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15

第15章 文韬武略的故事(14)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世民对房玄龄说:“自知者明,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人,都自以为出类拔萃,他人比不上。如果著名的工匠和文士,能够互相批评、指正,那么文章和工艺的拙劣之处就能够显现出来。由此看来,君主必须有匡正规谏的大臣来指正他的缺点过失。君主日理万机,一个人听政决断,虽然忧虑劳碌,又怎能把事情全部处理妥当呢?朕常常思考,遇事时魏徵随时都能给予指正、规谏,且多切中失误之处,就像明镜照见自己的形体,美丑一下子都能显现一样。”于是举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资鼓励,意思是让他们向魏徵学习。

据史载,有一次李世民曾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从前舜打造漆器,禹雕镂俎,当时规谏舜禹的就有十多人,盛装食物的小小器皿,何须这么多人苦谏?”

褚遂良说:“雕琢器皿会影响农业生产,纺织五彩绦条会耽误女子的工作。追求奢侈糜烂,那么国家就会慢慢走向灭亡。漆器不满足,必有金器代替;金器不满足,必用玉器代替。所以正直的大臣的规谏必须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等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规谏的必要了”。

李世民听了,深以为然,高兴地称赞褚遂良说得对,并说:“朕的行为如果有不当之处,不管是开始还是结束,都应该进言规谏。近来朕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问君王谏事,君主总是回答‘已做过了’或者‘已经允诺’,实际上却并不加以改正,这样下去国家走向危亡,就会像翻掌一样容易啊。”

作为一名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封建君王,每句话都可以当做“圣旨”来看待,这样说,也就等于这样去做。从这些生动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贵为天子的李世民思想境界的高远和通达,心境的透亮和宏阔。在封建历史中这些认识只有少数明君才具备。

接受批评不怕难堪和尴尬

作为一代封建明主,李世民以“受谏诤”著称于历史,他的从谏如流是出现“贞观之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为了巡视方便,下诏令征发人力,修复洛阳的乾元殿。当时社会经济刚刚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下来,这时如果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有可能会重新引起人民的不满。给事中张玄素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上书劝谏说:“陛下恩惠遍及万物,囊括四海,所下命令哪里敢不执行,要做的事,何人敢不服从?小臣暗地思考秦始皇为君主时,凭借周室的余力,依仗六国的强盛,要把帝业传给子孙万代,然而到了他的儿子二世时国家就灭亡了,这大概就是由于他逞嗜纵欲、违背天理、伤害百姓造成的吧!由此可知,天下不能用暴力取得,也不可以仰仗神灵。只有提倡节俭,轻徭薄赋,慎始善终,才能使国家社稷永远牢固。”

现在陛下在百王之后承继王位,正值凋衰破落的处境,一定要用礼仪制度去治理国家,陛下也应该以身作则。现在巡视东都洛阳的日期尚未确定,就下令征召士卒,修补装饰乾元殿;各位诸侯今日要一起出就藩国任职,同时又要修造官室。征发人员很多,岂是疲劳的百姓所希望的?

百姓遭受战乱流离之后,财力耗尽,今蒙陛下天恩养育,百姓初步得以生存,然而饥寒还很深重,生活出路还不安定,三五年间,恐怕不能恢复正常。怎能劳民伤财营造暂时不去巡幸的都城呢?

张玄素说:“依陛下的打算,在隋朝凋残破败之后,役使他受战争创伤的百姓,耗费巨大财力,重犯昔日百代帝王的弊病,由此而看,危害比隋炀帝还大呢。臣深深地希望陛下好好思索,不要导致春秋时秦国被由余(春秋时,西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为显示国力,让由余参观秦都华丽的宫室,由余看后惊叹:‘如鬼神修建,劳烦了鬼神,如人力修建,坑害了百姓。’)嘲笑的结果。这就是天下最大的幸事啊。”

听了张玄素这番毫不客气的批评,李世民一时无语,后来问张玄素:“你认为我不及隋炀帝,那跟夏桀、商纣比起来怎样呢?”张玄素回答说:“如果此殿建成,时政将同桀纣时一样混乱。”

李世民闻言甚愧且悔,叹息说:“我不加思索,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又回头对房玄龄说:“今张玄素上表阻止修建乾元宫,洛阳实在不应该大加修造。以后如有理应巡行之事,即使露宿又算什么呢?现在应该立即停止工事。地位低微的人敢于冒犯尊贵的人,古来就不容易。如果不是忠诚正直,怎会如此?况且很多人惟惟,不及一人谔谔。可以赏赐张玄素五百匹绢。”

魏徵闻知此事,叹息说:“张公有回天之力,真可谓仁者一言,其利多矣!”

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李世民长于纳谏的动机。在当时,不仅像魏徵、张玄素这样一些有规谏特权的人大胆犯颜,连当时的长孙皇后,也能追机劝谏。

李世民早年率军征战,对马有特殊的感情。贞观中期,仍对骏马十分钟爱,常把一匹骏马带到宫中饲养。不料一天,有一匹骏马无疾而亡,李世民甚感惋惜,对养马官十分生气,声言要杀了他。长孙皇后(封号为文德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马死杀人。晏子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状说:‘你养马却让马死掉,这是罪过之一;主公因马死杀人,百姓听到后会怨恨君主,这是罪过之二;各诸侯国听到我们君主重马轻人,一定轻视我国,这是罪过之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知道理屈,就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读书时经常能见到这些事,怎么会忘记呢?”听了这话,李世民的怒气才缓解下来,对房玄龄说:“皇后处事情,对我有所启发,对我治国极有帮助。”

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是兄妹关系。由于长孙皇后的特殊职位,常常能对李世民起着助正止枉的作用,李世民对此很满意。

李世民有一女儿,即长乐公主,是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封号为文德)生养的,贞观年间将下嫁,李世民诏令下属备办妆嫁,要求相当于永嘉长公主出嫁时的两倍。大臣魏徵为此不安,上奏说:“以前,汉朝的明帝准备封赐儿子,就说道:‘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获同等的封赐呢?可以以楚王英、淮阳王的半数封赐他。’前代所撰的史书把这件事当圣明的举动加以赞喻。天子的姊妹叫作长公主,天子的女儿称为公主。既然在称呼上多加个“长”字,当然应比公主地位高贵。个人的感情有浅有深,礼仪却没有差别。陛下若给公主的妆奁陪嫁超过长公主,道理上恐怕说不过去。臣真心诚意地希望陛下考虑这件事。”

李世民闻言,知道自己的做法确有不妥,便称赞魏徵说的对。他回到后宫时,把魏徵说的话说给皇后听。皇后感叹地说:“我曾经听说过魏徵是陛下尊重的大臣,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竟能从礼仪的高度来说服国君克服自己的感情,这真是位难得的国家栋梁!我和陛下年轻时结为夫妻,多蒙陛下以礼相待,深情厚义不必言说。每将劝谏,必观陛下脸色,即便如此,尚不敢轻敌威严。况且作为臣子,感情、礼法不如我这样亲近陛下,因此,韩非在《韩非子》中,把游说说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西汉的东方朔在其《答客难》中,也称游说是非常不易的事情,事实确实如此。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无论是治国治家,都非常重要。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真心希望陛下重视这一点,如果陛下能做到这一点,那便是天下百姓的幸运!”

得了皇后赞誉,李世民对魏徵更加感激,于是派遣宫中的使者把五百匹帛送到魏徵家,以赏赐他的忠义直言。

有一次罢朝后,李世民带着怒容,回到宫中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为谁动怒,李世民说:“魏徵每每在宫廷中辱我。”皇后退出又穿上朝服回来立于庭前,李世民惊问其缘故,长孙皇后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不敢不贺!”李世民闻言转怒为喜。可见,长孙皇后已成了李世民的一位重要谋臣,只是在后宫尽职而已。

贞观时期君臣之间长于劝谏和纳谏的行为,也影响着太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李世民曾因故要斩执掌宫苑的西监穆裕,后来成为高宗的皇太子李治,犯颜劝谏,才使身为父皇的李世民平息了怒气。司徒长孙无忌是做舅舅的,事后对李世民说:“自古以来,太子进谏都是利用君王空闲时间慢慢述说。现在陛下天威大怒,太子却敢于犯颜劝谏,这是古今都从未有过的。”李世民却说:“人相处得久了,自然习气相染,朕治理天下以来,虚心纳谏,才有魏徵朝夕进谏。自魏徵去世后,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承继。太子小时候就在我跟前,常看到朕对进谏者心怀喜悦,于是耳濡目染养成了这种习性,到了今天他也敢直言冒犯劝谏。”这番话既是自嘲,也是夸赞之语。

5.安抚和亲,德化四方

安抚和亲,德化四方是唐太宗时期处理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等国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唐朝先后派出十几位皇室女子下嫁给少数民族国家的国王或大臣。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稳定了唐朝与周边国的关系,维持了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而且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融合,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关系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他基本上把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指导思想出发,为了少劳扰百姓,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为了节省国家资财,为了使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对边疆少数民族和邻国尽量少使用武力,而采取安抚、和亲的政策。

以和亲安抚少数民族

吐蕃(bó,音播)在今青藏高原。吐蕃在赞普(最高首领)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时开始强大起来。松赞干布既骁勇善战又富有谋略,他平定叛乱,统一国家,改革内政,邻国羊同和羌族各部都服从他。

贞观十四年闰十月,松赞干布派大论禄东赞献黄金5000两和珍玩数百件,来求婚。太宗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十五年正月,太宗任命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太宗欣赏禄东赞善于应对,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他推辞说:“臣国中已有妇,父母所聘,不可抛弃。而且赞普尚未娶公主,陪臣哪敢先娶!太宗更加赞赏他,但想要用厚恩安抚他,最终还是把段氏嫁给他。

同月,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到吐蕃。松赞干布大喜,看见李道宗,行女婿的礼仪,羡慕中原衣服、仪卫的美丽壮观,特地为文成公主另外建筑城郭宫室让她居住,他自己也穿汉族的纨绮衣服去见文成公主。吐蕃人都习惯用赭色(赤褐色)涂面,文成公主感到厌恶,松赞干布立即下令禁止。松赞干布又逐渐改变自己猜忌、残暴的性格,并派子弟入国学,学习《诗经》、《尚书》。

据《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记载:“唐王(指太宗)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与多种烹饪的食物,各种饮料,金鞍玉辔,狮子、凤凰、树木、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垫帔,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又携带芜青种子,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须用具(入吐蕃)。”

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后,曾经得意洋洋地对他的亲人们说:“我的父祖都没有通婚上国的,如今我能够尚大唐公主,实在非常荣幸。我因此替公主建筑一座城池,来向后代夸耀。”他又特别聘请中原文人掌管吐蕃的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