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蛟川闻知录
22591600000008

第8章 读诗知史

唐宋时镇海妇女善丝织裁缝

唐虞世南《中妇织流黄》:寒闺织素锦,含怨敛双蛾。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

虞世南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推重的大臣,擅长诗、书。李世民称赞他是“德行、文辞、忠直、博学、书翰”五绝。历代县志中多记载虞世南是镇海三北人,在澥浦有他的墓。不过也分析说他在81岁去世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懿,陪葬昭陵”,“既云‘陪葬昭陵’,此殆为衣冠墓欤?然《一统志》亦载之,定非无据者”。姚燮认为虞世南的后代子孙居住在澥浦的很多,说他是镇海人,并不是抢人家的名人来抬高自己。大碶扎马(今属北仑区)《虞氏世谱·序》记载,扎马虞氏源出三北伏龙山虞宗,自称是唐虞世南裔孙。以后子孙又四衍至邬隘、新碶、柴桥、霞浦、大榭、新路岙、紫石、高塘、白峰等地。

明杨升庵在《诗话补遗》中说《中妇织流黄》诗“分明是一幅织锦图”,还说“非深知织作者,不知‘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此二句之妙”。流黄,即绢。综,是织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以便梭子通过的装置。考诸宝庆《四明志·叙赋》说:“俗本不善蚕桑,其丝线织纴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然颇善织……”虞世南在三北一带常看到当时妇女织作,所以能有此描写。姚燮说虞世南“所居里本以织作为女工,见之真,道之确”。“裁缝”一词,是本地方言,其实传自古越语。虞世南常以本地方言入诗。《四明志·定海卷》中还有当时定海(即后镇海)每年夏税“绢九千五百三十一疋九尺八寸三分、绸二千三百二十九疋二丈七尺九寸八分、绵(丝绵)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一两四钱六分”等记载。据此,唐时镇海妇女织锦已非个别了。

招宝山上唐时有像模像样的寺宇

唐时湖塘(今北仑大碶)乐仁厚曾任刑部尚书,他有一首《候涛山》诗:蛰龙浮海出,一苇渡江沙。紫竹迷朝雾,红灯缀晚霞。半轩明月在,满座好风赊。妙法僧参处,琉璃映法华。

乐仁厚与兄兵部尚书乐仁规在唐光化年间(898—900)因为正直遭忌,又以朱温之乱,弃官归隐。从该诗中可以看出,1100多年前招宝山上不但有寺宇供和尚栖息,而且紫竹朝雾、红灯晚霞、半轩明月、满座好风,景致甚美。一千余年来寺宇屡建屡圮,屡圮屡建,均随时代变迁或因兵灾、火灾而变化。直至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总督胡宗宪、都督卢镗、海道谭纶等倡议捐俸兴建宝陀寺前,招宝山上还是丘墓累累,莽然蒿墟,只有一个叫明慧的老僧在那儿结茅舍守(明钱文荐《望海楼记》)。

镇海的海运史起源较早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这是唐杜甫《后出塞》中的诗句,反映明州海运历史悠久。张懋延《蛟川诗话》中记:“按胡长孺曰‘杭、吴、明、越、扬、楚、幽、蓟、莱、密,俱岸大海,舟航可达。故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唐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明州商人张支信率领37人组成的商队,乘航海大木船,满载货物,从望海镇起碇出海放洋,去日本贸易。在《唐书》中记载中国商人从明州经望海镇出海放洋,横渡东海至日本贸易的有30多次。清代《典汇》中说“浙中通番,皆自定海(今镇海)出洋”,《汇苑》中说定海是“夷舟所从入”。福建、两广、辽东、登州等地货船,都从镇海关进入宁波郡城。所以后来大家认为镇海是明州港海上丝路的起碇港。

宋淳化年初置市舶务于定海

元代诗人张翥(1287—1368)在一首《送黄中玉之庆元市舶》诗中写道:昔我游四明,壮观溟海波。褰裳宝山顶,曙色寒嵯峨。日轮熔生金,涌出万丈涡。云气忽破碎,朱光相荡摩。决眦蓬莱宫,携手扶桑柯。群山迎我笑,佩羽纷傞傞。飓风欻惊潮,腾掷鳄与鼍。浮槎径可击,从此超天河。精神动百灵,上下烦撝诃。归来已十载,远梦时一过。君家贤父兄,儒术传世科。薄言捧省檄,舶署聊婆娑。是邦控蛮夷,走集聚商舸。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权衡较低昂,心计宁有讹。资阅须历试,壮图讵蹉跎……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明州的市舶务“淳化元年(990)初置于定海县(即镇海),后乃移州治于行春坊县学之西,徙市舶务于子城东南”。清道光七年(1827)在常平仓左城下修路时掘到两块宋代断碑,其中一块是《新建市舶司记》。断碑中提到明州“连樯接舻,贡琛献贽,源源相因,观光上国;重以商贾懋迁,□物珍伟,森列环萃,纷至沓来”。还说“甬东舶司,创于淳化三年(992),历承平□中兴,以迄于今,凡二百三十余载……”(光绪《鄞县志》、《四明谈助》)

元至元十五年(1278)立提举庆元(即今宁波)市舶使司,至元三十年(1293),温州市舶司并入庆元,大德二年(1298)上海、澉浦市舶司也并入庆元,庆元成为元朝重要贸易港口。

黄中玉到庆元市舶司来任职,张翥以诗送别。诗人回忆十年前自己游四明招宝山时的感受和对四明地位形势以及物产商贾进出口的描述,从一个侧面印证明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的事实。

“六国来王”的出处

明代庄冏生《鳌柱孤悬》写道:鳌柱孤悬锁海门,岩城雄镇势尤尊。潮通“六国来王”地,壁压三军细柳屯。石面青苔多岁月,波间红艳起朝暾。朅来更上层楼望,万里洪涛啮虎蹲。

《招宝山志》记载,原招宝山后山观音洞石壁上镌刻有明卢镗书写的大字,左面是“六国来王处”,右面是“平倭第一关”。这两句话表明镇海关地位的重要。“王”字这里当作动词,是朝见天子表示臣服的意思。“来王”是指当时的“藩国”从这里入关朝见中国皇帝,进贡礼品,表示臣服。那么这里“六国”一词是指哪些国家?出处又从何而来?

查“六国”的名称,见于《宋书》。日本倭王向中国皇帝提出,要求让他统管现属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个国家,皇帝同意了,就赐敕书,令“日本国倭王持节都督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后来在南朝宋大明初年(457)进一步加敕重申。唐、宋、元、明各代都有纳贡的事,特别是北宋后期起,高丽使者都是从镇海关入贡的。到明代,所谓“六国”已非专指上述六国,而是泛指从海上进关的北方和南方各国。

“六国来王”的提法,既自豪,又自大——因以“天朝大国”自诩啊。

《镇邑东门歌》

镇海东门外本来逼近海口,以候涛山作为狂澜的砥柱,潮势直趋竺山山麓,又从竺山反激,东门外就成涨涂。东门石塘外曾做过水军阅兵演武的校场。清代王双浃(名谕,字如纶)写有《镇邑东门歌》,记载当初东门外情况。诗如下:

东门临浃江,江潮侵平原。草失昔年青,渔家倾茅屋。可怜演武场,半聚鱼虾族。久断金鼓声,游人鲜征逐。唯有初夏时,渔舟争辏辐。晒鲞遍山隅,晒网张山麓。闽商言语殊,状貌更蜷局,皂帕趁额包,栲裤连衣束。赛神锣鼓喧,兴来歌盘曲。通洋数十年,习久亦成熟。提鱼换酒浆,缚蟹易粥。近日敞龙宫,跣足群跪祝。过此一月期,溽暑盐花簇。秋来潮汐雄,牛羊不敢牧。日午海湫翔,夜深海鬼哭。突兀侯涛山,不能卫其足。近烦当局心,估值图兴筑。肯捐渔税金,功成应迅速。以人治其人,万事等转毂。舍此别筹无,须教海涌粟。老拙倍关心,庶免葬鱼腹。

转毂,飞转的车轮,比喻行进迅速。诗中反映作者对东门外涨涂后如何围塘拒海潮冲击的忧心,和春汛过后渔民生活的描述:晒鲞、晒网,祷神赛会,卖鱼兑酒,售蟹换粮,一时豪情,暂忘辛劳,兴来盘歌,以及跪祝下一汛出海捕捞的平安与丰收。特别对福建渔民衣着情态描写尤为传神。

镇海旧有钟楼

明礼部尚书薛三省致仕回乡后,住镇海城区薛家弄(今龙赛医院东部),有《夜半闻钟声》诗:

千尺蜃楼百石钟,秀分鳌柱映芹宫。晨昏潮答声偏壮,襟带天开势倍雄。早识姓符名旧德,重瞻气象颂新功。春雷欲动惊群蛰,子夜龙吟跃海东。

原诗后还注明本来钟楼被飓风吹坏,新钟楼由县令龚彝(明崇祯二年上任)主持修葺,移位到学宫东南侧,并在钟款上仿刻为宋绍兴初铸造。虽是仿造古钟,也说明古时镇海曾建有钟楼。2008年前鼓楼广场北侧曾铸立钟鼓,就是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而设计的。