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49

第49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14)

图穷匕首见。于是,有人不惜重金买下刺客,密谋刺杀苏秦。

苏秦遭到暗杀,虽未当场身亡,但伤已致命。

齐滑王闻讯大怒,派人四处捉拿凶手。然而,朝廷上下愤恨苏秦的人相互勾结,彼此照应,凶手和主谋岂能抓到?

苏秦眼见自己不会久于人世,又见凶手逃之夭夭,料定他死后就更抓不到凶手了。然而,此仇不报,他焉能瞑目?终于,苏秦想出了复仇之策。尽管这种做法对他来说是极端痛苦的,但他还是决意去做,因为舍此已别无他法。

苏秦对齐滑王说:“我快要死了。看来,我不仅死前看不到惩治凶手,恐怕我死后在天之灵也看不到呀。大王只有按我说的去做,才能捉住凶手。”

齐滑王问:“怎么做?”

苏秦说:“请您派人在街市上将我五马分尸,就说我为了燕国要在齐国作乱,才受此惩罚。这样,杀害我的凶手就会自动露面了,大王也就可以替我报仇了。”

齐滑王觉得这样做未免过于残忍,他下不了手。

苏秦问:“难道大王不想替我报仇吗?”

齐滑王说:“仇是一定要报的,但未必只此一法呀!”

苏秦说:“惟有如此,捉住凶手才有一线希望。请大王满足我的要求吧。”

在苏秦再三地说服和请求下,齐滑王被迫无奈,只好按照苏秦的话去做。

杀害苏秦的凶手果然主动露面了。他满以为刺杀外国间谍是有功之举,肯定会得到齐王封赏的。岂不知他是自投罗网,齐王当场就让人杀了他。

苏秦死后,他暗中破坏齐国的事实才被大量揭露出来。

然而,齐王已悔之晚矣!

苏秦由一普通的平民,成为名扬天下,长于权谋机变的说客,终于游说六国合纵联盟,身挂六国相印,说明他有着非凡的才智。尽管他为之奔走呼号的合纵大业,并未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他的所作所为闪耀出的智慧之光,却是不容抹煞的。他刺股问学的刻苦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八、策士之雄的秦国宰辅:张仪

张仪(?—公元前309年),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后裔。善游说,足智谋,力争连横亲秦,可谓策士之雄。开始时张仪也曾四处碰壁,甚至在楚国还被诬为窃贼惨遭毒打。妻子为此曾责怨他不该游说,他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呢。”他说:“这就足够了。”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游说之术是多么自信和执著。后来,果然于公元前328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十年,他被委以重任,担当秦国的相国。执政期间,他极力拥戴惠文王称霸,迫使魏国献出上郡,瓦解齐楚联盟,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秦武王继位后,他到魏国任相,公元前310年死于魏国。

1.受辱赴秦,扶秦助赵

如果说张仪是连横派的一员主将,那么苏秦则是合纵派的一面旗帜。合纵与连横,抗秦与亲秦,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然而,有趣的是,张仪的出山,居然是苏秦一手策划、精心安排的。

张仪和苏秦,曾一起侍奉过纵横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鬼谷子,向其学习游说之术,彼此都深谙其道,不过,苏秦自愧不如张仪。然而,苏秦已在赵国当上了官高禄丰的相国,张仪则尚在家中穷困潦倒。

苏秦要请张仪出山。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了——

苏秦既不亲自前往,又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请,而是派人乔装打扮,暗中行事。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然后再三启发张仪应该投奔苏秦。张仪正苦于怀才不遇,便决定投奔苏秦,以求飞黄腾达。

然而,张仪万没料到,一到赵国,就先吃了个闭门羹。苏秦叮嘱门下的人不给他通报,又要让他不能离去。张仪陷入了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尴尬境地,但张仪还是怀着一线希望耐心等待。

度日如年地熬过了好几天,终于盼来了苏秦的接见。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境况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百倍。苏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而让张仪像个卑微的下属似的坐在堂下,还用刻薄的话语羞辱他:“凭您的才能本不应该这样的,可您却让自己落魄不堪到这种地步。我完全可以说句话使您得到富贵,只是您不值得录用啊!”说完,告辞而去。

千里迢迢而来,未能如愿以偿,反倒遭受一番羞辱,张仪自然是悔恨交加,怒火中烧。凭他的伶牙俐齿,他完全可以在唇枪舌剑中也污辱对方一番,让薄情寡义的老同窗无地自容。但他没有贪图一时的嘴上痛快,而是不动声色地忍受了莫大的污辱,怕的是生出事端,毁掉自身前程。竭力忍耐的同时,更激起了他远大的抱负。张仪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洗刷掉此番耻辱!

张仪决定弃赵而去,投奔他邦。去哪里呢?张仪不想再东奔西闯,盲目而行,他要去扶持一个能够困扰赵国的诸侯。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雪耻洗辱,更能一展宏图。分析了各个诸侯的情况,他认为惟有强大的秦国是可去之处。于是,他毅然决定:投奔秦惠文王!

张仪当时那么穷困,想去秦国,想见秦王,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啊。然而,张仪居然时来运转,刚上征程就遇见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好心人。看得出,这位好心人是个家资万贯的豪富,可对张仪却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伴他同行同宿,代为支付一切费用,使他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必得有人引荐。可是,张仪根本没有可作敲门砖的资财。这位好心人慷慨解囊,拿出金银,帮他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终于,这位好心人的金银财宝为他铺就了走向秦王宫殿的辉煌之路。

秦惠文王召见了张仪,见其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立刻拜为客卿。

终于如愿以偿,张仪不胜欣喜。他正琢磨着该怎样酬谢为他搭桥铺路的好心人,不料,好心人居然要告辞而去。张仪大惑不解:这位好心人费尽心机,耗尽资财,却丝毫不要酬报,他图的是什么呢?

好心人向张仪揭开了谜底:所有这一切,都是苏秦精心安排的。

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秦国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为了不致如此,苏秦便想派遣一个人去秦国,不但能够得到秦王的重用,而且还能劝阻秦国进攻赵国。谁能担此重任?赵国尽管也颇具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没有一人中意。在苏秦看来,能担此任者,非张仪莫属。但苏秦深知,如与张仪开诚布公地明谈,恐怕会事倍功半。于是,采用了羞辱张仪的激将法,尔后派人暗中保护,资助张仪,使其畅通无阻。

这位好心人便是苏秦的家臣。

张仪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但对苏秦的怨气全然烟消云散,而且还对苏秦感激倍至,暗想,没有这位老同窗的策划,恐怕也不会有我今日的平步青云。于是,他让苏秦的家臣回去禀报苏秦:“请替我拜谢苏先生。让苏先生放心,在他当权的时候,我决不会做出有损赵国利益的事。”

张仪决计要帮助苏秦,照顾赵国,但他又丝毫不能损害秦国的利益。这也真够让张仪为难的。但张仪毕竟是张仪,他自信会有办法的,他也确实真有办法。

对于六国诸侯联盟抗秦所造成的威胁,秦惠文王愈来愈深感不安,梦寐以求地想拆散联盟。

一天,秦惠文王向众臣询问拆散联盟之计。一位大臣马上进谏:“联盟是赵国开头的,大王应该发兵先打赵国。谁去救赵国,咱们就打谁。六国诸侯无一不惧怕我们秦国,恐怕谁也不会为了赵国而自找挨打。这样一来,联盟就拆散了。”

众臣全部赞同。只要秦惠文王一点头,赵国马上就会战火连天。

“我看不能这么做。”张仪急忙站出反对。他早就提防着秦国众臣提出此议,也做好力排众议的准备。“六国刚订立联盟不久。彼此无隙,硬拆焉能拆散?!如若我们发兵进攻赵国,韩、楚、魏、齐、燕一起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敌众我寡,后果不堪想像。”

秦惠文王也担心会出现这种局面,问:“依你的意见呢?”

张仪胸有成竹地说:“硬拆不如软拆。依我看,无须大动干戈,只要设法让他们互相猜疑,拆散他们的联盟就指日可待了。离咱们最近的是魏国,最远的是燕国,咱们不妨先从这一远一近入手。咱们把从魏国拿来的城邑退还他几个,魏国准会感激大王。另外,只要大王把女儿许配给燕国太子,就和燕国成了亲戚。这样,我们秦国就不再孤立了,而且六国也会彼此暗存戒心,联盟就会瓦解。”

秦惠文王觉得言之有理,便依张仪计策去做。果然奏效,魏国和燕国贪图眼前利益,和秦国交好了。

魏国脱离了联盟,有些事就由不得魏国了。张仪怎能让秦国得到的城池白白地送给魏国呢?那不过是他吃小亏占大便宜而已。

张仪暗含机关地劝告魏王:“秦国对魏国如此宽厚,魏国可不能失礼呀!”

魏王听出张仪的弦外之音,但魏国此时已孤立无援,无计可施,只好忍痛割爱,献出了上郡和少梁,以感谢秦王。

魏国因小失大,秦国获利颇丰。

张仪此举,既帮助了赵国,使其免遭战火;又拆散了联盟,使秦国从中渔利。这全凭张仪的足智多谋。不然,恐怕只能是非此即彼,要么损于秦利于赵,要么利于秦损于赵。如此两全其美,显示了张仪非凡的谋略。

2.登上相位,用计弱楚

秦惠文王十年,张仪相继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终于坐上了秦国相国的宝座,成了秦王手下最有实权的人物。于是,他更加孝忠秦王,竭力拥戴秦王在诸侯中称王,雄心勃勃地欲帮秦王一统天下。

当时,除秦国以外,齐、楚两国亦是大国。为了防患于秦国的吞并,齐楚两国缔结了共同抗秦的盟约。显而易见,拆散这个同盟是秦国的当务之急。秦国众臣纷纷向秦王献计献策,秦王一概不甚满意。张仪深思熟虑后,献上一计。秦王听后,顿时喜笑颜开,急令张仪按计行事。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

楚国朝内谁人受宠,张仪早已了如指掌。靳尚成了张仪的首攻目标。重财厚礼,靳尚自然代为效劳,极尽溢美之词向楚王推荐张仪。

楚怀王听说张仪声名赫赫,颇有韬略,也拿出礼贤下士之风,命令空出上等宾馆,并且亲自将张仪送到下榻之处;然后,颇为谦恭地向其请教治国安邦之策。

张仪先是对楚王的盛情深表谢意,继而对楚王的虚怀若谷恭维一番,然后不胜惋惜地说:“秦王派我前来,意在和贵国交好。很可惜呀,我来迟了。”

楚怀王对秦国本来望而生畏,万没想到秦王竟然主动派使交好,不胜惊讶,忙问:“怎么迟了呢?”

张仪长叹道:“大王不是和齐王结成同盟了吗?”

楚怀王一怔,沉吟半晌,说:“楚国之所以和齐国结成同盟,无非是为了防范被人攻打而已。难道你不认为这种危险存在吗?这显然是对秦国态度的进一步试探。”

张仪软中带硬地说:“这种危险当然存在,而且由于楚国和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危险就更大了。很明显,齐楚联盟是想两国共同对付秦国。秦王本想与天下诸侯交好,可一旦有人故意要与秦王为敌,秦王恐怕不会等闲视之。”

楚怀王听出张仪的话中暗含杀机,颇为愤懑,本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转念一想,不妥!如果惹恼秦国,秦国发兵先打我楚国,齐国真的能发兵救援吗?一旦齐国背信弃约,楚国岂不是自讨苦吃。

张仪看出楚怀王的疑虑,说:“齐王一向野心勃勃,欲与秦王争高下,他与大王联盟,无非是想利用大王而已。试想,如果秦、楚两国真的交战,齐国会不惜损兵折将前来救援吗?肯定不会。齐王巴不得秦、楚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以图霸业。请大王想想,到那个时候,楚国的处境会怎样呢?”

楚怀王一时拿不定主意,试探着问:“依你之见呢?”

张仪说:“大王如能听取我的意见,应该跟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而和秦国交好。那我就请求秦王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献给贵国,让秦国女子成为大王的姬妾,秦、楚两国嫁女娶妇,互通婚姻,世代结为兄弟盟邦。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从秦国得到了好处,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一听,不禁欣喜万分。废除齐楚盟约,既可以和秦国友善相处而不动干戈,又可以得到600里土地,这实在是事半功倍的事。楚怀王迫不及待地又叮问一句:“真的给我商于一带的600里土地?”

张仪斩钉截铁:“决非戏言!”

楚怀王惟恐夜长梦多,当即拍案而定:“好,就照你的意见办!”

大臣们众口一词,争相恭贺楚王。惟有策士陈轸满面愁容,忧心忡忡。陈轸曾和张仪一道侍奉过秦惠文王,都被重用,互相争宠,但他最终还是败给了张仪,只得离开秦惠文王。他非常了解张仪,看出其中有诈,便建议楚王万万不可草率行事。

楚怀王正陶醉于群臣的歌功颂德之中,并为即将扩大疆土而得意洋洋,见陈轸竟然当众大泼冷水,颇为扫兴,满面怨气地说:“我不兴师动众就能得到600里土地,群臣们都兴高采烈地向我祝贺,你为什么要阻拦这件事呢?”

陈轸直言相劝:“依我看,我们如果废除齐楚联盟,不仅得不到商于一带的600里土地,而且还会导致齐国和秦国的联合。如果齐秦两国一联合,那么楚国的祸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楚怀王越听越不顺耳,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说说你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