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梦是怎么来的
22639400000022

第22章 潜意识的“原本思考法则”(2)

绕了一大圈,我们终于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了解梦这封“心信”的含义,有赖梦者就其中难解的“字句”从事回想与联想。

靠“自由联想”穿针引线补梦网

弗洛伊德曾指出,在梦的解析过程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步骤,即当事者对梦境的“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所谓“自由联想”是指当事者在放松心情,毫无拘束的情况下,就梦境中的某一影像——譬如“小木屋”从事联想,心里浮现什么(直觉)就说什么,譬如想到“棺材”就说“棺材”,而不必去考虑“小木屋”与“棺材”间的逻辑因果关系;然后,“棺材”这个字眼又让你想起以前到意大利旅行时,看过的“石屋棺”……

“自由联想”这种思考方式,很像前面所说的“原本思考法则”——打破惯有的时空藩篱和逻辑因果关系,弗洛伊德利用它来寻找当事者潜意识中的愿望或情结,但我觉得它更像是在补“梦的破网”。因为梦境只是我们对当时脑中活动的片段捕捉,浮现在意识层面的事实上只是一些网点,“自由联想”从这些网点出发穿针引线,将这些“点”延展成“线”,再拉伸出“面”来,好像做一种修补复原的工作,这样我们才较能看出隐藏于其中的“梦思”及“情结”或者说“关键字眼”及“心灵程式”。

下面我们就再以某位男士的梦来做说明:

“我看见两个男孩子扭打在一起,由周围所散放的工具看来,他们大概是箍桶匠的儿子。一个孩子终于被摔倒了,这个较弱的家伙戴着蓝石子做的耳环,他抓起一根竿子,爬起来就想追上去打那对手。但对手拔腿就跑,躲在那站在篱笆旁边看来像是他母亲的女人背后,那女人其实是一位散工的太太,最初她背向着我,后来她转过头来,用一种可怕的表情瞪着我,我吓得赶快跑开,但还记得那女人的下眼皮像赤红色的肉由两眼突出来。”

要解读这个梦,我们最好是先将梦中的景象拆解开来,将它们视为一个个独立的“网点”,然后请梦者自行“补网”——也就是“自由联想”。梦者(他是弗洛伊德的一个病人)对各个“网点”做了如下的“自由联想”:

1.“两个男孩子扭打在一起”——这是白天经验的残存,当天他确曾看见两个小孩在街上打架,有一个被摔倒,当他想上前劝架时,两个小孩都跑了。

2.“大概是箍桶匠的儿子”——梦者后来想起,它与“打破桶底问到底”这句谚语有关。

3.较弱的家伙“戴着蓝石子做的耳环”——梦者想起这通常是娼妓的打扮。

4.“站在篱笆边的女人”——梦者想起当天他到多瑙河散步时,曾在篱笆边小便,但刚解完不久,迎面就碰到一个雍容华贵的女人,愉快地向他打招呼。

5.女人的“下眼皮像赤红色的肉突出来”——梦者想起这像女人蹲着小便时,性器露出来的模样。这个想法又使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偷窥到女孩子性器官的两次经验:一次是将一个女孩子摔倒,一次是看女孩子蹲着小便。而这两次经验——摔倒与小便,又与他做梦前一天的经验相关。

在梦者做了这些“自由联想”后,我们总算看到一张比较像样的“梦网”,只要将“戴着蓝石子耳环”较弱的男孩转换成“像娼妓一样的女人”,将“自己站在篱笆边小便”转换成“女子站在篱笆边小便”,就能对梦做如下的解读:“性好奇”是这个梦的“梦思”或开启大脑软体世界的“关键字眼”,在暗示将女孩子摔倒或女人小便的场景中,他看到了“赤红色的肉突出来”,但在惊鸿一瞥中,他却“吓得赶快跑开”,因为在现实生活里,他曾因在这方面太过好奇而遭受父亲的严责。这是他心中的一个“结”,或者说“性程式”中的一条“纹路”。

梦中失去的“连接词”

除了“片语”外,还有“连接词”的问题。一场梦虽然都有一个“主题梦思”,但其下常含有几个“小梦思”,而以“原本思考法则”为主导的梦,似乎没有什么方法来表现梦思与梦思间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梦缺乏“如果”“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而在影像与影像的衔接上经常给人突兀或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

要解读梦,就必须靠我们“填进”这些被遣漏的连接词。以下是一些范例:

1.某人做了一个梦,梦中只有两个影像,一是梦者叔父在礼拜六那天吸烟;一是有位妇人将梦者抱在怀中,好像他是小孩一般。

我们表面上看不出这两个画面之间有何关联,它们之间的“连接词”被梦的运作省略了。梦者在自由联想时说,梦者的叔父(犹太人)是个很虔诚的宗教徒,从未在安息日吸烟,将来也绝不至于如此;而第二个画面中的妇人让梦者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他像小孩一般被母亲搂在怀里。这两个画面同时均代表被“严厉禁止之事”,它们先后出现在同一个梦中,可能表示它们之间有如下的逻辑关系——“如果我的叔父也在安息日吸烟的话,那么我也不妨让母亲搂抱了”。

2.一个人梦见某人站起来,并高举手臂,然后变成一只小鸡。这个梦例我们在前一章谈象征时已提到过,它所省略的是“但是”这个连接词——虽然他的外表看起来蛮强壮,但其实却如小鸡般脆弱。在梦中,这种逻辑关系以两个连续性的事件表现出来。

3.一个年轻人梦见自己被父亲责骂,然后到火车站去,火车刚好进站,但奇怪的是,火车静止不动,而月台却向着它移动。

火车不动,而由月台向着它移动,表面上看起来相当荒谬,但它等于是在说“这与事实相反”,这个内容紧接着“他被父亲责骂”而出现,主要目的是在做个“相反词”,表示前一个梦内容也是相反的意思,即“父亲被他责骂”,但因为这个念头逃不过意识的检查,所以在梦中施放了一个烟雾。

寻找隐藏的梦思

梦的文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荒谬无比”,但其实并非“毫无章法”。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好比“情感的垃圾箱”,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将各种不符合现实原则或不被道德意识所允许的本能或非理性欲望及相关经验透过潜抑作用(repression)赶到潜意识中。我们平常虽然无法意识到它们,但它们却时时想突围而出。在夜梦中,压住“情感垃圾箱”箱盖的意识力量减弱了许多,潜意识活动遂开始活跃起来,但潜意识的内涵不能赤裸裸地倾巢而出,因为处于半休息状态的“意识警察”仍然在潜意识的出口设了一个检查哨。潜意识中的种种欲望、冲突、见不得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加工、变形、改装,为意识警察所认可之后,才能通过检查哨,而浮现在意识层面,为我们所“意识到”。梦的荒谬性就是来自这种“梦的改装”,而原本思考法则、象征、凝缩作用及转移作用就是潜意识的“化妆师”。

在今天,我们虽然无法苟同所有的梦都是“潜意识欲望改装”的说法,但弗洛伊德所析理出来的“文法”以及解读这种文法的“自由联想”,仍是我们在进入梦这个怪异的夜间风景区时,最佳的照明设备。

有人说,“梦是脑细胞不完全活动的产品”,但我觉得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梦是我们对脑细胞活动不完全捕捉的印象”。在弗洛伊德那个时代(《梦的解析》出版于1900年),人类对脑细胞活动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弗氏令人佩服的地方是他以哲学的语言来描述大脑内的“黑箱作业”,而他的这种描述,在我们想对梦境做“更完全”的捕捉时,依然是“分子生物学语言”及“电脑语言”所无法取代的。

意识所允许的愿望

匈牙利有句谚语说:“猪梦橡果,鹅梦玉米”,这句充满人类想象力的谚语表示,如果猪和鹅会做梦的话,那一定会梦见它们喜欢吃的东西。这是“愿望达成”的最简单形式。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做过这种愿望达成的梦,譬如谋生能力欠佳的穷人梦见自己中了爱国奖券的第一特奖,嫁不出去的老处女梦见自己结婚生子,苦读的学生梦见自己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