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75

第75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8)

到这时,庄贾才知道大祸临头了,吓得魂不附体,慌忙叫手下人骑马驰往王宫向景公求救。可是还没等报信人返回来,田穰苴已经将庄贾斩首于三军之前了。全军将士见这位新任的统帅竟敢把骄横不可一世的国君宠臣杀了,无不战栗、畏服。

过了一会儿,景公的使者快马驰到,带来了赦免庄贾的命令。田穰苴对使者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接着,他问军正:“在军营中策马而奔,该当何罪?”

军正回答:“当斩。”

景公使者见庄贾已经人头落地了,惊魂未定又听到自己犯了“军中驰马”的死罪,顿时吓得浑身发抖,以为今天必死无疑了。可是,田穰苴说道:“对君王的使者,我不能擅自处斩。”于是下令将驭夫正法,又砍断车左边的木柱,并杀掉车左边的马,以此来严肃军法。这才叫使者回报景公,然后下令出征。

3.军容严整,不战而胜

在行军途中,田穰苴亲自过问士兵的吃住,如掘水井、设炊灶等这样的琐事也要关照安排妥当。他对部下问寒问暖,还为患病的士兵请医送药,甚至把分配给主将的钱粮也全部拿出来,与将士们分享,而自己却领取与体弱的士兵同量的粮食。

三天之后,田穰苴检阅军队,准备迎击敌军。这时候,齐军士气无比高涨,就连生病的士兵也不甘示弱,纷纷请求参战。晋国军队见田穰苴统率的齐军军容严整、斗志昂扬,知道难以取胜,便匆忙撤军。燕军闻讯也渡过黄河,引兵退回燕国了。

田穰苴乘机挥师追击,颇有斩获,并将失陷的国土全部收复。《孙子》认为“不战而胜”的将军最为了不起,所以,田穰苴不愧为一位文韬武略的名将。

田穰苴班师凯旋而归,军队到达京城附近时,才下令解除战斗状态,誓盟后入城。齐景公率诸大夫亲自到郊外隆重迎接,犒劳三军并主持了庆捷典礼。接着,齐景公宣布任命田穰苴为掌管全国军事的大司马。从此,齐国文有晏婴,武有田穰苴,如双柱擎天般辅佐着齐景公。中原诸侯知道了这个情况,不由得对齐国另眼相看,不敢轻易来犯,从而维护和巩固了齐国的基业和安宁。

4.不敬阿谀,拒王门外

齐景公见边境无战事,便又高枕无忧地打猎、饮酒,寻欢作乐起来了。一天,景公在王宫里与姬妾们饮酒,一直玩到夜里,仍感到不尽兴。忽然,他想起了晏婴来,于是带领一班侍从,抬着酒菜,挑着灯笼,前呼后拥地来到宰相晏婴府邸门前。先至的侍从报知晏婴:“国君驾到,请相国迎接。”

晏婴心中纳闷,不知发生了什么意外的紧急事情,不然国君怎么会夜间突然来访呢?晏婴连忙穿戴好衣帽,严肃而焦虑地站立门前,当齐景公刚从车上下来,便迎上去问道:“难道诸侯有变故吗?还是国家有急事?”

齐景公醉醺醺答道:“没有啊,没发生什么事呀!”

晏婴心中已明白了几分,但还是问道:“那国君为什么要在夜晚来到臣家呢?”

齐景公答道:“相国政务繁忙,太辛苦了。今天我备下浓香醇厚的美酒、美妙悦耳的乐舞,不想独自享受,想与你一起欢乐、享用。”

晏婴严肃答道:“我乃一国之相,安国家、定诸侯,重任在肩,如为国政自然要谋策办理。可为国君铺设坐席、摆置食具,侍候陪伴您喝酒玩乐,这些都有专人负责,臣不敢陪您饮酒作乐。”

齐景公碰了一个软钉子,十分尴尬,不便进去饮酒,于是又向司马穰苴府中而去。先有侍从前去报知,司马穰苴冠缨披甲,手握战戟,站立大门外迎候。等景公车驾来到,他忙上前鞠躬礼拜,并开口问道:“有诸侯发兵攻打我们吗?还是大臣中有人叛乱?”

齐景公答道:“没有啊。”

司马穰苴奇怪地问道:“那么,国君为什么半夜深更来到臣家呢?”

齐景公答道:“我前来找你别无它事,只是我这里有美酒、乐舞,想和你一起共享。”

司马穰苴也严肃地说道:“抵御敌寇,平息叛乱,是臣之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铺设坐席,摆置食具,侍候陪伴您喝酒作乐,国君左右不乏其人。我身为国家大将,重任在肩,您又何必将这样事交于我这样一个武夫呢?”

景公想不到司马穰苴所说与晏婴如出一辙,心中虽然不快,可他说的也很在理,自己也不便再进去饮酒了,只好又向大夫梁丘据家中。听说国君驾到,梁丘据非常高兴,他左手操琴,右手拿竽,边走边唱迎接齐景公。齐景公在梁丘据府中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宿,直到雄鸡报晓,才尽兴而归。

第二天上朝,司马穰苴和晏婴一齐劝谏齐景公今后应注意君臣身份,不要夜里到臣子家里去饮酒。景公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没有你们二位,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可是要没有梁丘据这样的大臣,怎么能够使我感到快乐呢?我不去妨碍你们执行职务,可你们也不能来干涉我的事啊!”

面对这位荒唐的君王,两人也无可奈何,只得退下了。

5.兵法传世,千古留名

司马穰苴成为齐国掌管军事的大司马,田氏一族也因此而更加显赫。这势必招致齐国的鲍氏、国氏、高氏等贵族势力的妒恨,他们屡屡向齐景公进谗言。而齐景公早对田家族的崛起深感忧虑不安,于是解除了司马穰苴的职务。司马穰苴被迫退居家中,他钻研古代兵法理论,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撰写了许多军事著作。

到了战国初期,公元前378年后,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代兵法,把司马穰苴遗留的军事论述附编其中,命名为《司马穰苴兵法》,后世称为《司马法》。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感叹道:“我读过《司马穰苴兵法》,真是宏大深远,夏、商、周三代三圣王用兵的韬略都没能超过它。”

《司马法》受到历代军事家们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到了宋代,与《孙子》、《吴子》等其他六部兵书并列,号称《武经七书》。《司马法》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教材之一,规定将校必读。

《司马法》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问题,大体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特点。

《司马法》阐述了战争的正义性原则,他强调“以仁为本”是治国平天下的正常手段,可是当正常手段行不通时,就要使用权宜之计,这就是战争。但他又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认为穷兵黩武必定导致灭亡,是不可取的。

《司马法》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谋略,如:治军要达到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战种的互相配合;将帅御敌时要冷静沉着,“见危险,勿忘其众”,要以道义教育部众,使之“悦其心,效其力”;进入敌国作战要严守军纪,争取对方军民的悦服。对敌国也不应趁人遭灾之际出兵攻击,进入敌国后不要亵渎神灵、毁坏房屋、滥伐林木、伤害老幼,而对青壮年,只要不抵抗,就不应与之为敌了。

《司马法》还列举了在战斗不利和畏怯情况下,如何鼓舞士气和扭转战局的具体作法。主张作战前要先谋划,并创造取胜的条件。提出要掌握有利时机,充分的物资准备、良好的士气、有利的地形和精良的武器。而在作战上既强调要周密思考,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又强调要注意权变,力争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司马法》不仅在我国军事学术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和影响,而且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1772年,还与《孙子兵法》、《吴子》一起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发行。

齐国贵族的纷争和齐景公的昏庸,致使这位对齐国忠心耿耿的良将司马穰苴被排挤,革职而闲居家中研究兵法、撰写军事著作。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终究令他郁郁不乐。最后,这位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因病而去世了。

齐景公死后又过了100多年,田氏成为齐国的统治者,公元前378年,田和自立为齐威王。齐威王运用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统率军队,东征西讨,屡获大胜,一度成为战国七雄的盟主。

司马穰苴从一个下级军吏一跃而为齐军统帅时,他没有被骤然而降的功名弄昏了头脑,而是审时度势,要求齐景公派一名监军,可见其遇事冷静善谋,考虑周密。出征前果断地斩杀了违反军令的监军,使三军号令严明,为其在实战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不战而使敌兵退,则从侧面反映了他治军用兵的过人之处,那是智慧的胜利。司马穰苴晚年虽不得志,但恪守职责,洁身自好,为人所称颂。他的军事名作《司马法》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博大精深,与我国古代其他军事著作一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谋略家:孙膑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代,约与商鞅、孟轲同时。相传与庞涓同师事于鬼谷子,后遭阴陷致残。几经磨难,终返齐国,受到齐威王赏识,任以为军师,协助齐国大将田忌,先后两次大破魏军,即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惜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宗竹简,考古认为,《孙膑兵法》有440片,1.1万字。孙膑忍辱不屈,发愤自强,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大师。

1.师承鬼谷,佯狂脱祸

《史记》关于孙膑早年生活的记载甚微,“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据说,少年时的孙膑虽然生活孤苦,但胸怀大志,他亲眼目睹了因战争而造成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深深地感到,战争的胜负,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以及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于是下决心学习兵法,在这动荡的年代里做一番事业,为国家和百姓略尽绵薄之力。后来,他到深山里拜鬼谷子为师,勤奋刻苦地学习兵书战策。在这里认识了他的同学庞涓,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鬼谷子是一位隐士,精通数学,日星象纬,占往察来,尽在掌中;精通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精通出世学,修身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他的学生很多,据说,战国时著名兵家尉缭和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出于他的门下。孙膑为人淳厚,谦虚谨慎,认真地向鬼谷子学习兵学。鬼谷子对他也颇为器重,将孙武所著《孙子兵法》13篇单独传授给他,并告诫说:“得此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孙膑昼夜研习,三日之后,即能背诵无误,对答如流,一字不遗,鬼谷子逐篇盘问,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发挥。鬼谷子十分惊叹,高兴地说:“你能如此用心,而且颖悟也好,你的祖先孙武先生后继有人了!”

在鬼谷子的学生中,庞涓生性奸诈,嫉贤妒能,然而善于伪装,曾与孙膑结为兄弟。庞涓久欲功名,听说魏国厚币招贤,访求将相之材。心想从师学习已经三年,该一展宏图了,于是拜辞了鬼谷子。下山前与孙膑相约,此行倘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孙膑,同立功业;如若失言,当死于万箭之下。孙膑感佩莫名,挥泪与其告别。

时值战国中期,秦齐楚燕魏赵韩七雄争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统天下。魏国为了扩大疆士,不断地东征西讨,四面出击。庞涓拜见惠王,指画敷陈,倾倒胸中所学,惟恐不尽,并且夸下海口,如果任他为将,管教战必胜,攻必取,兼并天下,期日可待。惠王大悦,任命庞涓为元帅兼军师,他的子侄亦皆列将。庞涓练兵训武,先侵卫、宋等小国,屡屡得胜,惠王甚为倚重,一时间声名大噪。

庞涓有了用武之地,也有了功名利禄,洋洋自得之余,内心深处也颇为不安。他深知,自己的才学韬略均不如孙膑,何况孙膑还独得了秘传的孙武兵书,如果日后孙膑下山,对自己将是个巨大的威胁。如果他到了魏国,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将受到挑战;如果他到了其他国家,各为其主,必当兵戎相见,自己取胜的可能性也极小。庞涓苦苦地思来想去,认定只有早日除掉孙膑,才能解除后患,使自己无敌于天下。于是,他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孙膑处,热情地劝其下山来魏,以便共图大业。

孙膑见信,感念庞涓的举荐之恩,立即下山奔赴魏国。孙膑一到,庞涓假意欢迎,盛情款待。然而不久,庞涓便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孙膑,说其私通齐国,同时设计使惠王深信不疑。惠王下令“刖而黥之”,使为废人,终生不得通齐。庞涓派人将孙膑绑住,剔去双膝盖骨,又用针刺面,然后以墨涂之。庞涓自以为得计,一方面可以使孙膑终身残废,无法出仕为官,自己的对手就这样消逝了;另一方面还可以骗取孙膑的兵书,同时利用他的智慧,为自己效劳,一石两鸟,可谓妙到极致。

具有雄才大略的孙膑,一走上人生的舞台,便遭“好友”的暗算,身陷逆境,好不凄惨。然而他是个意志非凡的人,虽然膝盖已去,两腿无力,不能行动,只能盘腿而坐,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已识破庞涓的奸计,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他,尽早脱离他的监视,以便有朝一日驰骋纵横,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