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别人真诚的赞美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正所谓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往往是一句句普通的赞美之辞,让被赞美者听来精神顿爽,甘之如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不可避免的要充当一定关系网中的角色,承担一份责任,同时,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升华自我。这样,每个人都会渴望得到一定范围内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渴望得到别人的新生和关注,渴望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得到承认和酬劳。于是,赞美便成了满足人们这一心理需要的一剂良药。赞美是给予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礼物,它产生的强烈而神奇的效果是令人吃惊的,它给人的愉悦冲击和激励力量是无穷的。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将同一家人司的三十名员工均分成三组,对第一组采取经常粗暴批评责备的方式;对第二组则不闻不问,听任自然;对第三组采取经常夸赞褒扬的方式。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员工在工作期普遍感到精神紧张、心情糟糕,表现出厌倦迟钝、烦燥不安、易怒易爆、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式作质量较差、易出错、并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布置的工作量。第二组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很差,没有热情,亦缺乏应有的动力,责任心不强,工作的质和量都是最差最劣的。第三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出色,他们精神饱满、情绪稳定、能在较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规定的任务。不仅如此,实验研究还表明:第三组员工在以后工作中,不率从事何种职业,都能恪尽职守,在本职工作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相反,前面组则表现欠佳,对任何工作都信心不足,畏首畏尾,于摇摆不定中错失良机甚至招致失败,由此可见,赞美的力量不可小觑。然而,要获得亲朋好友的赞美相对容易,要想获得同事的赞美似乎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那么,如何与你的竞争对手融洽相处并获得他由衷的赞美呢?
【一、对手是你500年前的朋友】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商高低和努力程度,更主要决定于和同事相处得如何,在公众中的形象如何,自己的人缘如何。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可能既是合作共事的伙伴,又是相互竞争的对手。俗语说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间相互称赞很不容易。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这一说法。是说知识分子都自视清,相互看不起,都认为自己的才学高人一筹,自己的文章好,看人的文章便觉得不怎么样。赞美同行就是承认对方超过自己,比自己强,所以不轻意说别人好。特别是在领导面前,同事之间鲜见有坦诚赞美对方的,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同中之间难免含有竞争,彼此间的称赞也不容易说出口,由于双方都太注重对利益的,为超出对方,压倒对方,总想方设法拆别人的台。尤其是当两个人想谋求同一位置获取晋升时,暗地里打对方报告的就很多,而赞美别人的寥若星辰。就连美国竞选总统也不例外,互相攻讦,互相漫骂,互相揭露对方的隐私和不检点行为,而罕见有公开承认对方的政见和能力的。对手所赞成的,恰恰是自己所反对的,抱着这种成见怎能还谈得上有什么赞美呢?
其实,赞美对手、欣赏对手是很有效而且是很明智的做法。它像润滑剂一样可以融洽彼此的关系,拉近心理上的距离,造成一种健康和谐的互动互利关系。要善于从周围的人身上获取有效的信息,学习他们的优点,力避自己犯同类的错误,还要懂积极地思考、认真的思考,透彻地分析,从中找出最根本、最重要、最原则的东西,然后和再来制订对策,判断对错,确定自己的目标,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最终从群体中脱颖而出。所以,不要总是嫉恨的心态对待你的竞争对手,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想想看,假如你的竞争对手不超越你,那么这也意味着你永远无法获得晋升;假如你的竞争对和不复存在,那么他对你的威胁也就无法构成,你的价值和个人努力的成果也将无从体现。因此,对手是一面镜子,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毫无保留地凸现出你的缺点瑕疵,鞭策着你努力完美自我,超越自我。
【二、以敬代竞,信任原则】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就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尊重别人,赢得人的信任,这也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
俗话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如果我们能在同事最艰难、最潦倒的时期,很及时地雪中送炭,投递给他一份温情、一份关怀、那怕仅只是最简单的一两句抚慰的话语,或是轻而有力地一握手,或是同情体恤而又极为关切的短暂注视的目光,都会深深地打动对方,激起对方的无限感激之情。当然,在同事取得成功之时,我们更应锦上添花,送上及时的祝贺与表扬,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这正如叔本华所认可的:同情是道德的基础,同情意味着对同胞的奉献。而这种奉献构成了生活的道德。的确,一个人的价值首先要从大众的认同出发。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或喜或悲,对他人的荣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从而忽略大众的审判,那么,不难想象,他的社交圈会日益委缩,他的事业成功之道无疑也会越走越窄,而就他个人而言,只能是变成了一个脱离群众,只会孤芳自赏的孤僻者。
另外,同事之间相互合作而争取目标的实现也是经常之事,并不仅仅集中体现在竞争关系上。所以,这一共同的目标便成了纽带、桥梁,要想早日成功,就要真诚合作,获取对方的信任。这也是改善和增进人际关系的关键。中国有句成语:管鲍之交。管指的是管仲,鲍指的鲍叔牙。管鲍是国时代的人物,据载二人是至交。他们经常在一起共做买卖,分取盈利时管仲总是多得一些。这种情况引起了鲍牙门人的不快,他们于是愤愤不平地在鲍面前说起此事。鲍叔牙总心平气和地说:管仲不是才,他实在是因为太贫困了。后来管为鲍办事,不但未办成反而弄糟了。有人责备管仲,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是鲍为他辩护说:办事嘛,总难免会遇上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三次丢官,别人耻笑他无才,唯独鲍叔牙称赞管仲说他是天才,只是生不逢时,机遇不佳。鲍叔牙为管仲作辩解似乎有些过份,甚至是不可思议。但他们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朋友同事之间,人们总是渴望有管鲍之交那种相互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因为信任是健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部门砖。人类的心理机制表明,人活在世上需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和信任别人,它就像空气和水,人类一旦没有了他们,将无法生存。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不信任虽人,也就无法做到诚恳,我们的心灵就会永远处于一种恐惧不安、提心吊胆的氛围中,得时时在意,步步留心,提防虽人,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那样的话,天空将不再广阔,生活将不再美好,因为我们脚踏的路已不再是路,而是变成了别人牵绊我们手脚的少陷阱了。想想看,这结果是多么恐怖!
心理学分析专家科罗姆说过:不常信任别人的人,也就不常被人爱。所以,将心比心要卢获得人心就得先信任别人。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你都会发现,只要你真诚地爱和信任他人,往往能唤起爱和信任。我们身边,坏心眼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防备极少数卑劣之人将朋友拒之于千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防备阴险小人而猜忌、算计别人,必须会腐蚀自己的灵魂,扭曲自己的人格,你的威信和尊严也将不复存在!
当然,我们所说的信任原则不是盲目轻信,不是让你的心灵毫不设防,随意相信任何人。因为社交圈内、甚至是同事之中并非个个心怀善意,是胸襟宽广、坦荡无私的正人君子。用心去信任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而被别人无条件地信任,是件幸福的事情。
【三、求同存异化敌为友】
在同一公司或企业,与同事相处,合作与竞争两种情况并存,大家共处一室,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彼此之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互相拆台相互对立,那么,这种非正常的关系会给的心灵投上浓重的阴影,隔膜嫉恨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使工作的氛围僵化而紧张,彼此的对抗会使愉快的工作心境化为乌有,将工作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且这样的话,即使是一件极简单极容易的事情,也会因彼此的不合作而变得复杂困难起来,长此以往,不仅给对方造成伤害,而且会使自己心情压抑,工作受阻,进展不畅,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的变态和人格的扭曲。因此,如何与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化干戈为玉帛就显得极为重要。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不知道薛宝钗的,并且对她机智圆滑的处世之道为之叹服。
薛宝钗深谙世故,八面玲珑,但也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比起林妹妹地过份敏感、斤斤计较的纤细胸怀来,显然薛宝钗更受大家的欢迎和接纳。下面就她在大观园中的处世方式略点一二。
薛宝钗善于言辞,不仅博得了老祖宗的欢心,而且她的能说会道,见风使驼令王夫人对其刮目相看。但更精彩更能说明问题的却是她如何使对自己有成见的黛玉对她由心怀戒备而到情同手足就足见其手段之高妙了。
在贾府之中寄居的林妹妹,自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倍感凄凉孤苦,于是更为敏感,稍不如意,便会想到自己身世之凄苦,进而涕泪涟涟。幸有宝玉与之坐卧不避,青梅竹马,心灵相通,甚觉欣慰。然而不幸的是横空插进来一个薛宝钗,其风流婉转不在自己之下,其博学多才又在众人之上。且赢得上至贾母下至仆人的一致好评。加之宝玉天生一个风流情种,待宝钗也非同一般,更兼金玉良缘之说,这一切又怎能不使孤洁自傲的黛玉心酸嫉妒?且看看薛宝钗如何化解二人之间的恩怨纠缠而最终使黛玉视之为同亲姐妹的。
首先,薛宝钗宽容有嘉。豁达大度,对无关紧要的讽刺挖苦不予理睬,对方便也会无趣而止,避免了无谓的纷争和伤害。
宝钗深谙黛玉的脾性——小心眼,得理不饶人。因而对黛玉的旁敲侧击不予理睬或假装没有听见。比如,有一次贾母等人到清虚观打醮,张道士送来一盘传道法器,其中有一件赤金玉麒麟。贾母看着眼熟,因而便问道好像谁也戴了这么一个。宝钗说史湘云有。探春因笑: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都记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黛玉在旁听见别人夸赞薛宝钗,心中陡然不快,且又因金麒麟联想到金玉良缘,因而冷笑道:她在虽的上面还有限,惟有在这戴的东西上面越发留心!这显然是在奚落宝钗别有用心,因宝玉的玉而对戴的东西就特别注意。但宝钗又是如何反应的呢?她并没有反唇相讥,以牙还牙,因为她深知,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越是纠缠越是说不清,若是据理力争,恐怕反倒画蛇添足、欲盖弥彰了!于是,宝钗很明智,便回头装作没有听见。这一处理方法,着实可赞可爱,自然合理,无可挑剔,显示了宝钗独具的迷人的人格魅力,不由人不为之叹服。
其次,薛宝钗对于有辱人格,伤人筋骨的挖苦讽刺,坚决予以还击,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以维护其人格与尊严。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蕃痴及眉外》中的一个情节。
宝黛二人闹别扭,宝玉左赔不是,右赔不是,好不容易才将黛玉哄转了,于是两人一起去见贾母。由于二人刚刚和好,气氛不太好。宝玉便无话找话地问宝钗为何前日不去看戏。宝钗说怕热,自己看了两出便走了。于是宝玉搭讪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下可惹恼了宝钗,试想,在一个封建大家族里,道德秩序森严,将一个未出闺阁的少女喻称妃子。又口出体丰怯热这样极富挑逗的艳语,这岂只是奚落,简直是带点羞侮轻薄了!薛宝钗又怎能不色变恼怒呢?宝玉出言无心,宝钗也没多说什么,可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借机取笑地问宝钗看的是什么戏。宝钗到底机敏过人,马上趁势借题发挥,进行还击。且看宝钗、宝玉及黛玉三人之间有趣的舌战——
宝钗见问这话,便笑道:我看提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培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古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宝钗采用的是诱敌深入的战术,事先设置一个陷阱,故意不说出戏名,而让宝玉自己说出负荆请罪,刚好击中宝黛两人的心病,难怪两人登时羞红了脸,幸好凤姐此时看出端倪,及时出来打圆场。宝钗呢?也不穷追猛打而是见宝玉十分惭愧,形景改变,只是一笑收住。真正做到了适时还击,且有理、有利、有节,并适可而止,令人叹服。
再次,薛宝钗善于把握时机、融洽情感,诮释隔膜,促成和解。
忍让或还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也非交往的目的,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化干戈为玉帛,那才是真正的高妙!要做到这一点,就务必抓住时机,消释隔膜,而薛宝钗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一次,贾母猜拳行令,林黛玉无意中说出《西厢记》与《牡丹亭》里的句子。但在当时,像《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书籍,都被列为禁书之列,一个尚未出嫁的名门闺秀,读这种书已是大逆不道,何况还当众讲出其中的艳词。好在在场的很多人都没有听出来。但瞒得过众人,却骗不了宝钗!然而宝钗何其过人,她的高明在于当时她只保持沉默,并不点破,她将这作为与黛玉和解的绝好契机,决不宣之与众,让黛玉难堪无法下台。到了没人处,宝钗便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阁的女孩!满嘴说的是什么?先来个下马威,让黛玉觉到问题的严重,方求饶道:好姐姐,你别与别人说,我以后再也不说了。宝钗见她满脸绯红,便止住不再追问。这又让黛玉大为感激。但宝钗并不就此罢休,而是设身处地从对方出发,循循善诱地教导黛玉。尽管所述内容并不见得正确,但皆出肺腑,委实动人,难怪一席话将黛玉说得心服口服,只答应一声‘是’了。而宝钗守口如瓶,终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黛玉失口之事,最后彻底导致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黛玉改变了对宝钗的成见,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至此,宝钗黛玉之间的隔阂完全解除了,并且成了知心朋友。
最后,体贴关爱,以情动人是薛宝钗的又一拿手好戏。
宝钗并不以和解为满足,而是在这之后更加对黛玉体贴入微,这极大地增进了她们彼此间的情感,使她们成了对方的知音。宝钗深解黛玉心中的苦楚,便更善解人意,当问及黛一病情得知黛玉怕别人言三言四不愿熬什么燕窝,便立即将自己家的燕窝送与黛玉熬了吃。而当黛玉叹及自己无亲无故时,便劝慰黛玉道: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便与我消遣一日。这样真诚的话语,怎不让黛玉为之动容,她觉得自己到底有个可以相依相伴的如己!接下来,宝钗从自身出发,坦言咱们是同病相连!好个同病相连!一下子把她们拉到同样的感情基点上,这怎能不使黛玉觉得有所依靠有所宽慰呢?
假如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化敌为友,进而竞而不争,超越竞争,那么你会发现即使是棘手的事情,也会柳岸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