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66

第66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31)

4.调虎离山,攻克安庆

陈友谅退居江州之后,不甘失败,便派部将以优势兵力攻占了朱元璋属地重镇安庆。安庆是朱元璋西部边境的门户,朱元璋想乘胜一鼓作气,再次讨伐陈友谅,但心中犹豫不决,只好去征求军师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认为此时军队士气正旺,加之这次出征为收复失地,出师有名,如果可以做好战前发动,完全可以战胜陈友谅,歼灭其有生力量。有了这位“诸葛孔明”的支持,朱元璋决计再次伐陈。

依照刘基的计策,朱元璋在临发兵前宣谕众将士:“陈友谅杀主僭号,犯我疆土,戮我将士。观其所为,不灭不足以平民愤,不灭不足以慰我国魂。”朱元璋的一席话,众将士听了,情绪昂扬,誓死要与陈友谅决战。然后,整装西进。朱元璋与刘基共乘龙骧巨船,率师乘风溯长江而上。沿途,将士们斗志旺盛,精神抖擞,长江上万舟竞发,旌旗蔽天,蔚为壮观。

但胜利并非唾手可得。陈友谅属将张定边骁勇善战,而且广于谋略,加上安庆城池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朱元璋手下将士奋勇攻打,激战一天,未取得任何进展。

晚上,朱元璋很是烦闷,将刘基召来商量对策。刘基对朱元璋说:“我们大军远道而来,本拟一举攻克安庆,然而激战一天,却未得寸土,将士将生倦意;而且张定边骁勇,安庆城固,再打必然更费时日。陈友谅知我在此鏖兵,一定会派人前来决战,以报上次失利之仇,如此,内外夹攻,我军必败。”

朱元璋听罢,长叹一声说:“难道别无他法,只好放弃安庆吗?假如门户一开,猛虎入室,今后哪还有一日可以安宁?”

刘基摆摆手,对朱元璋说:“主公勿忧,暂时放弃安庆,并非就不要了。《武经》云:我欲战,敌却深沟高垒,不得与我战,则攻其所必救。安庆弹丸之地,城池固若金汤,足以久劳我师。陈友谅不敢出兵迎战,正由于心存恐惧。我们如果放弃安庆,迅速西上,直逼江州,捣其老巢,陈友谅必定撤离安庆而救江州。那么,安庆还能跑到哪里去?不是顺手可以攻克吗?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朱元璋听罢,抚掌称妙,完全听从了刘基的计策,连夜出兵而去,却在营地乱设篝火旗帜,缚活羊于战鼓上,敲击有声,迷惑敌人。

暗夜沉沉,迷雾深重。朱元璋除留少量兵力在安庆迷惑敌人外,其余均偃旗息鼓,沿江西进,长驱直入,逼近江州。当陈友谅的江州守军还在梦中时,他们已发起攻城战。江州守军认为神兵自天而降,忙于应战。陈友谅匆忙发兵,却不能挽救败局。江州全线崩溃,陈友谅最后只得携妻子逃出,乘夜幕奔往武昌。江州守军投降,很快为朱元璋所攻取。陈友谅在逃跑的过程中,抓到了几个朱元璋的兵士,得知此举皆刘基所谋,他仰天长叹道:“我部众就缺像刘伯温这样的谋士,将来亡我者,必伯温也。难道天意在朱元璋,故遣伯温助之?”

刘基不但在军事上表现出卓越的谋略,而且在政治上、外交上也很灵活,做到战取与招抚并重,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机动灵活的办法。

陈友谅的江西省丞相胡廷瑞守卫南昌,素闻朱元璋部队的声威,更惧怕刘基的神机妙算,遂派遣部将郑仁杰到朱元璋的军门前通报,请求和谈。朱元璋把他请到密室商议,大部分条件已谈妥,只是在“不解散其部下所属部队”这一条上,朱元璋还很迟疑,面有难色,怕他们日后养兵滋事。而刘基认为这正是分化瓦解敌军、恩威并重的良机。看到朱元璋不想答应的样子,刘基很着急,忙从后踢朱元璋坐的太师椅,听到“咚咚”的踢椅声,朱元璋清楚了刘的意思,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附信慰问胡廷瑞军,称赞他们的明智之举。不久,胡廷瑞公开宣布投降,在他附近的余干、建昌、吉安和南康等路府州县,也都相继望风投诚,全都听从朱元璋的号令。

十月,起初久攻不克的孤城安庆,也很快被朱元璋部队攻下。

5.鄱阳大战,奇计破敌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朱元璋决定亲征,解救为张士诚的部将吕珍包围的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从全局出发,刘基意识到此举与原定先取陈又破张的方针相违,所以力劝朱元璋勿出兵。他说:“万一陈友谅乘虚来攻,便会进退无路。再者,如救得小明王韩林儿出来,怎样安置他呢?是继续让他当明王,还是把他禁闭起来?或是把他杀掉?要是关起来或者杀掉,那如今救他干什么?还不如借张土诚之手杀了他。要是让他继续当明王,岂不是自讨没趣,平白找个顶头上司来管制自己?朱元璋则认为若安丰失守,应天也会失去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所以还是亲自统兵去了。不出刘基所料,当朱元璋出兵支援安丰时,陈友谅果然乘虚进犯,调动了数百艘战舰,五六十万军队,倾巢出动围困洪都(今江西南昌市),很快攻下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地。南昌被围80余日,激战数十昼夜,情势非常危急。朱元璋闻之,方知刘基的话是正确的,自责说:“不听先生之言,才有今日之失。”刘基宽慰他说:“现在醒悟还来得及。”朱元璋立即亲率20万大军救援,命刘基留守应天。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来援,怕腹背受敌,随即撤围,在鄱阳湖摆下阵势准备迎战。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之上,初时,朱元璋屡战屡败,几处险境。无奈,只好又命徐达去应天掉换刘基。

刘基星夜赶来,便与朱元璋研究破敌战术。两人都主张用火攻,但朱元璋生怕风向不定,船多难烧净尽,弄不好还有可能烧及自身。据刘基观察天象,黄昏时分将有东北风起。他们随即准备了七艘小船,上载草人迷惑敌方,并把蘸满油渍的芦苇、硫磺火药等物放置船上,迅速开进湖中,待接近敌船,即抛出铁钩搭住敌船,趁势放起火来。刹那间烈焰腾空,大船多被燃着。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一天几十次接火,喊杀声、涛声、燃烧声混在一起,煞是雄壮。激战中双方都有很多损伤,只是陈友谅始料不及,损失更大。

一次,朱元璋正在指挥船上发号施令,忽然,侍坐在身旁的刘基,一跃而起,大呼道:“难星过,请主公急速换乘别船!”平时十分镇定的朱元璋也惊起回顾,只见刘基双手挥舞,坚持说:“火速换船!”朱元璋不及多想,就被刘基和几个贴身卫士拉着换乘另一只船。坐都没有坐稳,只听“轰隆”一声,指挥船被陈友谅的大炮击中,顿时粉碎,沉入湖中。此时朱元璋才缓过神来,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由得称赞刘基的神机妙算。

原来,刘基见朱元璋一心求胜,顾不得指挥船的隐蔽,穿行兵阵之中,然而这一切都被陈友谅的军队发现。他想陈友谅必定会集中所有的炮火首先把朱元璋的指挥船击沉,恰好这时天象异常,出现所谓的“难星”,刘基便趁机催着朱元璋换船,躲过了这场事关胜负成败的祸事。

这边的陈友谅见朱元璋的坐船已被击沉,以为朱元璋必死无疑。全军欢声一片,举杯庆功。正在狂喜中,又看到朱元璋指挥战船进攻,不免大惊失色,以为有神仙庇佑,顿时,陈友谅阵势大乱。朱元璋军队的战船乘机旋绕汉军巨船,时出时没,势如游龙,弄得陈友谅手足无措。朱元璋的将士见状,一时勇气百倍,呼声惊天动地。同时,湖面上波涛大起,阴云密布,给朱军进攻创造了良好条件。朱元璋军虽是小船,但移动自如,正好采用火攻,陈友谅的巨船却处处挨打,有的被击沉,有的燃起了熊熊大火。

双方在鄱阳湖中激烈地战斗了三天,仍未决出胜负。后来,刘基又建议朱元璋将主力军队移往湖口,扼住敌军通路,用关门打狗的办法,以致陈军补充给养的后路全被切断。给养断绝,将士疲乏,内争不已,陈军败局已定,大部被俘和投降。陈友谅也在露面瞭望时被流矢射中身亡。朱元璋的军队,在付出了很大伤亡代价,几经险境,终于彻底打败了这一强敌。

回到应天,朱元璋对自己的这次决策曾表示反悔,向刘基说:“我实在不当有安丰之行!如果陈友谅乘虚直捣应天,那我便进无所成,退无所守,大事去矣!幸而他不攻应天而围南昌,南昌又坚守了三个月,致使我有足够时间集中兵力。陈友谅出此下策,不亡何待。”

在平定陈友谅的几个主要战役中,刘基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每奏奇效,特别是鄱阳湖一战,奠定了平汉兴明的霸业。刘基在鄱阳湖中的战略战术思想,很值得人们研究借鉴。

6.巧破士诚,劝降国珍

刘基在战略上为朱元璋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后平张士诚的方针,为朱元璋获取了夺取天下的主动权。当西边平汉战火渐渐平息之后,朱元璋立即集中兵力,掉转矛头,挥戈东进,进攻张土诚所建的吴国。

当时张士诚据有浙西,北连两淮,凭恃武力,屡屡侵占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刘基认为这是一股不义之师,他们起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而是争名夺利,劫民掠商,而我们的军队就要与之不同,不要掳掠,不妄杀戮,不毁庐舍,为仁义之师,如此就能赢得民心。作为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刘基首先提出了以上的建议,使朱元璋军队在军事纪律上就高于张士诚一筹。在平定张士诚的过程中,刘基的军事思想也得以实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围攻建德城,守军统帅李文忠闻讯非常生气,要同他拼死决战。恰好刘基在建德,他详细向李文忠解释了他在《百战奇略》中提到的“以饱待饥”的战术:“大凡远道而来的敌人,给养不济。敌饥我饱,我们可坚壁不战,断其粮源,断其粮道,与敌持久对峙;敌方必定要发生粮食危机,将士不饱则军易生乱。因此,敌军一定会主动撤退,我方即密派骑兵半路伏击,后面再纵兵追杀。这样大获全胜是必然的了。”据此,他推断:“三日后张士诚必定会因粮源不济而撤走,他逃我追,就可以一举擒获。”

李文忠虽然并不完全相信,但见他说得在理,就按他的去做了,坚壁清野,依城固守,并乘夜色派出小股伏兵。

三日后,刘基从容率众将士,登城观望。观察了一会,刘基自信地说:“张贼已经逃走了。”众将领看到张士诚的军营里,战阵中旗帜猎猎,一如往日,而且传来了一阵阵威严洪亮的战鼓声,都大为生疑,不敢随便发兵。

刘基再次催促,李文忠才下令出击。直到张士诚的军营一看,果然如刘基所料,军营里空空荡荡,张士诚的主力尽皆撤走,留下摇旗擂鼓的,只是一些老弱士兵。李文忠急忙传信追赶,即时快马奔腾,一齐飞驰,一直到东阳才赶上张士诚的部队。一番鏖战,疲乏饥饿的张士诚军被击溃,被俘者无数。

浙东台州人方国珍,元至正八年起兵抗元,占有沿海庆元、温、台各州县,元兵屡讨不克。刘基与他打交道,可说由来已久。元至正十三年,刘基为浙东行省都事,因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本性,他建议:“方氏首乱,数降数叛,乖戾多变,不可赦免,应该捕获归案,依法斩之。”但因为方国珍贿赂了一批元朝官僚,朝议不听刘基的话,接受方国珍的投降,而刘基则被扣上“越权言事”、“擅权”的罪名,弃置不予重用。方国珍被授予元官后,仍然拥兵自重,不受元朝调遣,却利用官军的名义,大肆搜刮民财,掠夺国库,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地盘。

方国珍虽然与刘基有这一层“姻缘”,但他本是一位见风使舵、倾慕贤能的人,他对刘基仍然很看重,不记前仇。刘基的母亲死后举行葬礼,方国珍还派人送来吊唁信。这时,刘基认为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乃当务之急,暂时可利用方国珍,不可“捕而斩之”。

因此,刘基写了一封长信,向方国珍说明朱元璋的威德和当前的军事形势,希望他察识时务,以图大业。又投书朱元璋,讲明暂时利用方国珍的意义,请他派人去招谕方国珍。

方国珍收到刘基的信后,与其弟说:“现在元运将终,群雄并起。惟独朱元璋的军队号令严明,所向披靡,现在又东下婺州,恐怕难于与他争锋,何况与我为敌的,东有张士诚,南有陈友谅。我们不如按照刘基所劝告的,暂时依附朱氏,借为声援,静观其变。”这时,又恰好遇上朱元璋派来的使者刘辰招谕方国珍。方在他们的共同劝说下,决定归顺朱元璋,愿意合力攻伐张士诚,并献上黄金50斤,白金100斤,金织文绮等物。

成功招降方国珍,集中表现了刘基军事政治战略方针的灵活性、深刻性以及实用性。它为朱元璋略定汉、吴,既消除了一股反对势力,又能牵制住陈友谅、张士诚,取得了军事战略上的又一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