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60

第60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25)

张飞一路应战,勇往直前,但他始终铭记临行前诸葛亮的嘱咐,所到之处,但凡降者则秋毫无犯,一路顺利地通过汉川路,直达巴郡,并且不费一兵一卒,用计收降了巴郡太守严颜,其后所遇四十多处关隘,守军全都是严颜下属,因而张飞很快就抵达了雒城。没多久,诸葛亮和赵云也先后赶到,诸葛亮得知张飞行军的经历,甚为欣喜。

刘备见到诸葛亮,心中的忧虑立即消散了几分。诸葛亮顾不得休息,立即调兵遣将,用妙计将张任擒获,攻下了雒城。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亲率主力直逼益州,同时另派精兵攻打周围诸郡,以便对益州形成合围之势。虽有大臣力劝刘璋不可投降,但已失去斗志的刘璋还是命令打开城门投降。刘备对刘璋有些歉疚,因此并没有为难他,并授予刘璋振威将军印绶,准许其带上全部家产,定居南郡公安。

至此,刘备以荆州牧又兼领益州牧,正式拜诸葛亮为军师,由其负责打理后方一切政务。

(3)孔明治蜀

刘备占据巴蜀之地后,诸葛亮将主要精力都用于治理当地,他重视政治清明,任人唯贤,注重生产,严练治军。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统治方面,在继续重用荆州的能人志士的同时,也注重吸纳刘璋的部属和益州当地的权贵。不论是哪一派官员,只要诚心拥护刘备新政,“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就连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一些儒生,诸如杜微、来敏等人,也委任了谏议大夫等名誉职务。诸葛亮的做法很快就调和了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刘备在益州的统治也因此迅速得到了认可。

在诸葛亮的治国方略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选贤举能,他以“治实而不治名”为原则,认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坚决摒弃用人惟亲的陋习。抵达益州不久,诸葛亮就命人修筑了招贤台,“筑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因为“用人不限其方”,因而蜀汉政府的官员出身和门派都各不相同,但却能在诸葛亮的统筹安排下,友好相处,相辅相成。诸葛亮从不过问官员的出身,惟一在意的是其人是否真具备品德、才干,可以担当重任。正因为用人唯贤是举,诸葛亮提拔了许多尽职,廉洁,一心为公,又才华出众的官员,并且依据个人所长及能力特点,分别委派不同的官职。例如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个”,但他“遵履法度”,军事方面颇有天分,曾在街亭战役中表现优秀,于是,诸葛亮加拜王平为参军,统帅五部军马,又进升将军,后来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又比如吕义治身俭约,为政简而不烦,执法严明,诸葛亮便让他去管理极为重要的汉中郡。而姜维原本是曹魏降蜀的低级军官,但他“忠勤时事”,“甚敏于军事”,诸葛亮不拘一格,拜他为征西将军。还有蒋琬,此人本是荆州无名小吏,但诸葛亮发现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又“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对他十分赏识,并重点培养,临终时还推荐蒋琬继任自己蜀国丞相之职。

诸葛亮重视吏治清正、律法严明。他主持修订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典《蜀科》,以此作为蜀汉政权法治的基础,“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他还制定了训励臣子的八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律。诸葛亮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并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诸葛亮治国,以律法为依遵,不偏不倚。“邦域之内,咸畏而受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也正因为此,即便是因为过错而被诸葛亮革职或惩罚的将士,也从无怨言,更加严于律己。蜀汉朝廷政令严明,官风肃正,社会治安良好,“道不拾遗,风化肃然”。百姓安心生产,国富民安。

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诸葛亮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为主要措施。他奖励耕战,就连前线的将士,也要在空闲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他还招募了五千名青壮年到汉中屯田,命汉中太守兼任督农,并在考察官员政绩时,将当地的农业收成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此外,诸葛亮还重视兴修水利,“以此堰(都江堰)为农本,国之所资”,首创堰官制度,专人负责管理都江堰。并派人疏通河道,充分发挥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以促进西蜀农业的发展。

为了增加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诸葛亮还将盐铁开采经营权收归官府所有,设置专门的职位管理食盐和铁器的生产,有时还亲自过问具体情况;另外,诸葛亮认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故而大力发展蜀棉生产,带动百姓植桑养蚕,并设置锦官,负责管理蜀锦织造。在极短的时间内,蜀锦生产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虽天下已经三分而立,但诸葛亮深知战争远未结束,仍需厉兵秣马,增强军事力量。考虑到蜀汉国弱人少,他以苦练精兵,纪律严明为军事训练的重点。“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他坚持“法令明、赏罚信”,尤其重视将领的考核和提拔,认为“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诸葛亮对兵法颇有研究,他以孙子兵法结合实战,自创了“八阵图”,变化无穷。他还制定了整套军事化管理制度。蜀军在诸葛亮的严格训练下,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

4.临危受命,辅助后主

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味意气用事,以致兵败如山倒,损失惨重,自己也郁郁成疾,一病不起。刘备于弥留之际,诏令诸葛亮辅佐少主。诸葛亮继续倾尽全力治理蜀国,打理军政要务,并为北伐中原积极准备着。

公元219年7月,刘备命令关羽进攻襄阳,关羽取胜后,转向围困樊城,将魏国大将曹仁围困在城内。曹操急派大将于禁、庞德等人兵分七路前往援救,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曹操此时心生惶恐,经司马懿等人献策,决定再派徐晃救援樊城,同时派使者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曹操还以割让江南诸地利诱孙权。孙权当即答应,并在关羽全心对抗曹军之时,派吕蒙偷袭江陵,断了关羽后路。关羽将诸葛亮当年的叮嘱抛于脑后,率军队回救,不幸半道上,被东吴军队俘虏并杀害。

除掉了关羽,孙权进一步占领了荆州各地,并且将关羽首级送至曹操面前,以示自己俯首称臣的诚意,同时也想借此举动,将刘备的仇恨转嫁给曹操。曹操对此心知肚明,且对关羽一向敬重,故此刻沉香木为驱,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洛阳南门外设墓,并亲自拜祭,赐关羽为荆王。刘备闻听关羽死讯,悲痛欲绝,发誓与孙权势不两立。虽然在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下,刘备没有马上讨伐东吴,但孙刘联盟就此宣告破裂,三足鼎立的形势面临着一次大的变革。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由其长子曹丕继任,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在成都称帝,是为蜀国。以诸葛亮为丞相,置百官,立宗庙。

公元221年7月,报仇心切的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谏阻,坚持带领蜀车精锐部队讨伐东吴。不久,张飞因为脾气暴躁,急于立功,而鞭挞士卒,部将不服,将张飞杀死。刘备痛失张飞,前仇新恨令他无法理智地运筹帷幄。

孙权一开始意欲求和,但见刘备来势汹汹,只好派陆逊领兵抵挡,同时请求魏国发兵救援。公元222年5月,刘备的军队在郡亭(今湖北宜都北)因为过于疲劳,疏于防范,被陆逊指挥的吴军用火攻破,号称七十万的蜀军损失惨重,狼狈不堪。刘备又气又急,积劳成疾,当即大病不起,被送到白帝城休养。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病危,他急忙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他告诉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泪流满襟,哽咽着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当着刘禅的面,写下诏书:“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病故,太子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兼任益州牧。刘禅像对父亲一样敬重诸葛亮,“委以诸事”。诸葛亮身受先主重托,自然义不容辞,担负起蜀汉之重任,尽心尽责,死而后已。七擒孟获刘禅即位之时,蜀国危机四伏:北面是强大的曹魏,东面是已经决裂的东吴,南中时有叛乱,蜀国的兵力却大为削弱。在这内忧外患之下,诸葛亮呕心沥血,重整蜀汉的军政事务。

当时蜀汉所管辖的南中地区,包括现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分地区,古代称作“夷越之地”。从东汉末年开始,南中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压迫,在雍闿、孟获等人的带动下,参加了叛军,很快叛乱就波及了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认为蜀国经过两年的“闭关息民”,已经具备平定南中叛乱的有利条件,于是他亲率大军南下。

在出兵之前,诸葛亮就已经想好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计策。他先是采用反间计杀死了叛乱首领雍闿、朱褒,全歼高定部。五月率军渡泸,深入不毛之地,讨伐另一叛首孟获。孟获身为少数民族首领,在南中地区享有很高的声望,为“夷汉所服”。因此,诸葛亮针对孟获定下的策略是攻心收服,不以武力压制,通过孟获的臣服来影响西南少数民族,以求得蜀国在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

此时迎战诸葛亮的大军,孟获命手下三位洞主元帅各领兵五万,分为左、中、右三路。诸葛亮派赵云、魏延两位将军上阵,直扑敌军大营,斩杀了中路元帅,一举擒获左右两路元帅,捆绑起来,送到诸葛亮的营帐里。

诸葛亮不仅没有伤害两位洞主元帅,还将他们放归。孟获得知自己的三路元帅全军覆没,雷霆大怒,遂亲自领军进攻。被诸葛亮设计诱入埋伏圈中,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得,只得束手就擒。

诸葛亮下令将被俘蛮兵的捆绑绳索全都解开,温和地安抚他们说:“你们本性都是好人,不过一时受了阵地获的鼓动挑唆,才加入叛军。现在,你们可以回到各自家中,和家人团聚,从此安心劳作,不必再打仗,也不必出生入死了。”蛮兵纷纷跪拜感激诸葛亮不杀之恩。

诸葛亮视孟获为上宾,不但礼貌相待,还邀请他参观蜀军阵营和操练。孟获不服气地说自己是中了埋伏以致失败,如果再战一定会赢。诸葛亮没有辩解,微笑着将他放走了。果然,孟获又一次纠集人马再战,再次被诸葛亮俘虏。孟获还是不甘心,诸葛亮又笑着将他放了。反反复复,竟然七俘七放。到了第七次,诸葛亮要放孟获走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平定南中地区后,诸葛亮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不但撤回了全部汉人官吏和军队,还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当官吏。曾有大臣对此提出异议,但诸葛亮分析了说还是夷人自治,才能确保夷汉各族相安无事。同时,诸葛亮还选拔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蜀国朝廷的职务,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友好。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和抚”政策实现了“夷、汉粗安”,巩固了蜀汉政权,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在消除了后方隐患之后,诸葛亮就加紧了蜀军训练的节奏,积极做好北伐中原的准备。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定下宏伟蓝图:北伐曹魏,统一全国,复兴汉室。他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目标,并积极为之努力。当蜀国消除了后顾之忧,国富兵强之时,诸葛亮终于开始了六出祁山的北伐行动。

(1)名垂千古《出师表》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初继帝位。诸葛亮认为这正是北上伐曹的大好时机,次年,他亲率大军前往汉中,就在开拔前,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洋洋洒洒,情真意切的奏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棉、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这一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奏折就是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字字句句都反映了诸葛亮苦心孤诣、殚尽心血的精忠报国之心,闻者无不感慨,顿生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