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作者陈寿说:“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在夷陵之战中,陆逊用兵之妙,不亚于赤壁之战的周瑜,其主要特点是:
(1)选择了势在必争的作战地域
夷陵是荆州的门户,蜀军东进的必经之路,正如陆逊所言:“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当初吴军主力若在建平、秭归等地迎战蜀军,一则蜀军是水陆并进,顺流而下,其势不可挡。二则建平、秭归等地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吴军后勤供应难以保障。而夷陵则是山区与平原交界处,若吴军再往后退,则地势渐趋开阔,防守不易,所以陆逊决定率军扼守夷陵,既可利用山险阻挡蜀军前进,又便于得到荆州的军资粮草,确是理想的作战地域。
(2)实行了避锐乘疲的作战方略
蜀军远征,利在速战,且顺江而下,可趁势直进。但刘备到夷陵后却放弃水路,舍船就步,依山扎寨,处处结营。陆逊看到了蜀军这一致命的弱点,故对急于求成的吴军诸将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以卒攻”。只能观其变而“徐制其弊耳”。陆逊实行相持不战,徐制其弊的作战方略,转化了吴蜀两军的攻守态势,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最后结局。
(3)显示了坚定冷静的作战意志
陆逊首次出任全军统帅,即抗拒由刘备亲自统率、大举东进、连战连捷的蜀军,而所属诸将又或是勋臣宿将,或是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陆逊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意志坚定,头脑冷静,知己知彼,临危不乱。蜀军虽强,可他善察其布置,观其变化,寻其弱点,击其不意。诸将欲战,他持重坚守;诸将不满,他不为所动;诸将不听调遣,他按剑直言:“偻以书生,受命主上……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陆逊坚定冷静的作战意志保证了他作战方略的贯彻实施,及至战后,吴军诸将才深为陆逊所折服。
3.董督军国,抗魏守土
夷陵之战后,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孙权出巡,则由陆逊“董督军国”。不久,吴蜀重修盟好,共约抗魏。
黄武七年(公元228年)春,蜀相诸葛亮第一次率军北伐。五月,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奉孙权令,用诈降之策诱使魏大司马曹休率步骑十万进入皖地(安徽潜山)。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御六师,摄行王事,迎战魏军。曹休虽已知晓,却自恃兵马精多,欲与吴军决一胜负。
吴将朱桓献计:曹休是皇室贵亲,并非智勇名将,此战必败,若在险阨狭道的夹石、挂车,伏下重兵,断其退路,可尽灭魏军,生俘曹休,臣愿率部前往,如得曹休,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孙权与陆逊商议,陆逊以为不可,他自率主力居中,命大将来桓,全琮为左右两翼,三路并进,大败魏军于石亭(安徽潜山东北)。魏军退走,吴军追至夹石,斩获万余兵卒和大批骡马车乘军资器械。吴军凯旋而归,孙权让左右侍从以御盖遮覆陆逊,赏赐御物上珍,殊荣无比。
石亭之战,陆逊不用朱桓“伏兵夹石,尽灭魏军,乘胜长驱,割据淮南”之策,甚为可惜。当时魏明帝曹叡继位不久,好独断专行,重用并无真才实学的曹休、曹真。而蜀相诸葛亮正处心积虑,筹划北伐。如陆逊用朱桓之策尽灭曹休十万魏军,割占淮南进逼许洛,与诸葛亮北伐之军遥相呼应,则魏国受两面夹击,势难兼顾。但陆逊只与魏军正面接战,未断敌退路,更不愿乘胜深入追击,所以虽然将魏军击溃,却未能全歼,也不曾扩地,大大缩小了作战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万世一时”的战略良机。此后,魏国司马懿主掌兵权,而蜀国诸葛亮北伐接连失利,使吴国再无进逼中原的良机。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执掌军国大事。孙权欲派兵渡海攻取夷州,陆逊上书说当今天下未定,应爱惜民力,跨海万里袭取夷州,风波难测而未必有利。现江东历年兴兵,民众饥寒损减,应该休养士民,放宽租赋,蓄积力量,以图发展。孙权不听,仍派兵而往,后来孙权又因辽东公孙渊斩杀东吴使臣,欲率军越海亲征。陆逊上书劝谏:现强敌在境而陛下乘舟远征,必导致邻敌乘虚而入,届时后悔无及,难道为了远在辽东之事而舍弃江东的万安本业吗?孙权接受了劝谏,停止了亲征之举。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孙权任陆逊为吴国丞相。陆逊因参与“太子之争”屡受孙权责备,终于忧愤而死,时年六十三岁。死后家无余财。
八、资兼文武的谋相名帅:李靖
李靖(公元571年~649年),唐初大将,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陕西三原东北)人。精通兵法,素为其舅父隋朝名将韩擒虎所称道。隋末曾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时降唐,颇受重用。高祖时,为行军总管,随李孝恭征服萧铣。又以副帅身份辅佐李孝恭平定辅公柘。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率军击溃东突厥、吐谷浑等,战功卓著,封卫国公。他的著作,据《新(旧)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六军镜》三卷,原书已失,只杜佑所著《通典》中保存了一部分内容。
1.初诺孝恭,十策平梁
萧铣,南朝梁宝的后裔,隋末,割据江南,领有东至九江(江西九江),西抵三峡(湖北宜昌),南尽交趾(越南境内),北距汉川(汉水)的广大地域,拥兵四十万,自称梁帝,都江陵(湖北江陵)。
李靖自随唐太宗李世民讨平王世充之后,即受命至荆州,安辑萧铣,他深入研究了萧铣的情况,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向高祖李渊呈献“图萧铣十策”,为李渊所采纳,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大造战船,编练水军准备伐梁。又派李靖为行军总管并摄李孝恭的行军长史(类近代参谋长)。又以孝恭作战经验不多,一切军务都责成李靖负责。
武德四年八月,唐军集中完毕,李靖分兵三路,向江陵进军:
——庐江王瑗为荆郢道行军总管,率军沿江东下,向江陵进攻;
——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湖南沅陵),经武陵(洞庭湖西侧)向江陵进攻;
——黄州总管周法明,从黄州(湖北黄冈),经夏口(湖北武汉),向江陵进攻。
以上三路中,沿江而下的水陆军为主力,由李孝恭、李靖直接掌握。时值秋汛,江水猛涨,三峡路险。萧铣认为唐军必不能进,正“罢兵营农”,未加防备。九月,李孝恭、李靖率军东进,将过三峡,所属将领们却请暂停东进,以待水退。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我军刚集中,萧铣可能还不知道。如能趁江水大涨之势,突然兵临至城下,这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为兵家上策。即使他已知我军东进,仓促征兵,也难以抵御,此去必能获胜。”李孝恭采纳了他的意见,与李靖率战舰二千余艘,急速东下,攻占荆门、宜都,进逼夷陵(湖北宜昌)。萧铣属下将领文士宏率精兵数万驻屯清江(湖北清江流入长江处),急来救援。李孝恭想进击士宏。李靖说:“士宏是萧铣的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倾巢出动,必然想拼个死活,这叫‘救败之师’,是难以硬拼硬打的。我们最好停泊在大江南岸,不和他硬拼硬打。过些时候,他必定会分兵几处,留部分兵力抵挡我军,主力疲惫,后退而自守,兵分势弱,那时,我再乘其懈怠疲惫而击之,就必能击败他了。”李孝恭不采纳他这个意见,亲率主力与文士宏战于清江口,留李靖在江南守营。结果,孝恭大败,奔回南岸。士宏舟师弃舟抢掠,每人都背着抢来的财物,负担很重。李靖乘机派兵出击,大败士宏,俘获船舰四百余艘,斩杀万余人,追至百里州(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士宏收集残部再战,又被打败。李靖率轻兵五千为先锋,直逼江陵,孝恭率大军跟进。
萧铣正“罢兵营农”,江陵只有宿卫数千人,闻士宏败,唐军至,大惧。于是,他仓促在江南征兵,但因路途遥远,又为田世康所牵制,不能很快集中。唐军到江陵后,迅速攻入外城,布长围困之。又攻破水城,俘获大批船舰,按李靖命令,都弃于江中,随水漂流东下。萧铣从长江下游征调来的援兵,见舟船随水飘流而下,以为江陵已破,迟疑不敢前进。萧铣日夜盼望的援军不到,只得开城投降。李靖严格约束军队,唐军入城,秋毫无犯,南方州县,闻风而降。接着,李靖又受命安抚岭南。武德五年,岭南诸军,都归降于唐。
2.当涂会战,献计破敌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八月,辅公柘在丹阳(江苏南京)举兵反唐。唐高祖李渊以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率七总管,从大江南北围攻。
辅公柘主力以总管冯慧亮、陈当世,率舟师三万驻屯博望山(安徽当涂西南江畔),用铁链截断长江。在东岸筑“却月城”长十余里,在西岸筑堡垒群;另以陈政通、徐绍宗率步骑三万,驻屯青林山(安徽当涂东南)与慧亮相互策应。自己率军守丹阳城。
武德七年春,江南唐军李孝恭、李靖两路分别攻克鹊头镇(安徽桐陵北)、宣州(安徽宣城),向当涂会师;江北李世勋,任瑰分别攻占芜湖(安徽芜湖)、江都(江苏扬州),与辅公柘军展开了当涂会战。会战前,李孝恭召集诸将讨论进军事宜。多数人认为:“慧亮、政通皆拥强兵,据水陆之险,为不战之计。城栅已固,攻之不可猝拔,不如直攻丹阳,掩其巢穴。丹阳已溃,慧亮等自溃矣。”李孝恭想采纳此议,但李靖说:“公柘精锐。虽在水陆二军,然其自统之兵亦皆劲勇。慧亮等城栅尚不可攻,公柘已保石头(城)岂应易拔?若我师至丹阳,留停旬月,进则公柘未平,退则慧亮为患,腹背受敌,此危道也。慧亮、政通,皆百战余贼,必不惮于野战,只为公柘主计,使其持重,欲不战以老我师耳。我出其不意而攻其城,必破。”孝恭采纳了李靖的建议,先攻慧亮。派兵断绝其粮道,又设下诱敌出击之计:以老弱攻城,精锐列阵于其后,诱敌出击,然后以主力袭击之,大破其军。政通弃青林山而走,与慧亮共守博望山。孝恭乘胜攻之,破其别镇。政通、慧亮率部乘夜退走,孝恭穷追不舍,转战百余里,斩获很多。慧亮、政通仅率十余骑逃回丹阳。李靖率轻骑首先追至丹阳,公柘惶恐,率军弃城东走,唐军穷追不舍,辅军溃败。辅公柘逃至武康(浙江武康),为“野人”所获,执送唐军。至此,江南全部归唐,李靖任江南行台兵部尚书。
3.精骑突袭,剿灭突厥
东突厥颉利可汗,自持兵强马壮,多次侵犯唐境。唐太宗即位之初,颉利可汗兵临渭水。逼得太宗李世民采用李靖建议:“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渭水之耻”,使李世民励精图治,以求富强。对突厥,不轻于启畔,必待其分裂势孤,然后用兵。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颉利可汗入侵河西各州,被唐军击退。李世民部署五路大军追击。李靖受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出定襄(山西定襄)。其他四路,分别出营州(辽宁朝阳)、云中(山西大同)、金河(内蒙清水河)。五路兵马共十余万,都受李靖调度。总目标是肃清阴山山脉的突厥势力。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骁骑三千从马邑(山西朔县),出敌不意地进军至恶阳岭(内蒙和林格尔南)。颉利大惧,认为唐军倾国而来,一日数惊。李靖派人离间其心腹,其亲信康苏密来降。接着又夜袭大利城(内蒙和林格尔西北)。破城后,俘获原隋代王子杨正道和炀帝的萧后,送回长安。颉利退保铁山(内蒙固阳北),派报矢思力人见太宗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前往招抚,并诏李靖往迎颉利。李靖军至白道(内蒙呼和浩特市北)与李世勣会师,共同商议趁此时机,选精骑一万,前往奔袭颉利。定计后,李靖即乘夜急进,李世勋在其后跟进。二月初八日李靖军进至阴山,遇突厥千余帐,急袭后将其俘获,随军前进。这时颉利已见到唐使者唐俭,放下心未作戒备。李靖命苏定方率二百骑兵为先锋,乘夜雾而进,至颉利牙帐附近时,颉利才发觉。苏定方急驰袭击,李靖大军接着到达,突厥溃散,唐俭逃归。李靖斩首万余,俘取十万口。颉利率余众万余奔苏尼失小可汗。苏尼失降唐,将颉利执送唐军。至此,漠南全部平定。太宗嘉慰李靖说:“卿以三千精骑深入虏廷,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渭水之耻矣。”被封为代国公。
4.率军西征,平土谷浑
吐谷浑族,活动于青海地区,以游牧为生,其都城在伏俟城(青海共和西北),经常侵扰唐陇西。贞观八年(公元643年)三月,吐谷浑可汗伏允侵扰边境,唐派段志玄、樊兴率军沿黄河两岸进击,击破吐谷浑,追奔八百余里。但唐军刚一回师,吐谷浑又接踵而至。
贞观九年初,太宗又派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五路大军,沿黄河两岸,向伏俟城进攻。在库山(青海天峻南)大破吐谷浑军,伏允向西溃逃。当时,诸将都认为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深入。而李靖决计乘其溃逃,穷追猛打。分兵两路,亲率主力由北道追击;以侯君集与汪道宗由南路追击。在曼头山、赤水源等地连破敌军。追至伏俟城时,伏允又弃城西走。李靖与侯君集在大非川(青海共和西南)会师后,再次击破吐谷浑防御。伏允帅千余骑逃入柴达木盆地沙漠中,李靖派契芯何力率骁千余,进入沙漠追击,袭破伏允帐,斩杀数千人,俘获伏允的妻子。伏允只身西逃,为其左右所杀,全部平定了吐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