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21

第21章 伏击战:巧设诱饵,故布疑阵(1)

1.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战国时期桂陵、马陵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齐魏桂陵、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初期的一场著名的诸侯争霸战争。

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趋向没落,新兴的封建制度正在成长起来。中原大地上的各个诸侯国出于争霸的需要,相继开始变法图强。其中,魏国最先举起改革大旗,改革变法的力度也最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地处东方的传统大国——齐国这时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于是,一场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好戏拉开了帷幕。

(1)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强大的魏军在统帅庞涓的率领下所向无敌,一直打到赵国都城邯郸,形成围攻之势。赵国深知自己实力不济,于是向东方的齐国求援,齐国决定援助赵国。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任命大将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派他们统帅齐国大军前去救援赵国。

孙膑和庞涓曾经一起在鬼谷子老师的门下学习兵法。庞涓耐不住学习的艰辛,只学了一半就离开老师,闯荡世界去了。孙膑则坚持学完了全部课程。此时的庞涓已经在魏国出人头地,于是孙膑去投奔这个老同学。没想到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他,唆使魏王将孙膑处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历经千辛万苦,孙膑逃到了齐国。到了齐国以后,虽然双腿已经残疾,但是孙膑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很快得到齐王的赏识和重用。这次出征,齐王特别要孙膑做田忌的军师,随时指导和帮助田忌,孙膑也想借这个机会报仇。

田忌本来想率领齐军直奔邯郸,与邯郸城下的魏军主力决一死战。孙膑劝说道:“现在魏军精锐部队在邯郸,留在国内的都是老弱残兵。你应该率军迅速向魏国首都大梁进军。这样一来,邯郸的魏军必然会赶回来救援。我们既可以解赵国之围,又可以使魏军疲于奔命,然后再趁机打败他们。”田忌接受了这个建议,率领部队直奔大梁。此刻,庞涓率领魏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攻下了邯郸,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就接到了大梁方面的告急信。庞涓听说齐军要攻打魏国首都,大惊失色。他连忙离开刚刚攻下的邯郸城,率军回国解围。而齐军在大梁城下绕了一圈以后就悄悄地离开了大梁。然后,他们在庞涓大军回国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了埋伏,准备给急忙往家赶的魏军一个“意外的惊喜”。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带领魏军未经侦察就冒冒失失地踏进了埋伏圈。田忌一声令下,埋伏的齐军一齐冲出,杀得魏军措手不及。魏军此前由于长期在赵国作战,兵力消耗很大,现在又长途跋涉赶回国,已经是人困马乏,在齐军的突然打击之下顿时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但是魏军毕竟久经沙场,一番混乱之后逐渐回过神来开始加强抵抗。而齐军的战斗力则明显不如魏军,要和魏军正面作战,齐军实在没有胜算。孙膑发现这一情况后,强压下心中复仇的欲望,劝说田忌见好就收,不要与魏军硬拼。田忌见已经解了邯郸之围,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下令齐军撤退。齐魏两国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宣告结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围魏救赵”。

(2)减灶增兵

战斗虽然结束了,但是双方都心有不甘,孙膑想补偿遗憾,庞涓要一雪耻辱。齐魏两国都在厉兵秣马,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先答应帮助韩国,准备等韩国和魏国相互拼得差不多了,再派出援军。韩国仗着齐国撑腰,坚持抵抗。但是弱小的韩军不是魏军的对手,五次交战,五次失败。这时候,齐国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派遣大军援助韩国。统帅这支大军的仍然是田忌和孙膑这对“老对手”。

孙膑又使出了“围魏救赵”的老办法,迫使庞涓从韩国撤军回援。但是,这一次庞涓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回军的途中一直都小心翼翼,齐军无机可乘。孙膑见庞涓已经有所防备,决定另想办法。他不等庞涓回到大梁,就率领齐军主动向齐国边境撤退,故意引诱庞涓追来。庞涓也想找个机会解决掉齐军和孙膑这个心头大患。于是,齐军在前面走,魏军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齐军故意在宿营地生了许多灶,煮的饭足可以供应10万人食用;过了几天,齐军生的灶就只能供应5万人吃饭了;再过了几天,齐军生的灶甚至只能满足3万人的需要了。庞涓率军一路追来,每天他都仔细观察齐军宿营留下的痕迹,几天以后,庞涓喜形于色:现在齐军做饭用的灶越来越少,这只能说明齐军士兵贪生怕死,半数以上的士兵都逃跑了。庞涓没有料到这些全是孙膑精心安排的。齐军每天生火做饭的灶的数量都经过孙膑的仔细考虑。灶虽然越来越少,但是士兵并没有减少,齐军通过让更多的士兵共用一个灶的办法,或者干脆让士兵啃干粮,把灶的数量一减再减。这样,就使庞泪产生了错觉,让他觉得齐军不堪一击。

庞涓果然上当了。他丢下大部队,只带了少数精兵,不顾行军疲劳,快速追赶齐军。这天,孙膑经过仔细计算后,认定庞涓当晚会到达马陵。马陵地区地形复杂,群山环绕,山中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是一个埋伏的好地方。孙膑决定就在这里伏击魏军。他命令士兵将山道两侧的树木全部砍倒,只留下其中最粗的一棵,然后,又将砍倒的树木横七竖八地堆放在路上,挡住通路。而那棵惟一留下来的树木则被剥去中间一段的树皮,露出了白色的树身。孙膑命人在树身上写了几个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孙膑又特别从齐军中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弓箭手,以这棵大树为中心,埋伏在周围的树丛里,并且嘱咐他们,当发现这棵树旁亮起火光的时候,就听从号令准备射箭。其余的士兵则根据田忌的安排分别埋伏在马陵群山的山岭上,随时准备冲锋。

当晚,庞涓率领的魏军果然到了马陵。由于道路被断木所阻,魏军士兵不得不自己动手搬开横在路上的树木。庞涓坐在指挥车里,远远望见远处一棵大树显露出白色,上面还隐约刻有一行字。于是他走近这棵大树,并且叫一个手下点燃火把为他照明。当看到树上刻的“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时,庞涓心里一惊,知道自己又上当了。不过已经来不及了,埋伏在周围的齐军弓箭手们看见火光,立刻万箭齐发,毫无防备的魏军顿时大乱,庞涓本人也身中好几箭,重伤倒地。魏军士兵们上前奋力保护,好不容易把他拖到一块石头旁边暂时躲藏。这时,齐军从各个方向冲出来,魏军无人指挥,只能各自为战,很快就被击溃。望着溃散的军队,庞涓知道自己终究还是没能斗过孙膑,孙膑才是鬼谷子的得意弟子。他不想让孙膑看自己的笑话,于是拔出腰间的宝剑,自杀了。

消灭了庞涓的先头部队以后,齐军乘胜进攻,击败了魏军。魏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国则取代魏国称霸诸侯。

2.埋葬隋王朝的农民起义——隋末农民战争中的军事谋略

隋末农民战争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的战争,这次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袥反唐失败,前后整整14年,历经荥阳之战、洛阳之战、乐寿之战、江都之战等重大战役,沉重打击了隋王朝。隋朝灭亡后,以李渊为首的地主贵族集团抢夺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镇压起义军,隋末农民战争失败。

隋炀帝在位时期,“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知爱惜民力,为所欲为,他在位的13年中,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继位的第一年就征发10万人掘长堑,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东都,开通济渠和邗沟,动用300余万人,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征用100万人修长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又调100万人修永济渠,五年时间共征调徭役不下600万人。接着,又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至大业十年(公元614年)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大规模的徭役和兵役,使隋朝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大大激化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隋朝后期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规模的战争。在此基础上,逐渐汇集成瓦岗军;河北起义军和江淮起义军三支反隋主力。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犹如干柴烈火,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由于隋朝的残酷镇压,散居各地的起义队伍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逐渐汇集成三支较大的革命力量,翟让领导瓦岗军在河南作战,窦建德率军在河北作战,杜伏威率军在江淮作战,三支大军相互配合,共同肩负起反隋大业。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当都率众投奔瓦岗寨,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荥阳是隋朝重要军事据点,翟让亲自率兵攻下荥阳门户金堤关及周围属县,又在荥阳附近的大海寺设下埋伏,歼灭了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陀及2万名隋军主力,威震河南。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围剿起义军,隋军布下5公里长阵,翟让将瓦岗军分为10队,与隋军对峙,亲自率军猛攻隋营,隋军大乱,全线崩溃。刘长恭逃回东都,裴仁基投降瓦岗军,打开了洛阳外围防御体系。随着起义军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革命政权,领导反隋战争。这年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在隋朝即将被农民军推翻的关键时刻,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以翟让为首的农民军将领与以李密为首的投机革命的地主势力矛盾公开激化。十一月,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将领,瓦解了瓦岗军人心,导致将卒离心,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后来又投降李渊,因起兵反唐被杀,断送了这支农民起义军。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是在河北各地起义军反隋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固城县西南)起义,树起反隋大旗,队伍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将郭洵率军进犯高鸡泊,窦建德率7000义军乘隋军不备,突然袭击,杀敌军数千,获马千匹,斩隋将郭洵,声威大震。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王,建立了革命政权。隋炀帝派涿郡薛世雄围剿起义军,双方在乐寿七里井交战,窦建德佯装南败诱敌,设下埋伏,乘隋军追杀之际,突然折回,伏兵齐起,夹击隋军,薛世雄大败,丢下无数尸体逃回涿郡。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五月,窦建德称夏王,势力进一步壮大,但在隋朝灭亡以后,窦建德逐渐蜕化变质,抛弃了农民战争的根本目标,革命性大大减弱。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交战,因轻敌冒进,起义军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被杀。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县)战役中镇压了起兵反唐的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河北起义军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