兵东下,于十二月再克鄂州。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在江西信州集中优势兵力,击溃唐将高骈主力,杀唐将张嶙,唐朝长江防线崩溃,加速了北伐攻取长安的进程。此后,起义军从信州出发,经安徽、湖北,插入河南,十一月,攻打东都洛阳,唐东都留守刘允章被迫投降。起义军由洛阳西进,兵指长安东大门潼关。唐僖宗一面调集京城禁军和关内节度使之兵拒守潼关,一面准备逃往四川,伺机再起。十二月,黄巢亲率大军攻关,鼓声震天,杀声四起,唐军闻风丧胆,唐将齐克让、张承范只身逃亡。唐僖宗仓皇逃往四川。起义军经过6年浴血奋战,终于攻克了唐朝政治军事中心长安。黄巢在长安建立了大齐农民政权,镇压官僚贵族,巩固政权。

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纠集各地残余势力,筹划向起义军反扑,任命郑畋进攻起义军,一度攻入长安,但随即被大齐军打退,义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僖宗又任命王铎率军包围长安,并勾结沙陀贵族李克用,向起义军反扑。黄巢率军抵抗,但在关键时刻大齐大将朱温叛变投唐,严重削弱了义军力量。在唐军和沙陀军队联合进攻下,起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长安,经河南进入山东。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黄巢在莱芜与唐将时溥决战,不幸壮烈牺牲,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战争结束了。

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采用流动作战方针,显示了极大优越性,先由曹濮插入河南,继而攻入湖北,然后避敌主力,大踏步进入长江以南,这是唐末农民战争中独特的战略战术,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的创举。流动作战不仅保存了实力,而且在各地人民拥护下日益壮大。黄巢起义军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牵着唐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使唐朝对洛阳、淮南、江南不能兼顾,为起义军进攻长安创造了条件。正是由于起义军前期战略战术运用正确,才取得了攻占长安的胜利。但是,流动作战容易产生流寇主义思想,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即使攻下长安后,仍然未能巩固。这就使唐军得以重新占领被起义军波及的地区,并逐渐收缩包围圈。黄巢攻克长安后,没有“宜将剩勇迫穷寇”的策略,给了唐僖宗为首的地主阶级残余势力喘息之机,使敌人能够重新集结力量,向起义军反扑,导致了政权丧失。分裂起义军内部,是敌人进攻的另一种方式,王仙芝、朱温的投降活动,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失,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这些血的教训,就是唐末农民战争留给后人的借鉴。

4.北征南讨,于迂回中统一大宋——北宋统一战争中的军事谋略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土中散布言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土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赏,违反命令者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义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