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缪氏叛乱以后,秦王政认为铲除吕不韦的时机尚不成熟,也就不动声色地照旧重用吕不韦。到第二年的10月,在一次朝会上,秦王政突然怒不可遏地宣布:吕不韦早已与太后关系暧昧,惟恐东窗事发,乃嫁祸于人,把缪毐进献给太后,诱太后与缪毐私通,淫乱宫闱,罪不可赦,当处以极刑。此令一出,满朝震惊,一些朝臣以及吕不韦的宾客、游士纷纷为吕不韦说情。他们不敢否认吕不韦与太后私通之事,只是在秦王政面前历数他的功绩和威望,恳请赦罪。于是,秦王政就故作宽宏大量,免去吕不韦的死刑,仅仅罢免了他的相国之职,把他赶出了咸阳城。实际上,对吕不韦这样处理是秦王政事先设计好的。他早就意识到对吕不韦集团必须逐步解决,如果操之过急,便可能激成变故。他以这种方式先解除吕不韦的相权,为今后彻底铲除吕氏集团奠定了基础,同时又显示了自己的宽怀大度,表明自己法外施恩,不忘吕氏旧日之功,这样有利于分化吕氏集团,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秦王政翦灭缪氏集团时,充分利用了吕、缪的矛盾,吕相国在平息缪氏叛乱中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要铲除吕氏集团,秦王政当然也要抓住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几乎是在处理吕不韦的同时,秦王政将太后从雍城迎回咸阳。这一举动,一方面可赢得“孝”的美名,减轻舆论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使太后一党成为掣肘吕党的平衡力量,利用母子的亲情关系取得太后的支持,进一步孤立吕氏集团。
吕不韦被逐出咸阳城后居住在河南洛阳。由于吕不韦的政治声望,他虽然被罢相,但门庭并不冷落。六国的一些贵族、使者及吕不韦的门客频频造访,过从甚密。秦王政觉得这么多人与吕不韦密切交往不是好事,况且铲除吕不韦集团的时机已成熟,于是,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就以吕不韦“不甘寂寞”为借口,下诏书削夺了他的爵位和封地,并将吕不韦及其家属流放到偏远的蜀地。吕不韦接诏如惊雷贯耳,他万万没想到,多年来处心积虑的政治经营最终竟毁于一旦。他深知秦王政必欲诛杀而后已,于是便饮鸩而死,结束了他富于传奇的一生。
吕不韦死后,他的门客数千人聚集起来,偷偷地办理丧事。秦王政就以此为借口,严厉惩处吕氏党羽。其党羽,凡来自三晋的,一律逐出秦国,如果是秦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官一律免官夺爵,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余门客,不管参加“窃葬”与否,统统被流放。秦王政又趁势诏令全国:谁敢再象缪毐、吕不韦那样专权弄政,都要抄家灭族!
至此,缪氏、吕氏专权的局面结束,秦王政已经上无后党牵制,下无贵臣擅权,集军、政、司法、财权于一身,成为秦国历史上权力空前的君主。秦王政铲除缪、吕势力,连杀带流放上万人,血溅宫廷,其手段既酷烈、惨虐,又不乏深思熟虑的果敢和有节有度,初次显露了他驾驭雄才的大略。
2.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在秦王政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当时天下第一流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各方面人才,如王翦、王贲、蒙恬、李斯、尉缭、姚贾等。他们都不是秦人,却在尽心竭力地为秦效劳。之所以如此,固然由于当时秦国本身的强大并已取得对山东六国的明显优势,使众多杰出人才来到秦国以后,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干,但最为关键的,还在于秦王政的知人善任,海量容才。
以谦恭和豁达延揽人才
秦王政性格虽然残暴、多疑,但在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中,“统一”这一宏伟的理想却有力地支配着他的意志、品性。要完成统一大业,必须网罗各方面的人才,不仅是国内的人才,更主要的,还要把东方各国的人才都网罗无遗。因此,为了统一,秦王政压抑自己残暴、多疑的品性,以卑恭谦逊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臣下和纷至沓来的宾客。他以礼相待,放下君主的架子,虚心向贤能之士请教治国的方略,甚至当对方言语不恭,有意相犯时,他也能极力耐住性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倾心相接,以此折服宾客,为自己效力。
秦王政亲政不久,听说有一个叫顿弱的游士很有才干,擅长谋略,便单独召见顿弱。顿弱不卑不亢来到秦王面前,说:“大王允许我不施参拜之礼,我就与你谈一谈,否则免谈。”“参拜”是臣下对君主最起码的礼节,顿弱的要求和傲慢的态度未免太反常。从表面看这是对秦王政的蔑视和揶揄,而实际上是对秦王政待人的肚量和诚意的一种试探。面对顿弱的傲慢无礼,秦王政不由得怒火攻心,脸色都变了,但是,他马上就明白了顿弱的用意所在,心想,此人有非常的举动,必有非常的才干。于是,将怒火强压了下去,很爽快地同意了顿弱的要求。
交谈时,顿弱总是含沙射影地攻击秦王。当他攻击秦王是一个“无其名又无其实”的人时,秦王勃然大怒,气急败坏地指着顿弱说:“你,你……”秦王政终于将骂人的话咽了回去,随即一阵哈哈大笑,说:“你说得很对,依先生之见,我如何才能有名又有实呢?”秦王过人的海量和虚心下人的精神,令顿弱深受感动,便向他建议,收大臣之权,将生杀之柄操于手中。后来,顿弱又向秦王献出了以万金离间各国君臣之计。他向秦王分析当时天下的形势说:“韩国是诸侯各国的咽喉要冲,魏国是各国的心腹重地。大王如果以重金资助我游说于韩魏,把他们的将相之才搜罗到秦国,其国势也就因此而渐趋衰微,不得不顺从秦国。只要韩魏顺服,大王您就可以图霸天下了。”秦王政终于为顿弱的建议所动,毅然给予顿弱很多财货,派他东行游说韩魏,果然为秦挖走韩魏不少将相之才。
敬重厚待远方来投的人才
尉缭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他来到秦国。这时,秦王政已铲除缪毐势力,吕不韦集团也受到致命打击。大权集于一身的秦王政,正全力以赴攻打东方诸国。
尉缭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见秦王政就谈得很投机。尉缭首先对秦王政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他指出:以秦国的力量去消灭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成问题,但是如果各诸侯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结果就很难预料,接着,又为秦王政献上了出奇制胜的策略——离间计。他指出:要不吝惜财物,收买各国掌权的“豪臣”,离间其内部关系,破坏各国的联合。这样做,不过耗费几十万金,就可以收到最佳的兼并效果。尉缭的精湛分析,说得秦王政频频点头称是。
秦王政深感尉缭是他实现统一大业必不可少的人才,因此对他很敬重。秦王政在尉缭面前没有一点君王架子。他谦逊、恭敬,对尉缭彬彬有礼,在生活上关怀备至,他把自己的衣服赏赐给尉缭穿,并经常与尉缭一起进餐。
尽管秦王政如此对待尉缭,但尉缭与秦王政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便对秦王的性格有了较深的认识,他感到异常苦恼。有一天,尉缭忍不住向知心朋友诉说了他的苦恼。他说:“为秦王政效力前途难测啊!吾观秦王之相,他长着一对鼓眼,一个马鞍鼻,胸部如像鸷鸟凸起,说话就像豺狼嗥叫。有这副长相的人,心如虎狼,绝情寡义。在患难之中很能谦恭待人,一旦得志,便会轻易杀人。我乃一介布衣,秦王政急于用我,对我极尽谦逊恭敬,如果他平定海内,统一了天下,天下的人都要变成他的奴隶。实在不能与这样的君主共处啊!”
不久,有人将尉缭的话报告给秦王政。秦王政听了大为震惊,不由得怒火中烧。他想:这尉缭太放肆,我如此厚待他,他反而这样诽谤我。他的那些话如果流传出去,那不把所有的宾客都吓跑吗!一定要重重惩治他。可转念一想,这尉缭对自己的认识倒是入骨三分,正好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我统一天下可千万少不得这样的人才。经过一阵掂量,秦王政终于下决心,不但不治尉缭的罪,反而还要更加敬重他。秦王政想以自己的诚意感动尉缭,留住尉缭。
一天,尉缭终于不辞而别,悄悄逃离了秦国。秦王政发现后,立即派人软硬兼施地将尉缭追了回来。秦王政见到尉缭,十分诚恳地说:“我派人追你回来,虽然强人所难,但我实在舍不得你。请先生留在秦,以尽你平生之学吧!”尉缭经不住秦王政的诚心挽留,为秦王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过人海量所折服,终于决定留了下来。秦王当即任命尉缭为国尉,尉缭成为秦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及时重用身边献计献策的人才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家境贫寒,年轻时曾任过掌管乡里文书的小吏。李斯聪明过人,老是在捉摸人生的意义和道理。这个道理终于被他悟了出来。一次,他查看粮仓,嘎然门开,只见硕大的老鼠在津津有味地嚼吃仓里的粮食,尽管人来人往,也安然自在、从容不迫地毫无惧怕之心。看着这些悠闲之鼠,李斯不由得想起了茅厕里的鼠辈。那些老鼠吃点臭不可闻的粪便,还得偷偷摸摸,提心吊胆,人犬一动即惊恐不已,匆匆窜往暗处。而粮仓里的老鼠却养尊处优,无人犬之扰。同样是鼠,生活却绝然不同,这当然是环境不同所致。由鼠联想到人,李斯情不自禁地感慨道:“人的富贵显赫与贫贱卑微,就像老鼠一样,不过是所处的环境不同啊!”他已经从动物之性,觉悟到人的富贵贫贱,是因处境、地位不同而决定的。他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他不愿听任卑贱带给自己的耻辱,更不想因穷困使自己堕入悲惨境地,决心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一逞才华,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于是他辞掉乡间小吏的职务,背井离乡,到著名思想家苟况那里学“帝王之术"去了。
李斯终于学有所成。他看到山东六国均已走向衰落而秦国却日益强盛,又风闻秦国之君素来善于用贤识能,便决定离开楚国,到秦国去施展才能。李斯决心以“帝王之术”为自己敲开通向富贵的大门。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他怀着对功名的执著追求,叩开函谷关的大门,来到秦国。
李斯来到秦国时,正值秦庄襄王已死,继位的秦王(即秦王嬴政)年尚幼,相国吕不韦执掌国政。李斯就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充当其门客。吕不韦很赏识李斯,不久就封他做郎官,侍从、护卫秦王政。从此,李斯常常暗中观察秦王政,研究他的性格,揣摩他的心思,寻找游说秦王政的机会。
有一天,秦王政正在苦索翦灭山东六国的谋略,特别工于揣摩的李斯走向了秦王政。他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向秦王进言。李斯不仅十分了解秦王政一直醉心于统一天下,并且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谋略,因此,他果敢地开门见山对秦王政讲:“大王,臣以为凡是有伟大建树的人,都善于抓住时机。往昔秦穆公虽称霸西戎,为什么终究未能兼并山东六国呢?只因为那时诸侯国林立,周王室尚未彻底衰微,所以五霸迭出,皆尊从周室。秦孝公以来,秦国势蒸蒸日上,周王室卑微,山东六国也日趋衰落。当今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翦灭诸侯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容易,现在正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的大好时机。倘若不乘胜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山东六国稍有喘息之机,一旦它们强大后再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到那时,陛下虽有黄帝之贤能,只怕也会无济于事。”李斯深邃的见识和雄辩地侃侃之论,使秦王政深为敬服。秦王政凭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到这位郎官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于是马上拜李斯为长史。
从此以后,李斯在秦国官运亨通,拥有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爵。他从出任长史开始,到客卿、廷尉,最后荣居“左丞相”之高位。李斯的高官厚爵中,深含着秦王政对他的善知与重用。
正是一代雄主过人的眼光和胸襟,激励着文臣为秦的统一运筹于帷幄之内,武将也为之驰骋于千里疆场。尉缭、李斯等文武大臣都竭忠尽诚地为秦国效力,以报秦王政的知遇之恩。尉缭根据自己的“反间计”设想,同时综合他人类似建议,并借鉴秦国历史上施行“反间计”的成功经验,为秦王政制定出统一天下的总战略方针:用间与用兵相结合,政治瓦解与军事进攻相结合。这一总战略方针由李斯具体贯彻下去。
根据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秦国大施反间计,以配合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批批谋士携金持玉,游说各国的豪臣权贵。凡是同意与秦国合作的,就以重金收买;不愿合作,就以武力威胁,甚至干脆暗杀掉。搞得各国君臣离散,人心不一的时候,秦国就派良将率兵征战。在统一战争中,秦王以“用间与用兵”相结合的总战略方针,相继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六合,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王政折节纳人和知人善任,充分调动了文臣武将为秦效力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最大限度为秦的统一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秦王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