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61

第61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26)

(2)智胜司马懿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没有采纳大将魏延偷袭长安的冒险计划,决定先取陇右,再下关中。并采取了声东击西之计,派赵云、邓芝带一队兵马在斜谷道迷惑敌军视线,诸葛亮却在暗中亲率大军偷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蜀军兵强马壮,势不可挡,一举攻占祁山,随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守城魏将相继投降。之后,姜维在冀城投降,他后来成为了西蜀著名的将军。

诸葛亮接连取胜,令魏国上下一片惊惶。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坐镇,命大将曹真、张邰率部赶赴郡城,命司马懿随后驰援。

就在此时,一个突发事件却在瞬间扭转了整个局势,蜀军从绝对的上风一下滑落至低谷。蜀军前锋马谡在街亭一带(今甘肃秦安西北)迎战魏军,但他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一意孤行,以致大败而逃,街亭失守。蜀军也因此失去了有利据点,魏军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更为糟糕的是,赵云、邓芝的部队在东线也遭遇失败。诸葛亮深知此时若坚持作战,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保存实力,诸葛亮当即决定全体将士回转汉中。

就在大部分将士都已踏上返程时,诸葛亮带着余下的将士去西城县搬运粮草供需。未料想,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已经扑到西城城门前。形势一下变得十分危急,此时诸葛亮身边既无大将,也无强兵,仅仅有两千五百名负责后勤的将士。众人惊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从容镇定,神色如常,下令“军中偃旗息鼓,诸车各守城门,不许妄自出入,不许高声言语;四门大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自己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端坐在城楼上,焚香操琴,身后还站着两名小侍童。

司马懿见此情形,心内生疑,暗自猜想这必然是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因此,急速带领大军后退。后来,司马懿终于进到西城,不禁感慨万分:“我不如孔明!”

诸葛亮总结这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街亭失守,他想起刘备临终前曾告诫马谡只擅纸上谈兵,不可重用。诸葛亮追悔莫及,不仅挥泪斩了马谡,还主动上表,自贬丞相之职,贬至二等为右将军,以表明对自己的依法惩处。

(3)六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诸葛亮并未失去信心。他仍在等待时机,准备再次北伐中原。

公元228年冬天,东吴太守周鲂行使假降计大败曹魏大将曹休,曹魏的主要兵力都东下救援曹休,关中空虚。诸葛亮趁此良机,亲率大军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了陈仓,但是一连打了二十多天,都被顽强抵抗的魏军击退。眼看粮草将尽,又听说曹魏救兵即将赶到,诸葛亮只好下令收兵,在打败了魏曹追兵后,诸葛亮率军从容地退回了汉中。

紧接着,在第二年的春天,诸葛亮开始了第三次北伐。攻取了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郡,收兵返回汉中。

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第四次率兵开进祁山,进行北伐之战。他命令严驻守汉中督办粮草,自己则亲率大军北攻祁山。魏主曹睿派司马懿率大军救援。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前往迎战。

两国主力部队多次交锋,都以蜀军重创魏军而告终,若乘胜追击,蜀军必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战果。可偏偏在这紧要关头,负责粮草补给的李严出现了重大纰漏,粮草供应难以满足前线需求。而李严为了掩饰犯下的错误,竟然假传后主旨意,谎称东吴举兵入侵,急召诸葛亮回朝。诸葛亮无奈,只得放弃了这一次难得的机遇,撒军回到汉中。

此后不久,诸葛亮又进行了第五次北伐,再次遭遇司马懿。结果诸葛亮大败而还,身心疲惫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了,不得不回到益州休养,但仍然念念不忘北伐之事。

两年之后,渚葛亮开始了第六次北伐。临出发前,诸葛亮特意来到汉昭帝庙,跪拜在刘备像前落泪宣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希望先帝在天之灵保佑此次北伐成功。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杀向祁山。司马懿受命带兵前往迎战。一场激烈的大战之后,蜀军全线溃败。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此时气急攻心,连连呕血,随即,下令全体蜀军退往五丈原驻扎。

诸葛亮忧心于无法取胜魏军,以致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后主刘禅闻听后,急命尚书李福连夜赶往军中探望。诸葛亮含泪呈上遗表,请李福转达给后主。

李福和诸葛亮密谈了一番,就带了表文,匆匆回朝复命了。诸葛亮强打精神,命人将自己搀扶上小车,秋风大作,诸葛亮望着军营上“克复中原”的大旗,黯然神伤,仰天长叹。

诸葛亮自知不久于人世,即对国家大事作了周密的安排,还将自己的军事所学写成了二十四篇兵书传给姜维,并一再叮嘱说:“蜀中各条通道,都不必过多担心;惟有阴平,必须多加注意,以防有失。”果不出诸葛亮所料,日后魏军就是从阴平突破了蜀国的防线。

就在诸葛亮于病榻奄奄一息之际,李福又匆匆赶了回来,诸葛亮突然睁开眼睛,气息微弱地告诉李福说:“我知你返回之意,我死后,可让蒋琬接替我的丞相之职。”当李福还想问些什么时,诸葛亮闭上了眼睛,沉默不语。人们上前轻声呼唤,却发现诸葛亮已经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一代名臣就这样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满腹遗憾悄然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世人们无尽的哀思和追忆。

十四、谋无再计的曹魏权臣:司马懿

司马懿,生于179年,卒于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之家。他长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为曹丕器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曹芳继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来,其孙司马炎取代魏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1.装病拒召,智退刺客

公元208年,曹操自任汉室丞相。为了实现统一南方之大业,他一面开玄武池以练水军,一面急于网罗人才。于是,他又想起了司马懿。

7年前,即201年,当时担任冀州别驾的崔琰,就非常推崇司马懿的才智,对其兄司马朗说;“令弟聪明果断,有胆识,非你所及呀!”曹操当时掌权不久,极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召其出来做官。

司马懿看出汉朝已国运衰微,朝权已落曹操之手。他属于大士族之裔,而曹操乃宦官之后,他不愿屈节事曹。所以,便以身患风痹、不能起居为由,拒绝应召。

曹操向来机警而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借口推辞。假若如此,显然是对他的不敬。曹操很恼火,马上派人扮作刺客前去察验。夜静更深时,刺客悄悄潜入了司马懿的卧室,暗中观察,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挥刀劈向司马懿。刺客暗想,司马懿若是装病,眼见利刃夺命,定然要匆忙招架。可是,司马懿只是睁开眼瞅了瞅刺客,身体却如僵尸般一动未动。刺客这才信以为真,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警觉的司马懿,在刺客潜入卧室之时就已察觉,并料到是曹操派来探其病情真伪的。他十分清楚,如不露马脚,定会安然无恙;若露出破绽,必然刀下丧生。所以,面对寒光闪闪的利刃,他毫不惊慌,纹丝未动。司马懿将计就计,演出的这场险剧,非常人所能为之。一则需要对刺客的来意有准确的判断;二则需要面对利刃而不惧生死。年轻的司马懿,战胜了身经百战的曹操,终于蒙混了过去。

曹操此次决定辟召司马懿,想起当年之事,仍然有所怀疑,便对奉命去召司马懿的使臣说:“如果他推三推四,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听说曹操对他再次辟召,料到此次再不奉召必然难逃杀身之祸;再者,曹操此时已非七年前,他已独揽了朝中大权,又统一了北方,天下大局已定;司马懿审时度势,决定欣然应召。

曹操任命他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并让他和其子曹丕相处。他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曹操极为赏识司马懿,很快就将其转为主簿。

不过,曹操知其“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又见其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解梦:曹与槽同音,司马亦指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家之权。于是,曹操对司马懿非常反感,并有害其之意。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并非甘居臣下之人,将来必然干预曹家政权。”但是,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每每对其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只是勤于工作,对于权势则漠不关心。曹操见此,才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

2.借吴灭羽,力主保襄

公元219年,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其目的非常明显,破樊后,直下皖、洛,占领曹操的统治区,一统中原,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计划。

曹操深知保卫樊城之重要,便派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七万人马前去增援。结果是,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杀死庞德,蜀军直逼樊城城下。曹操此时到了洛阳,闻听此讯,颇为惊慌,以至打算迁都。

司马懿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于禁等将士的失败是惨遭水淹而已,并非是在战场上杀不过敌手所致。对于国家大计来说,并没多大损失。现在匆忙迁都,既是向敌人示弱,又使淮沔一带的人民骚动不安。刘备与孙权,外亲而内疏。关羽现在如此得意,孙权自然会十分不悦。我们可以派使臣去与孙权联络,请其抄关羽的后路,樊城之围自然可解。”

曹操对司马懿的计谋非常赞同,马上派使臣前往东吴,请孙权袭击关羽后方。果不出司马懿所料,孙权马上复信表示同意。孙权派大将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被迫败走麦城,被杀。危在旦夕的樊城,曹操并未兴师动众,便转危为安。

司马懿的这番谋划的确高人一筹。不仅借用东吴之力,解了樊城之围;而且还借孙权之手,杀了刘备的主将关羽。可谓一举两得,坐收渔利。

翌年,即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军中。当时,“朝野危惧”,由于司马懿的“纲纪丧事”,才使“内外肃然”。太子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这时,传来情报,说孙权率兵西进。曹丕和诸将都认为,孙权此时兴兵,肯定是要夺取樊城、襄阳。而此二城,所存谷物甚微,难于久守,无法抵御东吴大军。所以都主张,应该命令镇守襄阳的曹仁,在吴军兵临城下之前,就主动撤离,退居皖城。

惟有司马懿不赞成此举,他说:“孙权刚刚打败关羽,必然担心刘备会伺机报复,现在是他欲与魏王结好、主要防御西蜀之时,他决不敢贸然犯我。襄阳乃水陆之冲,防御敌人的军事要地,决不应该放弃。”

然而,曹丕固执己见,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命令曹仁焚烧二城,退居皖城。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司马懿的判断准确无误:孙权果然没有进犯襄阳、樊城。孙权不会不清楚,他若北犯魏王,刘备就会像他背袭关羽一样偷袭于他,他就会像当年关羽一样腹背受敌,必败无疑。孙权焉能去干这种作茧自缚之事?曹仁这时才后悔不迭,但太迟了。

3.速擒孟达,智抗诸葛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去。魏文帝临死前,召司马懿、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南堂,顾命三人辅佐朝政。太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又迁骠骑将军。

公元227年,魏明帝下诏,令司马懿驻军于皖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同年12月,驻兵上庸的新城太守孟达谋反。

孟达原为刘备之将,220年叛刘降曹。司马懿看出其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曾多次劝谏魏文帝曹丕,对孟达不可重用。可惜,曹丕不听,居然命其担任了新城太守。然而,孟达对此并不满足,总在图谋自成大业。曹丕死后,孟达认为时机已到,便暗中与孙权、刘备联系,意欲起兵反叛。“诸葛亮恶其反复,又虑其为患。”为了加速促其反叛,便派部将郭模诈降,乘机将消息泄露出去。孟达听说此谋败露,于是决定反魏降蜀。

司马懿已经料定孟达必反无疑,决定消灭孟达。为了充分做好准备,他双管齐下:一是设法麻痹迷惑孟达,使其犹豫不决,延缓起事;二是调兵遣将,火速征讨。司马懿怕孟达迅速起兵,便给其写信说:“昔日将军抛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重任,让将军谋划攻取西蜀之大举。西蜀上下,能不对将军恨之入骨吗?诸葛亮日夜思谋击败将军,只是苦于毫无办法。如今郭模说将军意欲叛魏降蜀,象此等大事,诸葛亮怎敢轻易告之于人,谁也不会相信会真有其事。”

孟达看罢,心中大喜,认为司马懿并未对他产生怀疑,因而在发兵起事上就举棋不定,犹疑不决。

司马懿赢得了准备时间,正欲发兵征讨,诸将皆以为孟达与孙权,刘备均有勾结,应该先观察一下进展情况,然后再兴兵讨伐,司马懿说:“孟达乃毫无信义之徒,必反无疑,他只是暂时犹豫不决,应当趁其尚未举兵而将其消灭。”司马懿当机立断,兵发上庸。他命令大军偃旗息鼓,日夜兼程,沿途严密封锁消息,仅用八天时间,便兵逼上庸城下。东吴、西蜀急忙派兵,从两路奔来,援助孟达。司马懿亦分出两支人马,阻击东西两线的援军,使其无法接近大兵围困的上庸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