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松下,你知道多少
22639300000094

第94章 锻炼人的心性(3)

那么,礼到底是什么?松下认为,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以率直的心,去表示感谢或敬爱的态度;说得深刻一点就是:顺应宇宙秩序(真理)的生活态度。

宇宙的秩序也就是天地自然之理,是宇宙根源的力量(可以称为神)向人与万物指示的道路。如果顺应宇宙秩序,就是理。人类社会的秩序便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秩序比较起来,是次要的秩序。因此,顺应天地自然之理的生活态度,就是礼,这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照着这个礼去做,才能打开和平的大道。

松下指出,关于宇宙根源的力量和人的关系,是生命力、心的法则以及物的法则三条线连接起来的,藉此顺应宇宙秩序的生活态度。第一,对生命力的线,也就是向给予我们生命力的宇宙根源的力量感谢;第二,对心的法则的线,也就是对人心与心的交往喜悦、敬爱;第三,对物的法则的线,也就是对物的尊重。因此礼也可以分为三方面来思考。

第一个礼,就是以率直的心,对创造人类万物,并使万物活动的宇宙根源力量要有感谢、敬爱与祷告的心意。这也就是宗教,就是信仰;

第二个礼,就是以率直的心,互相敬爱、尊重。这就是人伦,就是道德;

第三个礼,就是以率直的心尊重物,也就是要好好活用任何东西。这也就是经济。

这样的礼不论是对人或对物,都是以创造万物,使万物活动的宇宙根源力量的礼为基本而建立起来的。

象这样去实行礼,一定会产生丰裕而繁荣的生活,而不会只是形式虚礼,也不会变成繁文缛节,也就不会产生这样贫乏的社会。因此,要走向真正繁荣的第一步,就是从礼开始的。而要彻底了解礼就要先明确认识人的本质。假定人象狗或猴子,那一定不会有象人一样的生活。但即使没有严重到这种地步,如果对人的本质有了误解,生活态度也自然会走向错误的方向。

至于要正确地了解人是什么,必须先考虑人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思考人的故乡、人的渊源。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的,而父母又是他们的父母生的,这样一直上溯,就到达人的始祖。而人的始祖是谁创造的呢?松下认为,应该是宇宙根源的力量所创造的,也就是说,宇宙根源的力量便是人的故乡。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父母、祖先,了解自己是与宇宙根源的力量连接在一起的。

既然一切万物都是由宇宙根源的力量创造的,那么人与动物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人类在所有的生物当中,具有最伟大的生命,也就是宇宙根源力量的代理人。如果把宇宙根源的力量换成神这个字来说明,人就是神的代理人,也就是照神自己的样子创造的,好替神去管理人自己以及万物。这就是松下所主张的人生观。因此人会苦恼是不应该的,因为人生下来就由神赋予了繁荣、和平与幸福,这才是人生命力的形象与本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松下认为这可能是大家没有认清这个本质,并使它在生活中具体化,才会有各样的不幸。而要消除苦恼达到幸福,就要由礼貌开始。

换句话说,礼就是导致繁荣、和平与幸福的原动力。若能这样了解宇宙根源力量与人的连接,再进而了解人的本质,并对生来就有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命力,存有感谢的心,这就是第一个礼。这也是本来的信仰,由此培养安身立命的心情,带来生活的喜悦。

第二个礼是对人的礼。也就是对人的本质要有自觉,并根据宇宙根源力量所给予的生命力,分别以各种方式去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互相合作与帮助。

松下所说的第二个礼,是以信仰为基础而产生的人伦。换句话说,是扎根在信仰中而不变的道德。从前切腹自杀的殉节,被看成表现忠贞的美德;但在今天,却被认为是太轻视生命的恶德。这样一来,就会觉得道德标准改变了,其实并不是标准改变,而是称赞殉死本身便是错误,是应该改变的状态,所以今日就理所当然地改变。因为过去没有清楚掌握人的本质,而在道德基础上有错误,所以要以第一个礼做基础,就会产生第二个礼,而这当中的道德是不再变化的。不过,表现第二个礼的方式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不同。比方说航空变得很发达,就可能会产生新的礼貌。但无论如何,只要能正确地把握人生观,站在第一个礼的基本上,即使态度、形式会改变,道德的基准是绝对不变的。

既然这是对全人类的礼,因此不单是对仍活着的人,也包含对故人的礼,诸如对祖先或伟大发明家等人的谢意,都是应该有的,也算是第二个礼。

礼自然会有形式上的问题。松下并不要求固定礼的形式。也许有人会合手掌,有的会跪拜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如果不是以信仰为基础而生感谢的诚心,就失去了礼的意义和精神。

第三个礼,是对物与自然的礼。也就是对空气、水或太阳有感谢的意念,对动物会有爱护的心情,对机械和器具好好使用。这也是根据第一个礼所产生的,因为,物体也是由宇宙根源的力量创造而活动的。例如:一棵树能顺利地成长,是宇宙根源力量培育的功能。因此感谢物的存在,也就是感谢宇宙根源的力量,也就是每一个人对宇宙给予的东西,要有感谢之意,并充分去活用它们的使命和价值。例如对于一只碗,如果没有一个尊重物体的心态,使用它时就会非常粗暴,容易损坏。假如你滥用一个物体所具有的使命,也就等于杀生了。

松下提到吉川英治所写的太阁记。在几百年前的日本,有名的武士明智光春在坂本城自尽前,请求敌将堀监物把主人光秀的家宝,象虚堂的墨迹、珍贵茶壶以及宝刀等等好几样东西保管起来。

明智光春这样说:如果战败,连天下也会移转,所以象一些茶器、名刀又算什么呢?只是我认为象这些贵重的器物,要用生命才能好好地保护它,才算是他的东西。现在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当然不能属于我了。既然这些是天下的世代之宝,若在战火中消灭了,是国家的损失。而且,我也不愿让后世的人说我输了,要切腹自杀,就不管这些宝刀、名器了。一个人在世上的生命很有限,但这些宝物却应该永久地存留下去。

这个例子充分表明了光春对物品礼的态度,更显示了尊重物体、爱护物体的人格。

以上可以说是对于礼的基本想法。许多人说到礼往往以为只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因此忽略了精神方面,也忘了基本根源,而只注意到形式而已。因此,松下在这里作了特别彻底地剖析。

松下认为,若要期待青出于蓝,必须先从教养着手,也就是顺应个体的特性去修养、启发。

日本有一句俗语说:百日的说教,一个屁就完了。意思是说,不论你说怎么样的大道理,如果这个人并没有养成在身,就毫无用处。即使是再小的事情,只要这个人能养成在身,切实实践,则比一百个说教更有力量。

松下曾经谈过理想社会应有的三种礼,但对于这三种礼貌仅仅是了解也不行,一定要切切实实地去实践这些礼的本义,有效地运用,而这种实际去做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教养。古时候就有圣贤谈过知行合一;为了要知则要研究,为了要行一定要有教养。

提到教养,就会令人想到孩子们的教养。但是不是只要考虑到孩子的教养就可以了呢?松下认为我们成人应该比孩子们先有教养才行。日本学者见原益轩说:父母如果太随便,过分宠爱子女,做子女的就不怕父母,变得随便放纵。如果做父亲的谨言慎行,作很好的榜样,那么子女也会谨慎有礼,懂得孝顺。子女贤德或不教,多半是父母教出来的。最后一句话真是一针见血。

古时候有武士的教养、士人的教养、商人的教养,还有学校、公司的教养等等,都分别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矩。而根据这些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培育了一代一代的日本人。因此日本很自然地承袭了武士道、商道,或者校风、公司风气等,而确立了社会秩序。不仅如此,在家庭也有家主,根据他的人生观建立所谓的家训,来传授子女该有的教养,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当然,对于这种做法,或许会有各种批判,认为这太封建了,或是太形式主义。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可能是因为失去了教养的本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军队。仅仅注意到形式而失去精神的教养,只会歪曲人性,使人陷入极端。这只要看看日本从前军队的末路,就会充分了解的。不仅如此,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所谓门风的冲突而成了婚姻极大的障碍,这也是失去了精神,仅注意表面的教养所致。所谓教养或家教,是为了使得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做的,所以要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天分去发挥,才能做到真正的家教和教养。

听说美国人对子女在十八九岁成人之前,要求特别的严格。比方说:小孩子跌跤了,做父母的绝不去拉他起来,孩子再怎么哭叫,也要等小孩用自己的力量爬起来。这种家教,就会使孩子们自然养成自主独立的精神,不靠别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打开自己的道路。当孩子成人之后,做父母的就几乎不去干涉他们,因为他们这时已经有独立判断的力量,因此,让他们自由决定自己的言行。

在成人之前,严格管教;到了成人之后,就让子女自由行动。松下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得当的家教,虽然严格,也并不象日本的母亲那样常常严重地打骂小孩,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扭曲他的本性。真正的家教是要使子女能充分发挥天分,使他们能自觉宇宙所给予的生命力。因此这种所谓严格的家教,实际上并不严厉,而是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做的。

孩子们都象一面明镜似的清纯自然。如果只为了顾虑形式,而勉强把子女塞入固定的模型里,就会变得扭曲不自然,反而会生出反抗。日本学者中山昌礼曾经说过:现在的老师教学生,都好象将他们拉入自己狭隘的范围里面,并不是引导孩子们去发挥他们的长处和天分,由于要孩子们都象他自己那样,所以不可能产生超过老师的人才。比方说栽培花草,照自己觉得好看的样式去修剪枝叶,修成了一个形状,看起来好象非常美观,但枝叶原本的生命,都被剪断了,这并不是真正的栽培花卉。教人也是如此,如果随着老师自己高兴去设置规条,拿自己的专长去限制支配小孩,根本就不可能造就出人才。

近来也有人主张说,教养是违反人性的,所以应该排除它。松下指出,这些人恐怕对教养有错误的认识。真正的教养、身教,只会发挥、提高人性,绝不会去扭曲它的。为了要栽培树苗,就需要支撑树苗的副木;为了使这棵树苗挺直而顺利地成长,也需要副木,否则树苗无法以自己的力量坚实地站好。如果不去管它,就会遭到风吹雨打而变成弯弯曲曲的样子。但等到树苗能以自己力量成长时,自然就不再需要副木了。

因此,教养不但不会违反人性,而且是为了保护人性,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教养。

在教养很好的家庭,会产生有为的子女;在学校会产生优异的人才;在公司一定会产生优秀的员工、产品与成果。日本在战败之后,往往容易忽视这个自古传袭下来的教养。所以,应该重新加以反省,更正确地去认识,使每一个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有实行教养的风气。惟有这样,才能早日实践礼的本义,产生身心都丰裕的繁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