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松下,你知道多少
22639300000122

第122章 完善人事制度(1)

一个公司要想不断地发展,必须具备完善人事制度。公司必须以人为中心来营运才好。组织问题固然也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但还是要优先考虑人的问题。

我们不能忽视,以一国的政治来说,则是先有政府组织,再由适当的人才来管理国政。以松下电器公司来看,还是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至于组织,则是为使人才得以发挥能力,才予以适当调整或设立。

等松下电器公司变成更大的企业后,或许会以组织为中心,然后纳入适当的人才。但目前他们还没有这种想法。因此,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能力,就成为非常重大的课题了。

如果想让某人任高职,不管他的年龄、经验有多少,只要是人才就该重用,否则是自己的损失。

比如某个事业部的主管是个六十多岁的有经验者,又是一位佼佼者,可是业绩始终就是弄不好。后来由于某种机会,这个人调了职,而由一位四十岁左右、年轻又有新知识的人来接替他,这个事业部却有了显著的起色。究其原因,还是这个年轻人发挥了他的实力,而使其有巨大改变,这可说是实力的差距,因此不能说年轻就没有实力。

要站在最高位置时,经验是很重要的,进公司只三四个月是没有办法胜任的。但是进公司十年、二十年、到了四十年前后的员工,只要他有好的素质,有强烈的经营信念,体力上也未衰退,对工作当能驾轻就熟,所以可以期待他创下辉煌的成果。

日本公司,常常把有实力的人排在第三四位,也不重用,让他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产业界有此现象,其他地方也都是这样。从国家繁荣的观点上、经济上以及人才运用上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在美国这种提拔年轻人的情况也不十分理想,但是与日本相比就进步多了。对于提拔年轻人就任高职位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年龄的增长是无可奈何的事,虽然经验较为丰富,可是体力跟不上,智力也会衰退,这是不可否认的。前年,美国的游泳选手团,平均年龄是十八岁,非常年轻,但是,实力却非常强;日本在游泳方面的成绩向来是顶不错的,但那次美国的成绩特别好。以游泳项目来说,十七八岁的人体力最为旺盛。但一般来说,三十岁可说是体力顶峰时期,智力方面,以四十岁为最高。体力、智力,过了这个阶段就会慢慢走下坡,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但大体上是如此。

虽然过了四十岁以后,智力会逐渐减退,可是这些人却仍可保持他的地位,甚至还可以担任更高的职位,这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因素所促成的。因是前辈的关系,年纪较长的人比较被人尊重,因此使他被推上更高的地位。

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从事需要高度智力的工作,并有很好绩效的人也很多,实际上还需要年轻人给他支援和协助,才可能达成的。

国家遇到困难,公司遇到困境时,要靠年轻人的力量才能突破这些难关,即使是老年人在其位,实际工作还是得求助于年轻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莫让前浪阻后浪。

现在的年轻干部,过了十年二十年就会年老,那时不管他的地位是社长或会长,论实力已都比不上四十岁有才能的人,假如由他们来取代其职位,更能促使公司发展。但是就当前日本的情势、人心动向来看,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使得取代工作不一定能顺利,但千万记住,如果可以替代的话,对公司还是有好处的。

了解每位员工的长处与短处,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效率。

人非圣贤,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纵使是特别优秀的人,也有他的缺点存在。所以互相了解优点和缺点,对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很重要的。

如果常以同样的心态,观察同事的优缺点,对于公司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共同在做事,知道了某人的长处与短处,就可以帮助他发挥优点,避免因为缺点而影响工作。象这种取长补短的作法,不仅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更能促使各自有所进步。

小才大用,大才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准则,惟有适才专用,才能使人发挥他的极大能量。

由于人才的缺乏,致使很多公司和商店都在烦恼人才难求。松下电器公司也一样有此烦恼,他们认为,只有雇用的人,才适合工作的需求,这样才能把生意做起来。因此,不管哪一家公司或商店,都应寻求适合自己立场、经营状态的人才。雇用太优秀的人有时会有些麻烦。当然他们也是勤快的工作者,但大都会抱怨:这么无聊的工作,一点乐趣也没有。但不十分优秀的人,就会常心存感谢,满意自己担任的职务和工作环境而认真工作。所以有时雇用太优秀的人反而不好。有一句话说:适合身份,意思就是说,要以公司经营政策为前提,雇用身分适合的人。若你也能热心地去寻求这些人,就不会觉得人才难求了。

世上没有十分圆满的事情,只要公司能雇到七十分的中等人才,这就是公司的福气,何必一定要去找一百分的人才呢?

部门的职员间,或是课长级同事间,有时会产生对立,以致人际关系不能顺利发展,这种现象还是不太好的,但大家都是凡俗的人,人际的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还是要承认有某种程度的对立存在。因此身为干部的人,要多考虑怎么样运用人事调动,尽量减少这种对立。

有些人自命不凡,以为自己从学校毕业后,已经是十项全能了,认为公司使用他是在消耗他们的才智,所以不但要拿钱,并且跟公司斤斤计较薪水的高低,丝毫不肯退让。有这种观念的人和默默进修的人比起来,对公司而言,何者可贵呢?答案当然非常明显。一个到公司之后仍肯努力进修的人,不论是公司内的主管,或者公司外的客户,大家都会非常赏识他的。

如果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怀有上进心,这个公司一定会做出好的产品,公司也会迅速发展。同时让顾客感受到这是一家向上的公司,人们自然会产生买这家公司的产品比较可靠的信任心理。

公司本身应具有使员工安定向上的条件。不过公司的力量往往很小,不可能面面都考虑到,所以一定要加强每个员工的进取心,一齐备发上进,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从而使公司的管理更加完善,相对的,公司所能提供给员工的福利,也自然增加了。

最后是汇集这些有利的条件,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一旦社会大众都愿意给予公司鼓励和支持,并成为这家公司的顾客,这家公司的业务必然能不断成长。相对的,也能给予员工成就感并增进工作意愿,形成发展的力量。如此良性循环,公司生存发展的条件也会愈来愈好。

同样,经营者必须承认,公司所拥有的力量,相当一部分要靠社会支持才能产生。如果忽视了这种力量,公司便无法拥有众多的员工,因此一个刚进公司的职员,要学习的事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先要尊重公司的传统,喜爱自己的工作,认真做好属于自己的事,并且试着从工作中去贡献社会。一位日本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服务,对公司的环境非常满意,便向他父亲说:爸爸,我的公司真的很好,很有前途,所以我每天都会全心全意地工作,请您放心。他父亲听了当然也很高兴,就对其他朋友说:我儿子服务的公司,一定是一家很好的公司,所以我儿子每天在那儿工作得很有劲。

是哪家公司呢?听到的人一定会这样问,并且连带地想到:以后就买那家公司的产品吧。

因为孩子的工作使双亲深感安慰,双亲再把感受转告给他(她)的朋友,使大家得到一个深刻的良好形象,最后就影响到这家公司的产品销售。这种微妙的连锁促进作用,对公司的销售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个例子应用在推广国家的对外关系上,也是一样的。假如在海外的日本人,能表现出谦虚有礼、朴素勤奋的美德,不但会使外国人信任日本人,也会使日本这个国家受到信任,因为人们一旦对日本人产生好感,也会使日本全国在各方面受益。相反的,只是由于一个人的不当行为,也会使全国人遭受批评:

日本是个偏狭鄙薄的民族,他的人民全都是自私自利的家伙。

人难免会犯过失,但绝不应以此借为推托之辞。二次大战也是过失之一,但从日本二千六百年的历史传说来看,在本质上日本人并不是低劣、凶恶的种族;相反的,日本人也是相当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无疑可以称为礼仪之邦只是二次大战把日本美好的形象都扭曲变形了。

有位日本的贸易商,当他在海外看见日本的太阳旗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尤其是在外国的重要通商港口,看见许多出入的商船都悬挂着日本旗帜,更会情绪激动地想念起故乡。

确实,象他这种心理不只是日本人有,全世界各色人种都会有同样心理的。这是人之常情,又包含了祖国之爱,以及对自己国家和社会孺慕之情。

一个员工对公司难道不该有这种国民对国家深厚的爱和赤忱吗?员工如果只是把公司当成混日子的地方,心里头只会盘算自己的利益;这样,势必会产生种种问题,公司也无从发展了。

社会上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必须有相互礼让、容忍及彼此帮助的精神,因为只有这些共同的精神,才能创造共同的繁荣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

如果一个公司对社会没有服务的观念,被人看穿以后,就难逃失败的命运。与其被人轻视而致至失败,为什么不建立起为社会服务的经营理念,制造更有价值、更高品质的产品,来完成改善社会生活的崇高使命呢?

作为公司的经营者,一定要把这种态度,让员工明白了解,公司的经营才会有追循的目标。既然公司生存的条件如此,那么公司中的员工,也就非持有与公司相同的服务精神不可了,不然公司的使命还是无法达成。

公司的会长、社会、各部门管理干部,以至所有资深职员及新进人员,一定要有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体认,团结合作,达成一致,否则这家公司必然不能完成有意义的工作。假使日本国民忘了自己的国家,在海外做出损害日本国格的行为,或者是公司职员损害了公司的信用,都是没有节操,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现在日本人在海外的形象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信誉狼狈的话,那就是没有节操所造成的。

在你向往荣登会长的宝座之前,先问问自己,那个位子你坐不坐得下去?

曾有一家公司开始时效益很好,然而经过一年、二年,这家公司的情形好象没以前好了,最后终于被迫缩小营业。然而同行业的公司颇多都在欣欣向荣地发展,为什么他这家公司却经营得这样艰苦呢?经过多方面调查原因之后,是因为这位会长没有这个适应能力。当初朋友们极力推荐他上任,他根本没有衡量自己是否有此适应能力,只认为当会长是个人的荣耀,等到最后没有能力适应了,才惨遭失败。

假如他当初不就任会长,而担任其他适合自己能力的职务,让其他有实力的人担任会长,自己则从旁协助。当初朋友们若能这样推荐的话,我想,就不会弄到缩小公司的地步了。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知道自己有无适应能力?这个问题说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一个人要想对自己的能力作正确的评估,那是件不太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