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04

第4章 文韬武略的故事(3)

3.创建帝制,一统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君臣各自的主张是很不一致的。丞相王绾就向始皇提出了要在距离较远的燕、齐、楚分封子弟的建议,廷尉李斯认为这不是长治久安之计。”不如实行郡县制的好。雄才大略的始皇,马上深刻地指出:“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从而否定了分封制,肯定了郡县制,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此,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

高度集权,权力核心归皇帝

由秦始皇首创的郡县制,一直持续到现在。历代的政论家,大都对它加以肯定。柳宗元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封建论》)。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读通鉴论·秦始皇》)!说明郡县制是经起历史的考验的。

这个新的制度的特殊性色是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皇帝,国家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为了体现皇帝的尊严,政命为“制”,称令为“诏”,皇帝自称曰“朕”。国家一切大事的最后决断权归于皇帝一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地方政府也是由皇帝任免,听皇帝指挥的。郡设郡守,县置县令,县以下设乡、亭,管理所辖地区的治安和税收。它与分封制的本质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把子弟分封到各地,诸侯的子弟可以世袭,封地的军政大权归诸侯所有,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出现分裂割剧的局面。而郡县制则是以功绩和才力为依据,由皇帝派往地方去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皇帝用俸禄的形式作为报偿。他们不但不得世袭,而且随时可以迁调或罢免,因而很难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让职官、建制合理而有效

为了保证皇权的实行和中央集权制的贯彻,群臣们又讨论制定出了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由此建立了一整套帝制机构。

中央行政机构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首长,统令百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国家大事由丞相总领朝廷大臣集议和上奏。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军事首长,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但他不能发兵、调兵,须有皇帝的虎符,才能有权指挥军队。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律,经常由他转交丞相颁布。他负责掌管图书、律令和文书,监察各级官吏。

九卿,为三公之下所设,是具体掌握各方面事务的官吏。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兼任皇帝侍从,其属官有太乐、太宰、太祝、太史、太卜、太医等。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其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

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是宫殿的警卫队长。

太仆:掌管皇帝使用的车马,是皇帝仆从的官长。

廷尉:掌管司法,是全国的最高司法长官,负责审理全国重大案件。

典客:掌管接待宾客的礼仪,负责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室宗族名籍。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税收入和财政开支,是全国最高财务长官。

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税收以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兼管宫廷手工业。

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

地方行政机构主要由郡、县、乡、亭、里组成,即郡县制。

郡:中央属下的地方区域,郡有守、尉和监御史。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政务。尉是守的助手。主管一郡的军队。监御史是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员,负责督察郡中的官吏。

县:郡属下的地方区域,主要长官有令或长,万户以上的县叫令,万户以下的县叫长。令、长之下有丞、尉。丞是令、长的助理,尉是一县的军事长官。

乡:一县之内分若干乡,每乡设有三老、啬夫、游侥等官吏。“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汉书·百官公卿表》。就是说,三老是当地的总头目,负责对人民进行封建礼教的教育。啬夫负责审问案件,征收赋税,游徼负责地方治安。

亭:一般一乡设十亭,亭有亭长和求盗。

里:一亭有十里,里设里正和监门小吏。

里下还有最基层的组织什和伍。十家为什,有什长,五家为伍,有伍长。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这套帝制机构,好像一张庞大的权力之网,从中央到地方,从郡到县,从县到乡、亭、里、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有的大臣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一人任免。这套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制度进行统一改革

国家要统一,经济要发展,民族要繁荣,除了有一套帝制机构之外,还必须建立各种统一的制度。特别是由于长期的封建割剧,各项制度极端混乱,更需要在全国各地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整齐划一的规章制度。秦王朝刚一成立,立即进行各种制度的统一工作。

(1)统一法律

李斯当时向秦始皇建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在此以往的各国法律制度,都有很大不同。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基本上采用了魏国李悝的《法经》。李悝的《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商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什”(十家)“伍”(五家)连坐法,又把“法”改变为“律”。秦始皇就把秦的法律颁布全国,令全国各个郡县统一执行。

(2)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不仅形制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有“刀”币、“布”币、圆钱、铜贝、爰金等几种。计量单位有的国家用斤(十六两),有的用镒(二十两)。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立即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的货币。新币分为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这给当时的商品交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统一度量衡

秦朝之前的各国度量衡制度也非常混乱,不仅大小、长短、轻重不同,单位、进制也不同。以量来说,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魏国以半斗、斗、钟为单位,齐国以铆、釜、钟为单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规定为:“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斛、斗、升、合;衡为两、斤、钧、石。

(4)统一车轨

战国时期各国的车轨不一,交通大道的宽度不同,这给统一后的交通带来严重混乱。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凡不符合这一要求的车辆一律不准使用,史称“车同轨”。这样,便于在大路上来往。这一措施对交通运输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统一文字

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个国家各自为政,“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秦统一各国之后,如果没有统一文字,将会严重影响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秦始皇命李斯主持文字改革工作,下令须“书同文字”。李斯废除了各国的异体字,统一了偏旁的形态,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规定了字体的笔数,全国一律使用笔画简单、书写方便、易于读认的“小篆”,第一次规范了汉字。

为了推广统一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母敬写了《博学篇》,都用小篆字体,共有三千三百个字,作为范本,向全国推行。

秦始皇开创的帝制机构和建立的各种统一制度,使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高的统一国家。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并居于世界前列,华夏民族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民族,这同秦始皇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4.南征北伐,统一华夏

南征北伐,开疆拓边,南方征服了百越民族,北方打击了匈奴的侵扰。秦始皇的这一系列行为,不仅使中国的版图得以扩大,而且使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促进了南北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可能有的人会批评秦始皇好大喜功,有的人会说秦始皇穷兵黩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批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积极意义。如果没有秦始皇这样有气吞山河之胸怀的帝王,我们今天又怎会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泱泱大国?

征岭南,使闽越归入华夏版图

秦朝初年,我国的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他们在当时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他命令尉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兵五路,向岭南进军。很快征服了闽越,但进攻南越和西瓯的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禄率兵开挖灵渠,把长江与珠江水系贯通起来,大大方便了军需供应和兵员运输。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数十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永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伐匈奴,筑长城保障北疆安全

战国时代,在北部的蒙古高原上,分布着匈奴人。当时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以游牧为生,掠夺为荣。经常南下侵扰,掠夺粮食和财物,还捕捉俘虏作为奴隶。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北部的匈奴势力仍然对秦王朝有着严重的威胁。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镇守北疆。经过几次战斗,终于攻取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阴山以南)等地,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分别筑有县城。公元前211年,又从中原地区迁移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落户、垦殖。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在秦、赵、燕3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补缀,构筑了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长达1万余里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她的建成,对于北防匈奴,保卫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几千年来,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而这些,都不会不使人想起当年秦始皇的功绩。

重交通,便于全国统一管理

全国统一之后,领土骤然扩大,在当时交通设施简陋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事,局面很难迅速得到控制。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饷方便,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0年,开始在国内修筑驰道。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燕(今河北、北京一带)、齐(山东半岛及沿海一带),南至吴、楚(今湖南湖北一带),北达九原(今内蒙自治区乌拉特旗),西到甘肃东部,南北东西,四面贯通,全长达数千公里。驰道宽广50步(约合今69米),路面用锤夯打,平坦坚实,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树1棵。此外,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偏僻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又修筑“五尺道”,以适应这些地区战争的需要。

驰道的修筑,对于秦王朝控制全国,防守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驰道,战时便于调兵、运粮,平时便于驿传,在为了军事需要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11年中,曾5次到全国各地巡视民情,察看防务,平均每两年1次。所到之处,都要刻立石碑,申张秦法,歌颂统一,宣扬皇帝的威德,以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的每次巡游,大都是沿驰道进行的。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了,但是,他所创立的帝制机构,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统治的手段,留给了历代的封建帝王。与此同时,它也为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昌盛,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神化皇权,确保权威

封建帝王处于国家权力的顶峰,享受着四方朝拜。万民景仰的特殊地位。这是一种特权,更是一种享受,是人生存在于世界上的最高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固然非常困难,但企图达到这个目标的人随时都有。为了打消他人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帝王们自然要神化自己,让人们感到他们是超凡的人,是上天所托负而来管理万民的“天子”,而不是普通的“凡人”。因此,从我国夏王朝开始,统治者就不断宣传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秦始皇作为功业和威望超乎前人的帝王,为使皇权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传之于千秋万代,对皇权的神化亦是必然的。

自创尊号图谋江山万代传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掉了山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秦王政在统一六国之后,更加踌躇满志。尤其当秦国统治的臣民空前众多、秦国的版图也空前辽阔时,秦王政一定要显示出自己与大一统帝国局面相称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才能君临天下,有效地驾驭百官和统治万民。正是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他产生了重新建名号和对皇权加以神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