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62

第62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27)

当初,孟达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司马懿驻守的皖城,去洛阳八百余里,至我上庸一千二百里。听说我举事起兵,司马懿需要先奏请魏明帝,然后才能出兵上庸。奏章往返,再加上兵进上庸所需时间,至少得一月有余。到那时,我已城防坚固,况且上庸又地势险要,司马懿情知这里易守难攻,自然不会前来。换为其他将军,我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了。”

孟达万没料到,司马懿会亲自率军前来,更没料到来得如此神速,简直如兵从天降。吴、蜀的援兵又在中途被阻。他只好孤注一掷,妄图凭借上庸地势险要,固守城池。上庸乃三面临水之城,孟达命令士兵在水中埋设水栅,拦阻魏军。

司马懿将全军分成八队,昼夜不停地轮番攻城,士兵泅水破栅,直抵城下。魏军攻势猛烈。孟达军心动摇。眼见城池要被攻破,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打开城门投降。孟达兵败被杀。司马懿俘获万余人而归皖。

公元231年春,日夜筹划统一中原的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他率大军进天水,围祁山。魏军的形势非常危急。魏明帝急调司马懿率张邰等将,领兵还击蜀军。

司马懿断定孤军深入的蜀军,必因粮食供应困难而急于求成。所以,司马懿采取了你急我缓、你战我守的拖延战术,命令全军在险要之地筑好营垒,据险固守,拒不出战,不给急于寻求决战的诸葛亮以战机。蜀军终于因为粮食缺乏,被迫撤兵。司马懿沉着对付诸葛亮,智退蜀军所取得的成功,是战马嘶鸣、刀枪拼杀所无法比拟的。若真的两军交战,谁胜谁负,亦很难说。

蜀军退去,魏军谋士杜袭等都预计,明年麦收时,诸葛亮必然兴兵再犯,而陇右缺乏谷物,应抓紧冬季时间储运。司马懿则预见说;“诸葛亮再出邻山,不会举兵攻城,而会寻求在野外作战。战场不是在陇东,而是在陇西。诸葛亮几出祁山都未能如愿,皆以粮草供应不足为恨。此次归去必然大量积存谷物。依我看,不足三年他是不会举兵来犯的。”

司马懿预料十分准确,诸葛亮再次出兵,果然是三年后;攻击的地点,果然是陇西,采取的作战方式,果然是野外作战。

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又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入郿城,扎营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准备进攻魏军。魏明帝甚感忧虑,命征蜀护军秦朗率步骑兵二万,归司马懿指挥。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在渭水南岸构筑营寨,与蜀军对垒。诸将则建议,应在渭水北岸扎营,隔河对垒,利于阻止蜀军前进。司马懿认为不可,说:“渭水南岸人口众多,粮食充足,乃兵家必争之地,不能让给蜀军。”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虽经三年准备,但十万大军的补给仍然十分困难。故尔,诸葛亮还会像上次那样急于决战。所以,司马懿仍然采取拖延战术,坚守不战,以图拖垮蜀军,待其供应不足、疲惫不堪时,再大举反攻。

诸葛亮对司马懿的意图当然十分清楚,知道司马懿抓住了自己粮食不足的弱点,于是便决定就地屯田养兵,准备进行长期战争。双方相持数月,诸葛亮一直寻找决战之机,屡次三番地派兵挑战。但司马懿扼守要塞,拒不应战。诸葛亮思索再三,决定采用激将法。他利用当时轻视妇女的习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在讽刺司马懿:你如此胆小,还做什么将军?莫如回家做个“闺房小姐”!

司马懿果然大怒,立即发奏章奏请魏明帝,欲与蜀军决战。魏明帝当然不能准许,并派大臣辛毗手持符节为军师,加以压制。此后,每逢蜀军挑战,司马懿就要出征,辛毗便手持符节立于军门,不准出战。蜀军大将姜维闻之,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立于军门,看来,魏军是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应战,之所以一再请求出战,不过是向其属下显示威严而已。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假如能战胜我们,岂用千里迢迢向魏明帝请战?”

诸葛亮简直看透了司马懿的五脏六腑,司马懿也在时刻关注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去魏营挑战,司马懿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使者,并与其闲聊。司马懿问:“诸葛公近来起居如何?能吃多少饭?”使者说,“仅吃三四升。”司马懿又问起日常政务,使者说:“凡20板以上的处罚,他都要亲自审阅。”答者无心,问者有意。司马懿实质上是在寻风摸底。了解到这些情况,他便对诸将说;“诸葛亮如此事必躬亲,操劳不息,而又进食不多,焉能久存人间!”于是,他对自己拖住蜀军,避而不战之策,愈加充满信心。司马懿之弟司马孚来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复信说:“诸葛亮虽率军十万,但已落入我的圈套。大破蜀军,指日可待!”

诸葛亮无法诱使司马懿出战,而粮食又日益缺乏,难免心中烦闷至极,再加上他操劳过度,不久便病死在五丈原。蜀军只好退兵。

作为魏军统帅的司马懿,知己知彼,以守为攻,终于成功地阻止了蜀军的进攻。如果没有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如果司马懿不采取正确的战略防御之策,魏国想要抵御诸葛亮的十万大军,谈何容易?也许未必就能够挡住。

4.声东击西,征服辽东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叛变魏国,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改纪年为绍汉元年。

翌年正月,魏明帝将司马懿从长安调回,令其率军远征辽东。临行前,魏明帝问司马懿:“你估计,公孙渊将用什么计策对付你?”司马懿说:“公孙渊弃城而逃是上策,据守辽水以抵抗是中策,死守襄平是下策,必被擒获。”魏明帝又问:“你认为公孙渊会取何策?”司马懿说:“只有非常明智之人才能洞察形势,知己知彼,这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我估计,公孙渊认为我军长途跋涉,粮草困难,将不能与其持久而战,所以,他必然采取先拒守辽水、后死守襄平之策,乃中、下策。”魏明帝又问:“你率军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说:“一去需要百天,征战需要百天,回归需要百天,中途休整需要六十天,有一年的时间足够了。”魏明帝甚喜。

司马懿率步骑四万,发自京都。魏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命其弟司马孚,其子司马师送过温县,并令郡守等地方官吏沿途拜见。司马懿率军经孤竹,越碣石,逼近辽水。

正如司马懿所料,公孙渊果然派出步骑数万,欲坚守辽水。令大将卑衍和杨祚为统领,依辽水天堑修筑营寨,南北相连六、七十里,企图阻止魏军前进。

司马懿看罢地形,便命令一部分士兵大张旗鼓地向敌军的南翼猛攻。卑衍和杨祚见魏军攻势凶猛,害怕南翼江防被破,急忙出动精锐部队去救援。恰恰中了司马懿的声东击西之计。司马懿对其南翼的进攻不过是虚张声势。趁其精锐部队急赴南翼之时,魏军主力已在北翼悄悄地渡过辽河,逼近敌营,并且傍依辽水作长围。众将疑惑不解,问:“为什么不攻击敌人而作围呢?”司马懿说:“敌人现在是营坚垒高,想借此拖垮我们。我们若攻之,正中其计。古人说:敌军若仗垒高坚守不战,我如攻其所必救之地,其不得不与我战。现在,敌人重兵在此,其巢穴必然空虚。我军若直指襄平,敌军势必害怕后方失陷,就会出营求战,战则必败。”于是,大队人马列阵而过,直奔襄平。卑衍和杨祚害怕襄平失守,慌忙出兵来战魏军。司马懿高兴地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希望的就是这样,此乃夺其良机,机不可失也!”于是,命令奔赴襄平的兵马回师猛击敌军,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三战皆捷。

公孙渊溃不成军,只好逃回襄平。司马懿挥师追赶,包围了襄平。至此,公孙渊据守辽水之中策已告失败,只有固守襄平之下策了。

这时,正值多雨之季,襄平地区连降暴雨,加上辽水猛涨,平地水深数尺,洪水泛滥成灾。围城的魏军将士不禁有些恐慌,纷纷要求移营防洪。司马懿认为,若移营撤围,势必前功尽弃。于是,下令:“敢言移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反了此条军令,立即被斩,军中这才安定下来。

公孙渊借助发水之机,派人出城放牧、打柴,以补充军需之不足。诸将主张乘机擒获敌人,司马懿坚决不同意。司马陈珪问:“当年攻打上庸,您把大军分成八队,昼夜不息地轮番攻打,仅十几天就攻下坚城,擒斩孟达。现在我们远道而来,反倒迟迟按兵不动,不知何故?”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兵少而粮食足可用一年,我军四倍于孟达而粮食不足用一月。以一月之粮对一年之粮,不可不速战。以四倍于敌的兵力进攻敌人,足能胜之。所以,不计伤亡,要同粮食竞争啊。现在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大水暴雨又不停,虽然应当尽速将敌人消灭,但条件不具备,也是没有办法的呀。自京师出发以来,我所忧虑的不是敌军来攻,而是害怕敌军逃窜。敌若逃窜,战事必久,岂不为患?如今,敌军粮食将尽,我们若掠其牛马,阻其樵采,势必驱使敌人逃窜。用兵之道在于顺应形势采取对策。敌人虽然已经非常饥困,但凭借洪水为屏障,还残存着获胜之念。我们应该造成对其无能为力之假象,以使其能安居襄平。如为小利而将其惊跑,太不值得了。”

不久,雨季过去,辽水亦退。司马懿命令将士筑起土山,登高俯射城中,其箭如雨,昼夜不息。又在城下挖地道,以求派兵入城,内外夹击。还使用了楼车,钩梯,利用各种方法全面攻城。公孙渊损失惨重,加之粮尽无援,便请求投降,要求魏军先撤出包围,然后他自缚请罪。

这种缓兵之计,哪里能骗得了司马懿?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并将来使斩首。公孙渊忙又派卫演到魏营,请求允许他送儿子当人质,以图解围。司马懿让卫演告之:“军事行动大致有五大步骤: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余下两步只有投降和死亡。你若不肯投降,只有就地而死了,不必送子当人质。”

此时,公孙渊已无路可走,便率军从南面突围,企图杀开一条血路逃生,结果被击败而斩首。公孙渊最终也未面缚投降,而是想夺路逃命,可见他先前的两次所为都是缓兵之计,诈降而已。如果不是被司马懿识破,势必让其乘机逃窜而留后患。

司马懿征服辽东,不能不说是孤军远征,以寡胜众的一个杰出的战例。

5.装病居家,奇诛曹爽

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死,其子曹芳继位,即魏少帝。魏明帝临死前,委托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辅佐朝政。幼主曹芳当时年仅8岁。尊皇后为皇太后。任司马懿、曹爽为侍中,持节,都督诸军,录尚书事。此二人,可谓集文武大权于一身。

司马懿和曹爽各领三千兵马,共同执掌朝政,轮流在殿内值班。乍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其非常尊敬,遇事商量,不敢专行。没过多久,曹爽的亲信们便怂恿曹爽排斥司马懿,还为曹爽出谋划策,削弱司马懿的实权,任用朋党,控制朝廷。

魏少帝继位一个月后,即239年2月,曹爽就使魏少帝下诏,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虽然是外示尊崇,实夺兵权。与此同时,曹爽提升自己的几个兄弟都掌握了重要权柄。

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他只好秘密组织人马,以待时机。同时,为了迷惑曹爽,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

公元241年,边境报急:东吴兵分两路进犯,一路进攻淮南,一路进攻六安,请朝廷速派大军救援。曹爽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这时,又来急报,说东吴的另外两支人马又来攻打,一路攻樊城,一路攻租中。群臣请曹爽速做决断。可惜曹爽无计可施,只好请皇帝让司马懿来朝议事。去请司马懿的人回来禀报说,太傅正在病中,无法前来议事。曹爽本人没有作战本领,他的亲信又无能征惯战之人,救援之事迟迟无法决定。前方警报频频传来:樊城被围,淮南的芍陂被占……然而,曹爽仍然束手无策。

司马懿认为已经到了他“出山”之机,便来朝中议事。先是责备曹爽一番,然后决定亲自带兵出征。惶恐不安的满朝文武,听说司马懿率军亲征,相信边境自能转危为安,都异常振奋,隆重地将其送出洛阳的津阳门。司马懿到了樊城前线,挑选精锐,严明纪律,迅速出击,很快就将围困樊城的吴军打败。另几路吴军见势不妙,也都陆续撤回。仅用一个月时间,司马懿就胜利还朝。从此,司马懿的声望日益增高,而曹爽的名声逐步下降。

曹爽为了提高威望,急于建功立业,244年不顾司马懿的反对,强行伐蜀。结果遭到蜀军伏击,十万大军损失大半,曹爽总算突出了重围,狼狈而归。

曹爽虽然战败,但并未收敛,仍与其党羽专制朝政,胡作非为。247年,曹爽竟将太后迁于永宁宫,进一步独专朝权,并且与其党羽密谋,意欲夺取皇帝宝座。但是,他们最为忧虑的仍是司马懿,不断派人探查其情况。曹爽借心腹李胜调往荆州之机,让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由,前去观察动静。

司马懿失权以后,便采取以退为守之策,称病居家,不问政事,似乎已藏形隐迹,与世无争。待到李胜来访,司马懿知其用意,又做了一番逼真的表演——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在两个侍女的服侍下喝粥,粥竟撒满了前胸。李胜说:“听说太傅旧病复发,没想到居然病得如此严重。我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任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本州)刺史,我特来向太傅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