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80

第80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13)

六、匡扶东吴、鼎立江东的谋臣:鲁肃

鲁肃(公元171年~217年),字子敬,东汉临淮东城(安徽定远东南)人。鲁肃生长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他虽然家富于财,却不理家事,而时常招聚少年,讲武习兵;又慷慨任侠,赈贫结士。一次周瑜率兵经过,求给军粮,鲁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即送一囤给周瑜,周瑜遂与鲁肃定交。后周瑜劝鲁肃辅佐孙权,并为鲁肃做了引荐。

1.江东献策,纵论天下

孙权初见鲁肃,交谈甚欢,众宾客退出时,孙权留下鲁肃合榻对饮。孙权问:当今汉室颓危,四方群雄并起,我承父兄余业,欲建桓文(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之功,君既来此,如何助我?鲁肃先借用刘邦、项羽的事例说明如今已不是桓文尊王攘夷的时代,而后说:“据我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即刘邦)之业也’”。

鲁肃视见孙权的这番宏论剖析之深刻,论断之精辟,规划之远大都接近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而时间还要早五、六年。首先,他看出了时代的变迁,认为危倾将倒的汉室已不可复兴,占有中原的曹操也不易除掉,天下分裂之势已成,这是对整个战略环境的判定。其次,他估价了孙权的地位,指出“鼎足江东”,割据称雄,观察形势的变化,寻求有利的时机,不必自嫌规模不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是对本身战略位置的评估。最后,他提出了行动的方案:利用曹操忙于平定北方的“多务”之机,进占荆州,控制长江,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是对今后战略发展的规划。

鲁肃“鼎足江东,以图天下”的建议,孙权表面上虽未接受,但实际上已将它定为东吴发展的指导方针,直到近三十年后孙权称帝登坛之前,还对群臣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可见孙权始终未忘鲁肃“鼎足江东,以图天下”之策。

2.倡议联刘,力主拒曹

公元208年,荆州刘表病死。鲁肃对孙权说:荆州为相邻之地,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如今刘表新死,内部不和,而寄寓荆州的刘备是天下枭雄。我请求奉命吊丧,劝说刘备安抚刘表部下,与江东结盟修好,共抗曹操。刘备必喜而从命,如此则天下可定,今不速往,恐怕曹操会抢在前面。孙权听后即命鲁肃前往。鲁肃尚在途中,曹操大军已进占荆州,刘备败退到当阳。鲁肃见到刘备后,劝说他与孙权结好,合力抗曹。刘备甚喜,派遣诸葛亮随同鲁肃出使东吴。

曹操占领荆州后,兵临长江,致书孙权,称:荆州刘琮已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乘胜东下入吴。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大家全都认为曹操攻占荆州,得其水军,长江天险已与江东共有,而兵力众寡相差悬殊,难以对敌,不如归顺相迎。惟独鲁肃不言,当孙权起而更衣时,鲁肃追随至后,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还从孙权个人的角度分析了降曹的结果,劝他早定大计,联刘拒曹。鲁肃又将代表刘备出使江东的诸葛亮引见给孙权,并劝孙权召回在外的周瑜。诸葛亮、周瑜为孙权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对比,指出曹军长途远涉,正是强弩之末,况且北兵不习水战,不服水土,而荆州之众尚未心服,马超、韩遂还在关西,如孙刘联兵,定可破曹。孙权由此定下联刘拒曹的决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慰“助画方略”,率军三万与刘备合兵,共拒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火烧敌船,大败曹军,攻占荆州,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转折点,转折的实现首先是孙权、刘备两方的联合。孙权集团固然是作战的主要力量,但刘备集团也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力量。一则,刘备虽为曹军所败,但尚有水陆兵马两万余人。二则,刘备占据夏口,为曹军东进入吴的必经之路。三则,刘备声望甚高,在心理上对曹军有一定的压力。因此,联合刘备是东吴抗拒曹操的基本条件之一。鲁肃谋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亲自前往荆州,会见刘备,定交结好,又携同诸葛亮回访孙权。孙、刘联合,诸葛亮虽在《隆中对》中就已提出,但首先倡议实施的却是鲁肃。鲁肃之举正和诸葛亮之意,从而确定了孙、刘联合的格局,可以说鲁肃是首倡者。

实现转折的第二步是促使孙权决心抗曹。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最高首领,战还是降取决于孙权的最后决策。孙权虽不甘心拱手降曹而倾向于战,但又恐怕战而不胜,不如不战,东吴诸臣大都主降,更使孙权难以定下决心。在这决定东吴命运的重大关头,正是鲁肃“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的主战结论帮助孙权定下了抗曹的初步决心。孙权为此叹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接着鲁肃又引见诸葛亮,劝召周瑜,终于促使孙权定下了联刘抗曹的最后决策。诸葛亮、周瑜在分析战降利弊,劝说孙权抗曹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鲁肃却是这一协助决策活动的实际组织者。

实现转折的第三步是孙刘联军在周瑜、鲁肃和刘备、诸葛亮的指挥下,合力作战,火烧赤壁,最终击败了曹军,攻占了荆州,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鲁肃又是这次联合作战的参与指挥者。

在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中,鲁肃虽然不是最高决策者和主要指挥者,但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当鲁肃战后回见孙权时,孙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可见孙权也将鲁肃视为赤壁之战的首要功臣。

3.劝借荆州,督军陆口

赤壁战后,刘备至吴见孙权,求借荆州为屯兵之地。周瑜上书孙权,主张将刘备留在东吴,以便挟持,而又不可借与荆州,“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吕范等众臣也赞同留下刘备。独有鲁肃对孙权说:“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恰,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孙权权衡了利弊关系,听从了鲁肃的主张,将荆州南郡借与刘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重,临终前荐举鲁肃“智略足重,乞以代瑜”。孙权即拜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鲁肃接替周瑜为吴军统帅后,移师驻屯陆口,督练兵马水军,加强防务设施“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加拜汉昌太守、偏将军。鲁肃将陆口建成东吴的重要军事基地。后来吕蒙、陆逊领兵都屯驻此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鲁肃随孙权攻占皖城,转封横江将军。

鲁肃屯兵陆口与蜀荆州守将关羽驻地相邻。关羽骄横,双方交界处常有纠纷。鲁肃总以宽厚的态度好言相抚,妥善处理。在孙权派吕蒙攻取荆州三郡后,鲁肃到益阳与前来争夺三郡的关羽相拒。鲁肃仍邀请关羽相会,以求协商解决争端,避免吴蜀联盟破裂。后来双方达成了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的盟约。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病逝,终年四十六岁。

七、从平民到将军的东吴名帅:陆逊

陆逊(公元183年~245年)字伯言。本名议,东汉吴郡吴县(江苏苏州)人。

陆逊出身于江东士族之家,二十一岁时到东吴孙权集团做幕僚,后升任海昌屯田都尉。陆逊在海昌期间,开仓赈济,劝督农桑,又招纳讨平了许多“山贼”,扩大了手下的部曲。

孙权很看重陆逊的才能和出身,任命他为定威校尉,并将其兄孙策的女儿许配陆逊为妻。陆逊向孙权建议当今天下大乱,群雄纷起,要成就基业非扩大实力不可。为此应先平定占据要害险地“作乱”的山越(古越地的土著部落),收取其中精锐的兵卒,扩充军队部伍。不久孙权派陆逊去“平乱”。陆逊领兵虚张声势,夜潜入山,鼓噪而前,一举击破了反叛的山越部族,其中身体强壮的强征为兵员,身体瘦弱的补充为耕户,由此得到了数万精兵。陆逊开始成为吴国的重要将领。

1.袭取荆州,崭露头角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国荆州主将关羽率军北攻曹魏襄樊。东吴驻守陆口,与关羽为邻的大将吕蒙欲乘机夺取荆州。他称病回到建业时,陆逊对他说:关羽高傲自负,只顾北进攻曹,却未戒备东吴,如能出其不意,定可夺取荆州。吕蒙因事关机密,当时未对陆逊明说。但他见到孙权后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推荐陆逊接替自己,督军陆口,观察形势,等待时机。孙权于是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进驻陆口。

陆逊到任后致书正在围攻樊城的关羽,祝捷贺功,表示仰慕钦佩之意。又提醒切勿轻敌,显出一片盟友之心。关羽阅信后,见陆逊恭敬自谦,心中大安,对东吴更不提防。陆逊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将荆州情形和夺取办法上报孙权。孙权即亲领大军潜行而上,命吕蒙与陆逊为前部,分为两路袭取荆州。吕蒙白衣渡江占领公安、南郡。陆逊则领兵进入宜都,又遣将乘胜直下房陵、南乡,秭归等地,前后斩获招降数万蜀军。孙权升任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收取荆州,对于扩充东吴的实力,加强与魏、蜀相抗衡的地位是十分有利的。但因此而破坏了吴蜀联合攻魏的战略格局,转移了吴蜀两国原来的战略打击目标,确是得不偿失的。

荆州是魏、蜀、吴三方面争夺的焦点地区。东吴孙权听从鲁肃联刘抗曹的建议,将荆州南郡借与刘备,形成了孙、刘联盟。刘备取得益州后即开始实行“隆中对”所制定的“荆、益两路,兵进中原”的战略计划。所以刘备出益州争汉中,而关羽则离南郡攻襄樊。关羽对东吴虽然态度傲慢,却是“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此时曹操正欲迁都,以避关羽兵锋,东吴如能协助关羽夺取襄樊,支持刘备北进中原,纵然不能一时灭魏,但必可趁势攻占屡争未得的淮南合肥地区。东吴以蜀为攻魏前驱,蜀胜,吴可乘机扩地;蜀败,吴亦可退保江东。若吴、蜀合力,则三国局势的发展会另有它途。可见这是最佳战略选择。

然而东吴除鲁肃有此战略远见外,其余诸将大都不愿联刘抗曹。鲁肃死后,他的继任者吕蒙即率先密陈主张夺回荆州的计策。吕蒙还在孙权与他讨论是否攻打曹操的徐州时说,徐州地势通阔,易攻难守,不如取荆州,“全据长江,形势益张。”陆逊与吕蒙见解相同,也是力主取荆州而自守江东,不愿联西蜀而进争中原的。吴蜀相争是曹操最欢迎的事情。在关羽北进时,曹操先是遣使劝说孙权偷袭荆州,后又将孙权答应夹击关羽的密信告知关羽。在关羽撤退时还下令不准追击,以坐观吴蜀相争。因此,袭取荆州固然为吴国争得了一个有利的战略门户,但也失掉了吴蜀联合、北进中原的战略良机,并导致了后来吴蜀之间的夷陵大战。

陆逊在荆州之役中崭露头角,成为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新一代军事统帅。

2.夷陵拒蜀,火烧连营

公兀221年七月,蜀国刘备为夺回荆州,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五、六万大军东征伐吴。吴主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领兵五万抗拒蜀军。当时吴蜀界境位于巫县(四川巫山)一带,刘备大军东进势如破竹,直至獍亭(湖北宜都北)、夷道(宜都),与陆逊所率吴军主力相遇。蜀军在夷陵(即西陵,湖北宜昌东南)、犹亭间依山据险,扎下连营与吴军相持。蜀军前锋还在夷道将吴将孙桓围住。

刘备急于进兵,命将军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挑战。吴军诸将都要迎敌交战,陆逊认为其中有诈,不许出战。后蜀军果有伏兵从山谷中撤出。陆逊命吴军谨守防地,相持不战,甚至连夷道之围也不派兵解救。诸将都认为陆逊畏敌,十分不满,陆逊上书孙权说:夷陵是国家门户,若失此要害之地,则荆州难保,须坚守必争,不可放弃。刘备远离本土,深入险地,而且过去用兵,胜少败多,不足为虑。蜀军起初水陆并进,尚有威势。如今舍船登岸,结营扎寨,察其布置,又无他变。因此破敌不难。主上可高枕勿念。

吴蜀双方相持已近七、八个月时,陆逊认为时机已趋成熟,下令准备与蜀军决战。吴军诸将都说:起初就应当与刘备交战,现蜀军已深入五六百里,相持七、八个月,要害险地都加以固守,再行攻击必定无利。陆逊解释道:“备是滑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于是先派兵试攻蜀军一营,失利而回。诸将不以为然。陆逊却说:“我已有破敌之策。”当下选派军兵持茅草,点燃投烧敌营。

蜀营依山而设,首尾相接,火势一起便连成一片。陆逊即命诸将率领各部兵马,同时俱攻。蜀营处处起火,兵马溃散,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刘备退守马鞍山,陆逊督率诸军四面围攻,蜀军大败,死伤数万,刘备仅以身免,乘夜逃回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