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83

第83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16)

2.同心协力,共抗叛敌

安禄山每到一处,烧杀抢掠,凌辱妇女,拉夫抽丁,强迫壮年男子服劳役,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生产破坏,很多地方都成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荒原。叛军进入长安后,屠杀人民,抢夺财物,烧毁房屋,把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糟踏得不像样子。叛军的残暴罪行,激起人民无比愤恨,各地人民奋起反抗。河北一带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坚决打击叛军。有些地方的官员和人民一起,共同抵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最先在河北起兵,一连收复17个县城,牵制了叛军很大兵力。

安禄山听说颜杲卿反对他,十分恼怒,立即派部将史思明夺取常山。颜杲卿被围困六七天,终因粮饷断绝,援军未到,失败了。史思明抓住颜杲卿,把他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颜杲卿一见安禄山,就破口大骂:“你这个叛贼,我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残暴的安禄山喝令把他捆到柱子上,割掉他的舌头,凌迟处死。颜杲卿嘴里喷着鲜血,还是骂不绝口,就这样壮烈地牺牲了。

人民的反对和一些地方官吏的抵御,这就给唐军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玄宗逃往四川以后,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肃宗为了收复长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决定任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并把朔方军作为反攻的基本队伍。为了加强朔方军的实力,肃宗又指定李光弼协同郭子仪作战。

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来都在安思顺手下做部将,两人的才能不相上下,职位也相同。当郭子仪受命代替安思顺做朔方节度使时,李光弼不服,决定马上离去。忽然接到皇帝的手谕,要他同郭子仪同心协力平定叛军,李光弼只好遵奉王命,留了下来。郭子仪把朔方的兵马分给李光弼一半。郭、李二人共同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奋勇杀敌,报效国家。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强大起来了。为了挫伤叛军的锐气,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一连收复了7个县城,又把常山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史思明陷入重围,他带领两万精锐的轻骑,企图突围逃命。李光弼分兵四路,从四门杀进常山城去。只听战鼓雷鸣,人喊马嘶,打得叛军东逃西窜,互相践踏。史思明惊惶失措,带领败军退守恒阳(今河北灵寿)。李光弼乘胜追击,两军在恒阳相持40昼夜。后来叛军退出恒阳,李光弼的军队进入恒阳城内。叛军就回军把李光弼的兵马困在城中。李光弼被围困后,请郭子仪火速援助。郭子仪便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郭李大军内外夹击,史思明被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逃往范阳。

安禄山听说史思明吃了败仗,恼羞成怒,扬言不消灭唐军,决不罢休。当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来迎战,又命令部将牛廷玠出兵助威。叛军仗着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不可一世。为了打击叛军的气焰,郭子仪召集大小将领商量对策,他指出:叛军作战专靠增加兵力;叛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疲于奔命;叛军轻敌,斗志松懈,两军交战,胜利一定属于唐军。根据以上分析,郭子仪决定采取固守阵地的战术,等到叛军疲惫时,再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它。

两军开始接触,打了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唐军杀掉一名怯阵后退的将领,士气大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打得叛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叛军边战边退。郭子仪、李光弼乘胜猛追,一直追到博陵(今河北定县)。博陵不但有高大的寨墙和深广的壕沟,而且地形险要,易于防守。叛军在这里扎营下寨。郭、李屡攻不下,便领兵退驻恒阳。史思明又从范阳赶来。郭子仪一面深沟高垒,据险坚守,积极做好准备,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针,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几天以后,叛军果然士气沮丧,疲劳不堪。但唐军却得到了充分休息,兵强马壮,斗志高昂。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马上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这两翼大军像两把锋利的尖刀,刺向敌人的两肋,叛军弃甲抛戈,四散溃逃。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在混战中,史思明左冲右突,仓皇逃命。突然,一只飞箭射中了他,从马上跌了下来,鲜血直流。他散发跣足,狼狈地又逃回博陵,再也不敢出来挑战了。这时,河北几十个州县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从此,郭子仪的名字也就传遍了四方。

3.连战连捷,收复两京

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首都设在长安。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一个非常繁华的都市,工商业发达,交通方便。天宝初年,居民有30多万人。长安分东西两市,有很多达官贵人的住宅区,以及万商云集的商业区。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安禄山的叛军占领长安和洛阳后,使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王朝危在旦夕。人民受尽蹂躏和剥削,生活非常困难,洛阳附近竟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渴望唐军早日打回来,从当时情况看,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收复河北失地的同时,又命房琯去收复长安。房琯不切实际,好高谈阔论,是个“纸上谈兵”的将军。出战前,他向肃宗夸下海口:“我这次出兵,定能水到渠成,马到成功。不获全胜,决不来见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房琯本想在这次战斗中立一大功,但他不分析具体情况,机械地搬用古人的“车战法”。他用两千辆牛车排成长蛇阵,牛车的一边是骑兵,另一边是步兵,列队蜂拥前进。战斗一开始,叛军就顺风擂鼓,摇旗呐喊,又燃起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只见烟光冲天,红光遍野,牛马惊骇,四处乱窜,片刻之间,军粮、马匹、营寨、树栅全被烧毁。房琯的兵马首尾不能相顾,四处逃散,你推我挤,人马杂踏,踩死的、杀死的、烧死的共4万多人,房琯本人也几乎送了命。

叛军获胜,气焰又复嚣张起来。

肃宗深知要消灭叛军,收复两京,非郭子仪不可。757年九月,便传令召见郭子仪。郭子仪来到灵武拜见肃宗,表示为国尽忠的决心,在国家大难临头的时刻,愉快地接受了收复两京的艰巨使命。郭子仪从房琯的失败教训中得到启发,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取潼关,攻入陕州(今河南陕县),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由于郭子仪的分析正确,肃宗十分赞赏,命令唐军按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进行。郭子仪出战不久,果然夺回潼关,给了叛军当头一棒。唐军士气大振。为了鼓励士兵奋勇作战,早日收复两京,皇帝下令犒赏三军,还恳切地对郭子仪说:“京城能不能收复,全靠卿这一仗,愿卿全力以赴。”郭子仪斩钉截铁地说:“这次作战,要破釜沉舟,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要打到底,不消灭叛军,就以死来谢罪!”

肃宗命令郭子仪率领中军,李嗣业率领前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并指定郭子仪为统兵元帅,共领兵15万人。又向回纥借来骑兵5000。军分三路昼夜兼程急进,军容整肃,号令严明,浩浩荡荡开到长安西香积寺附近,连营为阵,横亘30多里。叛军10万人在北面,同唐军南北对垒。叛军守将李归仁、安守思据险设防,他们自恃兵多将广,出城挑战。一次,唐军奋勇迎敌,快逼近敌营时,叛军擂动战鼓,一齐冲杀上来,唐军措手不及,败走。叛军乘胜追击。李嗣业扬鞭策马,飞奔阵前,拼命刺杀,他挥动战刀高喊:“叛军已将我们包围,若不奋勇厮杀,只有死路一条!”说罢,他光着膀子,举起闪闪发光的大刀,指挥战斗。刀光过处,叛军人头落地。唐军军心稍定,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郭子仪率领大军及时赶来,同李嗣业合力猛击叛军。擂鼓声,响彻云霄,喊杀声,震天动地。顷刻间,叛军阵营大乱。唐军把叛军紧紧包围着,使他无法突围。激烈的白刃战开始了,两军从中午一直厮杀到傍晚,叛军被杀6万多人,余众弃甲曳兵,逃回长安城中。

这一年,叛军内部发生了叛乱,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探得这消息后,便调集大军向长安进攻。唐军与叛军一交锋,叛军就像惊弓之鸟,丢盔曳甲,抱头鼠窜。唐军奏起胜利凯歌进入长安城。老百姓听说唐军回来,都喜出望外,夹道欢呼。有的杀鸡宰羊,有的抬出酒来欢迎唐军。

长安收复以后,不久,肃宗便由灵武迁回长安。唐军乘胜向洛阳进军。当时,安庆绪屯兵洛阳,听说郭子仪来打洛阳,便派严庄、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迎战。叛军声势浩大,杀气腾腾,在新店(今陕西陕县西)与唐军相遇。叛军依山扎营,准备战斗。新店地势险峻,山高壁陡,峰回路转,叛军居高临下,这对唐军十分不利。郭子仪为了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趁叛军还未来得及休息,便选拔英勇善战的骑兵两千人,向敌营冲杀,又派1000多名弓箭手埋伏在山下,再命回纥军从叛军背后登山偷袭,他自己就率领主力军与敌人展开正面战斗。一切部署妥当,立即擂鼓出战。叛军像饿狼一般从山上猛冲下来。郭子仪假装败退,边战边走。叛军大喜,倾巢出动,奋力追击。战斗到黄昏,暮色苍茫,叛军已被歼灭数万人,余者也精疲力竭,寸步难行。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山鸣谷应,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从地下钻了出来,只见万箭齐发,像雨点似的射向敌兵。唐军的骑兵更是勇猛,往来驰骋,左右冲杀。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进既不能,退又不得。正在这时,又听到四处高呼:“回纥兵来了,赶快放下武器投降吧!”叛军听了,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唐军与回纥兵的合力攻击下,叛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散。严庄拼死命才逃回洛阳,连忙向安庆绪建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安庆绪走投无路,只好收拾残部,放弃洛河,渡过黄河,退守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魏县一带)。郭子仪便收复了洛阳。

洛阳收复后,郭子仪返朝,肃宗十分高兴,亲自带领仪仗队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迎接。皇帝见了郭子仪,激动地说:“朕有了卿,就像鱼儿有了水,大唐的天下,所以能保住,全靠卿的英勇奋战啊!”郭子仪表示不敢承当。

两京收复后,肃宗把玄宗从成都迎回,尊他为太上皇。

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郭子仪多次立大功,这对安定唐室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战绩很快传遍各地,他的声誉也越来越高了。

4.相州大战,血战围城

郭子仪朝见完肃宗以后,马上又回到洛阳,筹划出兵北讨的事宜。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郭子仪在河上打败了叛军,活捉敌将安守忠,献俘京城,同时回京朝见肃宗。肃宗下令文武百官在长乐驿迎接,肃宗亲自在望春楼等他。君臣相见后,肃宗晋升郭子仪为中书令。不久,朝廷会集了九镇大军议讨安庆绪,即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州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河东李光弼、关内王思礼等部,共65万兵马。肃宗怕将权过大难制,因此讨伐军不设统帅,只以宦官鱼朝恩任观军容使,监督各路节度使兵马。

郭子仪从杏园渡过黄河,包围了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把部队分为上、中、下三军来援救。战斗就要开始了,郭子仪挑选了神箭手3000名埋伏在营中,嘱咐他们说:“等一会儿我出去一退,敌人必定来攻占我们营垒,你们就一边呐喊,一边放箭。”战斗打响,官军假装败逃,叛军逼进营垒,营中埋伏的射手一齐奔出,箭如雨点般向敌人射去。叛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弄呆了,官军却斗志昂扬,奋勇杀敌。这次战役,官军歼敌4万,获盔甲数十万,活捉敌将安守和,收复了卫州。安庆绪向北逃走,官军在后追击,至愁思岗大战又获胜。安庆绪败入相州,九节度会师合拢,形成对相州的包围。安庆绪走投无路,立即向史思明求救,愿把“皇位”让给他。史思明正欲借机扩张自己势力,立即出兵,趁崔光远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立足未稳,攻陷了魏州,然后留驻城内,以观形势。针对新的局势,李光弼提议官军分兵两路,一路由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围攻史思明,牵制他的兵力,另一路以七节度使之兵围攻安庆绪,等攻下相州以后再集中全力去消灭史思明。但是这份正确、明智的提议却被鱼朝恩否决了,结果几十万大军都围集在相州而无所作为,围城达三月之久,毫无结果。李嗣业亲自率部队攻城,不幸中箭,毒发身亡。长期的围困相持使得双方都精疲力竭,城内缺粮,士兵争食战马,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城外官军的后勤供应也十分紧张。

史思明引兵前来,开始只用轻骑向唐军挑战,扰乱唐军后方,等唐军反击,他又后退,这样反复出击,弄得唐军日夜不安。同时,史思明又派出许多小分队,化装成唐军,分散布置到各个交通要道,专门负责劫掠唐军粮食物资,使唐军防不胜防,原本就已紧张的围城部队粮食供应更加紧张,唐军士气开始低落。此时,史思明才在城下集中兵力和唐军决战。最初,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路兵马先与交锋,鏖战几天,双方皆死伤惨重,鲁炅也被乱箭射中。郭子仪出兵继进,刚布完阵,突遭大风袭击,霎时间天昏地暗,咫尺不辨。双方都大为惊恐,彼此骇散,唐军南奔,叛军北逃,物资辎重丢弃无数。郭子仪退到河阳,拆断了渡桥。他们到了洛阳,却发现东都早已是一座空城,河南尹早已逃之夭夭。九节度使残兵数万人退保河阳,大反攻宣告失败。当时官军势力占优,兵马多于叛军,却不能获胜,主要原因在于指挥不统一,进退之际互相观望,责任不明,给敌以可乘之机。此时,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己称帝。

鱼朝恩平时就妒忌郭子仪,便借相州之败在肃宗面前进谗言,所以肃宗召回了郭子仪。郭子仪虽然失去了兵权,但他没有丝毫抱怨,对朝廷依旧忠心耿耿。后来史思明又攻占了河南、洛阳、西北又有党项等族侵扰到京城附近,肃宗忙得顾不上吃饭,才又任命郭子仪为邻宁、鄜坊节度使,但只挂名不出镇,这仍然只不过是借助郭子仪的威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