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37

第37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2)

二、一匡天下的齐国宰辅: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30—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曾辅佐齐桓公建立中原霸权。《史记》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他是我国奴隶社会后期第一个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的大政治家,也是对我国战略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军事谋略家。

1.辅佐桓公,建立霸权

管仲出生于颍上(安徽颍水之滨),是周王同族姬姓之后,幼年受过学校教育,属于“士”的阶层。因家贫,青年时曾与知友鲍叔牙在南阳(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地区)从事商贾。由于长期活动于社会下层,所以对各阶层民众的疾苦比较了解。齐襄公时,二人同在齐国公室任侍臣。襄公淫乱暴虐,其两弟避乱出国。管仲随子纠奔鲁(山东曲阜),鲍叔牙随小白奔莒(山东莒县)。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次年,无知又为大夫雍廪所杀,齐国一时出现无君状态。亲子纠的大夫们,与鲁庄公立盟,约定以子纠为君;亲小白的大夫高俣等,派人至莒送信,让小白速归。鲁国派军护送子纠返齐,并派管仲率兵截击小白。战斗中,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后佯装死去,管仲误认为真,驰报子纠。护送的鲁军认为小白既死,无人能与子纠争位,遂按正常速度赴齐。小白却昼夜兼程赶回齐都临淄,在大贵族高氏、国氏拥戴下即位为君,即齐桓公。鲁庄公于当年八月,亲自率军攻齐,两军战于乾时(山东桓台东时水支流),鲁军战败。在齐国胁迫下,鲁庄公杀子纠并囚送管仲返齐。小白因射钩之仇,原欲杀管仲。鲍叔牙建议说:“君将治齐,即高俣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在国、国重。”小白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未记旧仇,“厚礼以为大夫”。小白因鲍叔追随自己多年功高,欲使其为相。鲍叔牙却推荐管仲,说自己在惠民、治国以及统帅军队、指挥作战等五个方面都不如管仲,所以应该让管仲为相。因而,小白又任管仲为相,主持国务。管仲根据小白谋求中原霸主的政治目的,针对当时国内外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图霸的战略方针及相应措施,对齐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管仲为小白设计的图霸蓝图,是一个长期而又具有阶段性的国家战略,其中心思想,就是必须先富国强兵,然后才能向外发展。小白虽然因信任鲍叔牙而重用管仲,但开始时并未完全相信管仲之言,他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已够雄厚,又因乾时之战获得胜利,就得出了鲁军战斗力不强的结论,拒绝了管仲认为不能过早地向鲁这样的大国进攻的正确意见,于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出兵攻鲁,战于长勺(山东莱芜吐绦口镇东杓山)。鲁军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击败齐军。小白仍未接受教训,当年夏,又联合宋军共同攻鲁。当时齐、宋联军已接近鲁都。鲁大夫公子偃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向战斗力较强的宋军进攻,为在心理上威慑敌军,还使用了以虎皮蒙于马身,向宋军突袭的战术,在乘丘(山东兖州东)大败宋军。此时齐军已进至郎(山东兖州西北),见宋军败退,自己已成孤军,才“知难而退”,撤回齐国。经过两次军事上的挫折以后,小白才比较清醒,决定不急于求成,完全接受了管仲的战略方针。

经管仲数年的经营,齐国一方面深化国内的各项改革,增强战争潜力;一方面灭掉邻近的小国谭(山东济南东南)、遂(山东宁阳西北)等,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和战争实力,又数次与诸侯会盟,并于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争取与鲁国结盟,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日益增高。至桓公六年齐攻宋时,不仅陈、曹等小国参加,周王也派大夫单父参加,这等于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史记》说:桓公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此后,管仲又辅佐桓公小白,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以战争和会盟等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齐国的霸主地位与控制范围。主要的军事行动共四次:

——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山戎攻燕,燕求救于齐,小白率军与燕军协同作战,击败山戎。齐军跟踪追击,又连续击败了孤竹(河北卢龙)、令支(河北迁安)两国,约一年方回国。

——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狄攻邢(河北邢台)小白率齐、宋、曹三国之军援邢,未至而邢已溃,邢人逃入齐军营中,小白帮其迁居于夷仪(山东聊城西南),重建邢国。

——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58年),小白率诸侯联军在楚丘(河南滑县东)筑城,重建前年被狄所灭亡的卫国。

——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小白率八国联军击蔡,因楚曾于去年攻郑,故在败蔡之后向楚进军。在陉(河南漯河东)与楚军相遇。由于双方都不愿冒险决战,在召陵(河南偃城东)会盟后撤军。

以上四事,就是历史上大事渲染的“尊王室,攘夷狄,继绝世,举废国”。

桓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49年),戎军进攻周都。次年,小白派管仲至周都做调解人,为周与戎说和。此时,齐桓公的霸权基本上已达高峰。至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两年后小白也去世,群子争立,齐国内乱,齐桓公小白与管仲创建的霸业,也随之结束。

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霸业,从主观上看,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其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所谓“继绝世,举废国”,不过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管子·小匡》说:“钓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国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背叛)而归之。”《管子·七法》说:“胜一而服百,则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实际上,对实力较强或暂时还不利于吃掉的大国,或以仁义面貌出现,虽胜而不取,或尽可能避免决战;但对实力微弱的小国,却并不讲仁义,而是尽可能兼并。据《荀子·仲尼》说:“昔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自是以衰(伯、子、男逐次差降)。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这种说法,完全符合春秋的历史实际。

从客观上看,从历史的长远发展看,管仲几十年的图霸活动,总的是顺应了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齐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吞并了三十多个小国,统一了山东东部和北部的局部地区,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其次是联合诸侯反对文化较落后的狄、夷等族的掠夺战争,有利于保卫中原先进的文化不被破坏;再次是多次会盟,相对减少了一些战争,增加了经济、文化交流,这既符合齐国发展商业的利益,也符合日益发展的经济,要求改变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的需要,有利于打破经济壁垒,发展中原经济,并对民族融合起促进作用。

2.致力改革,注重实效

在我国古代,伯、霸二字,从字义上讲是一样的。所谓霸,不过是诸侯之长而已;但从历史实际上看,则所有霸权,无不是以武力为后盾,以战争为手段建立的。管仲在齐国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围绕着图霸这个总目的而进行的,因而,它既是政略,也是战略。管仲的图霸战略总方针,是先内后外,先富国强兵,团结内部,然后“兵出乎境外”,以武力建立霸权。

管仲的战略措施,对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改革

对农业改行“均地分力”,“与之分货”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将“公田”分为“份地”,变集体耕作为个体经营,并根据土质好坏划分等级,按一定的比例上交产品。这对奴隶制生产关系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为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手工业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冶铁、煮盐、采铜以及山林资源等,一律由国家经营,但在管理制度上,不再是派贵族率奴隶生产,认为“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不守”,而是让小奴隶主、士和庶人等去经营,按比例征税,据后人追述说:“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对商业采用“重农同时也重视商业”“通货积财”的政策。管仲以商人的敏锐眼光,认识到“无市则民乏”的道理,大力开展市场贸易,并“使民鬻之四方”,把齐国生产的盐,运至内陆各国出售,换回铜等金属,以制造兵器。据记载,曾一次就“得成金万一千余金”。

(2)政治改革

实行“叁其国而五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政策,强调专业分工。将国都之民,划分成二十一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士之乡十五。工商之民,不服兵役,世守其业。将鄙野之民,划分为五属,每属九万家,编为邑(三十家)、率(三百家)、乡(三千家)、县(九千家)、属五级进行管理,以加强统治。在任用统治官员上,建立荐举人才的制度。各乡、属长官要向国家荐举仁义孝悌之贤和勇力出众之人才,有而不荐,谓之“蔽才”,要受刑事处分;同时也建立了监督制度,乡、属长官要将治下不孝不悌和不听从命令的人向上报告,有而不报,谓之“下比”,也要受到刑事处分。这种组织形式及任用人才的方式,与西周分封的统治方式和宗法制度的世卿世禄制已大不相同,开始向中央集权的政体转变。

(3)军事改革

在兵役制度方面,与政治改革密切结合,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和职业兵性质的世兵制。西周时期,国人所受的经济剥削比庶人轻,他们轮流应召服兵役。进入春秋以后,战争、观兵及盟会等军事活动大为增加,不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而且经常影响国人耕种,服兵役要自备军服、口粮和马草等军事物资,这就更加使国人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各国都普遍建立起常备军,大量国人长期在营服役,更造成国人的贫困和流亡。国人的分化和没落,当然要削弱诸侯和贵族们的军事实力。管仲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将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士,单独划为一个阶层,与工人、商人分区居住,不准搬迁,专服兵役,世代相传。这样就可以保证有充足、固定的兵源。十五个乡的士,皆分有份田,但不担负赋税,只服兵役。任伍长以上的初级军官,就可以专食田禄,不参加生产。在营服役的士,可以安心服役,未服现役的士,也有充裕的时间研究战法和学习技术。而且隶属关系固定,将乡的地方组织与军队编制统一起来。十五个乡按轨(五家)、里(五十家)、连(二百家)、乡(二千家)四级编组,军队同样也分为伍(五人)、小戎(五十人)、连(二百人)、旅(二千人)四级编制。每家出一人,一乡二千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军,共一万人。十五乡出兵三万人。桓公小白与拥戴他上台的大贵族高氏、国氏各领一军(五乡)。由于军士“世同居,少同游”,官兵相互熟悉了解,又有乡里之情,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经过上述各种改革,齐国在经济上增加了生产,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完成了战争准备,管仲遂以武力为后盾,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开始向外扩展;当时王室虽已衰微,但毕竟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在诸侯,特别是中、小诸侯心中,还有一定的影响。管仲接受了郑庄公姬寤生因与周王作战而失去诸侯同情的教训,以“尊王攘夷”为旗帜,还是有相当的号召力的。狄、夷等族不断向中原文化发达的地区发展、掠夺,确使一些弱小国家产生惶恐。他们自己无力抵御,周天子也无力领导各国组织抗击。因而这时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领导各国共同抗击夷苎的攻掠,谁就当然地会得到中、小国家的拥护。总之,管仲的图霸战略和其措施,是符合当时中原形势的客观实际的。雄厚的军事实力,有限的战争手段,加上合乎时宜的政治口号,是管仲成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