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47

第47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12)

5.廷辱须贾,恩怨必偿

魏王闻知秦昭王新用张禄丞相之谋,将要东伐韩魏,急召群臣相议。王弟信陵君无忌力主发兵相拒,相国魏齐认为秦强魏弱,主张遣使求和。魏王遂派中大夫须贾赴秦求和,径至咸阳,下榻于馆驿。

范雎闻之,换去相服,装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馆驿,徐步而入,谒见须贾。须贾一见,大惊说道:“范先生固无恙乎?我以为先生被魏相打死,何以得命在此?”范雎回答说,当年被弃尸荒郊,幸得苏醒,为一过客所救,亡命于秦,为人打工糊口,聊以为生。须贾不觉动了哀怜之意,留之同坐,索得食赐之。时值冬天,范雎衣薄而破,战栗不已,须贾见状叹道:“范叔一寒如此!”命从人拿出一件绨袍给他穿上。范雎称谢不已。须贾初到秦国,没有熟人,便问范雎道:“当今秦国丞相张禄,权势盛大,我欲拜见他,可是没人引见。先生在秦日久,能为我通融一下吗?”范雎说自己的主人与张丞相关系甚好,自己也常出入相府,可以为其引见,并同意为须贾借得大车驷马,供其驱使。

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亲自为须贾执辔御之。街市之人,望见丞相驾车而来,全部拱立路旁,或者疾走回避。须贾感到颇为奇怪。既至相府,范雎说:“大夫少待于此,容我先去通报一下。”须贾下车,立于门外,候之良久,亦无消息,便悄问守门者说:“我的故人范叔入府通报,久而不出,您能为我招呼一下吗?”守门者奇怪地说,这里并没有什么“范叔”。适才驾车的御手?那是当今丞相啊!须贾大惊,如梦中忽闻霹雷,心坎突突乱跳,于是脱袍解带,跪于门外,托守门者报告说:“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范雎在鸣鼓之声中,缓步而出,威风凛凛,坐于堂上。须贾跪伏,连称有罪。范雎历数须贾三大罪状后说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然而考虑到你还念旧情,以绨袍相赠,所以苟全你的性命。”须贾叩头称谢,匍匐而出。

范雎入见秦王,将往事一一报告,并说魏国恐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同意范雎意见,准魏求和,须贾之事,任其处理发落。

过了几天,范雎在丞相府大宴宾客,尽请诸侯之使,济济一堂,酒菜甚为丰盛、而将魏使须贾安排在阶下,派两个黥徒夹之以坐,席上不设酒食,只准备些炒熟的料豆,两黥徒手捧而喂之,如同喂马一般。众宾客甚以为怪,范雎便将旧事诉说一遍,然后厉声对须贾说:“秦王虽然许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蚁命归告魏王,速将魏齐人头送来。否则,我将率兵屠戮大梁,那时悔之晚矣。”须贾吓得魂不附体,喏喏连声而出。

须贾归魏,魏国丞相魏齐十分恐惧,弃了相印,连夜逃往赵国,私藏于平原君赵胜家中。秦昭王闻之,欲为范雎报仇,设计诱骗平原君至秦,以为人质,如不送魏齐人头至秦,将不准平原君还赵。魏齐走投无路,怒而自刎。

范雎报仇雪恨之后,想起自己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便晋见昭王,奏曰:“臣本魏一亡命之人,如果不是王稽忠于大王而纳臣于秦,如果不是大王英明圣贤,臣安能富贵如此。然王稽至今仅为谒者,当年救臣于水火之中的郑安平亦未重用,请大王恩赐。”秦昭王于是任命王稽为河东太守;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司马迁在为范雎作传行文至此时,有一句颇为有名的感慨;“一便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这既是对范雎的褒扬也是对范雎狭小心胸刻薄的概括。范雎廷辱须贾、赚杀魏齐,都反映了他的胸怀不够宽广,这既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私有至上的时代局限所致,也是统治者的阶级局限所致。正是这种恩恩怨怨,在封建社会里酿成了数不清的悲剧。由于范雎势力日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那本来就狭小的心胸最后发展到了嫉贤妒能的程度,给他的形象抹上了不光彩的难以洗刷的阴影,妒杀白起便是典型的一例。

6.用计反间,荐贤而终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大军相距长平,秦兵虽然勇武善战,奈何赵军老将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等待时机与变化,并不与秦兵决战。秦军上下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昭王问计于范雎:“廉颇智多,知秦军强不轻易出战。秦兵道远难以持久,战事如久拖不决,秦军必陷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为之奈何。”范雎早已清醒地看到了事态的严重,作为一个出色的谋略家,他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对对方文臣武将的优劣掌握得清清楚楚,秦师如想速胜,必须去掉廉颇。于是,他向昭王献了一个“反间之计”。秦王大喜。

范雎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都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左右亲近之人,散布流言说:“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军所迫,不日即将出降。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锐不可当!”赵王闻之,将信将疑。廉颇早已损兵折将,现又行“坚壁”之谋,赵王派人催战,仍不肯出战。赵王于是不辨真伪,相信流言,匆忙之间即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派劲旅20万,持节前往以代廉颇。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确也精通兵书,然而只限于纸上谈兵,不谙变通,又骄傲自大,一旦为将,便威风凛凛,将赵王所赐金帛悉归家私,到了前线尽改廉颇往日约束,军垒合并成大营,易去旧将换成自己亲信,并发布命令说:“秦兵若来,各要奋勇争先,如有得胜,便行追逐,务使秦军一骑不返!”

范雎探知赵国已经中计,上了圈套,便与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连夜奔赴长平,传令军中秘密:“有人泄漏武安君为将者斩!”

武安君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智勇双全,久经战阵,声名赫赫。昭王,范雎之所以秘密其事,目的是使敌方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两军相交,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昭王闻捷,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取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括被围困46天,军中无粮,士兵自相杀食。赵括将军队分成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兵乱箭射回,赵括本人亦于乱军中中箭身亡。

秦军获取了空前胜利,俘虏赵兵40万,除老弱年幼者240人放还外,其余全部坑杀。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消灭赵军45万人,极大地挫伤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之从此走上了衰败灭亡之路。战后的秦国更加强大,雄视天下。

白起乘胜进军,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秦军攻克韩国重镇上党,力拔十七城,又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往赵都邯郸。赵王恐,问计于群臣,皆无所对。赵王弟平原君门客苏代,乃战国时著名说客苏秦之弟,他欲往秦都咸阳,挽救赵国之倾亡。

苏代诡计多端,尤善说词,他对应侯范雎说:“武安君白起用兵如神,收城七十余座,斩敌首过百万,伊尹、吕望之功亦不过如此。今又举兵欲围邯郸,邯郸城落,赵国必亡,秦一统天下之大业成矣。届时论功行赏,秦国第一功臣恐怕不是你范丞相而是白将军了!”心胸狭窄的范雎果然被其说中,苏代接着为其出谋划策:“丞相不如准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这样一来,割地之功在于丞相,又可解除武安君白起之兵柄,先生的地位则可稳如泰山了。”

范雎不顾秦之根本利益,从一己私欲出发,进谏昭王:“秦兵在外日久,已劳苦,宜休息。不如使人赵、韩,准其割地以和。”昭王准兵所奏,召回白起,宣布罢战。

白起连战皆胜,正欲进围邯郸,忽闻班师之诏,知出范雎之谋,妨嫉自己之功劳,从中作梗,乃与之结怨。白起怨愤积胸,不能自解,其后曾几次拒绝昭王之命,坚不挂帅出战,终于惹恼昭王,将其贬为士伍,逐出都城。范雎再进谗言于昭王:“白起怏怏不服,大有怨言,此行如去他国,定为秦之祸患。”白起行至高邮时,昭王使者从后追上,赐昭王之利剑,令其自裁。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生命,饮血黄沙,成为统治阶级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范雎智算长平,用反间之计,使秦国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谓知己知彼,智谋深远;紧接着却又妒杀白起,暗算贤才良将,成了秦国历史上有罪之人。在封建社会里,纵然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也难免因其阶级的偏私而暗藏杀机,滑向阴险之魔沼。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白起既死,范雎推荐亲信郑安平为将攻赵,为赵平原君所败,郑安平率二万士卒降赵。依秦国法律,范雎当株连降敌大罪,受三族连坐之治。昭王念其功大,惠施法外,不但没有治罪,反而加赐食物,以顺适其意。可是第三年(公元前255年)范雎的另一亲信王稽,身为河东守,却与诸侯私通,事泄被处死。范雎接连涉嫌,昭王虽未深究,然而临朝兴叹:“武安君白起沫死,郑安平背叛,王稽私通敌国,外多强敌而内无良将,寡人甚感忧也。”范雎听得出弦外之音,情知失宠,地位岌岌可危,且惭且惧,不得不思谋退身之计。然而他又不愿撒手富贵权势,因而只是借病退避,时常不上朝,聊以延捱时日。

这时燕人蔡泽来到秦国。此人相貌俗陋,身无分文,然而才华超众,尤擅辩才。如同当年范雎语激昭王一般,蔡泽使用激将之法,得以见到范雎,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引用秦之商鞅、楚之吴起、越之文种三位著名丞相的遭际为例:“商鞅事秦孝公,尽公无私,定法以治国中,为秦拓地千里;吴起事楚悼王,废贵戚以养战士,南平吴越,北却三晋;文种事越王勾践,能转弱为强,并吞劲吴,为其君报会稽之耻。三人尽力竭忠,功高盖世,然而却惨遭诛戮,甚为可悲。今秦王之德,既不能有过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君之功绩又不如商鞅,吴起和文种,然而君之禄位过盛,私家之富远远超过三子,如再不思急流勇退,为自全计,彼三子者,且不能免祸,而况于君乎?”蔡泽论人事、谈安危,语语动人,字字惊心,范雎听得如坐针毡。蔡泽接着说:“大丈夫处世,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传而身死者,其次也,惟名辱而身全,斯为下耳。君以匹夫,徒步知遇秦王,位为上相,富贵已极,怨已仇而德已报,如再贪恋势利,进而不退,三子之祸,在所不免。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寻山川之乐、乔松之寿,而后择贤以荐之,君名为辞荣,实则卸担……”

范雎到底是个智者,功成名退,此其时也。于是他晋见秦王,盛赞蔡泽之能,“臣不如也”,荐其代己为相。范雎遂于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称病逊去相位,不久死于其封地应。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地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的确,范雎相秦十余年,对内实行“固干削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外力倡“远交近攻”的外交谋略,上承商鞅,下开李斯,对秦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他也难以避免地存在着政治品格上的瑕疵,但仍不失为秦国历史上的名相,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谋略家。

七、说客之冠的赵国宰相:苏秦

苏秦,生卒年不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精于游说之术,是合纵抗秦的一员主将。屡遭轻视,历经坎坷,终于在公元前333年游说六国成功,在赵国正式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被公推为“纵约长”,各国诸侯还都将本国的相印交给了他,他成为历史上惟一的身挂六国相印之人。赵国封他为武安君。由于齐国破坏盟约攻打赵国,他被迫离赵赴燕,受到燕王的宠爱。后来,为了报复齐国,亦是为了燕国,他入齐从事反间活动,最终死于齐国。

1.刺股问学,钻研阳符

悬梁刺股,被作为刻苦学习的代名词,已越千年,至今不衰。

刺股者,苏秦也。

刺股,就是用锥子扎大腿。读书困了,仍想读,便用锥子刺一下大腿,以解困意。如此用功,实在可贵。不然,苏秦恐怕也只能默默无闻,难有后来的叱咤风云。

当初,苏秦曾经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游说之术。随后,他便四方游说了几年,不料处处都遭冷遇,最后连路费都没有了,困难重重之下只好回家。家里人也瞧不起他,兄嫂、弟妹、妻子都嘲讽说:“想以搬弄口舌为职业,受苦受穷也是应该的。”苏秦感到无比惭愧,决心要来日大展宏图。于是,他足不出户,终日读书。家中所藏之书,苏秦全部阅读了一遍,仍然觉得凭借自己所学难于出人头地,感慨道:“一个读书人虚心地接受书本知识,却无法仗此谋求荣华富贵;尽管这样的知识很多,可又有什么用呢?”

依凭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出人头地?苏秦昼思夜想,反复琢磨,终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得到君王的赏识,才能受到重用;要想得到君王的赏识,就得学会揣摩君王的心意。可惜的是,能够授人以这种知识的书籍,实在少得可怜。

终于,苏秦找到了兵家名书《周书阴符》。他看出,弄懂此书之日,便是出头之时。于是,他便埋头攻读此书。千百年来流传的刺股佳话,就产生于这时。

苏秦将《周书阴符》反反复复地读了一年,从中学到了许多揣摩君王心意的诀窍。他充满信心地说:“凭着这点本事,就足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