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点点头:“如果吕娘娘并无歹意,是真为陛下平叛告捷,宴请众臣进宫庆贺,而韩信没去庆贺,一来老夫有负圣命,二来使娘娘与韩信之间又加深一层怨恨猜忌,日后陛下回京知道此事,势必更加嫉恨韩信,使君臣积怨更深,日后对韩信不利呀。我身为相国,怎能不为君臣和睦着想。依我之见,臣不能负君,明日还得相约韩信进宫,即便娘娘另有图谋治罪韩信,韩信为汉室立下十大功劳,当年陛下曾亲口赐赏韩信三不死,有陛下金口玉言许诺,娘娘她又敢怎样?我看她也奈何不了韩信。况且满朝大臣在场,量她也不敢违抗陛下诺言。”
韩信得知吕后要自己进宫,怕有不测,但见萧何亲自来请,便有所放心,他沉思了片刻说道:“去也无妨,我一没做愧对陛下之事,二没背叛朝廷之意,三没做损害天下黎民百姓的事情,何惧她吕娘娘?”
萧何也说:“有我萧何陪同前往,不会有啥闪失。即便将军被吕娘娘所诈,我萧何会拼死辩解。”
于是韩信随同萧何并肩而行,谈笑风生地奔向未央宫。萧何满面春风地说:“贤弟可曾记得登坛拜将时的情景?”
韩信忙说:“何止记得,至今仍历历在目。我韩信能有今日,多亏丞相举荐。想起往事感到时光真快,汉已立国十年有余,你我都显老了。”
萧何忙一摆手:“贤弟正年富力强,怎么说老了?这汉室繁荣昌盛今后还靠你们!我已年迈体衰该退休了。”
韩信敬仰道:“这汉室江山,少我韩信可以,没有丞相可不行!”
萧何乐呵呵地说:“贤弟一席勉励之言,好似萧何年轻许多。”
二人乐得哈哈大笑,携手走入大殿。
大殿内,15岁的太子刘盈与吕后高坐在龙椅上,见萧何、韩信二人走进来,吕后突然一拍龙椅厉声呵道:“来人!将叛贼韩信拿下!”
埋伏在两旁的侍卫蜂拥而上,韩信猝不及防,被绳捆索绑,此时韩信才如梦方醒怒声问道:“娘娘,臣身犯何罪?”
吕后冷笑一声:“狂徒韩信,自诩天下英雄,竟敢与陈豨合谋反叛,今被人告,汝有何话可说?”
萧何也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地说:“娘娘!不是让韩将军与本相前来贺喜的吗?怎么……”
吕后一摆手:“萧丞相你先站立一旁。”萧何只好退在一旁。
吕后一拍龙椅:“你这反贼,陛下已将陈豨捉拿,陈豨已供认不讳,你还不将你密谋反叛的事从实招来?”
韩信仰天哈哈大笑,这笑声在大殿震荡、回旋……他怒吼道:“这全是阴谋、阴谋……”
萧何觉得自己果然被吕后利用了,深感对不起韩信,忙跪下向吕后求情。可是未等他开口,只见吕后已下令将韩信推出宫外斩首。
韩信怒斥吕后:“你这歹毒的恶妇!我韩信为汉立下十大功劳,陛下赐我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看你有何办法杀我?”
吕后冷笑一声:“好!今日就不违背圣上许诺,来人!将韩信推入殿旁钟室,门窗遮掩,不让他见到天日,地上铺上地毯,不让他踏着地,不要拿兵器,用菜刀将他斩首。”
萧何没想到吕后竟想出这如此狠毒之招,料知韩信大祸将至,不顾一切地伏在地上声泪俱下:“娘娘手下留情,不可错杀大将,待陛下回来后再作定夺不迟。”
这时的吕后哪管这些,她根本不理睬萧何,将手一挥,只见刽子手将韩信推进钟室,用菜刀将韩信活活砍死。
萧何见韩信顷刻间被害死,大叫一声,气昏在地。
心狠手辣的吕后,不但害死了韩信,而且还下令围剿侯府,诛灭韩信三族,一个活口也未留下,真是惨不忍睹。
韩信死后,萧何非常伤心,他曾亲自到韩信坟头祭奠哀悼,两行老泪顺颊而下。他深感内疚和自责,虽然他没有如后人所说的那样与吕后设计害死韩信,可是他明知韩信入宫会凶多吉少,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劝说韩信入宫。当然这也与他的私欲有关,他怕得罪吕后和刘邦,给自己招来灾祸,于是不敢违背吕后的旨意,而去让韩信铤而走险。因此萧何觉得是自己害了韩信,他不该领韩信进宫。这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月下追韩信、推荐韩信登坛拜将的是萧何,今日带韩信去未央宫被问斩的也是萧何!
如果说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天下美谈的话,那么韩信被杀事件,萧何却背上了骂名,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成为千古遗恨。但愿人们能还他一个清白!让他在九泉之下能够心安理得。他毕竟只是封建社会的一名丞相,我们不必太苛求他。
6.功高压主,终遭疑忌
韩信被除去之后,功高压主的萧何便成了刘邦疑忌的对象。刘邦当时正在征讨陈豨,他一面派人传令拜萧何为相国,加封萧何五千户食邑;一面又派出五百士卒,名为充当萧何的护卫,实际上是监视萧何的举动以防有变。萧何忠心为国,胸中本无异心,当然也猜想不到刘邦的用意。后来在东陵布衣召平的提醒下,才发觉自己的处境危险。
召平向萧何进言:“公将从此惹祸了!”
萧何惊问原因,召平答道:“陛下连年出征,亲冒矢石,惟公安守都中,不被兵革。今反得加封食邑,名为重公,实是疑公。试想淮阴侯百战功劳,尚且诛夷,公难道能及淮阴吗?”
萧何听后,很是惶恐,问召平有何良策,召平答:“公不如让封勿受,尽将私财取出,移作军需,方可免祸。”
萧何点头称好,于是他坚决辞让了五千户封邑,还拿出自己的家产捐作军费。
这一行动果然讨得刘邦欢心,消除了他对萧何的怀疑。
萧何一再谦让,仍未能消释刘邦的忌意。当年秋天,黥布被逼反汉,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却又屡次派人探问:“萧何在长安干什么?”探问的人回去报告说萧何派人运输军粮,安抚百姓,刘邦听后,沉默不语,他又在猜疑了。
有人警告萧何说:“相国您不久就要有灭族之祸了!您位居相国,功称第一,此外已不能再加了。主上屡次问您所为,恐怕您久居关中,深得民心,若乘虚号召,据地称尊,岂不是驾出难归吗?现在您没有意识到主上的用意,还这样孜孜不倦地为民办事,这样就会更加大了主上对您的疑心了。忌日益深,祸日益迫。您为什么不多买点田地,胁民贱售,在百姓中留些坏名声,好让主上放心呢?”
萧何治家素以节俭闻名,平时置田宅,只挑些穷僻之处,从不占民良田。就是盖房,他也不修高大的墙屋。他常对家人说:“我的后人倘若贤仁,就让他们效法我的节俭吧;倘若不贤,豪门势家也不会看上这穷田陋房以施欺夺。”而今,人们竟劝他贱价强买民田,这实在有违萧何廉洁持家的本心。但是,名声太高,刘邦就会疑忌他有野心,招致杀身之祸。在如此猜忌的雄主身边,他只好装一回“贪官污吏”了。于是,萧何采纳了宾客所进的“自污”之计。
刘邦在前方听说萧何强赊民用,不得人心,心中大喜。当他回师长安的时候,又有不少人上书告萧何的状。刘邦不去追究,安然入宫。至萧何一再问疾,才笑着把人们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原来就是这样利民的啊,现在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
萧何无奈,只得补给田价,或将田宅仍还原主,才使人们的谤议渐渐平息了。
一位勤于民事的国相,在生性多疑的皇帝身边,只能以这样的“自污”举动,免遭杀身之祸,这实在是莫大的悲剧。
但是,萧何毕竟装不成污吏。此后不久,他那关注民生疾苦的廉正本性,终又促使他冒着风险为民请命了。
萧何见长安城居民日益增多,耕地越来越少,百姓缺衣少食,而皇家的上林苑中却弃置了大片空地供养禽兽。于是萧何便劝刘邦说:
“请皇上让百姓随意到上林苑开垦种地吧。这样以来,一可栽植菽粟,赡养穷苦百姓,二可收取槁草,供给禽兽食用。”
这本来是一条上下交济的办法,谁知刘邦却怀疑他讨好百姓,勃然大怒道:“你自己多受贾人财物,却为百姓算计我的上林苑来了!”当即下令给萧何戴上刑具,交付廷尉关押起来。可怜萧何时时留心,防有它变,不料却大祸临头,被囚狱中,亲尝苦味去了。
萧何被囚禁了好几天,大臣们都不知是什么原因,也没人敢为之求情。后来,当大臣们知道了萧何被捕的原因后,都觉得萧何真是太冤枉了,于是都准备上书皇上,释放萧何。
有一王卫尉,很替萧何不平,时刻想着要找机会为萧何求情。一天,他进宫面见刘邦,见刘邦心情很好,便乘机问道:“相国有何大罪,竟被关押狱中呢?”
刘邦悻悻地答道:“我听说当年李斯做秦丞相时,凡有善行,都归皇上,有恶行就自己承担。而今萧何,自己接受商贾小人的钱货贿赂,还为百姓请命,想用我的上林苑收买人心,所以我把他关押起来治罪,并不冤枉他。”
王卫尉说:“办事忠于职守,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就舍身为之请命,这真是丞相该做的事啊!陛下怎么能疑心相国收受别人的贿赂呢?皇上您也不想一想:当年皇上与项羽相争数年,后来陈豨、黥布谋反,陛下亲自上前方征讨,当时都是相国镇守关中。相国若有异图,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坐据关中,这函谷关以西就不是陛下您的天下了。萧相国效忠陛下,使子弟从军,出私财助饷,毫无利己思想。萧相国对这样的大利尚且不图,难道还会贪图商贾小人的小恩小惠吗?况且前秦导致灭亡,便是君上不愿闻过,大臣也不敢批评皇上的过失,致使秦皇一意孤行,才亡了天下。丞相李斯就是能为主上分担过失,又何足效法?陛下您这样怀疑相国,真是小看了相国!”
刘邦听后,虽不是滋味,但又自觉说不过去,细细一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道理,他踌躇了好多时,才派人去把萧何放了。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他被刘邦赦罪释放后,还恭恭敬敬赤着双脚前来向刘邦谢恩。
刘邦酸溜溜地对萧何说:“相国快去休息吧!相国为民请求上林苑,我不旨许,不过是商纣那样的天子罢了,相国却成为贤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呀!”
刘邦的这番辩解,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正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
萧何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历来十分机警且顾全大局,每次当刘邦对他有疑忌的时候,他都能十分得体地消除刘邦对他的疑虑,使自己始终能和刘邦同心同德,共同把西汉国家治理好,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萧何不仅能顺应潮流,不断跟随时代前进,而且他始终兢兢业业,不跋扈矜功,不凭势向主上讨价还价,而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急流勇进,为巩固新王朝的事业效力。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萧何不顾身体衰老,毅然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是为汉惠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长期操劳过度,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惠帝亲临病榻前探视萧何,趁机询问即将辞世的相国以后事:“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您为相?”
萧何回答说:“知臣莫若君。”
惠帝猛忆起高祖遗嘱,便接口道:“曹参可好吗?”
萧何在病床上,挣扎着向惠帝叩首道:“陛下所见甚是,陛下得以曹参为相,我萧何虽死,也无遗恨了!”
这番话表明,萧何对曹参的代己为相,抱有多么诚挚的赞许和期望。
萧何与曹参虽曾同为沛吏,有过很好的交情。后来在创建汉业中,又是功业卓著的辅弼之臣。但在建汉后封赏之时,两人却相处得不太和谐。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攻城野战之功甚多,而封赏每居萧何之下,因此与萧何未免有了隔阂,大概还发生过不小的冲突吧。但萧何素知曹参贤能,于病体垂危之际,还举荐这位与己“有隙”的同僚为相,甚至为此而向惠帝叩首,称之为“死无遗恨”。从中可以看出萧何的胸怀是何等地宽广啊!表现了一代名相宽宏大度、一切以大局为重的风度。
萧何生年不详,死于汉惠帝二年,大约活了60多岁。纵观萧何辅佐刘邦平治天下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萧何是一位非凡的名相。他廉洁自律,持身治国,一丝不苟。他头脑清醒,能预见天下变化之机兆,慧眼识人,有奋身荐举世间奇才之热忱;甘于寂寞,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支撑大局;忍辱负命,敢为百姓之利舍身请命。
唐朝史评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曾称赞西汉名相萧何说:“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这几句话,可以说概括地叙述了萧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