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羽扇纶巾的智多星: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的名门望族。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封武乡侯。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平定南中最终积劳成疾,忧郁而死。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一代谋相。
1.隐居襄阳,三顾茅庐
天下大乱之时,诸葛亮却隐居山中十余年,以农耕为生,以读书游学为乐,结交贤士。在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从而一抒自己的远大抱负。
(1)隐居生涯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时值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没落,时局动荡混乱,各地豪强占地称雄,先后涌现了董卓、袁术、吕布、曹操、刘备、孙权等地方势力,拥兵称霸一方,互相征讨,圈占领地。
其中,实力较为雄厚的曹操曾经借口为父报仇,两次南下徐州,大肆破坏诸葛亮的家乡。诸葛亮大约14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就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也一同前往。不久,诸葛玄被罢免了官职,一时无处可去,携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去投靠老友荆州牧刘表。
在荆州首府襄阳的那段日子,是诸葛亮的学识增长和思想转变最大的时期。襄阳地控南北,水陆交通都极为方便,那时的荆州相对安定,因而南来北往的人都赶到这里来,诸葛亮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事物或奇特的见闻。
因为叔父的关系,诸葛亮也结交了不少名人志士。如南郡襄阳县的大名士庞德公,从颍川迁居襄阳,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沔南名士黄承彦,庞德公的侄儿庞统,颍川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们大多不满时局,更不赞同豪强割据地方,常常一起读书吟诗,畅谈古今之事,以抒发胸中抱负。
建安二年(197),即诸葛亮17岁那年,诸葛玄病逝。他一下没了依靠,生活陷入困顿。于是和弟弟诸葛均搬到襄阳城郊居住。以务农为生,闲暇时间还是可以去襄阳游学。兄弟二人商量了一番,最终选择在襄阳城内的隆中安家落户了。
从此,诸葛亮开始了十年之久的隐居生活,“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此期间,诸葛亮常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这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功成名就的向往之情。
(2)三顾茅庐
在诸葛亮躬耕隆中的十年间,时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荆州刘表固守一方,实力不薄却不愿征战。
此时在荆州,声望较高的是已届不惑之年的刘备,但他却一直未能占据一块根据地,加上曹操即将发动南侵,和荆州人民一样的紧张不安的刘备更多几分愤懑。
公元207年的隆冬时节,经由司马徽、徐庶的力荐,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一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虽隐居世外,但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故而对刘备的邀请,有些犹疑不决。当时曹操已统一了中原地区,声势显赫;孙权雄跨江东,兵强民富;而刘备征战多年,却仅有新野小县,人马区区几千。诸葛亮虽不会像许多名士那样,去投奔“匡济华夏”的曹操,但对于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心里还是没什么把握,但他深知,刘备作为汉宗室后代,享有极高的声望,这一点将会是刘备成功的最有力武器。
诸葛亮举棋不定,同时也想考验刘备是否诚心,因此故意出门游学。刘备不辞辛苦,二次亲顾茅庐,热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刘备。他当即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上,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利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此一篇《隆中对》将时局分析得头头是道,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诸方面,令刘备折服不已,对诸葛亮更加钦佩敬重。
2.联吴抗曹,火烧赤壁
在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宏图后,诸葛亮从此成为刘备集团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两州,建立蜀汉政权,遂成三国鼎立之势。一切都是在“隆中对”这一宏伟战略纲领的引导下执行的。
(1)立足荆州
刘备将诸葛亮请至新野,尊为良师益友,凡事都毕恭毕敬地向他请教。刘备的谦恭举止令其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非常不悦,在他俩看来,刘备何必对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书生如此敬重呢?因此,他们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友好,但诸葛亮并不介意,淡然处之。
有一天,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如何增强兵力,诸葛亮早已考虑多时,此刻笑而答之:“我早已替您想好,因为此地上户籍的人远远少于未报户籍的人,不如请刘表下令,命荆州境内所有游户,限期自报上籍,然后再按照户籍征兵,就可增加大量兵士。”
刘备依计行事,清查荆州一带“无籍”游户,登记在册,随后按户征兵,只用了极短时间,就将军队从几千人扩编到数万人,逐步增强了军事力量。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找到和自己私交甚好的当地富豪,为刘备筹借到军粮和战备物资,以充实刘备的实力。刘备就是凭借这支新组建的军队,一改往日屡屡不得志的经历,在诸葛亮的扶持下,走上了开创大业的道路。而27岁的诸葛亮也正式踏上了汉末政治斗争的舞台,并努力奋斗了一生。
(2)联吴抗曹
早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就提出了联吴抗曹的主张,因此诸葛亮注重“外结好孙权”。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和孙权建立了孙刘联盟,为日后大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做好了初步的准备。
公元208年,曹操消火袁绍、平定北方,乘胜率军20万南下攻打荆州。就在此紧急时刻,刘表病故,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胆小怯懦的刘琮不战而降,这将屯兵新野的刘备陷于危急的处境。刘备无奈,只得弃城南撤,直奔江陵。但是新野百姓听说此事后,竟然携家带口,自愿跟随刘备大军转移,沿途还不断有百姓加入进来,最后竟达10万之众,刘备的军队也因此行动缓慢。因为不忍心抛开百姓,刘备拒绝了加快行军速度的提议,以致刚刚来到当阳(今湖北当阳)长坂,就被曹操的大军追上了。经过一番苦战,刘备仅带着诸葛亮、张飞等数十骑逃脱,来到夏口(今湖北汉口),后转至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曹操打败了刘备,占据江陵之后,继而将作战的矛头对准了东吴的孙权。这也恰好给屯兵樊口的刘备和诸葛亮留下了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的有利时机。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里就提出了联吴抗曹的主张,此时,诸葛亮审时度势,更重视“外结好孙权”,并决定亲赴东吴游说孙权携手抗曹。
实际上,孙权也有心联合刘备抗曹,但是因为曹操实力强大,孙权一时难作决断,再者,他手下的将军、大臣们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就在孙权左右为难之际,诸葛亮孤身一人乘船来到东吴,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接见了他。诸葛亮洞察孙权犹豫不决之心,故意用激将法对孙权说:“如今,曹操平定汉北,南占荆州,威震天下,无数英雄前往投奔。请您考虑一下自己的实力,若是可以与曹操抗衡,那不妨早日与他决裂;若是实力难以抗衡,还不如放弃抵抗,北面臣奉!将军现在似乎臣服于曹操,却不能甘心于此,在此紧急关头,犹犹豫豫,那只能导致大祸临头!”
孙权的自尊心果然被诸葛亮的一席话深深地刺伤了,他当即反唇相讥:“既如此,刘公为何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于是,他开始大谈抗曹之重要意义,对孙权说:“将军一定听说过齐国的田横,他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壮士,尚能守义不屈,何况刘公乃汉室后裔,声名赫赫,世人景仰,即便不能成就大业,也不能屈服于曹贼!”孙权一听,这还是暗中把自己贬低了,不禁忿而言道:“我不能举全吴之地、10万之众受制于人!我岂会不深明大义,我决心和刘公携手抵御曹操!”
恰逢此时,孙权收到了曹操的挑战书:“奉天子之命,率80万部众,要和孙权会猎于东吴。”书信中明显流露出盛气凌人之意,孙权怒不可遏,更坚定了抗曹之心,遂拔出刀来砍掉案几一角,大声宣称:“再有人敢提投降,就犹如这案几!”至此,诸葛亮成功地和孙权达成共识,联合抗曹。
诸葛亮进一步帮助孙权分析当前局势:曹操虽号称80万之众,实则远远不能达到此数,况且曹军远道而来,身心俱惫,又不通水性,不精水战。只要孙权派遣猛将统兵数万,联合刘备现有的步、水精兵万余人,以及刘琦的上万人马,一定可以打败曹操,令其北退。如此一来,天下即成三足鼎立之势。
孙权深以为然,当即调拨3万精兵,派周瑜和老将程普担任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与诸葛亮一同返回樊口,与刘备军队会合抗曹。诸葛亮巧妙地说服了孙权,联合了东吴主力,从而扭转了天下的大局。其后不久,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采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曹操溃不成军,仅带着20多名随从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东北)仓皇逃脱。随后,周瑜率军从曹军手里夺回了江陵,刘备与诸葛亮南下夺得荆州南部的江南四郡,后统领荆州,屯兵公安(今湖北公安县)。
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计划,诸葛亮又巧言向孙权借用荆州江北各郡,刘备将军队移驻到江陵。至此,刘备才终于拥有自己的发展根据地。
3.入主巴蜀,三国鼎立
孙刘联军赤壁之战打败曹军,至此,刘备才有了荆州为立足之地。接着,诸葛亮和庞统同时建议刘备谋取益州这一战略要地。诸葛亮在巴蜀之地,大力发展经济,招募贤能、操练军士,促进了蜀汉政权的发展,为日后北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夺取益州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初见雏形。刘备以荆州为基地,准备按照诸葛亮、庞统的建议,下一步谋取益州(今四川成都)。
自公元188年以来,益州的统治者就是刘焉、刘璋父子,他们一贯坚持分裂、守旧的儒家路线。对豪族采取“宽惠”、“温仁”之政,以致原本被称作“天府之国”的益州,变得治安混乱、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就在刘备准备行动时,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派使者法正到荆州表明愿意迎接刘备入蜀。其实,刘璋本来打算投靠曹操,故而派张松为使者去找曹操,没想到张松不满于曹操的骄横无礼,故而在归途路过荆州时,转念将益州地图献给了刘备,力劝刘备带军入川。
在张松的劝告下,刘璋意欲利用刘备的力量来抵抗曹操和汉中张鲁,还送给刘备四千兵士以充实防御,并多次赠给刘备累积“巨亿”的钱财用做兵饷。但刘璋万万想不到,张松和法正这两位私交好友,之所以极力劝说刘璋和刘备交好,是因为他们二人早认为跟随刘璋“不足与有为”,而密谋拥戴刘备为益州之主。
刘璋派法正去见刘备谈合作之事,可法正却大谈“益州可取之策”,将益州的兵器、人马、府库、钱粮以及地理、战略情况都和盘托出,令刘备、诸葛亮、庞统对益州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攻取益州一事正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当中。刘备决定留下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自己亲率庞统和黄忠、魏延等人及数万军队前去益州。
虽然益州的不少文臣武将都极力反对刘备入川,甚至有人提出这无疑是“自刎州门”,巴郡太守严颜感叹道:“这是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但这些话刘璋统统听不进去,而是命令沿途军民,夹道欢迎刘备入川。刘璋为表示对刘备的重视和友好,还亲率步骑三万多人,赶往距成都三百六十里的涪城迎接刘备。
虽然张松、法正、庞统等人都催促刘备趁此机会杀掉刘璋,就可入主益州。但刘备坚决不从,认为尚未取得民心,不可草率行事,故而只是带兵驻扎在涪城。
(2)雒城之战
刘璋在涪城陪刘备住了三个多月,在此期间,刘璋不断地给刘备增加兵士、财物、粮饷。并表明请刘备北伐张鲁,刘备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刘璋返回成都。
没几天,刘璋不知从何得知刘备打算占据益州,因而态度大变,刘备的处境极为不利。在庞统所献收川三计中,刘备选择了中计,即收斩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收其部众,徐图进取。于是刘备便以曹操来攻,理应回兵援救为由,向刘璋求借兵物,但遭刘璋的一口回绝。此时的刘璋全面警惕,命令各处严加防范,并斩杀了叛徒张松。刘备就借口刘璋背信弃义,立即斩了杨怀、高沛,占领了白水关,开始了和刘璋争夺益州的战役。
刘备首先占据涪城,击退了刘璋所派军队,其中张任、刘贵退至刘璋儿子刘循所守的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北)。刘备乘胜追击,一方面分遣诸将平定益州各个郡县,一方面和庞统亲率主力部队攻打雒城。
雒城之战,是刘备占据益州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当时,刘备久围雒城却攻不下,刘循只坚守而不反攻。令刘备最为难过的是,军师庞统被张任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璋又派兵围攻葭萌关。刘备处于前后夹击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写了封书信送达诸葛亮,请其速来。
诸葛亮为庞统身死恸哭不已,又忧虑刘备置身危境,于是命令关羽留守荆州,并一再叮嘱关羽谨守八字方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样就可保荆州无忧。
诸葛亮把大印交给了关羽,还留下文官马良等及糜芳、廖化、关平、周仓诸将,助关羽守护荆州。随后,诸葛亮点兵入川:先派张飞为先锋,领精兵一万,从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又命赵云领一支强兵,溯江西上,会于雒城:诸葛亮自己亲率简雍、蒋琬等人率大军从正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