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中小企业经营案例大集
22639100000008

第8章 【案例及分析】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1)

案例:参股控股,友好联袂——深圳万科公司参股上海申华公司

〔案例介绍〕

1993年11月8日深夜,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石接到报告说,截止当日22时30分,万科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普通股1349900股,再购入100股的话,便将控持“申华”股135万股,达到“申华”发行在外的2700万股普通股的5%。也就是说,届时,“万科”必须按照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报,并向社会公告。

王石此刻的心情并不轻松。“宝延风波”刚平息不久,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尚历历在目,若此时发出公告会不会给上海股市造成冲击,会不会给“万科”和“申华”公司造成震荡,王石在竭力预测后果,并在竭力思考对策。1984年他组建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主要从事专业摄录像器材的进口业务,到1986年,已占领国内60%的摄录像器材市场。1988年12月,王石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改组成今天的“万科”,并以每股1元人民币的面值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41322680股,从而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组建上市公司之一。

1990年4月,“万科”投资参股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真正开始了它股权投资的首次尝试。1991年8月,“万科”与港商联合参加了上海土地国际招标,在一举中标之后,上海万科房地产公司很快便正式宣告成立。

“万科”凝聚着王石太多的心血,他的命运早已同“万科”连为一体。因此,从1992年起,王石便确立了以加速资本积累和扩大经营规模为目标,以房地产和股权投资为主要业务方向的加速实施跨地域经营的发展战略,重点向华南、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进行投资。而上海则是“万科”投资重点中重点。

如此便不难看出,“申华”既然成为王石首选的股权投资目标,这就要看“申华”能否以友好的态度接受“万科”善意的参股了。

王石权衡再三终于拿定主意:如果“申华”接受,“万科”就采取和平参股的方式:如果“申华”不接受,“万科”便只能抛出已经购入的近135万股“申华”股票,以免再起“万申大战”。

当天上午大约11点钟光景,王石接通了“申华”董事长兼总经理瞿建国的电话,序幕拉开了……

终于是应验了,瞿建国挂上电话,茫然地坐在那儿,他怎么也没有料到,“万科”向他通报尚差100股将达到购买“申华”全部股票5%的“警戒线”。

瞿建国对“申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它不仅是上海股市的老牌绩优股,而且又是最老的浦东概念股,自上市以来,“申华”的股价一直表现良好,被公认为上海股市“四小龙”(“兴业”、“爱使”、“小飞乐”、“申华”)之一,然而,信心十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首先,“申华”的全部股权均来自于民间,其次,“申华”既没有国家股,又没有法人股和B股;再次,“申华”的盘子小。因此,“申华”便极有可能被收购。

瞿建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拒绝“万科”参股“申华”,那么上海股市便极有可能再度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从而给双方均造成极大的伤害,可如果接受,从感情上来说,眼看着自己白手起家创下的产业被人收购去一块,谁的心里会好受呢?更何况瞿建国根本没有把握“万科”的胃口究竟有多大!“万科”一旦在5%的基础上再购2%的“申华”股份,到那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事到临头,犹豫或探讨无补于事,重要的是决策,而决策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存小异求大同,它需要的是理智,它牺牲的往往是个人的感情。

几个小时后,瞿建国向王石表示:“‘申华’欢迎‘万科’的和平参股举措。‘万科’看重‘申华’是‘申华’的荣幸。

1993年11月10日11点30分,一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王石、瞿建国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总裁蔚文渊一同出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向社会发布如下公告:“深圳万科财务顾问有限公司和深圳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至1993年11月1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合计购入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普通股135万股,占其发行在外2700万股普通股的5%。”

随即,瞿建国主持召开了“申华”董事会,决定邀请“万科”委派1-2名代表参加“申华”董事会,并决定于11月14日与“万科”召开联席新闻发布会。

11月14日下午3点,在上海花园酒店召开的联席新闻发布会上,瞿建国、王石一致认为,“万科”与“申华”携手,友好联袂是“我们中国上海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举世闻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声称“万科”购买‘申华’股票,并按规范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持股5%以上的行为,做法上是规范的,态度上是友好的……祝愿‘万科’与‘申华’的合作将为上海股市注入一点新的生机,为更多的投资者和被投资者提供一点新的生机,为更多的投资者和被投资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瞿建国当场宣读了“申华”董事会邀请“万科”委派代表参加董事会的决定,王石代表“万科”董事会欣然接受邀请,并正式宣布他和财务顾问郁亮将出任“申华”董事会。

值得一提的是,11月10日上午,“申华”股票以31.50开盘,前市报价33.88元,总成交625万股;在“万科”的“购股公告”发布后,“申华”股价一路高升,从下午开市的40.00元直窜至70.99元,并在短短的20分钟内,成交金额竟高达近6亿元;此后,股价逐渐回跌,终于以45.00元收盘,当日成交量2191.54万股,换手率达81.17%,成交金额9.102亿元,占当日上海股市总成交金额的41.41%。而后,“申华”股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起伏,被行家称为“股价一步到位”。

〔案例评析〕

“万申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各大报社纷纷报导此事,《华商日报》的标题为:“中国股市首宗个案,万科参股申华”,《亚洲华尔街日报》也在头版头条报导了这则消息“申华欢迎万科成为股东”。

企业通过二级市场参股控股的方式以达到其经济扩张的目的,这对于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来说是件好事,从感情上说,被控股的一方是接受不了,但从市场角度来分析,这又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当然,如果不想被人参股控股,就只有一条路: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去参股甚至控股其他公司。

在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万科和申华公司友好联袂,没有造成股市的混乱,掀起腥风血雨,应该是难而又难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大家风范,值得后来的企业家们学习。

案例:盘活存量资产,走发展新路——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崛起

〔案例介绍〕

北汽福田公司前身是山东省诸城机动车辆厂,始建于1958年,多年来,企业虽然年年都有所发展,但直到1993年,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年总产量只有七八百辆,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企业潜伏危机。对此,企业领导从实际出发,决定通过产权划转盘活存量资产,投靠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北汽摩公司已有40多年的汽车生产历史,具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特别是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诸城机动车辆厂与北汽摩公司的这一跨地区的资产重组,盘活了存量资产,使国家、地方、企业、职工四个方面都得到了实惠。

从国有资产看,诸城厂并入北汽摩时净资产为576万元,企业的合并,不仅盘活了这部分资产,而且使资产增值,到1995年,国有资产增值1404万元,增值率达243%。同时,利用北汽摩闲置的装备和技术生产农用运输车,盘活了北汽摩公司闲置资产和技术3.2亿元。

从地方收益看,诸城车辆厂1994、1995两年上交诸城地方财政542万元,诸城市在两年内基本收回了原诸城机动车辆厂。由于诸诚厂区的发展,带动诸城市配套企业38家,据统计,1996年诸城市配套厂家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利润5800万元,提供就业机会3000多个。

从企业发展看,合并后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1994年销售四轮农用车就达到3000辆,1995年销售9000辆,1996年销售26030辆,跃居同行业首位。从职工收入看,1995年人均收入比合并前增长56%,1996年又比1995年增长30%多,其他福利待遇也逐年提高。

为使企业进一步发展,福田公司迈出了其发展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二步,即实行大跨度联合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充用利用社会存量资产,通过存量调整、资产重组求发展。

1996年8月28日,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份公司的成立,不仅解决了机制的问题,也给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在投资成本低的情况下实现企业迅速扩张。福田公司注册资金资本1.44亿元,全部资本6.3亿元,如果仅靠企业自我积累发展,再过十年也难达到目前规模,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使福田公司在不增加大量投资的情况下迅速扩张,形成规模,增强了实力。

二是实施社会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使实物资源、货币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解决了福田公司发展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除北汽摩和福田公司外,其他股东共投入现金6000多万元,解决了福田公司的技改投入资金。福田公司股东中有55家配套和主机厂,使社会资源和内部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

三是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合理化。就福田公司来说,就是解决好输入、输出和中间环节的关系。股份公司成立后,福田公司坚持走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道路,避免再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在配套方面,坚持在社会上有优质配套件就尽量选用,不再由本企业重复投资生产。

四是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福田公司的高速发展,已引起了各方面高度重视,被北京市列为重点扶持企业,作为低成本高效率发展的试点。

资产重组为福田辟出了一条充满收获希望的产业发展的广阔田野。1997年前8个月,产销四轮农用运输车33910辆,实现销售收入8.66亿元,利税1.1亿元,其中利润7113万元,以绝对优势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案例评析〕

资产重组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就扩张资金规模,增加实力,并使各种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通过建立庞大的协作配套网络系统,使企业相互利用配套企业的技术优势,达到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合理化,不愧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北汽福田公司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形式发展起来的一个股份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和社会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发展。这条道路不仅为其本身开辟出了一片充满希望的沃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乃至机械行业都有重大启示。

案例:公开拍卖,渤啤改入“澳籍”——天津渤海啤酒厂破产清算

〔案例介绍〕

1995年1月10日,对于天津渤海啤酒厂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这家有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换了主人,按照法律程序由天津市渤海啤酒厂破产清算组对其财产进行公开拍卖。

拍卖现场颇具戏剧性。原定于上午9点开始的拍卖到近10点才开始进行。拍卖过程进行了不到半个小时便结束了。

拍卖现场的主持人的第一段话是:“天津市渤海啤酒厂破产清算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及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决议,并征得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决定对天津市渤海啤酒厂的全部财产(包括厂房、土地使用权)进行公开整体拍卖,为便于此次拍卖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拍卖规则,以资共同遵守。”

在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下,拍卖现场显得很规范。当拍卖人叫出拍卖底价5400万元以后,只有一家公司的法人举着15号牌子应答,其后拍卖主持人再次重复叫价金额,无人竞答,主持人连叫两声,便以锤击板,表示拍卖成立。随后进行了渤啤的产权转让签字仪式。

这惟一参加竞买的公司是澳大利亚富仕达集团在天津的一家合资企业,与其法人代表郑成辉一同签字的是天津市一轻局的副局长刘洪起。一轻局是渤啤的主管上级,在此之前,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定刘洪起为渤啤破产清算组组长。

来自澳洲的富仕达集团对中国啤酒市场有勃勃雄心,根据富仕达集团的发展计划,将在天津北辰区建成国内最大的啤酒厂,年产达30-40万吨啤酒。此前,富仕达集团已在渤啤所在的北辰区购买了300亩地,收购渤啤成为其在中国建设大型啤酒制造和销售中心关键的一步。事后郑成辉表示事先并未想到会无人和其竞价叫买,能够轻而易举地以低价收购渤啤令他始料未及,他对收购结果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