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55

第55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20)

刘邦推辞一番,见众人意已决,便激动地望着众人说:“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刘邦,我就担起此任。从今日起正式举旗反秦,除暴虐,平民怨,将士同心,推翻暴秦,共建太平!”

众人振臂高呼:“将士同心,推翻暴秦,共建太平!”

接着,刘邦又授萧何为丞,曹参为中涓,樊哙为舍人,夏侯婴为太仆,并商议联合诸侯,准备迎击秦兵。从此,刘邦才正式开始了反秦起义的斗争。

上述刘邦起兵的过程中,很明显可以看出,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而且也是这次起义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所以刘邦沛县起义,萧何实为首谋。“沛中之变”及多次险情,均是由于萧何的果断决策才转危为安的,没有萧何的鼎力相助,刘邦起兵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2.月下追韩,珍惜人才

刘邦沛县起义成功后,在萧何、张良等人的辅佐下,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名扬天下的一支强大的反秦队伍。

不久,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按照当初和项羽的约定,谁先入咸阳即为王,这样刘邦理应称王。然而自恃兵多将广的项羽根本不把先前的约定当回事,他屡次以武力威胁刘邦让出咸阳,由他称王,并设鸿门宴欲杀害刘邦,除掉这一心头大患。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张良、萧何认真地分析了当时两军的实力,认为不可与项羽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发生不测。当务之急是先保存实力,日后待时机成熟后再与项羽争一高下。

刘邦表面上对项羽言听计从,使项羽去掉了杀害刘邦的念头,他只想封刘邦到外地去,离开关中。项羽的丞相范增得知后对项羽说:“你不杀刘邦,实在是一大失误。今天又要加封他,这样更是留下遗患了。”

项羽说:“他未尝有罪,无故杀他,必致人心不服。”

范增见无法说服项羽,只好说:“既然如此,不如封他为蜀王,蜀地甚险,易入难出。再封秦之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分王关中,阻住蜀道,堵截刘邦。”

项羽非常满意,于是便封刘邦为蜀王。

刘邦得知后非常气愤:“项羽无礼,竟敢背约,我愿与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等人也都磨拳擦掌,想去厮杀。惟独萧何进谏道:“不可,不可!蜀地虽险,总可求生,不致速死。”

刘邦说:“难道去攻项羽,便致速死吗?”

萧何说:“敌众我寡,百战百败,怎能不死?汤武臣服于纣,无非因时机未至,不得不委曲求全。今诚能先据蜀地,爱民礼贤,养精蓄锐,然后还定三秦,进图天下,也未为迟。”

刘邦听了,怒气稍平,转而问张良。张良也同意萧何的说法,只是建议贿赂项伯,使他转达项羽,求其分封汉中地,因为汉中离关中较近,日后好作打算。

项羽毫不犹豫地就改封刘邦为汉王,令其火速离开关中,赴汉中为王。

正在这时,张良却因家中有事要暂时离开。临别前,刘邦、萧何、张良等人眼含热泪,恋恋不舍。

张良拉着刘邦和萧何的手说:“你们没感到日后要想统一天下,军营中还缺少什么?”

刘邦沉思片刻摇摇头:“军营之中不缺什么,文有你及萧何,武有曹参、樊哙和周勃,粮草马匹兵器样样都有。”

张良诚恳地向刘邦建议要招一位文武全才的大将军:“我虽能出谋划策,可手无缚鸡之力,不会带兵;萧何兄有政务之才,也不会带兵;曹参、樊哙虽勇猛过人,但只是一介武夫,很难统领百万兵将,况且也无人能敌过项羽,大王日后如何与项羽争夺天下?大王要想夺取天下,身旁非得有一名文武全才之人辅佐,方能统兵与楚争雄,以至日后统一天下。”

“言之有理!”萧何听罢点头称是。

张良紧握住萧何的手,说“望萧兄好好辅佐大王,日后军中急需广纳贤士,如能觅得一二栋梁之才,便兴汉灭楚有望了。”

萧何说:“贤弟放心!我一定尽自己全力,为大王招贤纳士,振兴汉军。”

张良走后,出谋划策的重任落到萧何一人身上,他再次向刘邦分析形势,劝刘邦火速奔赴汉中:“臣已查明,汉中乃是块盆地,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此地正好屯兵养马,积草囤粮,养精蓄锐,日后好重返关中,以成大业。”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率兵从褒斜道进入汉中,并烧了栈道。这样既可防备诸侯出其不意的袭击,又可表示绝无东归之意,使项羽更加对刘邦放心。

刘邦兵抵南郑,休兵养士,操练部队。萧何向刘邦建议可以一边操练人马,一边开仓放粮,赈救饥民。于是小小的南郑城顿时热闹起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与此同时,萧何又派人在城墙四周贴上《招贤榜》,广招天下奇贤异士。

这天,大将夏侯婴的战马突然受惊,在南郑大街上狂奔乱撞,这时只见一壮汉飞身上前奋不顾身截住烈马,烈马昂头一声长嘶,停蹄而止。夏侯婴赶来连忙施礼:“多谢壮士,末将这里有礼了。”

只见那壮汉回礼道:“不必客气!”

夏侯婴拱手施礼:“今日烈马受惊,多亏壮士阻拦,要不然可要闯下大祸了,不知壮士尊姓大名?”

“在下姓韩名信,前来投奔汉王。”

“原来是韩壮士,我早有耳闻。快随我先到营中,待我上报汉王及萧丞相,再按壮士才识封职。”于是,夏侯婴带上韩信回到营中去。

这位韩信,本是淮阴人氏,少年丧父,家庭贫穷,被人很瞧不起。但他从小热爱兵法,且练就了一身武功,可以成为一位胸怀奇略的大将之才。后来参加了项梁领导的义军,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但一直不为项梁、项羽叔侄所重用,因此他才背叛楚军投奔刘邦而来。

韩信投汉后,因未有寸功,刘邦只封他为很小的连敖之职,管理军中粮草。韩信虽然觉得委屈,但也知道自己未建功绩,只得先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在管理粮草中坚持原则,一视同仁,连樊哙等大将想随便去领些粮食水酒,他都会因其手续不全而坚决拒绝。

夏侯婴获知韩信秉公办事,很有胆识后,连忙去向丞相萧何报告,说韩信虽然官职卑小,但办事井井有条,不畏权贵,是位难得的人才。萧何听后乐得哈哈大笑,认为韩信确有胆识。夏侯婴又说:“我与韩信相处月余,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对兵法也很熟,好像曾经受过高人指点。”

萧何一听,非常感兴趣,他立刻让夏侯婴带他去找韩信。

这时韩信正在草坪上带着他管辖的几十名士卒在操练,随后又给他们讲了用兵作战的方法。

萧何、夏侯婴互相望了望满意地笑了。

萧何激动地说:“今日一见,韩信果有奇才!看来,此人正是老夫要觅之人,真乃天助我也!老夫定要在大王驾前保举此人。”

就在萧何准备向刘邦举荐韩信之际,却突然发生了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情。樊哙带人将韩信等人拿下,向刘邦报告说韩信结党营私,藐视大王,密谋反叛。刘邦问也不问一声,毫不思虑就将手一摆,下令杀了韩信。正在这关键时刻,萧何与夏侯婴赶来,萧何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跪拜施礼:“参见大王!不知韩信等人身犯何罪?”

“图谋不轨,聚众反叛!”

“大王,据为臣所知,并非韩信等人谋反,实是有人借机报复。”

“哦?”刘邦吃惊不小。

萧何见刘邦态度有些转变,趁机说:“汉室刚立,不可乱杀无辜,天下人耳闻大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韩信才千里迢迢弃楚投汉,今日斩了韩信等人,岂不叫天下有志投汉之士寒心吗!大王日后靠谁完成一统大业?”

刘邦沉思片刻,决定免去韩信等人死刑,韩信仍复连敖之职。

萧何又摇摇头:“大王,据臣所察韩信有胆有识,熟悉兵法,连敖之职实在屈才。臣以为此人日后必有大用,应委以重任。”

刘邦背手踱步沉思片刻才说:“他既然管粮草有功,那就加封他个治粟都尉吧!”

萧何还想争取,刘邦制止了他,萧何只好离去。

韩信虽然免却一死,又升为都尉,可他终日情绪低落,大有怀才不遇之感。萧何请韩信到自己的府中,和他纵论天下大事,想亲自领教韩信的才能。韩信高谈阔论,从十七路诸侯各据一方讲到楚汉争斗,从汉王烧栈道乃掩人耳目讲到楚汉两军的优势和劣势,从如何偷袭关中讲到统一全国大业,直听得萧何连连称赞,不住点头,此后两人双手紧握在一起,互为得遇知音而高兴。

随后,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并恳切建议封韩信为三军主帅。

刘邦说:“韩信少年时受辱胯下,如此懦夫如何能任大将?”

萧何说:“自古寒门出英豪,从来纨绔少伟男。据臣所察,韩信熟读兵书,满腹经纶,明察时局,又足智多谋,武勇冠三军,确有安邦定国之将帅才。故为明君者,延揽贤才乃第一要事,大王万不可凭一时一事观人,误汉大业。秦二世不明治国大策,不用贤才,专用小人,方成为孤家寡人,乃至众叛亲离,家破人亡。大王若胸无大志,置招贤纳士于不顾,苟安一隅,只恐汉要重蹈秦亡之辙!”

刘邦还是连连摇头:“丰沛将士随我多年,身经百战,立下汗马功劳,一个受胯下之辱的懦夫,岂能封他为帅,众功臣宿将岂能服顺,三军将士岂不说我赏罚不明吗?”

萧何激昂地说道:“三军将士,功臣宿将,虽有战功,但无一人能比韩信之才能。韩信乃人中之杰,臣知遇韩信才屡劝大王重用,大王如您长居汉中称王,那就无须用韩信,如愿东向一统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切望大王三思!”

谁知刘邦非但听不进去,反而有点生气了。“我今晚身体欠佳,心情烦闷,丞相就不必多言了,此事日后再议吧。”说完回宫去了。

萧何闷闷不乐地回到府中,茶饭不思,他深感自己身为汉室丞相,不能辅佐大王一统天下为民谋福,心感惭愧。他在心里说:明日早朝我再尽力举荐韩信,大王若再固执己见,我就交出相印。

夫人见他连日来为韩信之事忧虑万分,便劝道:“你多次犯颜直谏,如有小人进谗,恐怕你会引起祸端!”

萧何微微一笑:“为人臣者,当为君主尽忠,不能心怀私意,误国误民。”

夫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再未多说。

深夜,萧何刚入睡,忽听家僮慌慌张张跑来在窗外喊道:“相爷,守城军校来报二更时分韩都尉骑马出了北门,至今未归。”

“啊!”萧何吃惊地急忙更衣起床连声问道:“为何此时才报?”

“军校官讲,二更时分韩都尉要出北门,说去城外粮仓巡哨,但至今不见回城,恐怕他也离营逃走……”

萧何慌忙起身令家僮备马,家僮迟疑地问:“相爷,如此深夜要上哪儿去?”

“去追韩信,追韩信!”萧何心急如焚地说着,随后和家僮扬鞭打马向北门飞奔而去。

萧何与家僮骑马在月光下的褒斜道上紧紧向前追赶韩信。

一轮明月悬挂中天,月光给整个山麓披上一层银辉。韩信骑马来到褒河畔,见河水猛涨,水深浪急,他只好下马,坐在一块大石上歇息片刻,忽然听见远处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只听马上之人高声喊道:“前面之人请留步!”韩信吃惊地回头一望,只见两匹快马飞奔而来,来人渐渐清楚,为首的竟是萧何!

萧何在马上看见韩信,顿时喜出望外,放声喊道:“都尉留步!”

看见风尘仆仆的丞相,韩信一阵心酸,他不禁热泪盈眶:“丞相,让您受累了!”

萧何爱抚地说:“你我一见如故。要走,也得告诉我一声嘛!”

韩信扑通跪下痛哭道:“丞相,请恕罪!”

萧何含笑道:“都尉请起!男儿有泪不轻弹嘛!横枪跃马洒热血,方才是英雄本色。”

韩信抹去眼泪起身说道:“我本想在汉军中干一番事业,辅佐汉王统一天下,可是大王偏信谗言,视我韩信如草芥,虽丞相几次犯颜推荐,但大王充耳不闻。我堂堂七尺男儿,空读圣书,又习武艺,徒有雄心壮志,却报国无门。且恐再连累丞相,故决心离汉,弃甲归田,永不从戎。”

萧何说:“都尉所言差矣!都尉满腹经纶,武艺超群,何不建功立业,做番大事流芳百世,怎能出此下策。当今天下,能成大器者,汉王刘邦也。凡事总有个前后,大王十分器重人才,只是尚未知你,故而未予重用。一旦知你雄才大略,必当重用,老夫可做担保!”

韩信长叹一声:“唉!丞相多次为我……可结果大王他……”

萧何含笑道:“伍子胥七荐孙武,孙武方被吴王所用,我也不过才三荐都尉啊!都尉不必犹豫,跟我速回军营,这次大王若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不重用都尉,我愿与你一道弃甲归田!”

韩信见萧何如此恳切,不由流下热泪:“丞相如此厚爱,我还有何话可说。就是跟着汉王及丞相赴汤蹈火,战死疆场,也在所不辞!”说着,韩信单腿跪地双手抱拳,以表达心中感激之情。

萧何微笑道:“快快请起,随我回营。”

韩信心情激动,拔剑向天盟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丞相,我韩信如不能全力辅佐汉王统一天下,誓不为人!”

这时天色已亮,雄鸡唱晓,萧何与韩信掉转马头,策马向汉营而去。

与此同时,刘邦早已得到报告说萧何深夜出城至今未归。刘邦向来多疑,他以为自己没有采纳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三军主帅,萧何可能因此而一气离去。他如坐针毡,心急如焚。他在心里说:连跟随我多年的萧何丞相也逃走了,真让人痛心哪。张良探母未归,萧何又悄然离去,刘邦顿时感到如失左右两手,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刘邦焦躁、烦闷、忧愁、气恼之时,一内侍疾步进殿禀报:“萧丞相求见!”

刘邦一惊,怀疑自己听错了,又问内侍道:“什么?你再说一遍!”

内侍说:“萧丞相求见!”

刘邦一听,顿时把悬着的心放下了,长长地舒了口气。突然他把脸一沉,怒不可遏地说:“宣他上殿!”

这时,只见萧何进殿跪拜施礼:“臣萧何参见大王!”

刘邦怒斥道:“萧何!你可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