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蛟川闻知录
22591600000009

第9章 父老传说

“路林”原意是“辂临”

镇海去宁波方向的宁镇公路中途有个路林站,那里有个路林市场。“路林”的地名是怎样来的呢?民国《镇海县志》引光绪《鄞县志》卷七十四《土风》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夫差破后已亡吴,曾说清江驻舳舻。唯有辂林犹似昔,千门落日自啼乌。

意思是说辂林这地方夫差或越王勾践曾驻跸过。“辂”,指帝王所乘大车。张懋延在《蛟川诗话》中分析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宋高宗赵构(即康王)被金人追逼逃经定海(即后之镇海),从明州(即宁波)乘楼船沿甬江而来,岸上护驾的军士和拉纤的人夫无数,经过辂林。这样说皇帝车驾曾经过现在的路林一带,还可以讲得通。同样“渡驾桥”这个桥名也是类似。民间传说“张鑑碶,布襕扯大旗”,也是说赵构逃经本地。据此,张懋延认为辂林这个地名,应该是“辂临”,即皇帝乘坐的车驾曾经到过。后来因为附近有鸬鹚村,便改写为“鹭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化为“路林”。

借邑港的来历

传说某朝一位慈溪县县官因为慈溪县没有出海口,影响经济发展,想跟镇海县协商,借一个出海口。几经商谈,于是有一天两县县官乘坐着乌篷脚划船,从骆驼桥那儿沿河勘察,船到地头,慈溪县官就提出,脚划船经过这条河,沿河一段借给我们吧。经上司批准,那划船经过的沿河一段便划归慈溪县,那条小河,遂称为“借邑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镇海县境地图上便出现一条东西狭长属于慈溪县的地段。民国时,骆驼桥集镇属于慈溪县,但南北两面仍属镇海县。属慈溪县的称为骆驼镇,属于镇海县的称为六大乡。由于“骆驼”两字的方言读音跟“六大”是一样的,只是字不同,也区别了地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简便,将“骆驼镇”简写成“六大镇”。至于说“六大桥”是从汶溪下来的第六条大桥,那是牵强附会之说。

张鑑碶,布襕扯大旗

——宋高宗赵构逃难到过定海

宋高宗赵构被金兀术从临安(今杭州)追到海上,曾经经过定海(即今镇海,下同)。因这一经历,给以后镇海老百姓留下个传奇故事。传说赵构前脚逃到张鑑碶,金兀术大军后脚追到。幸亏遇到一个晒谷农家女,将他藏在谷箩底下,自己坐在翻转的谷箩上做针线活。金兵追来,查问农家女,她应对自然,骗过追兵,救了赵构一命。赵构躲过一劫,逃难之中无以为谢,于是对她说,局势平定后一定派人来接她去宫中享福,并指着农家女围在腰间的布襕,要她到时将布襕扯在门口,以便记认。后来赵构果然派人到张鑑碶来找这位农家女。不料,这件事被许多人知道了,名利心切,好多有姑娘的人家门口都扯起布襕。赵构的使者没法确认,回去一报告,结果由赵构“钦命”:为报答农家女救命之恩,准许此后浙江女子出嫁可以用后妃的服饰和仪仗,即戴凤冠,披霞帔,乘花轿。于是,浙江女子好不荣耀,尽管宋时女子地位不高,但出嫁的那天,非光光彩彩地出回风头不可。“张鑑碶,布襕扯大旗”的俗语也传了下来。民间艺人敷述这个传说,创作了有情有节的说唱文学。20世纪80年代,镇海文宣队还据此编演过《康王告状》的戏剧。赵构究竟有没有在张鑑碶上过岸,金兀术是不是追得这么紧,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至于是不是受到过农家女的掩护,在什么地方,那只有赵构自己知道。传说归传说,历史上赵构到过定海是确实的。

岳飞写的《满江红》词中有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指的是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也是宋高宗建炎元年)金人攻破汴京(今开封)后,俘虏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父子以及皇后、妃子、赵氏皇室众族人、贵戚、大臣、宫女内侍,还有教坊娼优、技艺百工等等共一万四千人,分批押解到东北去关押、服劳役,或分发、拍卖做奴仆婢妾。被迫远离故园的俘虏们遭受野蛮落后的非人待遇,《宋史》和前人笔记中对此都有记述。赵桓的弟弟康王赵构,于那年五月在应天府(也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地区)即位为皇帝,改元建炎。因为他是赵佶第九个儿子,德望不高,为坐稳皇位,首先制造个“泥马渡康王”的神话,以证明坐上皇帝宝座是“奉天承运”。

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构到杭州后,将杭州辟为行宫,改名临安。金人那种强盗式的掠夺侵犯从没停止过,赵构便在越州(今绍兴地区)和临安之间逃来避去。六月,金兀术大举进犯,有向临安进攻的动向。赵构急得没法,问大臣尚书左仆射兼同平章事的吕颐浩说:事情紧迫了,怎么办?吕颐浩替他出了个“航海之策”,说:敌人多是骑兵,肯定不能乘船袭击我们;江浙地方炎热,他们肯定不能久留。等他们退去,我们再回两浙。“彼出我入,彼入我出,此兵家之奇也”。赵构非常认同,于是便带领文武官员、后妃、宫女内侍等由军队护送,“浩浩荡荡”地逃奔明州(即宁波)。十二月(1130年1月)金兀术攻陷临安和越州。十二月十五日(1月27日)赵构从明州东渡门登上楼船,沿甬江向定海进发。庞大的逃难队伍,一船一船的人和物资,除保护的军队外,沿途还征发百姓拉纤。十二月十七日(1月29日),船队才到达定海县城(《宋史》)。楼船停泊在道头沿江一带。史书上记载,赵构是在楼船上接见大臣的,而且,那时正是严寒季节,在定海停泊时还向行在诸军发“雪寒钱”。不过民国《镇海县志·鼓楼》中却记有一条说,赵构曾“登是楼以朝群执事”(清谢泰宗《鼓楼颂》),因此鼓楼南面门额上有“朝宗古迹”字样。然而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卷》中没发现宋朝有鼓楼的记载。现在的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赵构在定海(今镇海)停驻不久,两天后(1月31日)便到昌国县(今定海)。金兀术领兵随后追来。建炎四年正月十六(1130年2月25日),金兵攻陷明州,当天大雨,晚上居然还雷声轰隆,金兵连夜趁雨攻破定海县城。随后,金兵船队追赵构,中途遇到宋军阻击,没有追上。赵构已逃到温州。3月份,定海遭到金兵野蛮的烧杀掳掠。等金兵大肆劫掠明州和杭州后北去,赵构才于三月十九(4月9日)从温州乘船回来。三月廿九(4月19日)又到定海,据说看到定海县城遭金兵洗劫后惨景,恻然不安,接着转明州回临安。

赵佶是个书画大师,也是蹴鞠爱好者(《水浒传》中跟高俅踢球的那个端王就是他),但是个十足的昏君。赵构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昏君。连明朝史官在《续资治通鉴纲目》中也批评他说“不能任人”,“拒敌诸将有功,略无慰劳抚恤之意”,不知道收复失地,只知道逃奔,“遂使敌人猖獗,大举入侵”。还说他“于忠臣贤士之言,百不从一;而于小人之言,听受如响”。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同金议和约定:赵构向金主称臣,每年缴纳给金岁币银绢各25万,并认定金、宋以淮河为界。而岳飞父子却作了和议的牺牲品,被赵构和秦桧等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从此,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皇室贵胄大小官员们“直把杭州作汴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直到南宋灭亡。只有抗金将士和义民们在与野蛮落后的金国统治者斗争不息。

拉郎配

戏曲舞台上有一出《拉郎配》的戏,说的是皇帝下旨要选妃子和宫女,闹得百姓都赶紧嫁女。只要没结过婚的男子,不管俊丑,有无伤残,都匆匆忙忙地被拉来婚配。那个吹喇叭的小郎倌,东家吹了赶到西家,西家婚礼还没完,便被南家拉去,嘴唇吹得麻木,面颊都吹得肿了,结果连自己也被拉去做新郎。这闹纷纷、乱纷纷的艺术夸张,实在源于历史事实。镇海(即原定海)在明代天启元年(1621)也上演过“拉郎配”闹剧。

明代政治腐朽,在万历末年已到达顶点。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只接见过大臣数次。朝中大臣可以任意自来自去,弃官回家。一边官员缺编不调补,一边候选的文武官员几千人住在京城的旅馆里等待分配;由于吏部和兵部没有人掌印开“介绍信”,官员不能赴任报到。囚犯没有人审问,随他们在监狱里自生自灭。权力全部掌握在太监手中,而朱翊钧却认为天下太平。他死后儿子朱常洛(光宗)继位,不到一年,生病吃了方士进呈的红丸便死了。朱常洛十六岁的儿子朱由校(熹宗)即位,年号天启。朱由校更是昏愚,在位七年,从未召见过大臣们。他信任太监魏进忠(后改名忠贤)和乳母客氏,朝廷全部权力都由魏忠贤把持,称“九千岁”。

十六岁的新皇帝登基,宫中自然要换一批人,进一批新宫女,以备皇帝选用。这些事,无疑由太监魏忠贤他们操持。

从民间选美女进宫,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的。朱元璋痛恨历史上后妃们干预政治,曾经说过“要是人不是母亲生的,天下女人都可以杀掉”的话。他在洪武三年(1370)制定宫内禁令,其中一条是后妃一律从民间采选,不许臣子向皇帝进献美女。明朝选进宫的女子叫“淑女”,意思是贤良美好的女子。帝王后宫佳丽数千,封建王朝这种极端腐朽的制度,残害葬送了许许多多青春少女。

话说明代天启元年,宫中将派中使(宫中派出的专使,多指太监)从民间选送淑女进宫的消息,从省城传到浙东。据说十四五岁以上没有婚配的女子,都在被挑选之列。女儿被太监选中,则将人财两空。于是民间有女儿未婚配之家,赶紧替女儿找婆家,快速选婿,草率成婚,原来一套“婚嫁大礼”都顾不得讲究。为快速成婚,有的只得“乱点鸳鸯谱”。一下子,近地未婚成年男子,几乎供不应求,外来的也行,只要能不让女儿进宫就行。结婚的吹鼓手,疲于奔命。浙东女子出嫁,从南宋开始有凤冠霞帔坐花轿的习俗。现在贳器店的花轿照顾不过来。花轿贳不到,小轿也将就。到后来,连小轿也雇不到,有人想出在椅子上绑几条绳子,穿过杠子,当作“喜轿”,新娘坐上,抬起就走。

忽然又传来“凡是寡妇孤身的要一起陪送淑女进宫”。从南宋以来被理学思想钳制的贞女烈妇观失灵了。寡妇们也纷纷找媒婆说对象,把自己再嫁出去。那些日子,可忙煞和乐煞了做媒的。

“拉郎配”闹剧,在鄞县、定海(即镇海前身)等宁属各县闹闹嚷嚷一阵子。最后,也没有听见在本地有被选为“淑女”的。

妖言惑众

明代嘉靖九年(1530)正月,民间谣传有妖眚(指妖异灾害)到来,于是每天晚上各家都有人手拿兵器,敲着竹梆,以备阻吓妖眚。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月初八起,谣传有邪教徒用妖术剪纸作人形,半夜进入人家,剪人头发,割人肌肉。说是妖人到来时,声音像潮水汹涌。于是,当听到海潮声音,每户人家都敲起金属响器戒备,通宵不睡。这样持续好多天。这个谣言,是从省城杭州传到绍兴,再传到鄞、慈溪、镇海各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