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中小企业经营案例大集
22639100000024

第24章 【案例及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4)

著名的美国百货连锁店Wal-Mart,为了便于在遍布全美上千家连锁店采购,以电子订货系统与上游供应商连线,如此一来,不仅公司内部编制庞大的采购部门可以缩编,而且可俟商品卖出后,再行订货。再则由于充分掌握畅销与滞销品的情报,市场行销部门可参与分析,修正公司未来的销售策略。事实证明,这套信息系统使库存周转率提高30%,大大降低库存的压力。

美国航空事业竞争激烈异常,从客户一打电话进来,就得开始提供完整、准确、亲切的一整套服务。美国航空公司为了方便旅行社订位,发展了一套查询订位系统“SABRE”。这套系统甫推出之际,为美国航空公司带来不少利润。1986年,该公司却将这套系统卖给别家公司。其理由很简单,与其自己维护SABRE,不如将它卖掉来得有利可图。因为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A)推出功能相同的Apollo订位系统,其他规模较小的,如TWA、得克萨斯航空公司或是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亦纷纷采取电脑订位系统,这已演变成每家公司必备的服务项目之一。

可见信息科技经常改变产业经营或运作的结构,自动柜员机(ATM)或航空订位系统问世以来,没有一家银行或航空公司敢说不采用,因为这已成为该产业不可或缺的经营架构。

〔案例评析〕

联邦快递公司能在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中异军突起,取得骄人的成绩,是与它对科技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分不开的。该公司将IT灵活运用于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科技信息,它建立起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企业形象和独占性的竞争优势。同时,在运用科技信息时,往往会改变企业的营运或组织结构,这样,就需要相应的组织制度的变迁,从而保证科技信息效力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信息的领先优势发挥中,它不仅需要组织制度的保证,而且还需要其他技术的保证,这样,它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联邦快递公司的成功是深谙此道的。

案例:以科技为先导,成霸王之事业——日本“精工公司”的成功之路

〔案例介绍〕

1968年是手表制造历史的转折点,该年标志瑞士独霸手表业的时代业已告终。瑞士人早就知道电子的计时能力,并且首先发明了电子表,但在世界表坛老大的心态下,瑞士人认为石英表只会一时的流行而无法长久,这恰恰为日本人进军制表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空缺,电子手表迅速地横扫全世界,日本人在此攻势中带头冲锋,而精工表又在这些日本的公司中独领风骚。

1881年正当瑞士受到美国以机器生产手表的挑战时,服部金太郎在东京开设了一家钟表行,并于1892年开始制造墙壁挂钟,3年后开始制造怀表。精工的名称首次出现在1924年的手表上。同时,服部亦训练他的3个儿子进入手表行业,使服部家族迄今仍然统治这家世界性的庞大公司。

二次大战期间,当服部为军方制造炸药引信与军火时,位于东京的主要工厂被炸成平地,于是便在东京以西200英里的长野县兴建了新的工厂。此一选址与瑞士手表业位于法国、瑞士边界山区小镇的生产地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地远离尘世,终年环绕云雾。因此长野县居民在日本这个功利至上的民族中,独享“化外之民”的美誉。

虽然精工制表环境甚佳,但是精工表成功之处却在于其掌握的高科技。早在石英钟出现前,精工公司就已经将工厂自动化。

当石英科技出现于制表工业后,精工抓住这一机会,投入此种新型手表的生产。同时也不像卡西欧、德州仪器等纯粹的电子公司,精工公司从未忘记本身是手表业者,因此特别看重石英表的设计、流行乃至于外表的样式。精工以其优良的设计、低廉的价格,囊括超级市场中9.95美元的低价位市场。然后与珠宝业挂钩,首次以镶钻手表进军中价市场(50至300美元),同时以多种品牌的策略将产品扩及整个市场。

精工不断地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数百种带有各种电子花样的手表——星期日历、计算机、世界时间计时器、微缩型电视、电脑。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精工表理所当然成为官方的计时器。该公司以36种型式提供大会1278只表。从此精工表定期的为150项主要运动活动担任计时器。精工表的大型霓虹灯广告遍布全世界,单单在美国投下的广告费,一年就超过6000万美元。

自动化仍然是精工公司生产手表的主要特色。在精工自己制造的机器人的生产线,“机器人先将零件(如一个齿轮)从一边举起,然后转身,再将之降低放入半制成手表之中,整个动作不超过3秒钟。每隔1个小时左右,新的手表款式进入生产程序,此时每一部机器人就开始准备进行不同的工作——比如将手中夹子放下,然后伸入一个工具箱套上一根螺丝起子之类。一部中央电脑持续地监督每一部机器人的动作,一旦发现问题产生,电脑就会通知故障部分的上游停止供应,以避免有问题产品的累积。”

此种制表技术亦延伸至其他领域,扩大了其多种化经营。服部精工集团生产日本照相机里半数以上的快门、眼镜的镜框,而且在竞争剧烈的电脑工业中与其他大公司分庭抗礼。其埃普森印表机是矩阵式表机的领导者,IBM个人电脑的绘图印表机就是Epson公司(埃普森)产品。精工公司于1986年声称,埃普森个人电脑是继康伯之后的全球第二大与IBM个人电脑相容的产品。

精工公司的子公司之一是距离精工公司总部很近的和光,可能是东京银座地区最优雅的珠宝店。精工公司亦生产舒适安全刮胡刀,在日本的行销工作中由于表现良好,使得日本成为全球少数能将吉列刮胡刀痛击的地区之一。

精工公司将手表销售至世界各国,与瑞士的手法如出一辙,但是精工表完全是在日本以自动化进行生产。然而近年在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之下,Epson已开始将生产移至外国。1986年其日本工厂每个月生产15万部印表机,其中80%是出口至美国与欧洲。1987年Epson在美国俄勒冈州工厂每月生产4万部印表机,在英国的一座新工厂每月亦生产4万部。另外在法国的一座小工厂内为每月生产4000部。

服部精工团体的组织相当复杂。事实上可说是没有组织,一群公司在服部家族的统治下组合成一体。其中只有精工公司一家上市,服部持有约1/3的股份。服部精工目前的领导者是67岁的服部令次郎,他是创始人的孙子。

目前日本拥有4家手表制造公司,另外3家是星辰、东方及卡西欧,总计年产1.7亿只手表。瑞士仍在手表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6年拥有全球手表产量的10%,而且占全球手表总值的40%以上,其中80%都是石英电子表。在市场中称霸的瑞士手表是电子表,拥有流行款式的塑料外型。1985年,瑞士在120至130家大多是女性员工的表厂中生产了830万只瑞士手表,其中欧米茄的200至300位员工就生产了70万只。

对于精工而言,它正在寻找新的机会,创造新的技术来迎接更大的挑战。

〔案例评析〕

市场是严酷的,消费者是挑剔的,不会因为以前得到过宠爱,就会永远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瑞士手表以老大的心态自居,疏于更新产品,从而为日本制表业打进市场提供了很多机会。尽管瑞士制表业奋起直追,但是销售产量的老大地位已经拱手相让了。精工手表抓住电子表这一市场空缺,以高科技作为后盾,以低价位的手表为先导,撕开市场的缝隙,打入了市场。精工表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注重设计,当把电子技术引进制表业后,精工从未忘却本身是手表业者,把实用与装饰集于一体,注重石英表的设计、流行乃至于外表的模式。然后与珠宝业挂钩,提高产品的品牌形象,进军中价市场,可以说,精工开发出了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若精工产品单纯是技术方面的领先,那么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一定能销售得出去。精工正是从产品设计上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使得它的产品能畅销全世界。

案例:创意的技术,广阔的市场——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的经营原则

〔案例介绍〕

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是一个以制造相机为主要产品的公司,它在不断地发展中总具有独创性。它的社长北村茂男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厂商必须注意产品的独创性,没有创意的技术,等于没有价值。”多年来,公司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意:

1.改变势力分布图

“OM-1”上市后,立即就在同性能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下子便勇夺畅销排行榜第一名。之所以能够销售成功,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他同性能单镜头照相机既重且操作又困难的缺点,有着普遍的不满。“OM-1”相机完全避开了那些毛病,自然广受欢迎。在那之前,日本国内单镜头相机界,一向只数得出“日本光学工业”、“佳能”、“旭光学工业”、“美能达”(Minolta)四大社。自此以后,企业界也不得不将“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添上一份,改口称为五大社。单单就凭“OM-1”一项产品,竟然就改变了同行业的势力分布图。会采购单镜头相机的消费者,多少都有某种程度的摄影癖好或兴趣,倒不见得会为量轻型小倾心。但对一般普通大众而言,“轻、薄、短、小”的相机,就真是魅力十足的新宠了。因为这种相机能够保证相当程度的拍照成功率,另外又有轻巧便利携带自如的特点,当然大家都乐于采用,以过足拍摄之瘾。米谷美久甚至认为:“一般人是只要照片能拍摄成功,才不管相机是怎么样的东西,甚至有没有相机都无所谓。所以老练的厂商,应该想办法尽量缩小相机的体积,最好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让持有人一点也不觉得有相机在身。”在这种信念之下,米谷美久终于动起一般相机附件的脑筋,例如相机镜头的盖子,相机本身的套子等。“没有这些难道不行吗?如果能免掉,岂不是可以更加小型化,操作也更简单了吗?”果然,因此又开发出另一种成功的商品,即1979年上市的35毫米照相机“XA”系列。在“XA”系列的开发过程中,为了使操作更简单化,起用了种种可以称得上是颇为独特的新技术。例如,采用世界上从来未用过的镜头结合,仪器也进一步电子化。结果终于产生了兼具镜头帽和相机盒功能的幻灯型门扉式制品。

2.电气、机械、光学三技术的一体化

“光学机械电子业”一词,是混合了电子技术(electronics)、机械技术(mechanics)和光学技术(optics)多重涵义而成。也就是说,以后“奥林巴斯光学工业”的产业领域,不再局限在照相机、显微镜或医疗机器等单一领域技术而已,而是融合各领域的技术,更往综合化的技术整合产品发展。

在这种产业策略下,“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打出的第一炮是“塔欧斯”。“塔欧斯”是奥林巴斯于1979年宣布开发成功,1983年春天开始大量生产的一项新产品。

“塔欧斯”的正式商品名称叫做“二次元驱动光学放音头”。

“塔欧斯”到底有什么功能呢?举例来说,市面上最近流行一种可以放出影像的“影盘”(VIdeo Disc),影盘得靠“塔欧斯”才能重现影像和声音。过去单纯只发声音的唱片,是靠唱针来重现声音,改用“塔欧斯”后,完全取代了老式的唱针现声方式。此外,这种影盘也可以应用到计数音响和电脑数据库等方面,而“塔欧斯”就是重现影盘声音和处理影盘数据的主要机件。

3.塔欧斯捷足先登

这种以镜头为中心的“塔欧斯”,是光学技术和机械、电子等技术的复合品。为了开发这种新时代产物,“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早自1972年起便积极钻研,到1981年为止,已经投下了40亿日元和10年的时间,全力研究开发,希望能成为该公司的战略商品。奥林巴斯期待这种新产品能在一两年内,成长为有百亿元收入的商品,并期望这种商品的收入,能在5年内,占公司全部收入的10%。“塔欧斯”到底凭什么能够具备上述的增长力呢?说穿了一句话,就是“塔欧斯”的声音和影像重现系统都轻量小型化了,而且价格也低廉了。本来“接触型光电变换方式”的声影重现系统,在性能方面,虽然评价很高,但一与竞争对手RCA(针接触型容量变换方式)或VHD(平面针接触型静电容量变换方式)比较,价格方面就显得偏高。这是因为向来“非接触型光电变换方式”的重现装置,体积都太大,价格自然高居不下。

“塔欧斯”虽也属“非接触型光电变换方式”,但完全没有上述缺点。别类“非接触型光电变换方式”的重现器价格高达7万日元~8万日元,尺寸也有30×20平方厘米:“塔欧斯”却早在生产样品时期价格已降到只需1万日元~2万日元,大量生产后更降低到1万日元上下,体积也只有2.6×3.3×6.9立方厘米。从录放影机的发展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种商品,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和商品差别化的竞争是多么激烈。今后磁盘一旦进入普遍需要期之后,低价化又轻小化的“塔欧斯”,无疑绝对会变成“奥林巴斯光学工业社”的赚钱利器。

〔案例评析〕

从“塔欧斯”的例子看,“奥林巴斯光学工业社”重视“轻、薄、短、小”的原则,并非仅止于照相机一项产品而已。活用技术力量、开发有创意的产品,一直是该公司的经营策略。秉承这种策略,当然能捷足先登,始终抢先别人一步,开发出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加上它们的产品虽然已经“轻、薄、短、小”了,但仍旧不断地在求轻、求薄、求短、求小,所以每每开发出来的产品,都能变成畅销商品。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他们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踩着信息时代的节拍,开发自己的产品。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使奥林巴斯产品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稳操胜券。“短、小、轻、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可供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